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手结构及带有该提手结构的拖把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12274发布日期:2019-05-07 21:10阅读:367来源:国知局
一种提手结构及带有该提手结构的拖把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拖把桶领域,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提手结构及带有该提手结构的拖把桶。



背景技术:

现有拖把桶采用单个U型提手,U型提手的两端分别铰接在拖把桶的两侧,提起桶后,容易晃动而将桶中的水洒出,稳定性差,而且U型提手的端部设置插柱插接在桶相对两侧的轴孔中,当桶比较重时,插柱容易从轴孔中滑出,造成桶与U型提手分离,使得桶掉在地上摔坏,甚至砸到人,造成人身和财产的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提手结构,该实用新型的提手结构提起桶体更加稳定可靠,安全性高,提手结构还可收纳至桶体的侧面,节省空间,不会影响到拖把的正常使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提手结构,包括U型提手、两根第一连杆、两根第二连杆,两根所述第一连杆的上端分别铰接于所述U型提手的两端,两根所述第二连杆的上端分别铰接于所述U型提手的两端;两根所述第一连杆的下端分别对称铰接于桶体的相对两侧,所述桶体的相对两侧均设置穿孔,两根所述第二连杆分别活动穿设于所述桶体相对两侧的穿孔内,且每根所述第二连杆的下端设置与所述穿孔卡接的限位块;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桶体之间的铰接点与所述穿孔关于所述桶体的中心对称;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的长度相同;

当所述限位块与所述穿孔下端抵触卡接时,所述U型提手位于所述桶体的中间位置正上方;当所述第二连杆的上端位于所述穿孔处时,所述U型提手收合至所述桶体外侧表面。

进一步,与所述U型提手同一端相铰接的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的铰接点重合。

进一步,所述U型提手与所述桶体的外侧轮廓相匹配。当U型提手收纳至桶体侧面时,U型提手与桶体的外侧面贴合,稳定性更高。

进一步,所述桶体上端开口外侧设置U型翻折边,所述U型翻折边上表面设置所述穿孔。

通过上述设置,在桶体上端开口设置向外翻折的U型翻折边,提高了桶体的刚度,不易变形,使用稳定可靠。

进一步,所述U型翻折边的侧部设置托住所述U型提手的水平托板;当所述U型提手与所述水平托板贴合时,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U型提手位于水平位置。

通过上述设置,水平托板的设置,避免提手结构往复转动,提高了提手结构的稳定性和使用品质,使用方便。

进一步,当所述U型提手与所述水平托板贴合时,所述第一连杆、所述U型提手与所述桶体上端平齐。

进一步,所述U型翻折边的侧部设置轴孔,所述第一连杆的下端设置穿过所述轴孔的转轴,所述转轴内端设置与所述轴孔卡接的限位凸台。

通过上述设置,转轴内端设置限位凸台,避免了转轴从轴孔中滑出,提高了桶体与第一连杆的连接稳定性,安全性高。

进一步,所述U型提手的两端均设置安装部,每个所述安装部上设置嵌入所述第一连杆端部的第一转动槽以及嵌入所述第二连杆端部的第二转动槽,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连杆以及所述安装部通过销钉转动连接。

通过上述设置,结构简单,对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U型提手拆装方便,连接稳定可靠。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拖把桶,包括所述桶体,还包括与所述桶体连接的所述提手结构。设置上述结构,当不使用提手结构时,可将提手结构收纳至桶体的侧部,不会影响到拖把在拖把桶中的正常操作,使用方便。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采用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连接桶体和U型提手,稳定性好,使用更加安全可靠,不易损坏,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与桶体连接稳定可靠,不易脱落;不使用U型提手时,U型提手和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可收合至桶体侧部,节省空间,不会影响到拖把和桶体的正常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中提手结构与桶体的连接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中提手结构与桶体的分解图;

图3为实施例一中桶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一中U型提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的A部放大图;

图6为实施例一中第一连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一中第二连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个附图标记对应的部件名称是:1、U型提手;11、安装部;12、第一转动槽;13、第二转动槽;2、第一连杆;21、转轴;22、限位凸台;3、第二连杆;31、限位块;4、桶体;41、穿孔;42、U型翻折边;43、水平托板;44、轴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作进一步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内容后,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动或调整,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一

一种提手结构,参见图1-7所示,包括U型提手1、两根第一连杆2、两根第二连杆3,两根第一连杆2的上端分别铰接于U型提手1的两端,两根第二连杆3的上端分别铰接于U型提手1的两端;两根第一连杆2的下端分别对称铰接于桶体4的相对两侧,桶体4的相对两侧均设置穿孔41,两根第二连杆3分别活动穿设于桶体4相对两侧的穿孔41内,且每根第二连杆3的下端设置与穿孔41卡接的限位块31;第一连杆2与桶体4之间的铰接点与穿孔41关于桶体4的中心对称;

当限位块31与穿孔41下端抵触卡接时,U型提手1位于桶体4的中间位置正上方,且第一连杆2与第二连杆3伸出桶体4上端的长度相同;当第二连杆3的上端位于穿孔41处时,U型提手1收合至桶体4外侧表面。

进一步,与U型提手1同一端相铰接的第一连杆2与第二连杆3的铰接点重合。

进一步,U型提手1与桶体4的外侧轮廓相匹配。

进一步,桶体4上端开口外侧设置U型翻折边42,U型翻折边42上表面设置穿孔41。

进一步,U型翻折边42的侧部设置托住U型提手1的水平托板43;当U型提手1与水平托板43贴合时,第一连杆2与U型提手1位于水平位置。

进一步,当U型提手1与水平托板43贴合时,第一连杆2、U型提手1与桶体4上端平齐。

进一步,U型翻折边42的侧部设置轴孔44,第一连杆2的下端设置穿过轴孔44的转轴21,转轴21内端设置与轴孔44卡接的限位凸台22,限位凸台22为周向突出转轴21侧面形成。

U型提手1的两端均设置安装部11,每个安装部11上设置嵌入第一连杆2端部的第一转动槽12、嵌入第二连杆3端部的第二转动槽13,采用销钉穿过安装部11以及嵌设在安装部11上的第一连杆2和第二连杆3,从而将第一连杆2和第二连杆3转动连接在U型提手1上。

实施例二

一种拖把桶,包括实施例一中的桶体4,还包括与上述桶体4连接的实施例一中的提手结构。

如上所述,便可以较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