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风循环风罩及烹饪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13717发布日期:2019-02-19 18:48阅读:317来源:国知局
热风循环风罩及烹饪电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电器的结构改进,比如烤箱、微波炉,具体涉及其热风循环装置风罩的结构改进。



背景技术:

目前,烤箱、微波炉类的烹饪电器已越来越普遍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达到调节箱体内温度均衡,使烘焙出的食物口感及表面颜色更好,目前,此类烹饪电器中有的烹饪电器设有热风循环装置,实现热风功能,热风循环装置通常包括风罩、加热部件和热风风机,其中风罩固设在烹饪电器箱体内胆的其中一侧壁上,加热部件和热风风机的扇叶位于风罩和箱体内胆的该侧壁之间,风罩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热风风机将箱体内胆中的热量由进风口吸入,由出风口发散吹出,使热量在箱体内胆内尽可能均匀分布,调节箱体内温度均衡,则风罩的结构直接影响着热风对流效果,进而影响烤箱内部的热流走向。

现有技术中,风罩上的进风口通常设置在风罩的中心部位,而出风口通常设置在进风口的上下两侧,热风为上下循环,当箱体内部放置食物搁架时,以一层食物搁架为例,食物搁架会将箱体内空间分隔成上下两部分,使上下循环的热风也被食物搁架阻隔,热风循环效果差,尤其是当设置多层食物搁架时,食物搁架对热风循环的阻隔更为明显,在烘焙过程中需要经常调换食物搁架的位置以避免食物烘焙程度不一,操作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热风循环风罩及烹饪电器,提高热风在箱体内的分布均匀性,即使放置多层搁架,热风也能均匀分布在箱体内,改善多层搁架烘焙时的烘焙效果。

为了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热风循环风罩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热风循环风罩,包括中间的主体部和位于所述主体部左右两侧的两个翻折部,所述主体部的中心部位布设有若干进风孔,所述翻折部与所述主体部的正面之间形成有钝角夹角,其中一所述翻折部的背面上设有第一挡板,另一所述翻折部的背面上设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均具有用于阻挡热风以改变热风流动方向的挡风部。

所述翻折部与所述主体部的正面之间所形成的钝角夹角角度不小于120°。

所述第一挡板为水平设置的L形板,所述第一挡板以其竖直板固设在所述翻折部的背面上,所述第一挡板的水平板为其挡风部,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第一挡板结构相同。

所述第一挡板为弧形板,所述第一挡板的圆心位置位于所述主体部的中心部位与所述第一挡板之间;所述第二挡板为弧形板,所述第二挡板的圆心位置位于所述主体部的中心部位与所述第二挡板之间。

所述第一挡板的位置低于所述第二挡板的位置。

所述主体部上设有第一补偿孔和第二补偿孔,所述第一补偿孔和第二补偿孔呈对角设置且长度方向沿水平方向,所述第一补偿孔与所述第一挡板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竖直中心线同侧设置,所述第二补偿孔与所述第二挡板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竖直中心线同侧设置,且所述第一补偿孔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二挡板的位置,所述第二补偿孔的位置低于所述第一挡板的位置。

所述主体部的上边缘中间位置处设有螺钉孔,所述主体部的下边缘设有至少两个卡扣。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烹饪电器,包括内胆和热风循环装置,所述热风循环装置包括风罩、加热部件和热风风机,所述风罩固设在所述内胆的其中一侧壁上,所述内胆的所述侧壁上形成有向所述内胆的外部方向凹陷的容置槽,所述加热部件和所述热风风机的扇叶部位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风罩为上述的热风循环风罩,所述翻折部与所述内胆的所述侧壁之间形成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容置槽连通。

所述第一挡板的挡风部位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第二挡板的挡风部位于所述容置槽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本实用新型热风循环风罩,当其安装在烹饪电器内胆上时,当烤箱热风功能启动,热风风机工作,烤箱内胆内空气会从风罩进风孔吸入,加热部件加热后形成热空气,热空气由热风风机扇叶甩出并经过风罩背面上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阻挡改变流动方向,使热空气从风罩两侧翻折部与风罩所在内胆侧壁之间形成的出风口进入内胆腔体,该出风口侧部贯通的同时上下方向上也贯通,提高了热空气的分布均匀性,使热空气能够均匀地分布在多层搁架空间对食物进行加热,改善了多层搁架共同烘焙时的烘焙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热风循环风罩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正面视角);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热风循环风罩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背面视角)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热风循环风罩安装在烤箱内胆的后侧壁(即后背板)上时的装配状态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分解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参照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一种热风循环风罩10,包括中间的主体部11和位于主体部11左右两侧的两个翻折部12,主体部11的中心部位布设有若干进风孔111,翻折部12与主体部11的正面之间形成有钝角夹角α,其中一翻折部12的背面上设有第一挡板13,另一翻折部12的背面上设有第二挡板14,第一挡板13和第二挡板14分别具有挡风部131、挡风部141,挡风部131、挡风部141用于阻挡热风循环装置中热风风机所甩出的热风,以改变热风的流动方向。

进一步地,翻折部12与主体部11的正面之间所形成的钝角夹角α角度不小于120°,以使翻折部12更好地起到热风引导作用。

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挡板13为水平设置的L形板,以方便其在翻折部12上的设置,第一挡板13以其竖直板132固设在翻折部12的背面上,可采用焊接方式焊接固定,第一挡板13的水平板为其挡风部131,相应地,第二挡板14与第一挡板13结构相同。当然,第一挡板13和第二挡板14也可以直接为一水平板,通过其边缘部位焊接在对应的翻折部12上。

作为第一挡板13和第二挡边14的变形形式,第一挡板13也可以为弧形板,由于本实施例热风循环风罩在安装状态时,其后侧的热风风机正对主体部11的中心部位,为有效起到挡风作用,第一挡板13的圆心位置位于主体部11的中心部位与第一挡板13之间,即第一挡板13朝远离主体部11的中心部位的方向凸出形成弧形状,以有效挡风;同理,第二挡板14也为弧形板,第二挡板14的圆心位置位于主体部11的中心部位与第二挡板14之间。

由于热风风机的扇叶部自身具有转向,为迎合扇叶部的转向,使两侧的第一挡板13和第二挡边14对于热风的阻挡均匀,优选地,第一挡板13的位置低于第二挡板14的位置。

为弥补由于设置第一挡板13和第二挡板14使一部分热风无法向上流动的问题,为补偿此部分热风,进一步提高内胆内热风均匀性,本实施例中优选在主体部11上设有第一补偿孔112和第二补偿孔113,第一补偿孔112和第二补偿孔113呈对角设置且二者的长度方向均沿水平方向,第一补偿孔112与第一挡板13相对于主体部11的竖直中心线同侧设置,第二补偿孔113与第二挡板14相对于主体部11的竖直中心线同侧设置,如图3所示视角,第一补偿孔112与第一挡板13位于主体部11的竖直中心线的右侧,第二补偿孔113与第二挡板14位于主体部11的竖直中心线的左侧;且第一补偿孔112的位置高于第二挡板14的位置,第二补偿孔113的位置低于第一挡板13的位置,以使第一挡板13、第一补偿孔112、第二挡板14和第二补偿孔113以主体部11的中心为中心沿圆周方向接近均匀分布,进而提高热风流动的均匀性。

主体部11的上边缘中间位置处设有螺钉孔113,主体部11的下边缘设有至少两个卡扣115,即风罩10通过螺钉及卡扣定位的方式固定在烹饪电器内胆的相应侧壁上。当然,风罩10也可以通过其他固定方式固定在烹饪电器内胆的相应侧壁上,比如与烹饪电器内胆的相应侧壁为一体成型结构等。

本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烹饪电器,以烤箱为例,参照图4和图5,由于本实施例烹饪电器的结构改进仅涉及到热风循环装置的风罩,则图4和图5中仅示意出热风循环装置安装处的结构,其余结构同现有技术。本实施例烤箱包括内胆和热风循环装置,热风循环装置安装在内胆的后背板(即后侧壁)上,热风循环装置包括风罩10、加热部件20和热风风机,风罩10固设在内胆后背板40上,内胆后背板40上形成有向内胆的外部方向凹陷的容置槽41,加热部件20和热风风机扇叶部30位于容置槽41内,风罩10为本实施例的热风循环风罩,其具体结构参见本实用新型热风循环风罩及附图1至图3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风罩10的翻折部12与内胆后背板40之间形成出风口50,出风口50与容置槽41连通。

当启动热风功能时,热风风机工作,烤箱内胆内空气会从风罩10的进风孔111吸入,如图4所示,被加热部件20加热后形成热空气,热空气由热风风机扇叶部30甩出并经过风罩10背面上的第一挡板13和第二挡板14的阻挡改变流动方向,使热空气从风罩10两侧翻折部12与内胆后背板40形成的出风口50进入内胆腔体,该出风口50侧部贯通的同时上下方向上也贯通,则热空气从出风口50向上、向下、向侧部吹出,气流流向如图4中箭头所示,提高了热空气的分布均匀性,使热空气能够均匀地分布在多层搁架空间对食物进行加热,改善了多层搁架共同烘焙时的烘焙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挡板13的挡风部131位于容置槽41内,第二挡板14的挡风部141位于容置槽41内,避免当风罩10安装在内胆后背板40上时第一挡板13、第二挡板14与内胆后背板40发生干涉,使风罩10尽可能地贴合内胆后背板40。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挡风部131上具有避让缺口133,挡风部141上具有避让缺口142,避让缺口133、142的设置避免了风罩10装配时第一挡板13、第二挡板14与内胆后背板40发生干涉。

当然,除本实施例所述的烤箱之外,本实用新型烹饪电器还可以是微波炉或其他类似厨房电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