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翻片水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65889发布日期:2018-11-07 20:31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一种翻片水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水杯,特指一种翻片水杯。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水杯,其功能各异,而其中的翻片水杯是一种具有很好保温效果的水杯,可以在不打开杯盖的前提下,翻动翻盖就可以从杯盖上的出水口将水倒出,翻盖和出水口的结构减少热量流失,另外,为了避免在拿水杯时被手烫伤,水杯的杯体采用双层式的结构,具有隔热和保温的效果,但是这种翻片水杯在使用过程中,内杯体经常接触到热水,导致外杯体和内杯体之间形成温差,导致在内杯体和外杯体之间容易形成水渍在上面,而杯体的内杯体和外杯体是一体成形的,导致无法对内杯体的外壁和外杯体的内壁进行清洗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及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隔热、保温效果好和方便清洗的翻片水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翻片水杯,包括中空的内杯体,内杯体的杯口螺纹连接有密封内杯体杯口的杯盖,杯盖上开设有出水口,杯盖上还开设有沿径向贯穿且与出水口相连通的凹槽,凹槽的两侧壁上分别对应地开设有轴孔,杯盖的上端连接有翻盖,翻盖的一端设置有转轴,转轴枢接在轴孔内,翻盖的另一端设置有卡接部,杯盖的边沿形成有供卡接部卡扣的凸缘,翻盖的底部具有密封出水口的凸塞,当卡接部卡扣在凸缘上,凸塞堵在出水口上,内杯体上可拆卸连接有外杯体,内杯体容纳在外杯体内,从而在外杯体的内表面的侧壁和内杯体的外表面的侧壁之间以及外杯体的底部和内杯体的底部之间形成间隙层,内杯体的杯口具有向外凸起的环形边缘,当内杯体连接在外杯体内时,环形边缘抵靠在外杯体的杯口的上端,从而将间隙层密封起来。

作为优选,所述内杯体的底部形成有向下凸起的第一连接头,所述外杯体的内底形成有向上凸起的第二连接头,第一连接头螺纹连接在第二连接头上。

作为优选,所述凸缘为弧形形状,凸缘围绕在杯盖的边沿上,凸缘的两端和杯盖的边沿围绕成一U字形的敞口,当翻盖向打开方向转动,翻盖可扣合在敞口上。

作为优选,所述杯盖上开设有气孔,气孔位于凹槽的底部上,翻盖的底部相应地设置有能封堵气孔的凸点,当卡接部卡扣在凸缘上,凸点堵在气孔上。

作为优选,所述凹槽的两侧侧壁具有与翻盖截面形状相适配的轮廓。

作为优选,所述外杯体的杯口上端和环形边缘的底部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第一密封圈套装在内杯体上。

作为优选,所述杯盖的底部和内杯体的杯口上端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第二密封圈套装在杯盖上。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均采用橡胶制成。

作为优选,所述卡接部上具有向外翘起的手柄部。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突出且有益的技术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内杯体的杯口螺纹连接有密封内杯体杯口的杯盖,杯盖上开设有出水口,杯盖上还开设有沿径向贯穿且与出水口相连通的凹槽,凹槽的两侧壁上分别对应地开设有轴孔,杯盖的上端连接有翻盖,翻盖的一端设置有转轴,转轴枢接在轴孔内,翻盖的另一端设置有卡接部,杯盖的边沿形成有供卡接部卡扣的凸缘,翻盖的底部具有密封出水口的凸塞,当卡接部卡扣在凸缘上,凸塞堵在出水口上,将热水倒入在内杯体内,需要饮水时,只需打开翻盖从出水口取水即可,使用方便,翻盖和出水口的设计具有较好的密封性,而且内杯体容纳在外杯体内,从而在外杯体的内表面的侧壁和内杯体的外表面的侧壁之间以及外杯体的底部和内杯体的底部之间形成间隙层,手拿翻片水杯是握在外杯体上,外杯体和内杯体的设计避免手被烫伤,内杯体的杯口具有向外凸起的环形边缘,当内杯体连接在外杯体内时,环形边缘抵靠在外杯体的杯口的上端,从而将间隙层密封起来,热水装在内杯体中,内杯体和外杯体之间的间隙层具有较好的保温效果,在使用一端时间后,内杯体和外杯体之间的间隙层会产生水渍,内杯体和外杯体的可拆卸设计方便对内杯体的外壁和外杯体的内壁进行清洗,有助于饮水安全。

(2)在本实用新型中,凸缘为弧形形状,凸缘围绕在杯盖的边沿上,凸缘的两端和杯盖的边沿围绕成一U字形的敞口,在杯盖上残留多余的水可以通过敞口倒出,需要饮水时,将翻盖打开并且将翻盖扣合在敞口上,从出水口倾倒出内杯体内的热水时,避免翻盖绕转轴转动而影响饮水。

(3)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外杯体的杯口上端和环形边缘的底部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采用橡胶制成,第一密封圈套装在内杯体上,外杯体和内杯体通过第一连接头和第二连接头螺纹连接,内杯体通过第一连接头和第二连接头可以调节外杯体的杯口和环形边缘之间的距离,拧紧内杯体,外杯体的杯口和环形边缘将第一密封圈夹紧,因此间隙层的密封效果好,所述杯盖的底部和内杯体的杯口上端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采用橡胶制成,第二密封圈套装在杯盖上,杯盖螺纹连接在内杯体的杯口上,拧紧杯盖,杯盖和内杯体的杯口将第二密封圈夹紧,因此内杯体内被很好地密封起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翻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4实用新型的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的杯盖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6本实用新型的杯盖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7本实用新型的外杯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本实用新型的内杯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杯体、2-内杯体、3-杯盖、4-翻盖、5-第一密封圈、6-第二密封圈、7-间隙层、8-敞口、10-第二连接头、20-第一连接头、21-环形边缘、30-出水口、31-凸缘、32-轴孔、33-气孔、34-凹槽、40-卡接部、41-凸塞、42-凸点、43-转轴、44-手柄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至图9所示,一种翻片水杯,包括中空的内杯体2,内杯体2采用食品级的聚丙烯材料制成,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内杯体2的杯口螺纹连接有密封内杯体2杯口的杯盖3,杯盖3上开设有出水口30,出水口30将内杯体2的内部和外界连通,在内杯体2内装上水等液体,水等液体可以从出水口30倒出,杯盖3上还开设有沿径向贯穿且与出水口30相连通的凹槽34,凹槽34的两侧壁上分别对应地开设有轴孔32,杯盖3的上端连接有翻盖4,翻盖4采用EVA材料制成,翻盖4的一端设置有转轴43,转轴43和翻盖4是一体件,转轴43枢接在轴孔32内,翻盖4的另一端设置有卡接部40,杯盖3的边沿形成有供卡接部40卡扣的凸缘31,翻盖4的底部具有密封出水口30的凸塞41,凸塞41采用软胶材料制成,当卡接部40卡扣在凸缘31上,凸塞41堵在出水口30上,能够很好地密封出水口30,内杯体2上可拆卸连接有外杯体1,内杯体2容纳在外杯体1内,从而在外杯体1的内表面的侧壁和内杯体2的外表面的侧壁之间以及外杯体1的底部和内杯体2的底部之间形成间隙层7,内杯体2的杯口具有向外凸起的环形边缘21,当内杯体2连接在外杯体1内时,环形边缘21抵靠在外杯体1的杯口的上端,从而将间隙层7密封起来。

本翻片水杯的使用过程一般为:将杯盖3从内杯体2上拆卸下来,向内杯体2内倒入热水等液体,将杯盖3重新安装到内杯体2上,由于内杯体2和外杯体1之间具有间隙层7,内杯体2内装有热水,也不必担心手拿翻片水杯被烫伤,而且间隙层7具有很好的隔热效果,从而翻片水杯具有很好的保温效果,需要从内杯体2中倒出热水等液体饮用时,只需打开翻盖4,热水等液体能够从出水口30处倾倒出来,由于不需要打开杯盖3,所以热散失较小,使用一段时间后,内杯体2和外杯体1之间的间隙层7会出现水渍等污渍,将内杯体2从外杯体1内拆卸下来就可以清洗内杯体2的外壁和外杯体1的内壁。

所述内杯体2的底部形成有向下凸起的第一连接头20,所述外杯体1的内底形成有向上凸起的第二连接头10,第一连接头20螺纹连接在第二连接头10上,第一连接头20和第二连接头10的结构拆装方便,第一连接头20安装在第二连接头10上,将内杯体2的底部和外杯体1的底部间隔开,形成了间隙层7的一部分,螺纹连接的结构可以调节环形边缘21和抵靠在外杯体1的杯口的上端的紧密程度。

所述凸缘31为弧形形状,凸缘31围绕在杯盖3的边沿上,凸缘31的两端和杯盖3的边沿围绕成一U字形的敞口8,在使用过程中,杯盖3上可能会残留下水,残留下的水可以从敞口8处方便倒出,当翻盖4向打开方向转动,翻盖4可扣合在敞口8上,需要饮水时,将翻盖4打开并且将翻盖4扣合在敞口8上,从出水口30倾倒出内杯体2内的热水时,避免翻盖4绕转轴43转动而影响饮水。

所述杯盖3上开设有气孔33,气孔33位于凹槽34的底部上,翻盖4的底部相应地设置有能封堵气孔33的凸点42,当卡接部40卡扣在凸缘31上,凸点42堵在气孔33上,使用者从出水口30饮水时,气孔33能够保证内杯体2的内外气压平衡,保证饮水顺畅。

所述凹槽34的两侧侧壁具有与翻盖4截面形状相适配的轮廓,当翻盖4密封在出水口30上,此时翻盖4正好能够容纳在凹槽34内。

所述外杯体1的杯口上端和环形边缘21的底部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5,第一密封圈5套装在内杯体2上。

所述杯盖3的底部和内杯体2的杯口上端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6,第二密封圈6套装在杯盖3上。

所述第一密封圈5和第二密封圈6均采用橡胶制成,当内杯体2拧紧在外杯体1上,第一密封圈5夹在外杯体1的杯口上端和环形边缘21的底部之间,具有较好的密封效果;当杯盖3拧紧在内杯体2上,第二密封圈6夹在内杯体2的杯口上端和杯盖3的底部之间,具有较好的密封效果。

所述卡接部40上具有向外翘起的手柄部44。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