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三维运动的座体和椅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07912发布日期:2019-05-21 20:59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三维运动的座体和椅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椅子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三维运动的座体和椅子。



背景技术:

椅子包括用于坐和承重的座体,但是现有技术中的座体为转动型和固定型,对于转动型座体,需通过人体施力而实现水平转动,从而改变座体的朝向而转动人体的朝向;对于固定型座体,需搬动整个座体或椅子而实现座体的朝向改变。故,现有技术中的座体或椅子仅仅用来乘坐,并通过对座体或椅子施力实现座体或椅子的朝向变动,从而久坐会造成腰背僵直,椎间盘突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三维运动的座体,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久坐腰背僵直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三维运动的座体,包括乘坐部、旋转部和多个伸缩部,多个所述伸缩部环绕所述乘坐部圆周方向均匀布设,所述乘坐部可滑动的套设多个伸缩部,并可移动的套设所述旋转部;多个所述伸缩部伸展带动所述乘坐部脱离所述旋转部,多个所述伸缩部沿圆周方向依次伸缩带动所述乘坐部球面运动;多个所述伸缩部收缩带动所述乘坐部套设所述旋转部,所述旋转部旋转带动所述乘坐部转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乘坐部、旋转部和多个伸缩部的设置,从而伸缩部伸展带动乘坐部脱离旋转部,多个伸缩部依次沿圆周方向伸缩实现乘坐部的球面运动;伸缩部收缩使乘坐部套设旋转部,旋转部旋转带动乘坐部转动。通过乘坐部的球面运动和转动,能够增加椎体之间的活动,充分调动骨骼肌肉活动及工作,避免久坐造成腰背僵直,椎间盘突出。在有椎间盘问题之后,也可以通过乘坐部的运动对盆骨在三维平面上的科学活动,帮助使用者更早的恢复活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的,所述的可三维运动的座体,所述旋转部具有旋转端,所述旋转端具有可嵌入所述乘坐部并可带动所述乘坐部转动的挡块。

进一步的,所述的可三维运动的座体,所述挡块从所述旋转端的侧壁沿水平或倾斜向上或向下的方向向外延伸。

进一步的,所述的可三维运动的座体,所述旋转端具有与所述乘坐部球面运动相适配的球面段,所述乘坐部与所述球面段可滑动接触;所述球面段位于所述挡块的外侧端。

进一步的,所述的可三维运动的座体,还包括罩体,所述旋转部和多个所述伸缩部分别与所述罩体的底部内壁连接,所述罩体位于所述乘坐部之下,部分或全部罩设所述旋转部和多个所述伸缩部。

进一步的,所述的可三维运动的座体,所述乘坐部滑动套设所述罩体的上部,所述罩体全部罩设所述旋转部和多个所述伸缩部;所述罩体的周向侧壁采用伸缩折叠壁。

进一步的,所述的可三维运动的座体,所述罩体的顶部与所述乘坐部之间具有间距,所述罩体的顶壁具有与所述乘坐部球面运动相适配的球面。

进一步的,所述的可三维运动的座体,所述旋转部和多个所述伸缩部分别与所述罩体通过轴承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可三维运动的座体,多个所述伸缩部的个数为四的倍数。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椅子,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久坐腰背僵直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椅子,包括如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可三维运动的座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罩体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椅子结构示意图。

图中1-乘坐部,2-旋转部,3-罩体,11-第一滑槽,12-第二滑槽,41-左伸缩部,42-右伸缩部,43-前伸缩部,44-后伸缩部,21-旋转端,22-驱动端,211-挡块,212-球面段,33-球面,100-座体,200-扶手,300-椅背,400-支撑架,401-伸缩端,402-固定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可三维运动的座体,包括乘坐部1、旋转部2和多个伸缩部。多个伸缩部环绕乘坐部1圆周方向均匀布设。乘坐部1可滑动的套设多个伸缩部,并可移动的套设旋转部2。多个伸缩部伸展带动乘坐部1脱离旋转部2。多个伸缩部沿圆周方向依次伸缩带动乘坐部1球面运动。多个伸缩部收缩带动乘坐部1套设旋转部2。旋转部2旋转带动乘坐部1转动。

多个伸缩部的个数为四的倍数。

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仰视结构示意图。

乘坐部1的上表面可以用于人体乘坐,故乘坐部1的上表面所采用的结构可以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的使人体乘坐时舒适的结构形状。伸缩部包括伸缩端401和固定端402,固定端402可以用于驱动伸缩端401伸缩运动。乘坐部1可滑动的套设伸缩端401。在乘坐部1的底面开设圆形第一滑槽11,第一滑槽11可滑动的套设伸缩端401,也就是伸缩端401活动的嵌入第一滑槽11内,并限制伸缩端401脱离第一滑槽11。在旋转部2旋转带动乘坐部1转动时,第一滑槽11相对于伸缩端401滑动,从而能够使伸缩部和乘坐部1始终处于连接状态,进而使伸缩部对乘坐部1起到支撑的作用。伸缩部可以采用电动伸缩杆,也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的其他具有伸缩作用的结构。

为了使乘坐部1在球面运动时避免对旋转部2产生干涉,在乘坐部1进行球面运动之前,需要伸缩部伸展至一定高度,使乘坐部1的底面脱离旋转部2的顶端。

为了使乘坐部1能够进行左右、前后的运动,在乘坐部1的底部安装四个伸缩部,也就是在乘坐部1的左右端、前后端分别安装左伸缩部41、右伸缩部42、前伸缩部43和后伸缩部44。通过左伸缩部41和右伸缩部42的依次伸缩,实现乘坐部1的左右运动;通过前伸缩部43和后伸缩部44的依次伸缩,实现乘坐部1的前后运动;通过左伸缩部41、后伸缩部44、右伸缩部42和前伸缩部43依次沿圆周方向的伸缩,实现乘坐部1的顺时针球面运动;通过左伸缩部41、前伸缩部43、右伸缩部42和后伸缩部44依次沿圆周方向的伸缩,实现乘坐部1的逆时针球面运动。乘坐部1的球面运动时乘坐部1相对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可根据适宜用户使用情况而设置。

为了使乘坐部1的运动更加的稳定,在相邻伸缩部之间可以增加安装伸缩部,从而乘坐部1的球面运动轨迹更加的圆滑,进而提高用户体验度。

在乘坐部1进行转动前,需要多个伸缩部收缩以使乘坐部1套设旋转部2,旋转部2的转轴轴线与乘坐部1的水平轴线垂直,从而通过旋转部2的旋转带动乘坐部1水平转动。此时,第一滑槽11相对于伸缩部的伸缩端401滑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实现水平面旋转30°、左右倾斜25°和前后倾斜30°,各方向分别运动并保持5-10s。顺时针球面运动保持10-15s,逆时针球面运动保持10-15s。

本实用新型通过乘坐部1、旋转部2和多个伸缩部的设置,从而伸缩部伸展带动乘坐部1脱离旋转部2,多个伸缩部依次沿圆周方向伸缩实现乘坐部1的球面运动;伸缩部收缩使乘坐部1套设旋转部2,旋转部2旋转带动乘坐部1转动。通过乘坐部1的球面运动和转动,能够增加椎体之间的活动,充分调动骨骼肌肉活动及工作,避免久坐造成腰背僵直,椎间盘突出。在有椎间盘问题之后,也可以通过乘坐部1的运动对盆骨在三维平面上的科学活动,帮助使用者更早的恢复活动。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旋转部2具有旋转端21。旋转端21具有可嵌入乘坐部1并可带动乘坐部1转动的挡块211。

具体的,如图1所示,旋转部2包括旋转端21和驱动端22,旋转端21的下端与驱动端22的输出端连接,旋转端21的上端可活动的嵌入乘坐部1,也就是乘坐部1套设旋转端21的上端,从而通过旋转端21的旋转带动乘坐部1转动。

进一步的在一实施例中,挡块211从旋转端21的侧壁沿水平或倾斜向上或向下的方向向外延伸。

具体的,如图1所示,为了使挡块211更好的嵌入乘坐部1,挡块211从旋转端21的上部侧壁可以沿水平方向向外延伸。当然,挡块211也可以倾斜向上或向下向外延伸,从而在旋转端21旋转时传递扭矩。对应的,在乘坐部1对应挡块211的嵌入位置开设有与挡块211结构相适配的槽体。

进一步的在另一实施例中,旋转端21具有与乘坐部1球面运动相适配的球面段212。乘坐部1与球面段212可滑动接触。球面段212位于挡块211的外侧端。

具体的,如图1所示,球面段212为向上凸起的球面,并位于旋转端21的顶部,挡块211之上。伸缩部伸展使乘坐部1脱离旋转端21,也就乘坐部1脱离挡块211以使乘坐部1能够随多个伸缩部的伸缩运动而运动。此时,球面段212的顶端与乘坐部1虽然具有一定的间距,当乘坐部1做球面运动时,乘坐部1与球面段212的外壁可滑动接触。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还包括罩体3。旋转部2和多个伸缩部分别与罩体3的底部内壁连接。罩体3位于乘坐部1之下,部分或全部罩设旋转部2和多个伸缩部。

具体的,如图1至图3所示,其中图3是本实用新型罩体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旋转部2的驱动端22和伸缩部的固定端402分别固定安装在罩体3的底部内壁。通过罩体3的设置,能够起到固定和保护伸缩部和旋转部2的作用,并能够在乘坐部1运动时防止被夹手或夹衣服,提高用户体验度和安全性。

进一步的在一实施例中,乘坐部1滑动套设罩体3的上部,罩体3全部罩设旋转部2和多个伸缩部。罩体3的周向侧壁采用伸缩折叠壁。

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为了有利于乘坐部1的转动,在乘坐部1的底壁开设第二滑槽12,第二滑槽12滑动套设罩体3的上部,也就是罩体3的上部可滑动的嵌入第二滑槽12内。乘坐部1转动时,第二滑槽12相对于罩体3滑动。为了有利于乘坐部1做球面运动,罩体3的周向侧壁采用伸缩折叠壁,如同采用塑料材质制作的伸缩折叠管结构。

进一步的在另一实施例中,罩体3的顶部与乘坐部1之间具有间距,罩体3的顶壁具有与乘坐部1球面运动相适配的球面33。

具体的,如图3所示,由于乘坐部1在做球面运动时需要向下倾斜,故罩体3的顶部与乘坐部1之间具有用于容纳乘坐部1球面运动时的空间,并通过球面33的设置,更有利于乘坐部1的球面运动。

进一步的,旋转部2和多个伸缩部分别与罩体3通过轴承连接。

具体的,为了有利于罩体3的安装,在罩体3的上部安装有多个轴承,并分别对应套设旋转部2和多个伸缩部,从而使伸缩部的伸缩端401上下伸缩,旋转部2的旋转端21水平转动。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椅子,包括如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可三维运动的座体100。

具体的,如图4所示,其中图4是本实用新型椅子结构示意图。椅子包括扶手200、椅背300、支撑架400和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座体100。扶手200用于乘坐时手扶,扶手200的一端与椅背300固定连接,扶手200的另一端为自由端。椅背300的上端为自由端,下端与支撑架400固定连接,也可以采用一体式结构。座体100安装于支撑架400上,用于乘坐。

当然,座体100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安装在其他现有技术中的座椅上。

这里首选需要说明的是,“向内”是朝向容置空间中央的方向,“向外”是远离容置空间中央的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横向”、“竖向”、“水平”、“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