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锅具及具有其的烹饪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00905发布日期:2019-05-31 21:09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智能锅具及具有其的烹饪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锅具及具有其的烹饪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烹饪出色香味俱全的食物,在烹饪过程中温度的控制是极其重要的。而现有技术中,通常锅具在烹饪过程中通常仅是用以容纳食物,而温度的检测与控制通常是由灶具来完成。例如电饭煲,其测温器安装在煲体内,电饭煲的内胆放置在煲体中时,内胆的底部压在测温器上,以实现测温器对内胆的温度检测;再例如电磁炉,其测温器通常设置在微晶面板下方,锅具放置在微晶面板上时,测温器通过微晶面板传递的温度以实现对锅具温度的检测。然而,对于这种测温方式,因测温器设置在内胆或锅具外,其测得的温度精度不高。

为此,业界开发出了一种测温锅,其将测温件嵌设在锅具内,并在锅具的把手内设置电路,从而可以对锅具进行直接测温和显示温度,测温精度更高且温度显示更加直观方便。因其设有电路,必然需要供电,而为方便锅具的使用,其通常采用电池等独立的供电元件进行供电,而因电池等独立供电元件储存电量有限,当电路耗电较多时,造成电池使用时间短,使用成本上升,更换电池频繁等诸多弊端,造成用户使用体验较差。因此,对于该类测温锅而言,节省电能具有重大意义。

因而,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节能且使用体验更佳的智能锅具及烹饪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智能锅具,其包括锅体和连接于所述锅体的手柄,所述锅体内设有用以检测锅体温度的测温模块,所述手柄内设有电控模块、显示模块和无线通讯模块,所述测温模块与所述电控模块和显示模块电性相连,其中,所述手柄上还设有人体感应模块,所述人体感应模块与所述电控模块相连,用以在检测到人体存在时,通过所述电控模块控制所述显示模块显示,和/或控制所述无线通讯模块进入工作状态。通过在手柄上设置人体感应模块,当检测到人体时,唤醒显示模块或无线通讯模块,当在一段时间内检测不到人体时则控制显示模块或无线通讯模块进入休眠,以节省电能。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手柄包括连接至所述锅体的连接部,以及自所述连接部向远离所述锅体的方向延伸的握持部,所述人体感应模块设置在所述握持部上,用以与人体接触以感应人体存在。人体感应模块设置在手柄的握持部上,方便在用户手握手柄时及时检测到用户的存在,一方面其检测迅速灵敏,另一方面又避免了当用户仅是在锅具周围走动时的错误唤醒。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人体感应模块设置在所述握持部的靠近所述连接部的位置处。因用户在使用锅具时,手握持在靠近连接部的位置,因此将人体感应模块设置在该位置检测准确度更高。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人体感应模块设置在所述握持部的底面或侧面上。设置在底面或侧面,具有较佳的防水防尘效果,且不影响锅具手柄的外观美观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人体感应模块为温度感应件,所述温度感应件设于所述手柄内,并部分外露于所述握持部外侧,用以与人体接触而感应人体存在。采用温度感应件并部分外露于握持部外侧,当人手握持手柄时,温度感应件与人手直接接触感知人体的温度,人体检测较精准。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人体感应模块为电容感应件,所述电容感应件设于所述手柄内,且与所述握持部的底面或侧面紧贴。采用电容感应件设于手柄内部,无需在手柄上开孔,使得手柄外观结构完整,具有较好的防水性能;电容感应件与握持部的底面或侧面紧贴,检测灵敏度高。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人体感应模块为人声检测件、指纹传感器、或红外传感器中的一种。人声检测件、指纹传感器、或红外传感器可供用户通过人声或指纹或热辐射唤醒,提升用户体验。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手柄内设有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还设有按键,所述显示模块、按键和所述人体感应模块连接至同一块电路板上。设置按键使得智能锅可实现更多的调节功能;显示模块、按键和人体感应模块设置在同一块电路板上,可使得手柄内的元件布局结构紧凑以适应手柄内较小的空间,且三者设置在同一块电路板上方便装配。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显示模块和所述按键设于所述电路板的正面,所述人体感应模块设于所述电路板的背面,且所述人体感应模块与所述显示模块和所述按键在水平方向上错位设置。如此设置,显示模块、按键和人体感应模块的布局合理。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烹饪装置,所述烹饪装置包括智能灶具和以上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智能锅具,所述电控模块根据所述人体感应模块检测到的人体存在的信号,控制所述无线通讯模块与智能灶具建立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智能锅具,其包括锅体和连接于所述锅体的手柄,所述锅体内设有用以检测锅体温度的测温模块,所述手柄内设有电控模块、显示模块和无线通讯模块,所述测温模块与所述电控模块和显示模块电性相连,其中,所述手柄上还设有人体感应模块,所述人体感应模块与所述电控模块相连,用以在检测到人体存在时,通过所述电控模块控制所述显示模块显示,和/或控制所述无线通讯模块进入工作状态。通过在手柄上设置人体感应模块,当检测到人体时,唤醒显示模块或无线通讯模块,当在一段时间内检测不到人体时则控制显示模块或无线通讯模块进入休眠,以节省电能。进一步的,人体感应模块设置在手柄的握持部上,方便在用户手握手柄时及时检测到用户的存在,一方面其检测迅速灵敏,另一方面又避免了当用户仅是在锅具周围走动时的错误唤醒。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智能锅具实施例一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智能锅具实施例一的手柄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智能锅具实施例二的局部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智能锅具实施例三中电路板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烹饪装置的模块示意图。

附图标记:

锅具100;灶具200;锅体1;测温模块10;手柄2;顶面201;底面202;连接部21;握持部22;电路板3;电控模块31;显示模块32;无线通讯模块33;人体检测模块34;按键35;电池4。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锅具,其包括锅体和连接于所述锅体的手柄,所述锅体内设有用以检测锅体温度的测温模块,所述手柄内设有电控模块、显示模块和无线通讯模块,所述测温模块与所述电控模块和显示模块电性相连,其中,所述手柄上还设有人体感应模块,所述人体感应模块与所述电控模块相连,用以在检测到人体存在时,通过所述电控模块控制所述显示模块显示,和/或控制所述无线通讯模块进入工作状态。通过在手柄上设置人体感应模块,当检测到人体时,唤醒显示模块或无线通讯模块,当在一段时间内检测不到人体时则控制显示模块或无线通讯模块进入休眠,以节省电能。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请参见图1和图2,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图示。本实施例以炒锅为例进行说明,可一并参照图5进行理解,所述智能锅具100包括锅体1和连接于所述锅体1的手柄2,所述锅体1内设有用以检测锅体温度的测温模块10,所述手柄2内设有电控模块31、显示模块32和无线通讯模块33,所述测温模块10与所述电控模块31和显示模块32电性相连,其中,所述手柄2上还设有人体感应模块34,所述人体感应模块34与所述电控模块31相连,用以在检测到人体存在时,通过所述电控模块31控制所述显示模块32显示,和/或控制所述无线通讯模块33进入工作状态。通过在手柄2上设置人体感应模块34,当检测到人体时,唤醒显示模块32或无线通讯模块33,当在一段时间内检测不到人体时则控制显示模块32或无线通讯模块33进入休眠,以节省电能。

请重点参阅图2,进一步的,所述手柄2包括连接至所述锅体1的连接部21,以及自所述连接部21向远离所述锅体1的方向延伸的握持部22,所述人体感应模块34设置在所述握持部22上。人体感应模块34设置在手柄2的握持部22上,方便在用户手握手柄2时及时检测到用户的存在,一方面其检测迅速灵敏,另一方面又避免了当用户仅是在锅具周围走动时的错误唤醒。具体的,所述手柄2可采用耐热塑胶件,通过螺钉或铆钉连接至锅体1上。所述手柄2的内部呈中空设置,中空的腔室内安装有电路板,所述电控模块31、显示模块32、无线通讯模块33和人体感应模块34设置在电路板上。所述电路板通过电池4供电,在图2中,所述电池4为干电池,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电池也可以为钮扣电池、或充电电池等。

所述锅体1内设有用以检测锅体1温度的测温模块10,具体为所述测温模块10嵌装于所述锅体1的侧壁或底壁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锅体1为铸造锅体,例如压铸铝锅体或铸铁锅体,所述锅体1在位于手柄2下方的侧壁上设有一凸筋,该凸筋可以与锅体1一体成型,也可以为分体成型后焊接为一体。该凸筋内设有一条倾斜设置的测温槽,该测温槽的底端靠近所述锅体1的锅底,测温槽的顶端与手柄2的中空腔室连通,测温模块10安装在所述测温槽内,并通过测温槽的顶端与手柄2内的电路板相连,以实现温度数据的传输。所述测温模块10可以包含多个温度传感器,所述多个温度传感器沿着所述测温槽由下而上排布设置,以检测锅体不同高度处的温度,以实现更精准的检测与控制。

请继续参阅图2,进一步的,所述人体感应模块34设置在所述握持部22的靠近所述连接部21的位置处。因用户在使用锅具时,为方便用力,手通常握持在靠近连接部21的位置,因此将人体感应模块34设置在该位置检测准确度更高。所述握持部22具有朝上的顶面201、朝下的底面202,以及侧面(未标号),优选的,所述人体感应模块34设置在所述握持部22的底面202或侧面上。设置在底面或侧面,具有较佳的防水防尘效果,且不影响锅具手柄的外观美观性。所述显示模块32设置在所述手柄的顶面上,且相对于所述人体感应模块34更靠近所述锅体1设置,如此设置,当用户握持手柄2触发人体感应模块34时,显示模块32位于用户手的前方,不至于遮挡住显示模块32,方便用户查看显示模块32上显示的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人体感应模块34为电容感应件,所述电容感应件设于所述手柄2内,且与所述握持部22的底面202或侧面紧贴。采用电容感应件设于手柄2内部,无需在手柄2上的对应位置开孔,使得手柄外观结构完整,具有较好的防水性能;电容感应件与握持部的底面或侧面紧贴,检测灵敏度高。所述电容感应件可以为电容触摸屏、弹簧式触摸按键等。本实施例中,人体感应模块34采用电容感应件,且设置在用户握持手柄时自然会触摸到的位置,使得用户无需刻意通过按键或是其他操作去唤醒智能锅具,其检测迅速灵敏,提升了用户体验。而且,相较于通过摄像头或是红外感应检测人体的方式而言,其避免了当用户仅是在锅具周围走动时的错误唤醒。节省电能效果较佳。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3,其为本实用新型智能锅具实施例二的手柄剖视图。其与实施例一的主要不同在于,人体感应模块的具体设置不同。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人体感应模块34为温度感应件,所述温度感应件设于所述手柄2内,并部分外露于所述握持部22外侧,用以与人体接触而感应人体存在。本实施例采用温度感应件并部分外露于握持部外侧,当人手握持手柄时,温度感应件与人手直接接触感知人体的温度,人体检测较精准。优选的,所述温度传感器可凸也手柄握持部22表面0.2mm-1mm,使其更容易准确的感知人体温度。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人体感应模块还可以为人声检测件、指纹传感器、或红外传感器中的一种。人声检测件、指纹传感器、或红外传感器可供用户通过人声或指纹或热辐射唤醒,提升用户体验。本实施例中的其他结构可参照实施例1设置,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

请参阅图4,其为本实用新型智能锅具实施例三中电路板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电路板3设置在所述手柄2内,所述电路板3上还设有按键35,所述显示模块32、按键35和所述人体感应模块34连接至同一块电路板上。设置按键35使得智能锅可实现更多的调节功能,例如实现定时、定温、功率调节等。显示模块32、按键35和人体感应模块34设置在同一块电路板上,可使得手柄内的元件布局结构紧凑以适应手柄内较小的空间,且三者设置在同一块电路板上方便装配。优选的,所述显示模块32和所述按键35设于所述电路板3的正面,所述人体感应模块34设于所述电路板3的背面,且所述人体感应模块34与所述显示模块32和所述按键35在水平方向上错位设置。如此设置,显示模块32、按键35和人体感应模块34的布局合理。

实施例四

请参阅图5实施例四,其为本实用新型烹饪装置的模块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烹饪装置,所述烹饪装置包括智能灶具200和实施例一至三中任一所述的智能锅具100,所述电控模块31根据所述人体感应模块34检测到的人体存在的信号,控制所述无线通讯模块33与智能灶具200建立连接,以实现智能锅具100对智能灶具200的控制。具体可采用如下控制方式:当检测到有人时,系统触发进入工作状态;根据预设的程序或是用户的操作进行测温、显示、无线通讯等动作,并将数据传输给智能灶具;当一段时间无人操作时,自动进入休眠状态;当长时间无人操作时,可以与智能灶具通讯,控制智能灶具停止加热,以增强安全性能。

通过以上各实施例的描述,可以明确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智能锅具,其包括锅体和连接于所述锅体的手柄,所述锅体内设有用以检测锅体温度的测温模块,所述手柄内设有电控模块、显示模块和无线通讯模块,所述测温模块与所述电控模块和显示模块电性相连,其中,所述手柄上还设有人体感应模块,所述人体感应模块与所述电控模块相连,用以在检测到人体存在时,通过所述电控模块控制所述显示模块显示,和/或控制所述无线通讯模块进入工作状态。通过在手柄上设置人体感应模块,当检测到人体时,唤醒显示模块或无线通讯模块,当在一段时间内检测不到人体时则控制显示模块或无线通讯模块进入休眠,以节省电能。进一步的,人体感应模块设置在手柄的握持部上,方便在用户手握手柄时及时检测到用户的存在,一方面其检测迅速灵敏,另一方面又避免了当用户仅是在锅具周围走动时的错误唤醒。

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上述实施例可相互组合。且具体实施例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结构为优选结构,例如,第一筋条、围挡部、溢胶槽等结构,在某些实施例中,可省去该结构,同样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横向”、“厚度”、“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