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改变深度的多功能儿童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66170发布日期:2019-02-15 20:12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改变深度的多功能儿童床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婴幼儿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婴幼儿睡觉的儿童床。



背景技术:

床边儿童床是指采用刚性框架组件连接织物或网格作为床围共同形成的四周凸起的箱式结构床,其功能是为婴儿提供安全的睡眠环境且置于成人床边接受保护。传统的床边儿童床通常是将一整体箱式结构的床主体安装于若干固定脚上,使用时将儿童床整体放置于成人床边上,婴儿则放于儿童床内睡觉。这种传统床边儿童床的缺点在于,由于床主体四边的床围以及床体的承重架构都是固定结构,因此床的深度也是固定的,而这种深度固定的床边床通常只适合一定年龄阶段的儿童使用。如婴儿阶段一般睡床围较低的床,而到了幼儿阶段,由于身材长高了,且可能已经学会站立甚至行走,如果再用床围较低的床,很可能会造成儿童翻落摔倒的事故。因此,待儿童到了幼儿时期就应该换一张床围较高的床了,但换床不仅需要较高的成本,同时也会造成之前的床废弃,不利于资源科学合理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安全可靠、可以多用的可改变深度的多功能儿童床。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改变深度的多功能儿童床,包括支脚、床围、支架和围杆,支架固定于支脚上,围杆安装于支架上,床围安装于围杆上形成床的围栏结构,在床围围绕成的底部具有床底部,床底部放上垫子即成床体;在两支脚或两支架之间安装有底梁,其特征在于:在床围内部的中部位置设置有可以拆除的浅床架构,浅床架构将床围围成的内部空间隔成上下两部分,在浅床架构上放置垫子即形成浅床,可以适用于0-9个月的婴儿作为婴儿床模式,而浅床架构下方可用作储物柜,拆除浅床架构后,将垫子放置在床底部即形成深床,可以适用于大于9个月龄的儿童作为游戏床模式。

进一步地,所述浅床架构与床围的内表面之间通过浅床支撑拉链连接形成可拆卸结构,该浅床架构还设有若干支撑管形成对垫子的加强支撑结构。如果要用作深床,拉开浅床支撑拉链后将浅床架构拿走,把整个床的主体放低,再把垫子放到床底部上即形成深床。

进一步地,所述床围采用布料制成,在其低于所述浅床架构的下部侧面设置有可以打开的下围门。作浅床使用时,上面可以用于婴儿睡觉,而下面可以用于放置物品,打开下围门即可使用。

进一步地,所述下围门的上边缘为圆弧形结构,下围门通过其上边缘与床围上的下围门拉链连接形成可打开结构,采用拉链可以使下围门关闭后不露缝隙,与床围整体形成一体。

进一步地,在床围处高于所述浅床架构的上部侧面设置有可以打开的浅床上围门,打开浅床上围门可以使父母可以睡在床上直接看到浅床上的婴儿,有利于照看;浅床上围门中布满有通风孔,浅床上围门顶部的横管两端与床顶部的围杆对接形成可打开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为可伸缩支架,其上设有调节滑套,调节滑套与可伸缩支架配合形成床围与床底部的升降控制结构。由于床的主体部分固定在支架的上面部分,因此通过调节滑套改变支架下面部分插入支架上面部分的长度,可以使床的主体部分上升或者下降。

优选地,在床围上低于所述浅床架构的下部位置设置有通风孔,避免床内部气闷。

进一步地,在床底部的底面设置有若干底脚,床围和床底部下降到最低位置后底脚支撑于地面上,这样可以提高整个床的稳定性,不易晃动。

进一步地,所述支脚为可伸缩支脚,可以改变着地的宽度,提高床的稳定性,每一支脚的两端均安装有脚轮,方便移动;所述底梁固定于支架与支脚的连接处,加强两边支架与支脚的结构稳定性。

也可以在床围的中间位置设有一圈拉链,该拉链的位置与浅床架构对齐;通过此拉链可以收起床围的下部,这样就形成一个独立的浅床,而不需要下部作为储物柜,以适应不同用户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床围内部的大约中间高度位置采用拉链设置一浅床架构,浅床架构上放置垫子即是浅床,而下面则可当作储物柜(当然也可以拆掉),此时适合于婴儿时期使用;把浅床架构拆除后,并把床体降到最低,再把垫子放在床底部上即形成深床。由此可以达到一床多用,整个婴幼儿时期都无需更换床,不仅节省用户的使用成本,有利于资源科学合理利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浅床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浅床状态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深床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前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收起床围下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支脚,2为床底部,3为床围,4为底梁,5为支架,6为浅床架构,7为垫子,8为浅床上围门,9为调节滑套,10为下围门,11为下围门拉链,12为支撑管,13为浅床支撑拉链,14为通风孔,15为脚轮,16为底脚。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所述可改变深度的多功能儿童床,包括支脚1、床围3、支架5和围杆(未标识),支架5固定于支脚1上,围杆安装于支架5上,床围3安装于围杆上形成床的围栏结构,在床围3围绕成的底部具有床底部2,床底部2放上垫子7即成床体;在两支脚1或两支架5之间安装有底梁4;在床围3内部的中部位置设置有可以拆除的浅床架构6,浅床架构6将床围3围成的内部空间隔成上下两部分,在浅床架构6上放置垫子7即形成浅床,而浅床架构6下方可用作储物柜,拆除浅床架构6后,将垫子7放置在床底部即形成深床。

所述浅床架构6与床围3的内表面之间通过浅床支撑拉链13连接形成可拆卸结构,该浅床架构6还设有若干支撑管12形成对垫子7的加强支撑结构。如果要用作深床,拉开浅床支撑拉链13后将浅床架构6拿走,把整个床的主体放低,再把垫子7放到床底部2上即形成深床。

所述床围3采用布料制成,在其低于所述浅床架构6的下部侧面设置有可以打开的下围门10。作浅床使用时,上面可以用于婴儿睡觉,而下面可以用于放置物品,打开下围门10即可使用。

所述下围门10的上边缘为圆弧形结构,下围门10通过其上边缘与床围上的下围门拉链11连接形成可打开结构,采用拉链可以使下围门10关闭后不露缝隙,与床围3整体形成一体。

在床围3处高于所述浅床架构6的上部侧面设置有可以打开的浅床上围门8,打开浅床上围门8可以使父母可以睡在床上直接看到浅床上的婴儿,有利于照看;浅床上围门8中布满有通风孔14,浅床上围门8顶部的横管两端与床顶部的围杆对接形成可打开结构。

所述支架5为可伸缩支架,其上设有调节滑套9,调节滑套9与可伸缩支架配合形成床围3与床底部2的升降控制结构。由于床的主体部分固定在支架5的上面部分,因此通过调节滑套9改变支架下面部分插入支架上面部分的长度,可以使床的主体部分上升或者下降。

在床围3上低于浅床架构6的下部位置设置有通风孔14,避免床内部气闷。

在床底部2的底面设置有若干底脚16,床围3和床底部2下降到最低位置后底脚16支撑于地面上,这样可以提高整个床的稳定性,不易晃动。

所述支脚1为可伸缩支脚,可以改变着地的宽度,提高床的稳定性,不易倾覆;每一支脚1的两端均安装有脚轮15,方便移动;所述底梁4固定于支架5与支脚1的连接处,加强两边支架5与支脚1的结构稳定性。

作为另一种实施例,参照图5,也可以在床围3的中间位置设有一圈拉链(未示出),该拉链的位置与浅床架构6对齐;通过此拉链可以收起床围3的下部,这样就形成一个独立的浅床,而不需要下部作为储物柜,使结构更为简单,以适应不同用户的需求。

以上已将本实用新型做一详细说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即凡依本申请范围所作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涵盖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