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煮饭分饭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30944发布日期:2019-04-05 22:04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一种煮饭分饭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食品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煮饭分饭设备。



背景技术:

米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消耗量最大的主食之一,几乎在所有的餐厨场景中都存在着制作米饭的需要。

在现有的技术中,存在着多种的电饭锅或其他煮饭、蒸饭设备。这些设备通常能实现自动制作米饭的全流程,但在米饭制备好后,还是不能避免用人手对其进行分饭、盛饭。市面上也存在一些分饭机构可以对米饭进行定量的分放、分装,但基本都需要先将煮熟后的米饭放至到分饭机内,才能经过一系列的工序实现分饭。

因此,煮饭设备和分饭设备都是各自作为独立的机构,需要两者配合使用;煮饭机在蒸煮好米饭后,需要将米饭转运到分饭设备处,一体化程度欠缺。且消费者需要购买和使用两种设备,才能同时实现煮饭、分饭的功能。

市面上亟需一种能同时实现煮饭、分饭功能的煮饭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煮饭分饭设备,其可以将米饭煮熟后对米饭进行分放,一体化地实现煮饭、分饭的功能。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煮饭分饭设备,所述煮饭分饭设备包括:电源插头,所述电源插头设置于锅体的侧部,所述锅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电源插头相适配的插座;分饭机构,分饭机构包括分饭料斗、分饭滚筒以及分饭电机;所述分饭料斗包括漏斗部和挡板部,所述漏斗部内用于盛载米饭,所述漏斗部的底部开有漏斗开口,所述挡板部为沿所述漏斗开口往外延伸的圆柱面状结构,底部两端形成下饭口;所述分饭滚筒为与所述挡板部相适配的圆柱形结构,表面上开设有用于容置待分米饭的分饭腔体,所述分饭滚筒活动套设在所述挡板部内;所述分饭电机驱动带动所述分饭滚筒旋转,用于盛饭的碗体放置在所述分饭滚筒下方;总壳体,总壳体围罩于所述电源插头和所述分饭机构外;

控制部分,所述控制部分用于控制各机构动作以及协同工作。

进一步地,所述煮饭分饭设备还包括下饭机构,所述下饭机构设置于所述分饭机构的上方;所述下饭机构包括锅体运动组件,所述锅体运动组件包括第一直线模组、齿轮组、齿条以及转接轴;所述第一直线模组横向固定设置;所述齿轮组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直线模组上并由所述第一直线模组驱动,所述齿轮组包括相互啮合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转接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齿轮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锅体固定连接;齿条,所述齿条固设于所述第一直线模组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齿条和所述第一齿轮的齿数比为1:2。

进一步地,所述锅体运动组件还包括第二直线模组,所述第二直线模组纵向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直线模组的滑块上并由所述第一直线模组驱动运动,所述齿轮组设置在所述第二直线模组的滑块上。

进一步地,所述下饭机构还包括松饭组件,所述松饭组件设置在所述锅体运动组件的下方;所述松饭组件包括松饭电机、拨饭片和松饭杆,所述松饭电机纵向固定设置的双轴头电机,所述拨饭片固定设置在所述松饭电机上端的输出轴上,所述松饭杆固定设置在所述松饭电机下端的输出轴上;所述拨饭片为扇形的片状结构,所述松饭杆为所述松饭杆的结构为一竖直杆体以及周向设置于竖直杆体上的若干横向杆体。

进一步地,所述分饭机构还包括分饭锥齿轮组和滚筒轴;所述分饭锥齿轮组与所述分饭电机传动连接;所述滚筒轴的一端与所述分饭锥齿轮组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分饭滚筒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分饭机构还包括分饭桶体,所述分饭桶体围罩于所述挡板部外。

进一步地,分饭腔体为碗状的腔体结构,分饭腔体的数量为两个,并相对地设置在分饭滚筒的表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煮饭分饭设备还包括合盖机构,所述合盖机构设置于所述下饭机构的侧部,所述合盖机构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固设于总壳体上;盖体,所述盖体通过导柱组件上下可活动地连接在所述固定板的底部,所述盖体内设置有螺纹孔;合盖电机,所述合盖电机固设在所述固定板的顶部;螺纹轴,螺纹轴的下端设置有螺纹并与盖体之间螺纹连接,合盖电机驱动带动螺纹轴转动,以使螺纹轴与盖体发生相对轴向位移。

进一步地,所述合盖机构还包括合盖锥齿轮组;合盖锥齿轮组分别与所述合盖电机和所述螺纹轴传动连接,所述合盖电机通过所述合盖锥齿轮组的传动使所述螺纹轴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煮饭分饭设备还包括上料机构,所述上料机构包括:储米箱,所述储米箱内容置有生米,所述锅体的起始位置位于所述储米箱的顶部上;输米管道,所述输米管道纵向设置于所述储米箱侧部,顶端设置有伸至所述锅体上方的出米口,底端与所述储米箱相连通;推料螺旋芯,所述推料螺旋芯设置在所述输米管道内;上米电机,所述上米电机通过上米锥齿轮组的传动以使所述推料螺旋芯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上料机构包括进水管道;所述进水管道与外部水源连通,所述进水管道伸至所述锅体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煮饭分饭设备还包括清洗机构,所述清洗机构包括清洗管道、喷头和挡水壳;所述清洗管道与外部水源接通;所述喷头设置在所述清洗管道的表面并与所述清洗管道连通;挡水壳,所述挡水壳设置在所述清洗管道的下方,所述挡水壳包括外壳体和内壳体,所述外壳体呈“l”状且为空心结构,所述内壳体活动套接于所述外壳体内,所述内壳体和所述外壳体之间形成挡水开口;所述内壳体在所述外壳体的内部活动,以使所述挡水开口在打开或关闭的状态之间切换。

进一步地,所述挡水壳还包括电推杆;所述电推杆设置在所述外壳体和所述内壳体的侧部,所述电推杆的驱动部固定设置在所述外壳体的侧部,所述电推杆的伸缩杆固定设置在所述内壳体的侧部,以供驱动所述内壳体在所述外壳体内活动。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体相对于所述内壳体的端部呈半圆状,所述内壳体相对于所述外壳体的端部呈半圆状。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电源插头与锅体的插座接合,使锅体通电煮饭;分饭滚筒绕挡板部转动,使分饭腔体内的饭与漏斗部内的饭分隔,并转动至向下,落入碗体中,完成分饭工序。本发明一体化地实现了煮饭和分饭的功能,使煮饭、分饭的功能得到集约化,分饭时不需要再用人手将煮好的米饭转运到分饭机构处,节省了耗费的时间和人力成本,提高了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煮饭分饭设备的隐藏总壳体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煮饭分饭设备的各机构的爆炸视图;

图3输米机构的内部示意图;

图4为合盖机构和部分总壳体的整体示意图;

图5为合盖机构的爆炸视图;

图6为锅体运动组件和部分总壳体的示意图;

图7为锅体处于翻转状态时的锅体运动组件的示意图;

图8为锅体运动组件的爆炸视图;

图9为松饭组件的示意图;

图10为分饭机构的示意图;

图11为分饭料斗的左视图;

图12为分饭滚筒的示意图;

图13为分饭机构的剖视图;

图14为分饭机构处于分饭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15为挡水壳的挡水开口处于关闭状态的示意图;

图16为挡水壳的挡水开口处于打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中:10、电源插头;20、上料机构;21、储米箱;22、输米管道;23、推料螺旋芯;24、上米电机;25、上米锥齿轮组;26、进水管道;30、合盖机构;31、固定板;32、导柱组件;33、合盖电机;34、合盖锥齿轮组;35、螺纹轴;40、锅体运动组件;41、第一直线模组;42、第二直线模组;43、齿轮组;431、第一齿轮;432、第二齿轮;44、转接轴;45、齿条板;451、齿条;46、滑道;47、滑轨;50、松饭组件;51、松饭电机;52、拨饭片;53、松饭杆;60、分饭机构;61、分饭料斗;611、漏斗部;612、挡板部;613、漏斗开口;614、下饭口;62、分饭滚筒;621、分饭腔体;622、清洗通孔;63、分饭电机;64、分饭锥齿轮组;65、滚筒轴;66、分饭桶体;70、清洗机构;71、挡水壳;711、外壳体;712、内壳体;713、电推杆;714、挡水开口;715、液体腔;716、排水口;72、清洗管道;73、喷头;80、总壳体;90、锅体;100、盖体;101、螺纹孔;110、碗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煮饭分饭设备,可用于完成进料、合盖、煮饭、下饭、松饭、分饭、清洗等一体化的制饭工序。

参阅图1-图2,这种煮饭分饭设备包括有:电源插头10、上料机构20、合盖机构30、下饭机构、分饭机构60、清洗机构70、总壳体80以及控制部分。下面,对各机构部分进行详细的说明。

上料机构20,上料机构20用于往锅体90内加入作为原料的生米和水。参阅图2和图3,上料机构20包括:储米箱21,储米箱21内容置有一定量的生米;输米管道22,输米管道22纵向设置于储米箱21侧部,顶端设置有伸至锅体90上方的出米口,底端与储米箱21相连通;推料螺旋芯23,推料螺旋芯23设置在输米管道22内;上米电机24,上米电机24通过上米锥齿轮组25的传动使推料螺旋芯23转动,可使储米箱21内的生米被卷动带动至输米管道22内,生米螺旋上升并经出米口掉落至锅体90内;进水管道26,进水管道26与外部水源连通,并伸至锅体90的上方,用于往锅体90中加入适量的净水。

其中,参阅图1,锅体90为不带盖体100的中空锅体90,起始位置位于储米箱21的顶部上。锅体90上设置有与电源插头10相适配的插座,锅体90为带电热元件的电饭锅。电源插头10设置在锅体90的侧部,当锅体90往电源插头10处平移时,电源插头10可和锅体90上的插座接合并实现通电。

合盖机构30,合盖机构30用于使饭锅的盖体100上下移动,使盖体100合盖至下方的锅体90上。参阅图4-图5,合盖机构30包括:固定板31,固定板31固设于总壳体80上;盖体100,盖体100通过导柱组件32上下可活动地连接在固定板31的底部,盖体100内设置有螺纹孔101;合盖电机33,合盖电机33固设在固定板31的顶部;合盖锥齿轮组34,合盖锥齿轮组34用于与合盖电机33传动;螺纹轴35,螺纹轴35的下端设置有螺纹并与盖体100之间螺纹连接,螺纹轴35的上端与合盖锥齿轮组34的从动齿轮固定连接;合盖电机33通过合盖锥齿轮组34传动以驱动螺纹轴35转动,以使螺纹轴35与盖体100发生相对轴向位移。

合盖机构30的工作原理为:锅体90的起始位置位于储米箱21上,当锅体90移动至盖体100的正下方时(此动作的工作流程会在下文中提及),合盖电机33驱动合盖锥齿轮组34转动,从而带动螺纹轴35转动。由于盖体100是通过纵向设置的导柱组件32固定在固定板31上,因此盖体100在水平方向上是固定的、在垂直方向上是可活动的;螺纹轴35转动时,由于螺纹轴35与盖体100是螺纹连接的,而螺纹轴35又是固定在锥齿轮上的,不会发生位置上的移动,因此螺纹轴35的转动会带动盖体100作垂直方向上的运动。当盖体100往下运动时,即可盖设在下方的锅体90上,实现锅体90的合盖功能。

下饭机构,用于对米饭进行下料;参阅图6-图8,下饭机构包括锅体运动组件40,锅体运动组件40用于使锅体90做平移运动以及旋转运动。锅体运动组件40包括:第一直线模组41,第一直线模组41横向固定设置在总壳体80上;第二直线模组42,第二直线模组42纵向设置在第一直线模组41的滑块上,并由第一直线模组41驱动做水平运动;齿轮组43,齿轮组43设置在第二直线模组42的滑块上,包括相互啮合的第一齿轮431和第二齿轮432,其中第一齿轮431和第二齿轮432的齿轮参数相同;转接轴44,转接轴44的一端与第二齿轮43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锅体90固定连接,因此锅体90可由第二直线模组42驱动做升降运动;齿条板45,齿条板45固定在总壳体80上并位于第一直线模组41的上方,其上设置有适于与第一齿轮431相啮合的齿条451,齿条451和第一齿轮431的齿数比为1:2;滑道46,滑道46呈l型,滑道46设置在锅体90的另一侧,锅体90通过滑轮活动设置在滑道46内,可以使锅体90的移动更平稳流畅。其中,第一直线模组41、第二直线模组42、齿轮组43、转接轴44以及齿条板45设置在锅体90的同一侧,滑道46设置在锅体90的另一侧。

作为优选,锅体运动组件40还包括滑轨47,滑轨47固定设置在总壳体80上,位于第一直线模组41的下方并与第一直线模组41平行;第二直线模组42同时设置在滑轨47的滑块上,当第一直线模组41驱动第二直线模组42做水平运动时,第二直线模组42同时沿第一直线模组41和滑轨47双轨并行。滑轨47的作用在于:由于第二直线模组42的长度较大并且是纵向设置的,只通过第一直线模组41作为单一的滑行轨道,滑动可能会不够稳定;通过设置增加设计一条滑轨47,使第二直线模组42有两个连接点和两条滑行轨道,滑行能更加流畅稳定。

锅体运动组件40的工作流程为:第一直线模组41驱动第二直线模组42做水平运动,从而带动锅体90做水平运动,同时锅体90的另一侧也在沿滑道46并行滑动,锅体90往电源插头10的方向靠近;当锅体90上的插座与电源插头10接合通电后,第一直线模组41停止驱动。随后,合盖机构30可对盖体100和锅体90进行合盖(上文中有提及),合盖和通电均完成后,米饭即可得到蒸煮。蒸煮完毕后,合盖电机33反转,使盖体100上升并脱离锅体90,第一直线模组41驱动锅体90往起始位置的方向水平运动。当齿轮组43运动至齿条板45处时,第一齿轮431与齿条451啮合并发生转动,传动至第二齿轮432处使第二齿轮432也进行转动,从而带动转接轴44上的锅体90也发生转动;由于齿条451和第一齿轮431的齿数比为2:1,因此第一齿轮431在完全经过齿条451的行程后,转动的角度为180度,相应地,第二齿轮432和锅体90的转动角度也为180度,锅体90实现完全翻转,开口朝下(见图7)。随后,第一直线模组41停止驱动,第二直线模组42进行驱动,使翻转后的锅体90向下运动,移动并靠近到下方的松饭组件50处,使后续松饭时饭粒不容易飞溅到设备外。

下饭机构还包括松饭组件50,松饭组件50设置在锅体运动组件40的下方,用于对翻转后的锅体90内的米饭进行打松散落,以便于后续的分饭工序。参阅图9,松饭组件50包括有:松饭电机51,松饭电机51为双轴头电机,松饭电机51纵向设置;拨饭片52,拨饭片52为扇形的片状结构,并固定设置于松饭电机51上端的输出轴上;松饭杆53,松饭杆53的结构为一竖直杆体和周向设置于竖直杆体上的若干横向杆体,松饭杆53固定设置于松饭电机51下端的输出轴上;松饭电机51可带动拨饭片52和松饭杆53同时进行旋转。

松饭组件50的工作流程为:翻转后的锅体90向下运动后,拨饭片52进入锅体90内部并插进米饭处,松饭电机51带动拨饭片52和松饭杆53同时进行转动,拨饭片52将米饭拨落,由于拨饭片52为片状结构,因此拨落后的米饭仍为块状;块状的米饭掉落至下方的松饭杆53处,松饭杆53随即对其进行打散、打松,使米饭成为均匀打散、容易入口的状态。

分饭机构60,分饭机构60设置在松饭组件50的下方,用于对打散后的米饭进行定量的分放。参阅图10-图12,分饭机构60包括有:分饭料斗61,分饭料斗61包括漏斗部611和挡板部612,松饭组件50设置在漏斗部611内,漏斗部611用于盛载打散后的米饭,漏斗部611的底部开有圆柱面状的漏斗开口613,挡板部612为沿漏斗开口613往外延伸的圆柱面状结构,底部两端形成下饭口614;分饭滚筒62,分饭滚筒62为与挡板部612相适配的圆柱形滚筒结构,表面上开设有碗状的分饭腔体621,分饭腔体621的开口与漏斗开口613相适配,分饭滚筒62活动套设于挡板部612内,并能绕挡板部612进行转动;分饭电机63,分饭电机63作为分饭滚筒62驱动机构,分饭电机63设置于分饭料斗61的外部,用于使分饭滚筒62旋转;分饭锥齿轮组64,分饭锥齿轮组64与分饭电机63传动连接,用于与分饭电机63传动;滚筒轴65,滚筒轴65的一端与分饭锥齿轮组64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分饭滚筒62固定连接,用于与分饭电机63和分饭锥齿轮组64传动;分饭电机63驱动,经过分饭锥齿轮组64和滚筒轴65的传动,即可使分饭滚筒62转动;分饭桶体66,分饭桶体66围罩于挡板部612外,用于围蔽分饭滚筒62,并可以盛载分饭过程中掉落的少量米饭;滚筒轴65架设在分饭桶体66上。

作为优选,分饭滚筒62上设置有两个分饭腔体621,两分饭腔体621相对设置在分饭滚筒62的表面上;如此,当分饭滚筒62旋转一周时,两个分饭腔体621分别完成一次分饭,共完成了两次分饭。相比于设置单个分饭腔体621,分饭滚筒62转动一周只能完成一次分饭,本实施方式的产量能得到有效提升。

作为优选,分饭滚筒62上还设置有两排的清洗通孔622,清洗通孔622贯穿分饭滚筒62内部,用于后续清洗时水可以流经分饭滚筒62内部。

分饭机构60的工作流程为:参阅图13,打散后的米饭填满在分饭料斗61内,由于分饭滚筒62的分饭腔体621和分饭料斗61是连通的,因此分饭腔体621内也是填满米饭的。参阅图14,分饭电机63驱动,经过分饭锥齿轮组64和滚筒轴65的传动,使分饭滚筒62旋转。分饭腔体621和其内的米饭也随之转动,分饭腔体621与漏斗开口613分离,分饭腔体621内和漏斗部611内的两部分的米饭能实现分隔,分饭腔体621内的米饭沿挡板转动,并从挡板下端的下饭口614处掉落。其中用于盛载米饭的碗体110放置在分饭滚筒62的下方。

清洗机构70,清洗机构70用于对分饭机构60进行清洗和排水,使设备能实现清洁功能。参阅图15-图16,清洗机构70包括:挡水壳71,挡水壳71设置在分饭滚筒62的下方,挡水壳71包括外壳体711、内壳体712和电推杆713,外壳体711呈“l”状且为空心结构,外壳体711的一端部呈半圆状,另一端部设置有排水口716;内壳体712活动套接在外壳体711内,内壳体712相对于外壳体711的一端部也呈半圆状;电推杆713设置在外壳体711和内壳体712的侧部,驱动部固定设置在外壳体711的侧部,伸缩杆的伸出端固定设置在内壳体712的侧部,通过电推杆713的伸缩可以使内壳体712在外壳体711的内部活动。由于外壳体711的一端部呈半圆状,内壳体712相对于外壳体711的一端部也呈半圆状,因此当电推杆713驱动内壳体712从外壳体711内部退出的过程中,外壳体711和内壳体712之间形成逐渐变大的挡水开口714,参阅图16,挡水开口714最大时呈圆形;参阅图15,当电推杆713驱动内壳体712往外壳体711内部进入时,挡水开口714逐渐变小,直至关闭,当挡水开口714关闭时,外壳体711和内壳体712之间形成能容置液体的液体腔715。

挡水壳71的工作原理为:参阅图16,在分饭工序时,电推杆713驱动内壳体712从外壳体711内部退出,使挡水开口714开至最大,令分饭滚筒62和碗体110之间连通,米饭从分饭滚筒62处掉落后可直接落在碗体110内,完成分饭;。参阅图15,在清洗工序时,电推杆713驱动内壳体712往外壳体711内部进入,挡水开口714缩小并最终关闭,清洗过程中的废水流至挡水壳71处,挡水壳71使废水储存在液体腔715内并无法流出至碗体110处,液体腔715内的废水会经由外壳体711的导向,从排水口716中排走。

清洗机构70还包括清洗管道72,参阅图10,清洗管道72架设在分饭桶体66的内部,并与外部水源接通;清洗管道72的表面上设置有若干喷头73,用于对分饭机构60内部进行喷水,为了使喷射效果更好,清洗管道72的表面均布设有多个朝向不同的喷头73,使热水能从多个方向喷射。

作为配合清洗工序的重要组成部件,参阅图10,松饭电机51、拨饭片52和松饭杆53也同时属于清洗机构70的一部分,因此再次对松饭电机51、拨饭片52和松饭杆53的位置连接关系进行说明:松饭电机51架设在清洗管道72上,松饭电机51为双轴头电机,松饭电机51纵向设置;拨饭片52,拨饭片52为扇形的片状结构,并固定设置于松饭电机51上端的输出轴上;松饭杆53,松饭杆53的结构为一竖直杆体和周向设置于竖直杆体上的若干横向杆体,松饭杆53固定设置于松饭电机51下端的输出轴上;松饭电机51可带动拨饭片52和松饭杆53同时进行旋转。

清洗机构70的工作流程为:外部水源往清洗管道72供水,优选供给清洗效果较佳的热水,热水从多个喷头73中多向喷出,并喷洒在分饭机构60内;同时,松饭电机51驱动拨饭片52和松饭杆53旋转、分饭滚筒62旋转,能使热水均匀泼洒,也能甩落粘连在拨饭片52和松饭杆53上的米粒,清洗后的废水流经分饭滚筒62的清洗通孔622,流至挡水壳71的液体腔715内;清洗结束后,电推杆713驱动内壳体712往外壳体711内部进入,使液体腔715内的废水经过l型的外壳体711,经排水口716最终排出至设备外。

总壳体80,总壳体80作为设备整体的外壳,围罩于上述各机构的外部,以使对各机构部分进行围蔽、保护和固定。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清晰地示意设备内部的结构,本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总壳体80作了部分隐藏或全部隐藏,但从本实施例上述提到的位置连接关系中可以容易得知,总壳体80也为煮饭分饭设备的其中一个组成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还包括控制部分,控制部分用于控制上述各驱动电机或其余驱动组件运行,使各机构完成各自动作以及协同工作。上述所提到的“合盖电机”、“松饭电机”、“分饭电机”等,仅是通过其功能作用对其进行名称上的区分,并非电机的具体类型,凡是采用能实现等同动作的驱动组件均能替换应用,而并非仅限于使用本实施例所提到的驱动部件。另外,控制部分均是采用常规的控制方式来让机构实现上述各动作,本领域技术人员在简单的“控制-反馈”层面上即能实现;本发明保护的重点在于煮饭分饭设备的物理机械结构,因此详尽的控制方法就不在本实施例中赘述。

另外,还有一些连接件、紧固件、转接件等本领域常用的辅助部件,具体可由附图毫无疑义地得出,在此也不一一作赘述。

下面,对煮饭分饭设备的整体工作流程进行具体说明:锅体90的起始位置位于储米箱21上;上料工序,上米电机24驱动推料螺旋芯23转动,使储米箱21内的生米被卷动带动至输米管道22内,生米掉落至锅体90内,同时外部水源往进水管道26内供水,完成加米和加水;通电工序,第一直线模组41驱动第二直线模组42水平运动,带动第二直线模组42上的锅体90运动,锅体90运动至电源插头10处,电源插头10和锅体90上的插座接合并通电,锅体90内的米开始蒸煮;合盖工序,合盖电机33驱动锥齿轮组转动,从而带动螺纹轴35转动,连接在螺纹轴35上的盖体100随即做下降运动,并盖合至锅体90上,使锅体90密封;下饭工序,蒸煮完毕后合盖电机33反转,使盖体100上升并脱离锅体90,第一直线模组41带动锅体90返回,使锅体90的插座脱离电源插头10并断电,随后第一齿轮431与齿条板45上的齿条451啮合并转动,通过第二齿轮432和转接轴44的传动,锅体90实现180度的翻转,翻转后第一直线模组41停止驱动,第二直线模组42启动,使锅体90向下运动至拨饭片52插入米饭中;松饭工序,松饭电机51驱动拨饭片52和松饭杆53同时旋转,将锅体90内的米饭拨落至分饭料斗61内并均匀打散;分饭工序,分饭电机63驱动、经过分饭锥齿轮组64和滚筒轴65的传动,使分饭滚筒62沿挡板转动,分饭腔体621内的米饭与分饭料斗61内的米饭分离,当分饭腔体621转动至向下时,挡水开口714打开,米饭掉落到下方的碗体110内;清洗工序,清洗管道72的喷头73喷射热水,拨饭片52、松饭杆53、滚筒同时转动配合清洗,电推杆713驱动内壳体712进入外壳体711内部,挡水开口714关闭,废水流至液体腔715内并经外壳体711的排水口716排出。至此,完成了全工序。

通过对上述实施例的详细阐述,可以理解,煮饭分饭设备一体化地实现了上料、饭锅通电、饭锅合盖、下饭、分饭、清洗的制饭工序,提高了制饭的自动化程度、制备效率更高、使用更加便捷。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