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多功能煮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47360发布日期:2019-06-29 01:09阅读:927来源:国知局
智能多功能煮茶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煮茶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智能多功能煮茶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热衷于将品茶作为一种写意的生活体验,随着家电行业的发展,泡茶的方式不仅仅局限于用开水浸泡茶叶,还出现了提高泡茶出品品质的煮茶壶,以及将保温茶壶和煮茶壶集成在煮茶器底座上的多功能煮茶器,实现煮茶和保温的效果;现有的这种多功能煮茶器,其保温工作方式是在保温面板底部设有发热管和温控器配合控制发热管的工作温度,从而实现保温效果。然而,发热管是连同保温面板装配在煮茶器底座上盖底部,为了避免底座底壳发生热熔,底座底壳与发热管之间一般留有一段安装距离,而且发热管厚度较大,这样导致保温面板与底座之间的安装距离较大,使得制造出来的煮茶器底座厚度较大,产品不够轻巧和美观,影响用户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更为轻巧和美观的智能多功能煮茶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智能多功能煮茶器,包括底座、放置在底座上的煮茶壶和保温杯具、以及分别为煮茶壶和保温杯具加热的加热装置,所述底座设有煮沸区和保温区,所述煮茶壶设置在所述煮沸区,所述保温杯具设置在所述保温区,所述底座内且位于所述保温区处设有容纳结构,所述容纳结构包括面板和压紧件,所述面板内设有底部开口的容纳槽,所述压紧件包括压紧部、连接在压紧部两端的连接部,所述压紧部与所述连接部错位使所述压紧件整体呈弓字型,两连接部分别固定在面板底部,所述压紧部将所述加热装置的发热件固定在所述容纳槽内且抵压在面板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多功能煮茶器,通过设置弓字型压紧件伸入面板底部的容纳槽内将加热装置的发热件固定,有效地减少了面板与底座之间的安装距离,使煮茶器的底座可以做的更薄,更轻巧美观,使用方便;弓字型压紧件结构强度高,固定效果好,结构紧凑;而且,槽体型面板与发热件的热交换率高,保温效果好。

优选的,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发热模块和保温模块,所述发热模块设置煮茶壶内,所述保温模块设置在所述保温区内;所述保温模块包括所述发热件,所述发热件为温控发热体,所述压紧部将所述温控发热体固定在所述容纳槽内且抵压在面板上。

优选的,所述煮茶壶和保温杯具并列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压紧件的布置方向与所述煮茶壶、保温杯具的并列方向相交;通过这样设置,可以使压紧件的连接部远离底座的边沿,有效减少底座的长度或宽度,使所述底座的整体面积可以做得更小,产品更迷你。

优选的,所述压紧部设有定位结构,所述加热装置的发热体设置在所述定位结构内;或者,所述容纳槽内设有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设置在位于所述容纳槽一侧的面板上,所述加热装置的发热体设置在所述定位结构内,所述定位结构为相对设置的两定位凸起;采用这种结构,有效地固定温控发热体的安装位置,防止其偏移或脱离压紧件的固定位置。

优选的,所述面板下端外侧设有一周面板凸沿,两连接部抵靠在所述面板凸沿下端,其端部固定在面板底部的外侧;通过这样设置,通过面板凸沿下端与两连接部配合平衡所述压紧件的的压紧位置,保证温控发热体与面板的有效接触面,温控发热体压紧效果好。

优选的,底座包括上下设置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设有供所述面板安装的第一面板过孔,所述第一壳体底部位于第一面板过孔外侧对应两连接部分别设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上侧设有与所述连接部配合的第二定位结构,所述连接部装配在所述安装座上;通过设置第二定位结构,对压紧件的装配预先定位,方便下一步装配。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定位结构为设于所述安装座两侧的定位块,所述定位块上端延伸至所述安装座上侧,其下端连接在所述第一壳体上,所述定位块包括定位部和自定位部向安装座外侧延伸的延伸部,所述两定位部之间形成安装卡位,所述连接部设于所述安装卡位内,同一第二定位结构的两延伸部之间的距离大于两定位部之间的距离,所述连接部设于两定位部之间的距离;采用这种结构,使所述安装座的整体结构更稳固,所述压紧件固定效果更好。

优选的,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控制所述发热模块和/或保温模块工作的控制模块,所述煮茶壶内设有探测所述发热模块温度的感温元件,所述感温元件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和发热模块电连接,若发热模块温度达到所述感温元件的第一预设温度,所述感温元件反馈信号至控制模块,设定所述发热模块剩余的工作时间;通过这样设置,避免所述煮茶壶出现干烧现象,提高产品可靠性。

优选的,还包括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的警报装置,若发热模块温度达到所述感温元件的第二预设温度,所述感温元件反馈信号至控制模块使所述发热模块暂停工作,并触发所述警报装置,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值大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值;若所述发热模块温度下降至低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所述感温元件反馈信号至控制模块使所述发热模块处于待工作状态;通过这样设置,便于用户了解煮茶壶内正处于干烧状态,提醒加水或作出相应的操作。

优选的,还包括温度开关装置和保险丝,所述温度开关装置分别与发热模块和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发热模块通过保险丝与底座的电源电路连接,若发热模块温度达到所述温度开关装置的第三预设温度,所述温度开关装置反馈信号至控制模块使所述发热模块停止工作,所述第三预设温度值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值;若发热模块温度达到所述保险丝的第四预设温度,所述保险丝断开电源电路使所述发热模块停止工作。所述第四预设温度值大于所述第三预设温度值;采用温度开关和保险丝作起到多级保护作用,当发热模块达到设定的温度时,停止工作,保证用户使用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智能多功能煮茶器的爆炸图;

图2为底座、煮茶壶和保温杯具的分解图;

图3为智能多功能煮茶器的局部剖视图;

图4为图3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3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底座去除第二壳体的分解爆炸图;

图7为底座去除第二壳体的装配图;

图8为图7中C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智能多功能煮茶器电路原理图;

图10为壶体、发热盘和发热模块的爆炸图1;

图11为壶体、发热盘和发热模块的爆炸图2;

图12为煮茶壶的局部剖视图;

图13为图12中D区域的放大图;

图14为滤兜组件的爆炸图1;

图15为滤兜组件的爆炸图2。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参见图1至图11,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多功能煮茶器,包括底座1、控制面板11、控制模块12、放置在底座1上的煮茶壶2和保温杯具3、以及分别为煮茶壶2和保温杯具3加热的加热装置,所述控制面板11和控制模块12设于所述底座1上,所述底座1设有煮沸区103和保温区104,所述煮茶壶2设置在所述煮沸区103,所述保温杯具3设置在所述保温区104,所述控制模块12根据控制面板11输入的控制信号控制煮茶壶2和/或保温杯具 3工作;所述底座1内且位于所述保温区104处设有容纳结构,所述容纳结构包括面板131 和压紧件1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面板131为保温杯具3提供热能,优选为铝或铁等金属材料制成;所述面板131内设有底部开口的容纳槽134,所述压紧件15包括压紧部151、连接在压紧部151两端的连接部152,所述压紧部151两端向后侧折弯与所述连接部152连接,所述压紧部151和连接部152构成的压紧件15整体呈弓字型设置,两连接部152分别固定在面板131底部,所述连接部152将所述加热装置的发热件固定在所述容纳槽134内且抵压在面板的顶壁上。所述“底部开口”为面板内的容纳槽134仅有底部开口,所述发热件和压紧件15经过该开口设于所述容纳槽134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多功能煮茶器,通过设置弓字型压紧件15伸入面板131底部的容纳槽134内将加热装置的发热件固定,有效地减少了面板131与底座1之间的安装距离,使煮茶器的底座1可以做的更薄,更轻巧美观,使用方便;弓字型压紧件 15结构强度高,固定效果好,结构紧凑;而且,槽体型面板131与发热件的热交换率高,保温效果好。

作为优选方案,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发热模块21和保温模块,所述发热模块21设置在所述煮茶壶2的底部内,所述保温模块设置在所述保温区104内;所述保温模块为所述发热件,所述发热件为温控发热体14,所述温控发热体14具体为PTC发热体,优选为矩形状,所述发热模块21和温控发热体14分别与控制模块12电连接;所述温控发热体14设于所述容纳槽134内,所述连接部152将所述温控发热体14固定在所述容纳槽 134内且抵压在面板131的顶壁上。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发热模块21可设置在底座1上,并可对所述煮茶壶2进行加热,例如现有的电磁炉、电陶炉加热方式。

参见图1至图3、图6和图7,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煮茶壶2和保温杯具3并列横向设置在所述底座1上,所述压紧件15的布置方向与所述煮茶壶2和保温杯具3并列方向相交;通过这样减少压紧件15在横向和纵向方向上占据的空间,便于所述底座1的整体面积可以做得更小,产品更迷你。

参见图6,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压紧部151位于与温控发热体14连接处设有防止温控发热体14发生偏移的定位结构,具体的,所述定位结构为设于所述温控发热体14两侧的定位凸起153,所述定位凸起153紧靠在温控发热体14侧部;采用这种结构,有效地固定温控发热体14的安装位置,防止其偏移或脱离压紧件15的固定位置。

作为所述定位结构的替换方案(图中未示出),所述容纳槽134内设有定位结构,所述容纳槽134底壁位于与温控发热体14连接处设有防止温控发热体14发生偏移的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为设于所述温控发热体14两侧的定位凸起,所述定位凸起紧靠在温控发热体 14侧部。

参见图6和图7,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面板131下端外侧设有一周面板凸沿135,所述连接部152抵靠在所述面板凸沿135下端,其端部固定在面板131底部的外侧;由于所述面板凸沿135与容纳槽134底壁为相同基准平面,通过面板凸沿135下端与两连接部152 配合平衡所述压紧件15的的压紧位置,保证温控发热体14与面板131的有效接触面。

参见图1至3、图6至8,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底座1包括上下设置的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所述第一壳体101设有供所述面板131安装的第一面板过孔103,所述第一壳体101底部位于第一面板过孔103外侧对应两连接部152分别设有安装座104,所述安装座104上侧设有与所述连接部152配合的第二定位结构,所述安装座104上端设有连接螺孔,所述连接部152设有连接孔154,所述连接部152通过螺纹连接件(螺钉或螺丝等)与连接孔154和连接螺孔连接装配在所述安装座104上;通过设置第二定位结构,对压紧件 15的装配预先定位,方便下一步装配。

作为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定位结构为设于所述安装座104两侧的定位块106,所述定位块106上端延伸至所述安装座104上侧,其下端连接在所述第一壳体101底部,所述定位块106包括定位部1061和自定位部1061向安装座104外侧延伸的延伸部1062,所述两定位部1061之间形成安装卡位,所述连接部152设于所述安装卡位内,同一第二定位结构的两延伸部1062之间的距离大于两定位部1061之间的距离,所述连接部152设于两定位部1061之间的距离;采用这种结构,使所述安装座104的整体结构更稳固,所述压紧件15固定效果更好。

还包括设于第一面板过孔103内的装饰盖132以及L型密封圈133,所述装饰盖132下端设有定位圈1321,所述装饰盖132通过第一卡接结构可拆卸卡接在所述第一面板过孔103 内,所述装饰盖132对应所述第一面板过孔103设有第二面板过孔1322,所述第二面板过孔1322内设有一周盖沿1323,所述面板131上端抵靠在所述盖沿1323下端,所述面板131 与所述面板凸沿135之间形成安装台阶1350,所述L型密封圈133套设在所述安装台阶1350 上,所述L型密封圈133夹设在所述面板凸沿135与第一壳体101位于第一面板过孔103 外侧之间。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卡接结构包括设于所述装饰盖132下端的第一卡钩41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壳体101位于第一面板过孔103外侧的第一卡槽42,所述第一卡钩41朝向第二面板过孔1322外侧,所述第一卡槽42朝向第一面板过孔103内侧,所述第一卡钩41与第一卡槽42扣合连接。

参见图3至图11,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煮茶壶2内设有探测所述发热模块21工作温度的感温元件22,所述发热模块21包括发热管211和温控器212,所述控制模块12通过所述温控器212控制发热管211的发热功率,所述感温元件22具体为热敏电阻(如NTC热敏电阻等),所述感温元件22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12和温控器212电连接,所述感温元件22 通过检测所述温控器212的工作功率从而得出发热管211的工作温度,若发热模块21温度达到所述感温元件22的第一预设温度,所述感温元件22反馈信号至控制模块12,设定所述发热模块21剩余的工作时间,所述剩余的工作时间可以设计为10秒、几十秒或1分钟等;通过这样设置,避免所述煮茶壶2出现干烧现象,提高产品可靠性。

作为优选方案,还包括与所述控制模块12电连接警报装置(图中未示出),所述警报装置包括设于所述底座1上的数码显示管和蜂鸣器,若发热模块21温度达到所述感温元件 22的第二预设温度,所述感温元件22反馈信号至控制模块12使所述发热模块21暂停工作,并触发所述数码显示管闪亮和蜂鸣器响起(如“嘀”三声长响),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值大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值;若所述发热模块21温度下降至低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所述感温元件22反馈信号至控制模块12使所述发热模块21处于待工作状态;通过这样设置,便于用户了解煮茶壶2内正处于干烧状态,提醒加水或作出相应的操作。

作为优选方案,还包括温度开关装置23和保险丝24,所述温度开关装置23分别与发热模块21和控制模块12电连接,所述发热模块21通过保险丝24与底座1的电源电路连接,所述温度开关装置23具体为跳跃式温控器212,若发热模块21温度达到所述温度开关装置23的第三预设温度,所述温度开关装置23反馈信号至控制模块12使所述发热模块21 停止工作,所述第三预设温度值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值;若发热模块21温度达到所述保险丝24的第四预设温度,所述保险丝24断开电源电路使所述发热模块21停止工作;所述第四预设温度值大于所述第三预设温度值;采用温度开关和保险丝24作起到多级保护作用,当发热模块21达到设定的温度时,停止工作,保证用户使用安全。

参见图1至5、图10和图11,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保温杯具3包括杯盖31、杯体32 和设于杯体32内的滤隔33,所述煮茶壶2包括壶体组件、壶盖201和设于壶体组件内的滤兜组件6,所述壶体组件包括上下设置的壶体202和基座203,所述基座203内设有发热盘 25,所述壶体202底部设有用于安装所述发热盘25的安装孔204,所述发热盘25包括发热面板251和设于发热面板251底部的安装凸座252,所述发热模块21设于在所述安装凸座 252上,所述发热面板251的直径大于所述安装孔204的内孔,所述发热盘25安装在所述安装孔204内时,所述发热面板251设于壶体202内腔内,所述安装凸座252位于壶体202 下侧并固定设于基座203内。

进一步的,还包括发热盘密封圈26,所述发热面板外周设有向下折弯的翻边253,所述发热盘密封圈26套设在所述安装凸座252与翻边253之间,所述发热盘密封圈26上下端抵靠在发热面板251底部与壶体202内腔底壁之间;通过设置发热盘密封圈26,可以较好地防止壶体202内的液体经发热盘25流入基座203内造成电路短路,提高产品可靠性

进一步的,所述感温元件22、温度开关装置23和保险丝24均设于所述基座203内,所述基座203底部设有与所述发热模块21、感温元件22、温度开关装置23和保险丝24电连接的上连接器,所述底座1对应设有与电源电路和控制电路电连接的下连接器16,所述控制电路分别与电源电路和控制模块12电连接;所述煮茶壶2安装在底座1上时,所述上连接器与下连接器16连接,从而使所述发热模块21、感温元件22和温度开关装置23分别与控制电路电连接,以及使保险丝24与电源电路连接。

参见图1至7,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控制模块12为控制电路板,所述控制电路板设于所述第一壳体101底部,所述控制面板11和下连接器16设于所述第一壳体101上侧,所述控制面板11可以是触控面板或按键式控制面板等,所述控制面板11上设有若干控制煮茶壶2或保温杯具3工作的功能按键,如控制保温杯具3工作保温工作的保温按键,控制所述煮茶壶2工作的烧水按键,温控按键、以及选择不同煮茶模式的功能按键,所述“煮茶模式”包括红茶模式、花茶模式、黑模式茶和普洱茶模式等等,用户可根据使用需要选择对应的煮茶模式煮茶;进一步的,所述底座1还包括设于第一壳体101上的玻璃面板5,所述玻璃面板5为触摸屏玻璃面板5,所述玻璃面板5对应装饰盖132设有第一避让口51,对应所述下连接器16设有第二避让口5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面板11为触控面板,玻璃面板5覆盖在所述控制面板11上,用户可通过通过触摸玻璃面板5对所述控制面板11 输入控制信息。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壳体101通过第二卡接结构与第二壳体102与所述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卡接结构包括若干设于所述第一壳体101外侧的第二卡钩43,以及对应设于第二壳体102上的第二卡槽(图中未示出),第二卡钩43朝向第一壳体101的外侧,所述第二卡槽朝向第二壳体102的内侧,所述第二卡钩43与第二卡槽扣合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壳体101底部设有若干连接柱107,所述连接柱107内设有下端开口的连接柱1071,所述第二壳体102对应设有连接过孔,所述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通过连接件(如螺钉、螺柱等)与连接过孔和连接柱1071使第一壳体101与第二壳体102固定连接。

参见图12至图15,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滤兜组件63包括滤兜631、支承结构632和设于所述滤兜631内的喷洒结构,所述滤兜631底部设有若干滤孔(图中未示出),所述滤兜631通过支承结构632设置在壶体202内腔上侧,所述喷洒结构通过支承结构632内的引流通道65与壶体202内腔底部连通;所述滤兜631可竖向滑动地设于所述支承结构632 的上部,所述滤兜631的下侧与支承结构632上部之间设有弹性件64,所述壶盖201盖合时,所述壶盖201通过所述滤兜631压缩弹性件64使滤兜631压紧在所述壶盖201底部,通过这样设置,壶盖201盖合时利用弹性件64将滤兜631压紧固定在壶盖201底部,从而将滤兜组件6固定在壶体202内,有效防止滤兜631抖动或碰撞产生噪音,减小工作震动,喷洒效果更好。

参见图12、13和图15,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壶盖201底部与滤兜631上端之间的设有滤兜垫圈6311,所述滤兜垫圈6311优选采用硅胶材质,所述滤兜垫圈6311套设在滤兜631 上端,所述滤兜垫圈6311上端设有延伸出滤兜631上端面的垫圈凸沿63110,壶盖201盖合时垫圈凸沿63110与壶盖201底部接触;通过设置滤兜垫圈6311可避免壶盖201与滤兜 631之间的硬性接触造成磨损,也避免壶盖201与滤兜631之间产生噪音,同时,壶盖201 通过滤兜垫圈6311压紧滤兜组件6,通过滤兜垫圈6311的软变形实现紧密配合。

作为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滤兜631上端外侧设有一周外凸沿6310,所述滤兜垫圈6311 的内侧对应外凸沿6310设有安装槽6312,所述滤兜垫圈6311通过外凸沿6310与安装槽6312配合套设在滤兜631上端,并包覆所述凸沿的上下两侧;通过这样设置,当滤兜组件 6整体取出时,滤兜垫圈6311可以防止温度较高的滤兜31烫手,而且滤兜垫圈6311安装方便。

作为所述滤兜垫圈6311设置的替换方案(图中未示出),所述滤兜垫圈6311下端设有与滤兜631上端边沿配合的安装槽6312,所述滤兜垫圈6311通过滤兜631上端与安装槽 6312配合套设在滤兜631上端,并且包覆在所述滤兜631上端的上侧和内外侧。

作为所述滤兜垫圈311设置的替换方案(图中未示出),所述壶盖201底部设有与滤兜 631上端对应的滤兜垫圈6311,壶盖201盖合时滤兜垫圈6311与滤兜631上端接触;进一步的,所述壶盖201底部设有与滤兜垫圈6311配合的垫圈安装槽6312,所述滤兜垫圈6311 设于所述垫圈安装槽6312内。或者,所述壶盖201底部设有一周与滤兜垫圈6311配合的下凸沿,所述滤兜垫圈6311套设在所述下凸沿外侧;通过这样设置,便于所述滤兜组件6 整体更美观,滤兜垫圈6311隐藏效果好,而且安装方便。

参见图12和图13,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壶盖201下侧设有一周插入壶体202内的下沿 621,所述下沿621外侧套设有密封圈622,所述下沿621与壶体202内壁上端通过密封圈 622密封配合,采用这种结构,可以避免壶盖201下沿621与壶体202内壁之间的硬性接触产生噪音,同时提高壶盖201下沿621与壶体202内壁之间的紧密度,壶盖201盖合后稳固。进一步的,所述密封圈622外侧设有一圈凸条623,便于壶盖201更容易盖合在壶体 202上,壶盖201盖合后更稳固,所述下沿621下端设有翻边,所述密封圈622下端抵靠在所述翻边上,防止密封圈622脱离下沿621。

作为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下沿621与壶盖201下端外周之间形成密封圈安装台阶 6220,所述密封圈622为倒L型密封圈,所述倒L型密封圈装配在密封圈安装台阶6220上;采用这种结构,防止壶盖201盖合时,防止壶盖201下端与壶体202上端发生硬性接触造成磨损,提高产品可靠性。

参见图12至图14,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滤兜631内腔底部设有连接座6313,所述连接座6313呈柱状结构,所述连接座6313内设有上下端开口的安装滑道63130,所述安装滑道63130连通滤兜631下侧,所述连接座6313优选与滤兜631一体设置,具体可以通过焊接方式连成一体,所述支承结构632包括呈柱状的支承管6321,所述支承管6321内设有所述引流通道65,所述引流通道65包括连通所述支承管6321上端的出水口651和连通壶体 202内腔底部的进水口(图中未示出),所述引流通道65连通支承管6321的上下两端,所述支承管6321与安装滑道63130相适配,所述支承管6321可活动地安装在所述安装滑道 63130内;所述支承管6321位上部外侧设有限位凸起641,所述弹性件64为第一弹簧,所述弹性件64套设在所述支承管6321上,其两端分别抵靠在滤兜631底部和限位凸起641 上;通过这样设置,滤兜631与支承管6321滑动连接方式简单,弹性件64容易装配,方便制造与装配;而且,当壶盖201通过滤兜631压紧第一弹簧时,第一弹簧的复位势能使支承结构632压紧在壶体202内壁底部,滤兜组件6整体固定效果好。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喷洒结构设置在所述支承管6321上方,其包括喷洒挡片661和连接弹簧662,所述喷洒挡片661通过连接弹簧662与支承管6321上端连接,具体的,所述喷洒挡片661设于连接弹簧662上端,连接弹簧662套设在支承管6321上部,且其下端抵靠在连接座6313上端;通过这样设置,使引流通道65喷出的茶水经喷洒挡片661向四周分散喷出,均匀喷洒到滤兜631中的茶叶上,使茶叶得到充分浸泡,达到较好的煮茶效果。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支承结构632还包括连接在支承管6321底部的吸水盘6322,所述吸水盘6322呈喇叭形状,所述吸水盘6322的喇叭开口定位盖设在发热盘25外周,所述吸水盘6322上侧设有与支承管6321下端连接的固定部63221,所述吸水盘6322外侧设有连通其内腔的过水孔63222,所述进水口连通所述吸水盘6322内腔;采用这种结构,便于烧开的茶水在蒸汽压力的作用下,不断从过水孔63222进入引流通道65经喷洒结构喷洒在滤兜631的茶叶上,萃茶效果好,另外所述滤兜组件6可整体取出,方便清洗。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