颈枕和收纳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834354发布日期:2020-05-22 16:41阅读:912来源:国知局
颈枕和收纳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颈枕领域,更进一步,涉及一可收纳的颈枕和收纳方法。



背景技术:

颈枕是一种被枕在脖子周围的一种枕头,其能够保护使用者身体的颈部,辅助睡眠或者休息,被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

颈枕不像普通的头枕,被稳定地放置于一个确定的位置,比如放置于床头,方便卧床休息。颈枕的使用自由度较大,使用的时间和空间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比如,有些人喜欢放在办公室,午间坐立休息使用;有些人喜欢出行时使用,比如乘坐火车或者飞机时。

发明人发现,使用者对于颈枕的需求在满足支撑颈部的基本功能的同时存在其它需求,但是现有的颈枕并不能满足。

基于颈枕的使用时间和空间的不确定性,颈枕需要被方便收纳,同时也需要被方便取用,但是现有的颈枕并不能满足。举例地,现有的颈枕通常都处于展开的状态,即持续保持待使用的状态,体积比较大的状态,可是这种状态使用者携带或者放置都不方便,需要占用比较大的空间。由于不方便放置,使用者有时不得已将颈枕一直放置于颈部,比如在去乘坐火车或者飞机的过程中,使用者将颈枕套在颈部行走,这种情况并不是使用者喜欢遇到的。

另一方面,由于颈枕是弹性部件,在收纳的过程中,去除外力作用后,就会恢复原有的体积较大的状态,因此使用者必须要克服弹性力或者寻找额外的东西来使其保持被收缩的状态,使用者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收纳,因此使用者放弃收纳或者在旅行途中不得不选择放弃携带颈枕。

这里的陈述仅提供与本发明有关的背景信息,而不必然地构成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其中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颈枕,其中所述颈枕能够被背向收纳,使得所述颈枕的两端部折叠于所述颈枕的内通道,并且保持在被卷收的状态。

本发明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颈枕,其中所述颈枕的外侧面设置背向保持部件,所述背向保持部件能够被翻转,从所述颈枕的前侧收缚所述颈枕。

本发明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颈枕,其中在收纳所述颈枕时,所述两端部被折叠进入所述内通道,所述背向保持部件由所述颈枕的外侧面的位置被翻转至所述颈枕的前侧,即所述颈枕开口的一端,从而从所述开口的一端束缚所述颈枕,使得所述颈枕的两端部被保持在所述内通道内,而不会由所述开口弹性展开。

本发明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颈枕,其中所述背向保持部件被固定在所述颈枕的侧面的预定距离的两点之间,从而当未收纳时,所述背向保持部件依附于所述外侧面,当收纳时,借助连接点翻转所述背向保持部件,使得所述背向保持部件的位置和所述颈枕的状态相配合。

本发明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颈枕,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背向保持部件位于外侧面时,借助对所述背向保持部件的长度调整,调整对所述背向保持部件连接点的作用力,由连接点牵引颈枕,从而调整所述颈枕的展开形状。

本发明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颈枕,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背向保持部件位于所述颈枕的前侧方向时,借助对所述背向保持部件的长度调整,调整对所述背向保持部件连接点的作用力,由此调整对所述颈枕的收束的松紧的程度,调整颈枕收束后的体积。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颈枕,其包括:

一枕体,所述枕体包括一主体部分和两端部,所述主体部分延伸于所述两端部之间,所述主体部分形成一内通道,所述两端部之间形成一开口,所述开口连通所述内通道和外部;和

一背向保持部件,所述背向保持部件具有一第一连接端和一第二连接端,所述主体部分具有一内侧面和一外侧面,所述内侧面形成所述内通道,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分别被设置于所述枕体的外侧面,所述两端部其中至少一端能够向所述内通道卷叠形成一卷收状态,在所述卷收状态,借助被连接于所述枕体的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所述背向保持部件能够被翻转至所述开口一侧收束被卷收的所述枕体。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颈枕,其包括:

一颈枕,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枕体,所述枕体包括一主体部分和两端部,所述主体部分延伸于所述两端部之间,所述主体部分形成一内通道,所述两端部形成一开口,所述开口连通所述内通道和外部;和

一弹性带,所述弹性带具有一第一连接端和一第二连接端,所述主体部分具有一内侧面和一外侧面,所述内侧面形成所述内通道,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分别被设置于所述枕体的外侧面,所述两端部其中至少一端能够向所述内通道卷叠形成一卷收状态,在所述卷收状态,借助被连接于所述枕体的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所述弹性带能够被翻转至所述开口一侧收束被卷收的所述枕体。

附图说明

图1a、1b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颈枕的两个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颈枕的一个卷收状态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颈枕的收纳过程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颈枕的另一个卷收状态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颈枕的另一收纳过程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颈枕的背向保持部件在第一位置的调整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颈枕的背向保持部件在第二位置的调整示意图。

图8a和8b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颈枕的变形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9a和9b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的颈枕的两个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的颈枕的卷收状态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的颈枕的收纳过程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的颈枕的变形实施方式。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的颈枕的变形实施方式的卷收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发明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发明。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发明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参考说明书附图之图1至图7,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颈枕被阐述。所述颈枕包括一枕体10和一背向保持部件20,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被配置于所述枕体10,以收束所述枕体10。

参照体1a、1b,所述枕体10包括一主体部分11和两端部,所述主体部分11延伸在所述两端部之间。所述两端部分别是一第一端部12和一第二端部13,所述主体部分11延伸在所述第一端部12和所述第二端部13之间形成一内通道102。所述主体部分11具有预定的长度,以便于弯曲延伸形成弧形的所述内通道102,适于使用者佩戴,比如适于所述使用者佩戴于颈部。所述第一端部12和所述第二端部13形成一开口101,所述开口101连通所述内通道102和外部,以便于使用者进行使用。举例地,在使用时,所述使用者的颈部可以穿过所述开口101进入所述内通道102,从而使得所述主体部分11环绕于颈部的周围。也就是说,所述开口101为所述使用者提供进入所述内通道102的路径。

参照体1a、1b,所述主体部分11具有一内侧面112和一外侧面111,所述内侧面112形成所述内通道102。所述内侧面112形成所述内通道102,在使用时,所述内侧面112靠近所述使用者的颈部,所述外侧面111远离所述使用者的颈部。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能够被设置于所述外侧面111任何能够收束所述枕体10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枕体10可以由弹性材料制成,以弹性地支撑所述使用者的身体部位,比如支撑所述使用者的颈部和头部。所述弹性材料可以是记忆棉、慢回弹材料、亲水棉中的一种或多种。也就是说,所述枕体10在被使用或者受到力的作用时能够产生弹性形变,更进一步,该弹性形变可以恢复。

参照体1a、1b,所述主体部分11包括一背部113和两肩部,所述两肩部位于所述背部113的两侧,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两肩部分别弧形地一体连接于所述背部113的两侧。所述两肩部分别为第一肩部114和一第二肩部115。所述第一肩部114和所述第二肩部115分别位于所述背部113的两侧形成曲线结构,比如u型结构、弧形结构,以适应被支撑于所述使用者的不同身体部分,比如,在使用时,所述背部113适于被支撑于所述使用者的颈部后侧,即所述使用者的背部113对应位置,所述第一肩部114和所述第二肩部115适于支撑于所述使用者的两侧颈部,即,使用者两肩膀对应的位置,从而为所述使用者的颈部不同位置提供支撑作用。当然,所述主体部分11也可以延伸形成其它结构,比如直线型、波浪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所述主体部分11的延伸形状并不是本发明的限制。

参照图1a至图3,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可翻转地设置于所述主体部分11的外侧面111的两点之间,以使得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具有一第一位置和一第二位置。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位于所述主体部分11的外侧面111,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位于所述第一端部12和所述第二端部13形成的所述开口101一侧。举例地但不限于,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的初始位置是所述第一位置,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由所述第一位置被翻转至所述第二位置。

参照图1a至图3,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具有一第一连接端210和一第二连接端220,所述第一连接端210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分别被连接于所述主体部分11的所述外侧面111。所述第一连接端210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具有预定距离。也就是说,所述第一连接端210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没有被连接于同一个位置。相应地,所述主体部分11的所述外侧面111具有一第一连接点116和一第二连接点117,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的所述第一连接端210被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点116,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的所述第二连接端220被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点117。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连接端210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被连接于所述主体部分11的所述外侧面111时形成所述第一连接点116和所述第二连接点117,也就是说,所述第一连接点116和所述第二连接点117由所述第一连接端210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的连接位置确定。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点116和所述第二连接点117可以被预先设置于所述主体部分11的所述外侧面111。也就是说,所述第一连接端210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在所述外侧面111的连接位置被预先确定。

参照图2,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点116和所述第二连接点117所在位置连线的两侧。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由所述第一位置绕所述第一连接点116和所述第二连接点117的连线轴向转动至所述第二位置。在一个实施中,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由所述第一位置背向翻转至所述第二位置。

参照图1a至图3,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端210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分别被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接点116和所述第二连接点117,也就是说,所述第一连接端210与所述第一连接点116以及所述第二连接端220与所述第二连接点117的相对位置固定不可动,比如所述第一连接端210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被缝制固定于所述主体部分11外侧面111的所述第一连接点116和所述第二连接点117。而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端210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能够被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点116和所述第二连接点117,比如所述第一连接端210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通过一环状件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点116和所述第二连接点117,或者所述第一连接端210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通过一可旋转的部件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点116和所述第二连接点117。特别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端210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的缝制线沿所述枕体10的高度方向延伸。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的所述第一连接端210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分别位于所述枕体10的所述背部113对应的外侧面111区域。即,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被布置于所述枕体10的后侧中部位置。当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贴靠于所述背部113对应的外侧面111,即,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贴靠于所述枕体10后侧外侧面111。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的所述第一连接端210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肩部114和所述第二肩部115对应的所述外侧面111区域,即,使得所述第一连接端210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沿所述外侧面111的距离的增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端210位于所述第一肩部114或所述第二肩部115对应的外侧面111区域。所述第二连接端220位于背部113对应的外侧面111区域。也就是说,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并不是被设置于所述枕体10的正后侧。当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在所述外侧面111不同位置预设所述第一连接点116和所述第二连接点117的方式来确定所述第一连接端210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的连接位置。也就是说,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的第一连接端210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并不必然地直接设置于所述外侧面111的不同位置。所述枕体10的所述外侧面111具有两肩部区域和一背部区域1111,所述两肩部区域分别位于所述背部区域1111两侧。在使用时,所述肩部区域即所述使用者的肩部对应的区域,所述背部区域1111即所述使用者的背部113对应的区域。所述第一连接端210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可以被选择地设置于所述两肩部区域和/或所述背部区域1111。进一步,所述两肩部区域分别为一第一肩部区域1112和一第二肩部区域1113,所述第一肩部区域1112和所述第二肩部区域1113分别位于所述背部区域1111的左右两侧。

进一步,参考图1b至图2,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的所述第一连接端210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分别被固定于所述主体部分11长度延伸方向的两个位置,所述第一连接点116和所述第二连接点117被分离地设置于所述主体部分11长度延伸方向。也就是说,所述第一连接端210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沿所述枕体10的所述主体部分11的长度延伸方向布置而不是高度延伸方向。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点116和所述第二连接点117位于大致相同的高度,所述第一连接端210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具有大致相同的高度,从而使得所述枕体10被收纳时,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对所述枕体10的作用力均匀。即,所述第一连接点116和所述第二连接点117位于高度大致相同的同一水平面,所述第一连接端210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位于高度大致相同的同一水平面。

所述第一连接点116和所述第二连接点117沿所述主体部分11长度延伸的方向布置,以使得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沿所述主体部分11的长度延伸方向延伸,从而使得当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向前翻转时,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能够跨过所述第一肩部114和所述第二肩部115至所述开口101所在方向。即,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由所述第一连接点116和所述第二连接点117翻转,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由所述枕体10的后侧方向翻转向枕体10的前侧方向。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点116和所述第二连接点117位置位于所述主体部分11的所述外侧面111的中部位置,以使得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对所述枕体10的高度方向上大致均匀,比如使得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的高度方向两侧的宽度大致相同,换句话说,所述第一连接端210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分别位于所述枕体10高度延伸方向的中部位置,即,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的两侧大致对称,从而使得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对位于上下两侧的作用力大致一致,从而使得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不会向一侧滑动。

参照图2至图5,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能够借助所述第一连接端210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翻转,以形成一卷收状态。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卷收状态110,所述枕体10的所述第一端部12和所述第二端部13向所述内通道102被折叠,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由所述第一位置翻转至所述第二位置,并且收缩被折叠的所述枕体10。即,在收纳时,所述枕体10的所述第一端部12和所述第二端部13分别被向所述内通道102折叠后,位于所述枕体10的所述外侧面111的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向前侧方向被牵引至所述枕体10前侧,即,被折叠的所述第一端部12和所述第二端部13一侧,使得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保持于被折叠的所述第一端部12和所述第二端部13的外侧面111,从而弹性收缩保持被折叠后的所述枕体10。

在一个实施例中,分别以所述第一端部12和所述第二端部13为中心向所述内通道102卷绕收缩,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由所述第一位置翻转至所述第二位置环绕至被收缩后的所述枕体10外部,即,使得卷收后的所述第一端部12和所述第二端部13保持被卷收后的状态,并且借助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的作用力弹性收缩。

参照图4和图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枕体10的其中一端部以另一端部为中心绕卷形成所述卷收状态110,比如所述第一端部12以所述第二端部13为中心绕卷,卷绕后所述背部113保持部件被翻折牵引至另一侧,从而束缚卷收后的所述枕体10。也就是说,所述枕体10能够被卷绕形成一大致圆形的卷使得所述枕体10的体积减小,而绕卷后,直接牵引处于所述外侧面111的所述背部113保持部件,使得所背部113保持部件由所述第一位置翻转至所述第二位置,从而借助所述背部113保持部件的两端的连接点以及延伸的所述背部113保持部件将所述枕体10束缚于其中。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使用者可以根据卷收的需要或者手部力量的大小选择所述枕体10的卷收状态,比如将所述枕体10的两端部向内卷收、折叠,或者其中一端以另一端为中心绕卷,卷收后牵引所述背部113保持部件翻转至另一侧弹性收缩被卷收的所述的枕体10。

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被固定于所述主体部分11的外侧面111具有预定距离的两点之间,也就是说,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延伸在两点之间,以便于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借由两点进行翻转。换句话说,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的所述第一连接端210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具有预定距离,从而方便在使用时,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能够被容易地翻转环套至所述颈枕的前侧。比如当所述第一连接点116和所述第二连接点117达到预定长度时,在翻转时,所述使用者能够直接牵引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并且将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束缚于被卷收后的所述枕体10的外侧,即借助被固定于所述枕体10的外侧的所述两端部,在使用者的牵引力作用下形成大致三角形的束缚环,使得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到达所述第二位置,在使用者的作用力去除后,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弹性收缩所述枕体10。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自然伸展的长度与所述第一连接端210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沿所述外侧面111延伸的距离大致一致,从而使得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在所述第一位置时贴靠于所述主体部分11的外侧面111,即,使得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随所述主体部分11的外侧面111的形状延伸。

参照图6和图7,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的延伸长度能够被调整,以调整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的所述第一连接端210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对所述枕体10的作用力。当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当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的延伸长度被调整减小至所述第一连接端210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牵引所述枕体10时,所述枕体10的受到所述第一端部12和所述第二端部13的向外的作用力,使得所述第一连接点116和所述第二连接产生靠近的趋势,即,使得所述枕体10的所述内通道102增大,举例地,当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的长度被调整至大致小于所述第一连接端210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之间的距离时,所述主体部分11被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的所述第一连接端210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向外牵引,从而改变所述主体部分11形成的所述内通道102的形状。换句话说,通过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的作用力改变所述枕体10的延伸形状,以适应使用者不同的支撑需求。比如当所述枕体10未被牵引时,所述枕体10的所述内通道102较小,适于支撑于所述使用者的颈部,当所述枕体10被牵引时,所述枕体10的所述内通道102增大,所述开口101增大,所述枕体10适于被支撑于使用者的腰部或者作为头枕使用。当所述枕体10被卷收,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当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的长度被调整时,被卷收的所述枕体10受到的作用力也相应变化,比如当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的长度被减小时,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对所述枕体10的作用力增大,所述枕体10能够被进一步弹性收缩,当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的长度被调节增大时,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对所述枕体10的作用力减小,被收缩的所述枕体10被放松,从而通过对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的延伸长度的调节,调节所述枕体10被收纳的松紧程度或体积大小。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考图1b至图7,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包括一第一调整带21、一第二调整带22和一定位件23,所述第一调整带21和所述第二调整带22的一端分别被固定于所述主体部分11,所述第一调整带21和所述第二调整带22通过所述定位件23可活动地连接,以改变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的延伸长度。所述第二调整带22可移动地穿过所述定位件23,在移动时,改变所述第二调整带22的另一端的延伸的长度,比如,当所述定位件23相对移动靠近所述第二调整带22的连接端时,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的延伸长度减小,当所述定位件23相对移动远离所述第二调整带22的连接端时,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的长度增大。

在本发明的这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整带21的一端形成所述第一连接端210,也就是说,所述第一调整带21连接于所述枕体10的一端形成所述第一连接端210。所述第二调整带22的一端形成所述第二连接端220,也就是说,所述第二调整带22连接于所述枕体10一端形成所述第二连接端220。

进一步,参考图6,当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调整所述定位件23,使得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的延伸长度大致小于所述第一连接端210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之间的距离时,所述主体部分11被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的所述第一连接端210以及所述第二连接端220向外牵引,从而改变所述主体部分11形成的所述内通道102的形状,比如改变所述内通道102的空间大小。也就是说,由于所述第一连接端210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分别被固定于所述主体部分11,通过调整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的延伸长度能够改变所述第一连接端210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的作用力,从而改变所述主体部分11的受力。当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的延伸长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端210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之间的距离时,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自由伸展,也就是说,所述第一连接端210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并没有受到明显的作用力,而当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连接端210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之间的距离时,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的两端与所述主体部件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力,所述第一连接端210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分别在两个固定位置牵引所述主体部分11,所述主体部分11发生弹性变形,从而改变所述主体部分11的形状。

进一步,通过调整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的延伸长度大小能够控制所述第一连接端210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的作用力大小,从而控制所述主体部分11弹性形变后的形状,比如调整所述主体部分11的所述内通道102更大或者更小。

参考图7,当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即收缚处于卷收状态的所述枕体时,调整所述定位件23,使得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的延伸长度减小,从而增大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对于所述枕体的收缚力,使得卷收后的所述枕体的体积减小。

进一步,所述颈枕包括一开口连接组件30,所述开口连接组件30被配置于所述枕体10,以使得所述枕体10形成封闭结构。也就是说,当所述开口连接组件30结合时,所述枕体10的所述开口101被封闭。

当使用时,颈部通过所述开口101进入所述内通道102,从而使得所述枕体10环绕于颈部的周围,当所述开口连接组件30结合时,所述开口101被封闭形成封闭环,防止所述颈枕脱离使用者u的颈部而掉落。

所述开口连接组件30包括一第一结合件和一第二结合件,所述第一结合件和所述第二结合件能够被设置于任何使得所述枕体10形成封闭环的位置。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结合件和所述第二结合件被配置于所述枕体10的外侧面11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结合件和所述第二结合件被配置于靠近所述第一端部12和所述第二端部13的位置。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结合件和所述第二结合件被配置于所述枕体10的内侧面112。优选地,所述第一结合件和所述第二结合件分别被配置于所述第一端部12和所述第二端部13靠近所述内侧面112的位置,从而使得所述第一结合件和所述第二结合件大致平直地向内延伸搭接。优选地,所述第一结合件和所述第二结合件分别被配置于所述第一端部12和所述第二端部13相对应的位置,以使得所述第一结合件和所述第二结合件相互结合时,两所述肩部始终对称地设置。

所述开口连接组件30能够被实施为任何能够使得所述第一结合件和所述第二结合件相互结合的方式,比如卡扣、粘接、纽扣、磁铁扣、按扣。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颈枕的变形实施方式示意图。

在本发明的这个变形实施方式中,所述颈枕包括两连接件14a,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a的所述第一连接端210a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a分别通过所述连接件14a被连接于所述枕体10的所述第一连接点116和所述第二连接点117,举例地,所述两连接件14a可以分别被固定于所述枕体10的所述外侧面111,所述第一连接端210a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a分别活动地连接于所述两连接件14a。举例地但不限于,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a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两连接件14a,当使用者不需要配置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a时,可以通过简单的拆卸方式将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a由所述枕体10取下。

举例地但不限于,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a的所述第一连接端210a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a被实施例为连接扣环,能够可拆卸、可活动地连接于所述两连接件14a。

举例地但不限于,所述两连接件14a可以是连接环,可以是“曰”型扣件,也可以是其它能够连接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a和所述枕体10的部件,可以通过松紧或者固定线固定于所述枕体的所述第一连接点116和所述第二连接点117。

图9a和9b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的颈枕的两个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的颈枕的卷收状态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的颈枕的收纳过程示意图。

所述颈枕包括一枕体10和一背向保持部件20b,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b被配置于所述枕体10,以收束所述枕体10。在本发明的这个实施例中,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b是一弹性带20b,举例地但不限于松紧带、塑料带。更进一步,所述弹性带20b具有预定的宽度,以便于沿所述弹性带20b的端部固定于所述枕体10,提供足够的固定力,举例地但不限于,所述弹性带20b被通过缝制的方式固定于所述枕体10。所述弹性带20b是扁平的带状结构,也就是说,所述弹性带20b的厚度较小,从而当所述弹性带20b被缝制时,缝制针能够方便穿过所述弹性带20b进行缝制,且弹性带20b的预定宽度能够提供足够长的缝制线,因此为所述弹性带20b提供足够的固定力,方便在卷收所述枕体10时翻转牵引所述弹性带20b。

所述枕体10包括一主体部分11和两端部,所述主体部分11延伸在所述两端部之间。所述两端部分别是一第一端部12和一第二端部13,所述主体部分11延伸在所述第一端部12和所述第二端部13之间形成一内通道102。所述主体部分11具有预定的长度,以便于弯曲延伸形成弧形的所述内通道102,适于使用者佩戴,比如适于所述使用者佩戴于颈部。所述第一端部12和所述第二端部13形成一开口101,所述开口101连通所述内通道102,以便于使用者进行使用。举例地,在使用时,所述使用者的颈部可以穿过所述开口101进入所述内通道102,从而使得所述主体部分11环绕于颈部的周围。

所述主体部分11具有一内侧面112和一外侧面111,所述内侧面112形成所述内通道102。在使用时,所述内侧面112靠近所述使用者的颈部,所述外侧面111远离所述使用者的颈部。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枕体10可以由弹性材料制成,以弹性地支撑所述使用者的身体部位,比如支撑所述使用者的颈部和头部。所述弹性材料可以是记忆棉、慢回弹材料、亲水棉中的一种或多种。也就是说,所述枕体10在被使用或者受到力的作用时能够产生弹性形变,更进一步,该弹性形变可以恢复。

所述主体部分11包括一背部113和两肩部,所述两肩部位于所述背部113的两侧,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两肩部分别弧形地一体连接于所述背部113的两侧。所述两肩部分别为第一肩部114和一第二肩部115。所述第一肩部114和所述第二肩部115分别位于所述背部113的两侧形成弧形结构,比如u型结构,以适应被支撑于所述使用者的不同身体部分,比如,在使用时,所述背部113适于被支撑于所述使用者的颈部后侧,即所述使用者的背部113对应位置,所述第一肩部114和所述第二肩部115适于支撑于所述使用者的两侧颈部,即,使用者两肩膀对应的位置,从而为所述使用者的颈部不同位置提供支撑作用。

参照图9b至图11,所述弹性带20b可翻转地设置于所述主体外侧面111的两点之间,以使得所述弹性带20b具有一第一位置和一第二位置。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弹性带20b位于所述主体部分11的外侧面111,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弹性带20b位于所述第一端部12和所述第二端部13形成的所述开口101前侧。举例地但不限于,所述弹性带20b的初始位置是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弹性带20b由所述第一位置被翻转至所述第二位置。

所述弹性带20b具有一第一连接端210b和一第二连接端220b,所述第一连接端210b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b分别被连接于所述主体部分11的所述外侧面111。所述第一连接端210b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b具有预定距离。也就是说,所述第一连接端210b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b没有被连接于同一个位置。相应地,所述主体部分11的所述外侧面111具有一第一连接点116和一第二连接点117,所述弹性带20b的所述第一连接端210b被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点116,所述弹性带20b的所述第二连接端220b被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点117。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连接端210b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b被连接于所述主体部分11的所述外侧面111时形成所述第一连接点116和所述第二连接点117,也就是说,所述第一连接点116和所述第二连接点117由所述第一连接端210b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b的连接位置确定。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点116和所述第二连接点117可以被预先设置于所述主体部分11的所述外侧面111。也就是说,所述第一连接端210b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b在所述外侧面111的连接位置被预先确定。

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点116和所述第二连接点117所在位置连线的两侧。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带20b由所述第一位置绕所述第一连接点116和所述第二连接点117的连线轴向转动至所述第二位置。在一个实施中,所述弹性带20b由所述第一位置背向翻转至所述第二位置。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端210b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b分别被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接点116和所述第二连接点117,也就是说,所述第一连接端210b与所述第一连接点116以及所述第二连接端220b与所述第二连接点117的相对位置固定不可动,比如所述第一连接端210b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b被缝制固定于所述主体部分11外侧面111的所述第一连接点116和所述第二连接点117。而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端210b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b能够被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点116和所述第二连接点117,比如所述第一连接端210b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b通过一环状件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点116和所述第二连接点117,或者所述第一连接端210b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b通过一可旋转的部件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点116和所述第二连接点117。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带20b的所述第一连接端210b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b分别位于所述枕体10的所述背部113对应的外侧面111区域。即,所述弹性带20b被布置于所述枕体10的后侧中部位置。当所述弹性带20b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弹性带20b贴靠于所述背部113对应的外侧面111,即,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弹性带20b贴靠于所述枕体10后侧外侧面111。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带20b的所述第一连接端210b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b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肩部114和所述第二肩部115对应的所述外侧面111区域,即,使得所述第一连接端210b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b沿所述外侧面111的距离的增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端210b位于所述第一肩部114或所述第二肩部115对应的外侧面111区域。所述第二连接端220b位于背部113对应的外侧面111区域。也就是说,所述弹性带20b并不是被设置于所述枕体10的正后侧。当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在所述外侧面111不同位置预设所述第一连接点116和所述第二连接点117的方式来确定所述第一连接端210b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b的连接位置。也就是说,所述弹性带20b的第一连接端210b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b并不必然地直接设置于所述外侧面111的不同位置。

进一步,所述弹性带20b的所述第一连接端210b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b分别被固定于所述主体部分11长度延伸方向的两个位置。也就是说,所述第一连接点116和所述第二连接点117被分离地设置于所述主体部分11长度延伸方向。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点116和所述第二连接点117位于大致相同的高度,所述第一连接端210b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b具有大致相同的高度,从而使得所述枕体10被收纳时,所述弹性带20b对所述枕体10的作用力均匀。即,所述第一连接点116和所述第二连接点117位于高度大致相同的同一水平面,所述第一连接端210b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b位于高度大致相同的同一水平面。

所述第一连接点116和所述第二连接点117沿所述主体部分11长度延伸的方向布置,以使得所述弹性带20b沿所述主体部分11的长度延伸方向延伸,从而使得当所述弹性带20b向前翻转时,所述弹性带20b能够跨过所述第一肩部114和所述第二肩部115至所述开口101所在方向。即,所述弹性带20b由所述第一连接点116和所述第二连接点117翻转,所述弹性带20b由所述枕体10的后侧方向翻转向枕体10的前侧方向。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点116和所述第二连接布置位置位于所述主体部分11的所述外侧面111的中部位置,以使得所述弹性带20b对所述枕体10的高度方向上大致均匀,比如使得所述弹性带20b的高度方向两侧的宽度大致相同,即,所述弹性带20b的两侧大致对称,从而使得所述弹性带20b对位于上下两侧的作用力大致一致,从而使得所述弹性带20b不会向一侧滑动。

参照图9b至图11,所述弹性带20b能够借助所述第一连接端210b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b翻转,以形成一卷收状态。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卷收状态,所述枕体10的所述第一端部12和所述第二端部13向所述内通道102被折叠,所述弹性带20b由所述第一位置翻转至所述第二位置,并且收缩被折叠的所述枕体10。即,在收纳时,所述枕体10的所述第一端部12和所述第二端部13被分别向所述内通道102折叠后,位于所述枕体10的所述外侧面111的所述弹性带20b向前侧方向被牵引至所述枕体10前侧,即,被折叠的所述第一端部12和所述第二端部13一侧,使得所述弹性带20b保持于被折叠的所述第一端部12和所述第二端部13的外侧面111,从而弹性收缩保持被折叠后的所述枕体10。

在一个实施例中,分别以所述第一端部12或所述第二端部13为中心向所述内通道102卷绕收缩,所述弹性带20b由所述第一位置翻转至所述第二位置环绕至被收缩后的所述枕体10外部,即,使得卷收后的所述第一端部12和所述第二端部13保持被卷收后的状态,并且借助所述弹性带20b的作用力弹性收缩。

所述弹性带20b被固定于所述主体部分11的外侧面111具有预定距离的两点之间,也就是说,所述弹性带20b延伸在两点之间,以便于所述弹性带20b借由两点进行翻转。换句话说,所述弹性带20b的所述第一连接端210b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b具有预定距离,从而方便在使用时,所述弹性带20b能够被容易地翻转环套至所述颈枕的前侧。比如当所述第一连接点116和所述第二连接点117达到预定长度时,在翻转时,所述使用者能够直接牵引所述弹性带20b,并且将所述弹性带20b束缚于被卷收后的所述枕体10的外侧,即借助被固定于所述枕体10的外侧的所述两端部,在使用者的牵引力作用下形成大致三角形的束缚环,使得所述弹性带20b到达所述第二位置,在使用者的作用力去除后,所述弹性带20b弹性收缩所述枕体10。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带20b自然伸展的长度与所述第一连接端210b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b沿所述外侧面111延伸的距离大致一致,从而使得所述弹性带20b在所述第一位置时贴靠于所述主体部分11的外侧面111,即,使得所述弹性带20b随所述主体部分11的外侧面111的形状延伸。也就是说,当所述弹性带20b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弹性带20b处于自由伸展的状态,并没有产生弹性形变。

所述颈枕包括一开口连接组件30,所述开口连接组件30被配置于所述枕体10,用于封闭所述开口101,以使得所述枕体10形成所述封闭结构。也就是说,当所述开口连接组件30结合时,所述枕体10的所述开口101被封闭。

当使用时,颈部通过所述开口101进入所述内通道102,从而使得所述枕体10环绕于颈部的周围,当所述开口连接组件30结合时,所述开口101被封闭形成封闭环,防止所述颈枕脱离使用者u的颈部而掉落。

所述开口连接组件30包括一第一连接件和一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能够被设置于任何使得所述枕体10形成封闭环的位置。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被配置于所述枕体10的外侧面11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被配置于靠近所述第一端部12和所述第二端部13的位置。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被配置于所述枕体10的内侧面112。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分别被配置于所述第一端部12和所述第二端部13靠近所述内侧面112的位置,从而使得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大致平直地向内延伸搭接。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分别被配置于所述第一端部12和所述第二端部13相对应的位置,以使得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相互结合时,两所述肩部始终对称地设置。

所述开口连接组件30能够被实施为任何能够使得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相互结合的方式,比如卡扣、粘接、纽扣、磁铁扣、按扣。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的颈枕的变形实施方式。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的颈枕的变形实施方式的卷收过程示意图。

所述弹性带20b的所述第一连接端210b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b可以被选择地设置于所述外侧面111的所述背部区域1113、所述第一肩部区域1114或所述第二肩部区域1115。

在本发明的这个变形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带20b的所述第一连接端210b被连接于所述枕体10的所述背部113对应的外侧面111区域。所述弹性带20b的所述第二连接端220b被连接于所述枕体10的所述肩部对应的外侧面111区域。也就是说,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b的位置靠近所述枕体10的侧方位置。即,所述背向保持部件20b并没有被设置于所述枕体10的正后方。

所述弹性带20b的第一连接端210b被设置于所述外侧面111的所述第一肩部区域1114,所述第二连接端220b被设置与所述外侧面111的所述背部区域1113。在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带20b的所述第一连接端210b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可以被选择设置在所述外侧面的其它位置,所述第一连接端210b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b同时被设置于所述背部区域1113,使得所述第一连接端210b和所述第二连接亿220b相对靠近,距离较小;比如,所述第一连接端210b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b分别被设置于所述第一肩部区域1114和第二肩部区域1115,使得所述第一连接端210b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b的被所述外侧面的延伸长度较大;比如,所述第一连接端210b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0同时被设置于所述第一肩部区域1114或第二肩部区域1115,使得所述弹性带20b集中在侧边布置。

参照图13,在本发明的这个实施例中,在卷收时,以所述枕体10的其中一端部以另一端部为中心绕卷形成所述卷收状态,比如所述第二端部13以所述第一端部12为中心绕卷,卷绕后所述弹性带20b被翻折牵引至另一侧,从而束缚卷收后的所述枕体10。也就是说,所述枕体10能够被卷绕形成一大致圆形的卷使得所述枕体10的体积减小,而绕卷后,直接牵引处于所述外侧面111的所述弹性带20b,使得所述弹性带20b由所述第一位置翻转至所述第二位置,从而借助所述弹性带20b的两端的连接点以及延伸的所述弹性带20b将所述枕体10束缚于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弹性带20b的位置可以根据卷收状态的需要设置,使得所述枕体10被卷收收后,所述弹性带20b全部显露于外部,而不是被卷收于枕体10内,不会妨碍所述弹性带20b直接被翻转至另一侧进行束缚。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颈枕,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沿所述主体部分长度延伸方向布置。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颈枕,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在所述枕体高度延伸方向的高度一致。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颈枕,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位于所述枕体高度延伸方向的中部位置。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颈枕,其中所述外侧面具有一第一肩部区域、一第二肩部区域和一背部区域,所述第一肩部区域和所述第二肩部区域分别位于所述背部区域两侧,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分别被选择地设置于所述第一肩部区域、所述第二肩部区域或所述背部区域。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颈枕,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分别位于所述外侧面的所述背部区域。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颈枕,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端位于所述外侧面的所述第一肩部区域,所述第二连接端位于所述外侧面的所述第二肩部区域。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颈枕,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端位于所述外侧面的所述第一肩部区域,所述第二连接端位于所述外侧面的所述背部区域。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颈枕,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端位于所述外侧面的所述背部区域,所述第二连接端位于所述外侧面的所述第二肩部区域。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颈枕,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分别被缝制固定于所述外侧面。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颈枕,其中所述枕体包括两连接件,所述两连接件分别被设置于所述枕体的所述外侧面,所述背向保持部件的所述的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分别可活动地连接于所述两连接件。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颈枕,其中所述两端部能够分别向所述内通道被卷叠形成所述卷收状态。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颈枕,其中以所述两端部中的其中一端为中心卷绕另一端形成所述卷收状态。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颈枕,其中所述背向保持部件包括一第一调整带、一第二调整带和一定位件,所述第一调整带和所述第二调整带的一端分别被设置于所述主体部分的所述外侧面,所述第一调整带和所述第二调整带通过所述定位件可活动地连接,以调整所述背向保持部件的延伸长度。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颈枕,其中所述背向保持部件是一弹性带。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颈枕,其中所述背向保持部件贴靠于所述枕体的所述外侧面。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颈枕,其中所述枕体的制作材料选自组合:记忆棉、慢回弹材料、亲水棉中的其中一种。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颈枕,其中所述颈枕包括一开口连接组件,用于封闭所述开口,所述开口连接组件分别被设置于所述枕体的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颈枕,其中所述开口连接组件选自组合:纽扣件、钩子、卡扣、插扣、磁铁扣中的一种。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颈枕,其中所述内通道呈u形结构。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颈枕,其中所述弹性带贴靠于所述枕体的所述外侧面。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颈枕,其中所述弹性带在所述外侧面时,所述弹性带自由伸展。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颈枕,其中弹性带的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分别被缝制固定于所述枕体的外侧面。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颈枕,其中所述弹性带的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沿所述枕体长度延伸方向布置。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发明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