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倾稳固的椅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22369发布日期:2018-12-11 20:02阅读:1451来源:国知局
一种前倾稳固的椅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椅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前倾稳固的椅子。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缓解压力,释放自我,坐椅子的时候喜欢翘椅子。有的喜欢往后翘,有的喜欢往前翘。当椅子只有两腿着地的时候,椅子抓地不牢,容易往后或往前倾倒、滑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荷马辛普森发明了一种翘不倒的椅子,他在椅子后面多加了一双活动的短腿,在椅子往后仰时,活动的短腿在重力作用下垂直支在地面,与椅子的后腿一起又构成四条腿的稳固支撑。然而,在考试过程中,考生因为紧张往往喜欢习惯性地翘起椅子后腿,想要贴近考试试卷或电脑屏幕。如何让椅子在前倾时也具备较好的稳固性,目前还没有人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如果借鉴辛普森的方法,在椅子前面也附加一双活动的短腿,让椅子前倾的时候能够与椅子前腿一起构成四条腿的稳固支撑,该方案虽可以解决椅子前倾易倒的技术问题,但人的双腿位于椅子前侧,在椅子前面设置短腿容易磕着人的腿,短腿着地时还容易压着人的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椅子前倾易倒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前倾稳固的椅子。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前倾稳固的椅子,它包括椅腿、椅面和椅背,在所述椅面和椅腿之间设置有椅面调节机构,所述椅面调节机构包括枢转结构、引导柱和套管;其中,所述枢转结构连接椅面的前部,用于使椅面绕其发生转动,其与椅面的接触点距椅面前沿的距离大于0且小于等于椅面长度的1/3;所述套管的顶部固定在椅面尾部,所述引导柱位于所述套管内部并与套管滑动套接,在引导柱的顶部和套管底部设置有相互配合的限位构件,用于限制椅面翘起的高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引导柱呈弧形,所述弧形的中心线以枢转结构与椅面的接触点为圆心,以枢转结构与椅面的接触点离套管顶端圆心的距离为半径,所述套管内部也具备与所述引导柱相同的弧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改进的技术方案,在所述引导柱的顶部和所述套管底部设置有消声垫。

作为本实用新型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椅面调节机构还包括水平支架,所述椅面调节机构通过水平支架与椅腿相连,在所述水平支架的前部设置有至少两个支撑柱,所述枢转结构直接固定在所述支撑柱上,所述引导柱固定在所述水平支架的后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水平支架呈“工”型,所述支撑柱及所述引导柱固定在所述“工”型水平支架的四个顶点上。

进一步地,所述椅腿包括“工”型固定底座及两根立柱,所述立柱的底端固定在所述“工”型固定底座的两交点处,所述立柱的顶端固定在所述“工”型水平支架的两交点处。

作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水平支架呈型,所述两个支撑柱及所述引导柱固定在所述型水平支架的四个顶点上。

进一步地,所述椅腿包括圆盘固定底座和一根立柱,所述立柱的底端位于所述圆盘固定底座的中心,所述立柱的顶端位于所述型水平支架的中心交点处,且所述型水平支架与所述圆盘固定底座通过所述立柱可以相对转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椅腿包括两条前腿和两条后腿,所述枢转结构直接固定在两条前腿上,所述引导柱直接固定在两条后腿上。

进一步地,在两条后腿后面枢接有两条活动的短腿,枢接轴位于两条后腿的顶部。

有益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使用者可以随心所欲地向前翘起椅子,椅面发生倾斜,产生翘椅子的感官效果,但椅腿不会发生变动,故椅子仍十分稳固,不用担心椅子发生倾倒。即使是针对仅具有一根立柱的转椅,也可以实现往前翘椅子的感官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的椅子在自然状态下的剖面图;

图2为实施例1中的椅子被翘起后的剖面图;

图3为实施例2中的椅子被翘起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2中的椅腿及椅面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3中的椅子在自然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3中的椅腿及椅面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清楚明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现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椅腿1、椅面2和椅背3。椅腿1有四条,两条前腿,两条后腿。为了使椅子更为稳固,在四条椅腿的中上部可以设置“口”型或“X”型固定筋8。在两条前腿顶端设置有一圆柱形横轴41,在横轴41上套接了一个或多个圆环42,圆环42的顶部固定在椅面2的前部。圆环42与椅面2的接触点距椅面2前沿的距离大于0且小于等于椅面2长度的1/3。当使用者坐在椅面2上向前倾时,椅面2前沿受到向下的压力,椅面2在压力作用下绕着圆柱形横轴41发生转动,椅面2倾斜达到向前翘椅子的感官效果。在两条后腿顶端各设置有一引导柱5,在引导柱5上滑动套接了一套管6,套管6的底部和引导柱5的顶部设置有相互配合的限位构件。限位构件的结构可以为:引导柱5呈“T”型,套管6的内径大于等于“T”型引导柱5顶部的直径,套管6底端封口的直径大于等于“T”型引导柱5底部的直径,小于“T”型引导柱5顶部的直径。将套管6的顶部固定在椅面2的尾部,就可以限制椅面2翘起的高度。为了让套管6滑动更为顺畅,引导柱5呈弧形,所述弧形的中心线以圆环42与椅面2的接触点为圆心,以圆环42与椅面2的接触点离套管6顶端圆心的距离为半径,所述套管6内部也具备与所述引导柱5相同的弧度。当使用者翘起椅面2时,套管6沿着引导柱5向上滑动,椅面2翘起直至套管6底部与引导柱5顶部的限位构件发生作用,故椅面2仅能在一定角度范围内翘起而不会发生翻转。当使用者坐回椅子时,椅面2将在压力、椅面重力的作用下回归最初位置。当使用者翘起椅子后再离开椅面2时,椅面2也将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引导柱5回归最初的位置。为了符合使用者的落座习惯,在最初位置时,椅面2尾部的高度等于或略低于椅面2前部的高度。为了防止椅面2落回时与引导柱5发生碰撞声,在引导柱5顶端设置有消声垫7,例如海绵垫、泡沫垫或硅胶垫。为了使椅子往后翘时也不发生倾倒,在椅子后腿后面枢接两条活动的短腿9,枢接轴位于两条后腿的顶部。当使用者往后面翘起椅子时,活动的短腿9在重力作用下垂直竖立在地面,与椅子后腿一起,构成四条腿的平衡支撑。

实施例2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椅腿、椅面2’和椅背3’。椅腿包括“工”型固定底座1’及两根立柱11’,立柱11’的底端固定在所述“工”型固定底座1’的两交点处。立柱11’的顶端固定在一“工”型水平支架8’的两交点处。在“工”型水平支架8’同侧的两个顶点上设置有两个支撑柱4’,在支撑柱4’的顶端通过枢转结构与椅面2’前部连接在一起。枢转结构距椅面2’前沿的距离大于0且小于等于椅面2’长度的1/3’。实施例2’中的枢转结构可以同实施例1,由可相对转动的圆柱形横轴41’和圆环42’构成,也可以是其它形式的枢转结构。在剩下的“工”型水平支架8’的两个顶点上各设置有一引导柱5’,在引导柱5’上滑动套接了一套管6’,套管6’的底部和引导柱5’的顶部设置有相互配合的限位构件。为了让套管6’滑动更为顺畅,引导柱5’呈弧形,所述弧形的中心线以圆环42’与椅面2’的接触点为圆心,以圆环42’与椅面2’的接触点离套管6’顶端圆心的距离为半径,所述套管6’内部也具备与引导柱5’相同的弧度。为了防止椅面2’落回时与引导柱5’发生碰撞声,在引导柱5’顶端和套管6’底端设置有消声垫7’,例如海绵垫、泡沫垫或硅胶垫。为了符合使用者的落座习惯,在套管6’完全套入引导柱5’时,套管6’顶部距引导柱5’底部的距离小于等于支撑柱4’的高度。当使用者翘起椅面2’时,套管6’沿着引导柱5’向上滑动,椅面2’翘起直至套管6’底部与引导柱5’顶部的限位构件发生作用,故椅面2’仅能在一定角度范围内翘起而不会发生翻转。当使用者坐回椅子时,椅面2’将在压力、椅面重力的作用下回归最初位置。当使用者翘起椅子后再离开椅面2’时,椅面2’也将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引导柱5’回归最初的位置。

实施例3

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椅腿、椅面2”和椅背3”。椅腿包括圆盘固定底座1”和一根立柱11”。立柱11”的底端位于圆盘固定底座1”的中心,立柱11”的顶端与一型水平支架8”的中心交点相接,型水平支架8”的中心交点设置有与立柱11”相互卡合旋转的机构,从而使得型水平支架8”与所述圆盘固定底座1”可以相对转动。当然,立柱11”也可以固定在型水平支架8”中心,而立柱11”的底端通过一相互卡合旋转的机构与圆盘固定底座1”相连,从而实现型水平支架8”与所述圆盘固定底座1”的相对转动。在型水平支架8”同侧的两个顶点上设置有两个支撑柱4”,在支撑柱4”的顶端通过枢转结构41”与椅面2”前部连接在一起。枢转结构41”距椅面2”前沿的距离大于0且小于等于椅面2”长度的1/3。在剩下的型水平支架8”的两个顶点上各设置有一引导柱5”,在引导柱5”上滑动套接了一套管6”,套管6”的底部和引导柱5”的顶部设置有相互配合的限位构件。为了让套管6”滑动更为顺畅,引导柱5”呈弧形,所述弧形的中心线以圆环42”与椅面2”的接触点为圆心,以圆环42”与椅面2”的接触点离套管6”顶端圆心的距离为半径,所述套管6”内部也具备与引导柱5”相同的弧度。为了防止椅面2”落回时与引导柱5”发生碰撞声,在引导柱5”顶端和套管6”的底端设置有消声垫7”,例如海绵垫、泡沫垫或硅胶垫。为了符合使用者的落座习惯,在套管6”完全套入引导柱5”时,套管6”顶部距引导柱5”底部的距离小于等于支撑柱4”的高度,从而使得椅面2”在坐入时呈水平或略微向后倾斜的状态。当使用者翘起椅面2”时,套管6”沿着引导柱5”向上滑动,椅面2”翘起直至套管6”底部与引导柱5”顶部的限位构件发生作用,故椅面2”仅能在一定角度范围内翘起而不会发生翻转。当使用者坐回椅子时,椅面2”将在压力、椅面重力的作用下沿着引导柱5”回归最初位置。当使用者翘起椅子后再离开椅面2”时,椅面2”也将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引导柱5”回归最初的位置。本实施例中,使用者除了可以向前翘起椅子,还可以随意旋转椅子。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