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简易坐便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48385发布日期:2020-04-03 13:47阅读:1488来源:国知局
一种简易坐便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卫生器具,尤其是一种简易坐便器。



背景技术:

目前公共厕所和旅游景点的厕所等有不少是蹲坑式,比较方便卫生,但会给年纪大些或下蹲不便者带来麻烦。

专利cn89220008.1提供一种贴壁式折叠坐便器,能使整个坐便器折叠后贴到厕所蹲坑后面墙壁上,具体包括可调节部分、后腿支架、坐便圈、导流板、活动前腿,后腿支架与活动前腿之间拉杆相连。但是该装置结构复杂,不便于拆装,不能满足公共厕所和旅游景点等处厕所的卫生要求。

专利201720408452.2提供一种蹲坐两用可折叠嵌入隐藏至冲水箱型坐便器,包括可以折叠的坐便器和可隐藏坐便器的冲水箱,冲水箱悬挂在蹲坑后的墙上,坐便器靠悬挂铰接与冲水箱连接,会使坐便器安装不稳定,容易给水箱带来损害。

因此,现有可折叠的坐便器不能即满足卫生方便,同时又能结构简单、安装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简易坐便器,不仅能满足坐便器的卫生方便,同时又结构简单、安装稳定。

本实用新型所述简易坐便器包括坐便器本体、固定板、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所述坐便器本体下方固定有转轮,第三支撑杆一端有安装腔,转轮设于该安装腔内,第三支撑杆可以绕该转轮转动;所述第一支撑杆一端有安装腔,固定转轮设于该安装腔内,第二支撑杆一端通过固定转轮与第一支撑杆铰接;所述第二支撑杆焊接在坐便器本体下方,第二支撑杆绕固定转轮转动时,坐便器本体一同转动;所述第一支撑杆垂直焊接在固定板上,固定板通过固定螺钉固定在墙壁上。

为了更好的将固定板及坐便器本体固定在墙壁上,所述固定板的上下各安装多个固定螺钉。

为了在使用中支撑坐便器本体,所述第三支撑杆上有凹槽,转轮置于该凹槽形成的安装腔内,第三支撑杆能绕该转轮最大转动90°,使第三支撑杆与坐便器本体垂直以支撑坐便器。

为了在使用中支撑坐便器本体,所述第一支撑杆上有凹槽,固定转轮置于该凹槽形成的安装腔内,第二支撑杆能绕该固定转轮最大转动90°,使坐便器本体悬空于蹲坑上方,同时保证坐便器本体收起时不会下落。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三支撑杆、固定转轮、转轮均采用不锈钢,可以更好的保证坐便器在使用中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在满足公共厕所和旅游景点等处的厕所方便卫生的情况下,结构简单,方便收放,而且能保证使用中坐便器的稳定性,解决给年纪大些或下蹲不便者的麻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简易坐便器的放置方式1;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简易坐便器的放置方式2;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简易坐便器的固定板的固定方式;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简易坐便器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三支撑杆示意图;

其中:蹲坑-1;坐便器本体-2;墙壁-3;固定板-4;固定螺钉-5;第一支撑杆-6;第二支撑杆-7;第三支撑杆-8;固定转轮-9;转轮-10;凹槽-1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简易坐便器,包括坐便器本体2、固定板4、第一支撑杆6、第二支撑杆7和第三支撑杆8,所述坐便器本体2下方固定有转轮10,第三支撑杆8一端有安装腔,转轮10设于该安装腔内,第三支撑杆8可以绕该转轮10转动;所述第一支撑杆6一端有安装腔,固定转轮9设于该安装腔内,第二支撑杆7一端通过固定转轮9与第一支撑杆6铰接,所述第二支撑杆7焊接在坐便器本体2下方,当第二支撑杆7绕固定转轮9转动时,坐便器本体2一同转动;所述第一支撑杆6垂直焊接在固定板4上,固定板4通过固定螺钉5固定在墙壁3上。

如图3所示,在固定板4的上下各安装多个固定螺钉5(本实施例以上下各安装2个固定螺钉为例),使固定板4及坐便器本体更好的固定在墙壁3上。此时,需根据蹲坑1位置确定固定板4安装位置,使坐便器本体2放下时刚好置于蹲坑1上方。

如图4所示,所述第三支撑杆上有凹槽11,转轮10置于该凹槽形成的安装腔内,使第三支撑杆8能最大转动角度为90°,即与地面垂直。当使用坐便器时,第三支撑杆8转动90°,与地面垂直支撑坐便器本体2。所述第一支撑杆上有凹槽11,固定转轮9置于该凹槽形成的安装腔内,使第二支撑杆7能最大转动角度为90°,且保证坐便器本体收起时不会下落。

所述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三支撑杆、固定转轮、转轮均采用不锈钢。

当使用者需要使用坐便器的时候,然后把坐便器本体放下,此时第三支撑杆在重力作用下绕转轮转动与坐便器本体垂直,第二支撑杆绕固定转轮转动使第二支撑杆与第一支撑杆在一条直线上,固定转轮使第一支撑杆处于水平位置、第三支撑杆由于重力与地面垂直并支撑坐便器,坐便器本体刚好置于蹲坑1上方;当不需要的时候,收上坐便器本体,其中固定转轮使坐便器本体不会下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