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出水口吸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92221发布日期:2019-12-03 17:16阅读:471来源:国知局
侧出水口吸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管领域,尤指侧出水口吸管。



背景技术:

人吞咽时气道遮蔽,食道敞开,即唯有吞咽动作时才闭合气道,吞咽完成,气道又自然打开。当气道敞开时,水或食物已至进入气管,造成了呛。普通吸管都是顶底直通,纵向直出水柱,即便弯曲吸管,吸饮时水流方向也指向咽喉,都有将水射向口咽的可能,这是由顶部直通吸管造成呛水的一种情形;另一种常见的呛水是由于水量太多,来不及吞咽所造成,为此,提出侧出水口吸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将克服普通顶部直通吸管出水落点受制于吸力大小,吸力过大可能发生水柱直冲口咽部的不足,提供侧出水口吸管。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侧出水口吸管,以侧向开口的方式出水,且封堵吸管顶端纵向180°出口;侧向开设1至若干个出孔;其侧出水口吸管设置在水杯吸嘴中或单独用作饮料的吸管。

本技术方案中,提供一种避免水柱直冲,吸饮水流在口腔内转向出水、出水流量事先设定的吸饮新方案,为使用者提供合理的防呛保护。该方案的侧出水口吸管可单独使用;应用于水瓶或水杯产品时就成为侧出水口吸嘴,与杯瓶部件连接配合使用。

优选的,侧向开口的出水方向与所述侧出水口吸管的长度方向所形成的角度范围为1°-179°;所述出孔的孔径和孔数根据出水流量需求进行增大或减小。

在本技术方案中,侧出水口吸管、侧出水口吸嘴,均为顶端封堵,无纵向直出口,在吸嘴侧向开设一至若干个出水孔,出水孔射角的理论取值范围1°-179°,孔径孔数按流量需求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侧出水口吸管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由于侧出水口吸管无顶部直通出口,所以无纵向直冲水流,避免了普通吸管直冲水柱可能冲击口咽。

2、按流量需求在吸嘴侧向开设1至若干个出水孔,通过开孔数量和孔径控流,实现控制出水量。

3、按用途设定出水射角,控制水在口腔中落点。水从吸管侧出口射向口腔壁,撞壁后失去惯性,自然流淌于下颚内。当射角等于90°时,口腔正常(仰躺除外)吸饮出的水汇集于口腔前部、下颚内,呈静态不发生向后流淌现象,使水和口咽保持距离,为吞咽提供了闭合气道的动作时间。

4、侧吸管可被设计成各种形状单独使用,如:基本型侧吸管、各种造型的侧吸管、珍珠奶茶专用侧吸管;各形侧吸嘴可与水瓶或水杯部件连接配合使用。

5、增加了孩童的吸饮乐趣,从而增加饮水量,使孩童感受水喷射口腔壁的乐趣。

6、侧出水口吸管方案比现有技术吸饮更顺畅,用途更广泛、安全。

附图说明

下面将以明确易懂的方式,结合附图说明优选实施方式,对侧出水口吸管的上述特性、技术特征、优点及其实现方式予以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侧出水口吸管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出水口吸嘴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侧出水吸管各种形状设计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不仅表示“仅此一个”,也可以表示“多于一个”的情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如图1所示,侧出水口吸管,以侧向开口的方式出水,且封堵吸管顶端纵向180°出口;侧向开设1至若干个出孔;其侧出水口吸管设置在水杯吸嘴中或单独用作饮料的吸管。

进一步的,侧向开口的出水方向与所述侧出水口吸管的长度方向所形成的角度范围为1°-179°;所述出孔的孔径和孔数根据出水流量需求进行增大或减小。

如图1所示,未图示管身,单独使用的侧吸管,吸头顶部封堵,开设侧向出口;显示出水孔径和孔数可按需设置大小数量以控制水流量;显示出水射角可按需设定。

以现有技术制作水杯硅胶吸嘴,如图2所示,在图中,箭头方向表示水流方向和角度方向,在吸嘴上端管壁周围打出所需流量和射角的出水孔即成为侧吸嘴,安装于水杯盖上与杯瓶部件连接后,制作成侧出水口吸管杯,改变原先直出水流,实现控向控量出水,使本实用新型方案有效达到了前述发明目的。如图1和如图3侧吸管可由现有塑料生产技术工艺完成,插入饮料中单独使用,在图3中仅图示侧出水口吸管的吸头部分,管身未图示,由左向右数第四款为珍珠奶茶专用,使珍珠朝侧向射出避免直冲喉部。

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均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