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泡茶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90046发布日期:2019-04-13 00:25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一种泡茶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家庭或个人用具,涉及一种泡茶的器具,更具体的,是一种通过转动使滤芯升降进而可控制浸泡时间及过滤茶叶的茶壶。



背景技术:

饮茶已成为人们一种习惯,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对于茶水的泡制也从各方各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不同的茶叶,其泡制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泡茶中,浸泡时间的控制对于茶水色泽和口感存在较大的影响。如果泡茶的时间不够,茶色浅且茶水无味;如果泡茶的时间过长,茶色浓且口味也过重;这些情形均不能满足人们饮茶的习惯。

实际生活中,当茶色浅且茶水无味时,人们仍然可以将茶叶再次放置入茶水,譬如袋包茶,人们可以将茶包重新放置入茶水中,并采取抖动方式,让茶叶的气味得到进一步释出,但对于采用泡茶壶泡制的,这种重新浸泡的操作则存在较多的麻烦。

传统结构中,壶中渣水分离系利用直接提起茶漏或者小球打开通孔配合茶漏来实现的,茶漏可让茶水通过,茶叶则不能通过而滞留在茶漏中。

直接提起茶漏进行渣水分离的方式,虽可容易满足将茶漏中茶叶再次放入茶水中浸泡,但水量必须足够深,且浸泡过后人们往往习惯将茶漏搁置于桌子上,不仅存在浸泡过的茶叶其温度不能保持,容易在空气中散发热量而变冷,使下一遍泡茶的质量受到影响,而且茶漏中残余的茶水还容易洒落在桌子上,造成人们需要不断擦拭桌子的麻烦,更会导致人们认为泡茶是一件麻烦的事。

利用小球打开通孔配合茶漏对茶叶进行过滤的方式,需要解决小球离开通孔的问题,通常人们系采用提绳或杠杆机构予以实现,存在操作麻烦或因操作不当容易产生倾倒的问题,而且一旦茶色浅又无味时,要让茶叶重新在茶水中浸泡,则需要将茶漏取出同时将壶中茶水倒入茶漏,操作仍嫌麻烦,另外,这种结构中,茶漏积存有污垢,容易导致有害细菌在其中滋生,且不能得到有效的清洗。

现有的泡茶壶中,均或多或少地存在上述的不足,不能满足人们泡茶的各种实际需要,以致在泡茶过程中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泡茶壶,它提出一种新的操作方式,通过转动使滤芯升降而控制茶叶在水中浸泡的时间,并能利用茶水的热量来保持茶叶的温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可由以下第一方案实现:

一种泡茶壶,其特点是,包括壶盖、壶体、内罩、滤芯、螺杆、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其中,螺杆设置于内罩中,内罩位于壶体内且挂于壶体开口处,滤芯开有通孔,通孔内壁形成内螺纹,滤芯通过内螺纹与螺杆外螺纹的配合而位于螺杆上,螺杆固定有第一齿轮,壶盖内具有第二齿轮,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啮合,壶盖转动通过第二齿轮驱动第一齿轮并带动螺杆转动,使滤芯在内罩中沿上下方向移动。

较好的是,上述第一方案中,内罩侧面开有一排排的通孔。一排排的通孔也可以起到过滤的作用,它可以让茶水通过,而不让茶叶通过,可让茶水同时从内罩侧面流入到壶体中,起到防止滤芯提升过快容易使茶水在内罩中被迅速提升而漫出。

较好的是,上述第一方案中,第二齿轮形成于壶盖内侧,它可使整体结构变得更加简单。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也可由以下第二方案实现:

一种泡茶壶,其特点是,包括壶盖、壶体、内罩、滤芯、螺杆、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其中,螺杆设置于内罩中,内罩位于壶体内且挂于壶体开口处,滤芯开有通孔,通孔内壁形成内螺纹,滤芯通过内螺纹与螺杆外螺纹配合而位于螺杆上,螺杆固定有第一齿轮,壶盖内具有第二齿轮,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啮合,第二齿轮其转轴从壶盖向外伸出,转轴转动通过第二齿轮驱动第一齿轮并带动螺杆转动,使滤芯在内罩中沿上下方向移动。

较好的是,上述第二方案中,内罩侧面开有一排排的通孔。一排排的通孔可以起到过滤的作用,它可以让茶水通过,而不让茶叶通过,可让茶水从内罩侧面流入到壶体中,起到防止滤芯提升过快容易使茶水在内罩中被迅速提升而漫出。

较好的是,上述第二方案中,转轴从壶盖向外伸出的部分安装有旋钮。可由旋钮方便地对转轴进行调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又可由以下第三方案实现:

一种泡茶壶,其特点是,包括壶盖、壶体、内罩、滤芯、第一螺杆、第二螺杆、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及第三齿轮,其中,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设置于内罩中,内罩位于壶体内且挂于壶体开口处,滤芯开有两通孔,两通孔内壁形成内螺纹,滤芯通过两通孔内螺纹分别与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的外螺纹配合而位于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上,第一螺杆固定有第一齿轮,第二螺杆固定有第三齿轮,壶盖内具有第二齿轮,第二齿轮分别与第一齿轮和第三齿轮啮合,壶盖转动通过第二齿轮驱动第一齿轮和第三齿轮并分别带动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转动,使滤芯在内罩中沿上下方向移动。

上述第三方案中,第二齿轮独立设置,位于壶盖顶部中心处,但两螺杆外螺纹的走向以相反方式设置,较好的是,第二齿轮形成于壶盖内侧,与壶盖成为一体,且两螺杆外螺纹的走向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由以下第四方案实现:

一种泡茶壶,其特点是,包括壶盖、壶体、内罩、滤芯、第一螺杆、第二螺杆、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及第三齿轮,其中,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设置于内罩中,且第一螺杆的外螺纹和第二螺杆的外螺纹以相反走向设置,内罩位于壶体内并挂于壶体开口处,滤芯开有两通孔,两通孔内壁形成内螺纹,滤芯通过两通孔内螺纹分别与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的外螺纹配合而位于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上,第一螺杆固定有第一齿轮,第二螺杆固定有第三齿轮,壶盖内顶部装配第二齿轮,第二齿轮其转轴从壶盖向外伸出,第二齿轮分别与第一齿轮和第三齿轮啮合,转轴转动通过第二齿轮驱动第一齿轮和第三齿轮并分别带动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转动,使滤芯在内罩中沿上下方向移动。

较好的是,上述第四方案中,第二齿轮其转轴从壶盖向外伸出的部分装配有旋钮。

上述第一至第四方案中,螺杆设置于内罩中,可以是螺杆装配在内罩上、下边沿的孔,较好的是,设置独立的上沿边框,该上沿边框套在内罩的上边沿处,同时,上沿边框开有一个孔,螺杆上部装配在该孔中。改进的方案可以使内罩的制作变得简单。

上述第一至第四方案中,内罩的底部可以是敞口的,也可以是不敞口的,均可在滤芯升降的过程中起到围住茶叶的作用。

这样,第一方案和第三方案可以通过转动壶盖来控制滤芯的升降,第二方案和第四方案可以通过转动转轴来控制滤芯的升降,无论是哪一个方案,泡茶时,茶叶可放入内罩并位于滤芯上,在壶体中注入热水,随后,可控制滤芯向下没入水中,使茶叶受到进一步浸泡,待浸泡后可控制滤芯向上升起,滤芯连同茶叶可离开水面,并使茶叶滞留在滤芯上,且仍处于壶体内部。

由此获得的泡茶壶,由于滤芯的升降系由壶盖或转轴通过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和第三齿轮来控制螺杆转动而实现,于是,只要转动壶盖或转轴,便可实现滤芯的升降,控制茶叶出没于水中,因而其操作更为简单和方便。

本发明创造的泡茶壶,通过滤芯的升降,则可控制茶叶浸泡的时间及实现渣水的分离,且整个过程均在壶体内进行,不仅使用方便,而且不会造成茶水洒落到桌子上。

本实用新型的泡茶壶,浸泡过的茶叶仍保留在壶体中,壶体内茶水具有一定热度,可以利用茶水的热量来保持茶叶的温度,使浸泡过的茶叶不致容易受冷而影响下一次浸泡的质量。

本泡茶壶中,内罩与壶盖均可与壶体分离开来,且螺杆与滤芯可以旋转分开,因此滤芯、内罩以及螺杆相互可以拆开,其中积存的污垢可得以彻底清除。

本泡茶壶在使用过程中,当发现茶色淡及茶水无味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时,可以通过滤芯再次下降使茶叶没入茶水中,让茶叶继续释出气味,使茶水色泽及味道能满足人们的要求。

该泡茶壶使用时,只要转动壶盖或转轴,便可实现滤芯的升降,控制茶叶出没于水中,因而提供了一种新的操作方式,其操作也更加方便和稳当。

另外,第三方案和第四方案中,由两套螺杆机构协同对滤芯的升降进行控制,可使滤芯在升降过程中更加平稳,不会发生倾斜。

文中,所述的茶是广义的,即除了指茶叶之外,也可指其他植物,如菊花、玫瑰等,还可指各种药材或中药;所述的泡茶壶可代指泡茶杯。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方案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剖视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泡茶壶中各部件分离的示意图;

图3是第一方案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剖视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第二方案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剖视结构的示意图;

图5是第三方案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剖视结构的示意图;

图6是第三方案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剖视结构的示意图;

图7是第四方案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剖视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各种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述:

实施方式一:参照图1和图2,本具体实施方式的泡茶壶,包括壶盖1、壶体2、内罩3、滤芯4、螺杆5,第一齿轮6、第二齿轮7、上沿边框11以及装饰环12,其中,上沿边框11套在内罩3的上边沿处,内罩3下边沿与上沿边框11各开有一个孔,螺杆5装配在此两孔中,第一齿轮6固定在螺杆5的上部,装饰环12套在上边沿框11上可将第一齿轮6从上部挡住,内罩3位于壶体2内且挂于壶体2开口处,滤芯4开有通孔41,通孔41内壁形成内螺纹,滤芯4通过内螺纹与螺杆5外螺纹的配合而位于螺杆5上,且滤芯4与内罩3对茶叶构成封闭,壶盖1自身内侧形成第二齿轮7,第二齿轮7与第一齿轮6啮合,这样,壶盖1转动可通过第二齿轮7驱动第一齿轮6并带动螺杆5转动,使滤芯4在内罩3中沿螺杆5上下的方向移动,从而实现本发明创造的目的。

实施方式二:参照图3,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一的区别仅在于第二齿轮7,实施方式二泡茶壶中,第二齿轮7系独立的部件,第二齿轮7设置在壶盖1上,当壶盖1转动时,第二齿轮7将跟随转动,于是,第二齿轮7将驱动第一齿轮6并带动螺杆5转动,使滤芯4在内罩3中可沿螺杆5上下的方向移动,从而同样可实现本发明创造的目的。其他部件可参见实施方式一。

实施方式三:参照图4,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二的区别在于第二齿轮7,在实施方式三的泡茶壶中,第二齿轮7的转轴71从壶盖1上伸出,转轴71伸出壶盖1的部分装有旋钮8,当转动旋钮8使其转动时,第二齿轮7将跟随转动,于是,第二齿轮7将驱动第一齿轮6并带动螺杆5转动,使滤芯4在内罩3中可沿螺杆5上下的方向移动,从而同样可实现本发明创造的目的。其他部件可参见实施方式一。

实施方式四:参照图5,本具体实施方式中,由第一螺杆5、第一齿轮6与第二齿轮7组成滤芯4升降的控制机构,同时,采用第二螺杆9、第三齿轮10与第二齿轮7也组成滤芯4升降的控制机构,第一螺杆5和第二螺杆9分别沿内罩3径向装配,第一螺杆5和第二螺杆9均安装在内罩3下沿和上沿边框的孔中,滤芯4沿径向开有一对通孔,两通孔内壁均形成内螺纹,滤芯4通过两通孔内螺纹分别与第一螺杆5和第二螺杆9的外螺纹配合而位于第一螺杆5和第二螺杆9上,第一螺杆5固定有第一齿轮6,第二螺杆9固定有第三齿轮10,壶盖1自身内侧形成第二齿轮7,第二齿轮7分别与第一齿轮6、第二齿轮10啮合,壶盖1转动可通过第二齿轮7驱动第一齿轮6和第三齿轮10并分别带动第一螺杆5和第二螺杆9转动,使滤芯4在内罩3中沿螺杆5和螺杆9上下的方向移动,从而同样可实现本发明创造的目的,由两套螺杆机构协同对滤芯4的升降进行控制,可使滤芯4在升降过程中更加平稳。其他部件可参见实施方式一。

实施方式五:参照图6,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四的区别在于第二齿轮7、第一螺杆 5以及第二螺杆9外螺纹走向的设置,在实施方式五的泡茶壶中,第二齿轮7系独立的部件,第二齿轮7设置在壶盖1内顶部,且第一螺杆 5以及第二螺杆9外螺纹走向按相反方向布设,当壶盖1转动时,第二齿轮7将跟随转动,于是,第二齿轮7将驱动第一齿轮6和第三齿轮10并分别带动第一螺杆5和第二螺杆9转动,使滤芯4在内罩3中可沿第一螺杆5和第二螺杆9上下的方向移动,从而同样可实现本发明创造的目的。其他部件可参见实施方式一和参见实施方式四。

实施方式六:参照图7,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五的区别在于第二齿轮7,在实施方式六的泡茶壶中,第二齿轮7的转轴71从壶盖1上伸出,转轴71伸出壶盖1的部分装有旋钮8,当转动旋钮8使其转动时,第二齿轮7将跟随转动,于是,第二齿轮7将驱动第一齿轮6和第三齿轮10并带动外螺纹走向相反设置的第一螺杆5和第二螺杆9转动,使滤芯4在内罩3中可沿第一螺杆5和第二螺杆9上下的方向移动,从而同样可实现本发明创造的目的。其他部件可参见实施方式一、实施方式四和实施方式五。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