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防盗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01628发布日期:2018-11-28 00:10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盗门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智能防盗门。



背景技术:

防盗门的全称为“防盗安全门”,它兼备防盗和安全的性能。随着现代人安全意识的加强,防盗门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基本家家都安装有防盗门。

但是,现有的防盗门功能较为单一,屋内家人无法辨别屋外人员是送快递、报纸、牛奶,还是不法分子,当需要将防盗门打开时,会直接影响到使用者的人身安全,所以安全性不高,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同时,当长时间外出学习、工作时会,人们将家里的防盗门反锁防止窃贼入室,然而对于橇窃经验丰富的惯犯来说也是小菜一碟,用不了多少时间又能破门而入了,为此,我们急需提出智能防盗门,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智能防盗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智能防盗门,包括防盗门主体,所述防盗门主体的外侧设置有门框,且门框的内壁与防盗门主体的一侧活动连接,所述防盗门主体的一侧面上安装有摄像头,且另一侧安装有显示屏,所述防盗门主体上靠近显示屏的一侧设置有门锁,且门锁上转动连接有门把手,所述防盗门主体与门框上连接有门磁报警器,且门磁报警器包括主机和磁铁,所述门磁报警器设置在防盗门主体的顶部,且主机和磁铁分别安装在防盗门主体和门框上,所述主机上靠近门锁的一侧设置有开关,所述防盗门主体的表面等距离设置有三组支撑块,且支撑块设置在门把手与主机之间,所述支撑块上设置有支撑杆,且支撑杆活动穿过三组支撑块垂直设置在主机与门把手之间。

优选的,所述支撑杆上靠近主机的一端活动设置在开关的表面,且支撑杆上靠近开关的一端焊接有两组挡板,所述挡板分别垂直焊接在支撑杆的两侧,且挡板与主机之间通过弹簧连接。

优选的,所述主机上设置有蜂鸣报警器。

优选的,所述支撑杆上靠近门把手的一端设置有定位板,且定位板活动设置在门把手的表面。

优选的,所述摄像头与显示屏电性连接。

优选的,三组所述支撑块设置在垂直对齐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门磁报警器,可以增加防盗门的安全性,在外人使用不正当手段开门的情况下,起到震慑提醒的作用,通过在门的外侧设置摄像头,内侧通过显示屏观察,更加智能,增加猫眼的安全性,防止不法分子通过猫眼窥视房内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智能防盗门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智能防盗门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放大图。

图中:1防盗门主体、2门框、3摄像头、4显示屏、5门锁、6门把手、7支撑块、8支撑杆、9挡板、10弹簧、11开关、12门磁报警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3,智能防盗门,包括防盗门主体1,防盗门主体1的外侧设置有门框2,且门框2的内壁与防盗门主体1的一侧活动连接,防盗门主体1的一侧面上安装有摄像头3,且另一侧安装有显示屏4,摄像头3与显示屏4电性连接,防盗门主体1上靠近显示屏4的一侧设置有门锁5,且门锁5上转动连接有门把手6,防盗门主体1与门框2上连接有门磁报警器12,且门磁报警器12包括主机和磁铁,门磁报警器12设置在防盗门主体1的顶部,且主机和磁铁分别安装在防盗门主体1和门框2上,主机上设置有蜂鸣报警器,主机上靠近门锁5的一侧设置有开关11,防盗门主体1的表面等距离设置有三组支撑块7,且支撑块7设置在门把手6与主机之间,三组支撑块7设置在垂直对齐设置,支撑块7上设置有支撑杆8,且支撑杆8活动穿过三组支撑块7垂直设置在主机与门把手6之间,支撑杆8上靠近门把手6的一端设置有定位板,且定位板活动设置在门把手6的表面,支撑杆8上靠近主机的一端活动设置在开关11的表面,且支撑杆8上靠近开关11的一端焊接有两组挡板9,挡板9分别垂直焊接在支撑杆8的两侧,且挡板9与主机之间通过弹簧10连接。

工作原理:防盗门主体1在安装后,屋内主人可以通过摄像头3监视门外的情况,通过显示屏4显示门外画面,从而提高猫眼的安全性,在正上情况下,门把手6与支撑杆8呈垂直状态,从而门把手6支撑着支撑杆8,使支撑杆8对开关11产生压迫,门磁报警器12打开,在正常开门的时候,屋内主人下拉门把手6,支撑杆8在弹簧和重力作用下,下移,从而脱离开关11,门磁报警器12关闭,门正常开启则不会发生警报,在门不正常开启时,主机与磁铁分离,主机表面的蜂鸣报警器发生警报,提醒屋内主人和震慑不法分子,门磁报警器12安装在防盗门主体1的顶部,可以防止屋内儿童触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