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干湿两用型旋风分离组件及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56326发布日期:2019-06-19 00:30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一种干湿两用型旋风分离组件及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尘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干湿两用型旋风分离组件及吸尘器。



背景技术:

旋风分离器是一种用于气-固分离或者气-液分离的装置。旋风分离器的工作原理是依靠带尘气流从切向引入筒形的分离腔中造成气流的旋转,旋转过程中利用固体或者液体具有大的离心力,从而将固体颗粒或液滴甩向筒形分离器的侧壁,进而将固体或者液体从气体中分离出来。为了使旋风气流的发生更加稳定可控,并同时保证进入的气流不会和排出的气流混合,旋风分离器中通常还设置有专门的螺旋形引流通道,用来对进入的气流进行引导,并同时将进入气流和排出气流进行隔离。

已知的旋风分离器通常分为纯干式的和干湿两用型的,干式分离器用于分离出固体颗粒,而干湿两用型的旋风分离器不但要从气流中将固体污染分离出来,还同时要将污水从气流中分离出来。

已知的干湿两用型分离器通常包含通常包含旋风筒、进风道和出风道,应用于吸尘器中的通常还包含有过滤尘土的过滤器。在工作时,带有污水和尘粒的气流从进风道进入旋风筒中发生旋转,在旋转过程中污水和尘粒被甩到旋风筒的侧壁上,进而在重力作用下沉积到尘杯的底部,而干净的空气则通过出风道流出旋风筒,在吸尘器中为了防止气流中夹杂有细小的尘土流出旋风筒,在旋风筒内的出风道处还设置有过滤器。

然而,此类的干湿两用型旋风分离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随着被分离出的污水和污物的逐渐增多,污水会越来越靠近过滤器,当污水在桶内堆积的量达到一定程度后,便会发生满溢而穿过过滤器进入出风道,并最终随着气流排出分离器外,导致污水泄漏。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旋风分离装置容易发生污水泄漏的问题,进而提供一种能够避免发生污水泄漏的旋风分离组件。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吸尘器容易发生污水泄漏的问题,进而提供一种能够避免发生污水泄漏的吸尘器。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干湿两用型旋风分离组件,包括:

集污装置,为桶形,并具有桶形的分离腔,所述集污装置上开设有进气口;

第一引流道,设置在集污装置内,与进气口连通,具有适于使进气部中的气体进入分离腔后发生旋转的螺旋形通道;

出风部,与分离腔连通,适于使经过旋转分离后的洁净空气流出分离腔;

还包括:

浮动构件,安装在分离腔内,所述浮动构件适于在受到浮力时向上浮动并对出风部进行封堵。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

衬筒,安装在分离腔内,所述衬筒外壁上环绕设置有螺旋形的导风板;

所述第一引流道由导风板与衬筒的外壁以及分离腔的内壁共同拼合形成。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第一过滤结构,设置在衬筒侧壁上,与出风部连通,适于对进入出风部的气流进行过滤。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

第二引流道,一端与分离腔连通,另一端延伸至第一过滤结构的表面,适于引导分离腔内的气流进入第一过滤结构。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引流道由导风板与衬筒的外壁及分离腔的内壁共同拼合形成。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过滤结构为设置在拼合成第二引流道的衬筒侧壁上的若干过滤孔。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引流道与分离腔的连通处设置有第二过滤结构,所述第二过滤结构适于对分离腔进入第二引流道内的气流进行过滤。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过滤结构为设置在第二引流道与分离腔的连通处的挡板,所述挡板上开设有若干过滤孔。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

所述浮动构件为筒形,所述筒形浮动构件的外壁可滑动地贴合在所述衬筒的内壁上,所述浮动构件适于在浮起时对设置在衬筒侧壁上的过滤孔进行封堵。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浮动构件的外壁上与衬筒的内壁之间设置有若干导向副,所述导向副适于限制浮动构件仅沿衬筒的轴向进行运动。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导向副包括:

滑槽,沿衬筒的轴向设置在浮动构件的外壁上;

导向块,固设在衬筒的内壁上,与所述滑槽的内壁滑动接触。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滑槽内导向块的上方还固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下表面适于在浮动构件下沉至最低点时与所述导向块的上表面相抵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出风部为设置在所述衬筒上端的若干出气孔,所述衬筒的上沿与所述集污装置的上沿密封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浮动构件的上端面安装有密封垫,所述密封垫适于在浮动构件上浮至最上端时对所述出气孔进行封堵。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出风部上设置有第三过滤结构,所述第三过滤结构适于对出风部处流出的气流进行过滤。

一种干湿两用型吸尘器,包括吸尘端和负压发生装置,所述吸尘端和负压发生装置通过上述任意一项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干湿两用型旋风分离组件进行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旋风分离组件,包括集污装置、第一引流道、出风部和浮动构件,集污装置为桶形,并具有圆桶形的分离腔,所述集污装置上开设有进气口;第一引流道设置在集污装置内,与进气口连通,具有适于使进气部中的气体进入分离腔后发生旋转的螺旋形通道;出风部与分离腔连通,适于使经过旋转分离后的洁净空气流出分离腔;安装在分离腔内,所述浮动构件适于在受到浮力时向上浮动并对出风部进行封堵。上述组件的工作过程为:带尘气流从进气部进入到集污装置的分离腔内,在第一引流道的引导下,带尘气流发生旋转,将气流中的污水和颗粒甩到分离腔的侧壁上,最终在重力作用下污水和颗粒沉积到分离腔的底部,而分离了污水和颗粒的气流则通过出风部排出分离组件外。在整个分离过程中,随着污水在分离腔底部的积存,最终会触及到浮动构件并使浮动构件浮起,浮起后的浮动构件进而封堵住出风部,从而切断了出风部与分离腔的连通,阻断气体的流通后,整个旋风分离过程被中止,污水也不会再进入到分离腔内,从而避免了由于污水的满溢而造成的污水泄漏问题。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旋风分离组件中,还包括衬筒,所述衬筒安装在分离腔内,所述衬筒外壁上环绕设置有螺旋形的导风板;所述第一引流道由导风板与衬筒的外壁以及分离腔的内壁共同拼合形成。通过将第一引流道设计成上述形式以后,一方面,当衬筒从分离腔中拆卸出来以后能够使第一引流道编程开放式的形式,因此得以进行更加方便的清洗;另一方面,通过引入衬筒这一结构,能够通过增加组件的零件数量而降低单个组件的注塑工艺难度,保证单个组件的成型品质,提高组件的整体质量。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旋风分离组件中,还包括第一过滤结构,设置在衬筒侧壁上,与出风部连通,适于对进入出风部的气流进行过滤。经过旋风分离的带尘气流中的颗粒和污水被甩到分离腔侧壁上完成分离,而气流中仍然存在部分颗粒未能完全甩出,此时利用第一过滤结构能够对这些气流中的颗粒进行进一步的过滤,避免排出的气流中带有尘粒。因此,上述结构能够提高旋风分离组件的尘气分离效果。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旋风分离组件中,还包括第二引流道,第二引流道的一端与分离腔连通,另一端延伸至第一过滤结构的表面,适于引导分离腔内的气流进入第一过滤结构。从第一引流道处出来的气体在分离腔内形成旋风气流,进而完成分离过程后,气流进入到第二引流道内,在第二引流道的引导下通过第一过滤结构。在上述过程中,由于第二引流道的存在,流出的气流不会和旋风气流发生混合,因而也就能够保证旋风气流在旋转时的气流稳定性,同时流出的气流也不会将旋风气流中的尘污带出。由此,上述结构能够提高旋风分离组件工作稳定性,同时也能提高其尘气分离效果。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旋风分离组件中,所述第二引流道由导风板与衬筒的外壁及分离腔的内壁共同拼合形成。与第一引流道的效果相似,将第二引流道设计成上述形式之后,一方面可以使第一引流道在拆下来以后变成一侧开放的形式,使其便于清洗;另一方面,还能将第二引流道集成到衬筒上,提高衬筒的功能集成性,降低零件数量,降低装配时的复杂程度。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旋风分离组件中,所述第一过滤结构为设置在拼合成第二引流道的衬筒侧壁上的若干过滤孔。此举能够将第一过滤结构的功能集成在衬筒的侧壁上,一方面避免单独安装过滤零件而带来的降低结构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上述结构还能使第一过滤结构沿着第二引流道延伸,气体在随着第二引流道流动的过程中即可从引流道的切向穿过第一过滤结构,降低了发生气流紊乱的可能性。

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旋风分离组件中,所述第二引流道与分离腔的连通处设置有第二过滤结构,所述第二过滤结构适于对分离腔进入第二引流道内的气流进行过滤。通过增加第二过滤结构,能够使经过旋风分离的气流在流出时多增加一道过滤程序,进一步提高其尘气分离、液气分离的能力。

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旋风分离组件中,所述浮动构件为筒形,所述筒形浮动构件的外壁可滑动地贴合在所述衬筒的内壁上,所述浮动构件适于在浮起时对设置在衬筒侧壁上的过滤孔进行封堵。通过将浮动构件设计成上述形式以后,配合筒形的衬筒内壁,当衬筒浮起时在出风口处负压的作用下,能够使浮动构件压在衬筒的内壁上,从而保证浮动构件对第一过滤结构的封堵效果。另一方面,筒形的浮动构件能够尽量少的占用分离腔内的空间,从而为旋风气流提供充足的空间,提高旋风分离的效果。

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旋风分离组件中,所述浮动构件的外壁上与衬筒的内壁之间设置有若干导向副,所述导向副适于限制浮动构件仅沿衬筒的轴向进行运动。通过设置导向副,能够防止浮动构件在衬筒内发生转动或者歪斜,保证浮动构件在始终竖直方向运动,同时还能够使浮动构件的动作更加平稳,保证整个旋风分离组件正常运转。

1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旋风分离组件中,所述导向副包括滑槽和导向块,滑槽沿衬筒的轴向设置在浮动构件的外壁上;导向块固设在衬筒的内壁上,与所述滑槽的内壁滑动接触。通过将导向副设计成上述形式后,滑槽和导向块分别继承在衬筒和浮动构件上,提高了衬筒和浮动构件结构的集成性,减少了零件数量,降低了装配复杂度。

1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旋风分离组件中,在所述滑槽内导向块的上方还固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下表面适于在浮动构件下沉至最低点时与所述导向块的上表面相抵接。此举能够防止浮动构件在不受到浮力时向下从衬筒中滑脱。

1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旋风分离组件中,所述浮动构件的上端面安装有密封垫,所述密封垫适于在浮动构件上浮至最上端时对所述出气孔进行封堵。浮动构件除能够对第一过滤结构进行封堵外,利用上述结构浮动构件还能对出气口进行二次密封,提高浮动构件的对出风部的封堵能力,使浮动构件的截流功能得到充分保证。

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旋风分离组件中,所述出风部上设置有第三过滤结构,所述第三过滤结构适于对出风部处流出的气流进行过滤。此举进一步提高了对气流的过滤能力。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旋风分离组件能够避免由于污水的满溢而造成的污水泄漏问题,同时还具有结构集成性强、零件数量少、安装简单、动作稳定、尘气-液气分离效果好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提供的旋风分离组件剖切后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的粗实线部分示出了气流在旋风分离组件中的流动轨迹;

图2为图1所示旋风分离组件中衬筒剖切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衬筒的主视图;

图4为图1所示旋风分离组件中第三过滤结构的立体图;

图5为图1所示旋风分离组件中浮动构件的立体图;

图6为图1所示旋风分离组件中集污装置剖切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集污装置,101-分离腔,102-进气口,2-第一引流道,3-出风部,4-第一过滤结构,5-浮动构件,6-衬筒,61-导风板,7-第二引流道,8-过滤孔,9-第二过滤结构,10-滑槽,11-导向块,12-限位块,13-密封垫,14-第三过滤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1,本实施例为一种欧冠旋风分离组件,用来安装在吸尘器上,对带尘、带水的气流进行尘气分离和液气分离。

本实施例包括集污装置1、第一引流道2、出风部3和浮动构件5。如图6所示,集污装置1为桶形,并具有圆桶形的分离腔101,所述集污装置1上开设有进气口102;第一引流道2设置在集污装置1内,与进气口102连通,具有适于使进气部中的气体进入分离腔101后发生旋转的螺旋形通道;出风部3与分离腔101连通,适于使经过旋转分离后的洁净空气流出分离腔101;安装在分离腔101内,所述浮动构件5适于在受到浮力时向上浮动并对出风部3进行封堵。

集污装置1用来容纳污物和污水,同时其内部的分离腔101用来产生旋风,因而最优的实施方式为圆桶形,因为其更加有利于带尘气流形成旋风形态,但同时集污装置1也可设计为长圆、椭圆形,甚至横截面为异性的桶装。

上述组件的工作过程为:带尘气流从进气部进入到集污装置1的分离腔101内,在第一引流道2的引导下,带尘气流发生旋转,将气流中的污水和颗粒甩到分离腔101的侧壁上,最终在重力作用下污水和颗粒沉积到分离腔101的底部,而分离了污水和颗粒的气流则通过出风部3排出分离组件外。在整个分离过程中,随着污水在分离腔101底部的积存,最终会触及到浮动构件5并使浮动构件5浮起,浮起后的浮动构件5进而封堵住出风部3,从而切断了出风部3与分离腔101的连通,阻断气体的流通后,整个旋风分离过程被中止,污水也不会再进入到分离腔101内,从而避免了由于污水的满溢而造成的污水泄漏问题。

如图2和图3所示,为本实施例的衬筒6的结构示意图,所述衬筒6安装在分离腔101内,所述衬筒6外壁上环绕设置有螺旋形的导风板61;衬筒6安装在分离腔101内以后,所述第一引流道2由导风板61与衬筒6的外壁以及分离腔101的内壁共同拼合形成。

通过将第一引流道2设计成上述形式以后,一方面,当衬筒6从分离腔101中拆卸出来以后能够使第一引流道2编程开放式的形式,因此得以进行更加方便的清洗;另一方面,通过引入衬筒6这一结构,能够通过增加组件的零件数量而降低单个组件的注塑工艺难度,保证单个组件的成型品质,提高组件的整体质量。

为了提高旋风分离组件的分离性能,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过滤结构4,设置在衬筒6侧壁上,与出风部3连通,适于对进入出风部3的气流进行过滤。经过旋风分离的带尘气流中的颗粒和污水被甩到分离腔101侧壁上完成分离,而气流中仍然存在部分颗粒未能完全甩出,此时利用第一过滤结构4能够对这些气流中的颗粒进行进一步的过滤,避免排出的气流中带有尘粒。因此,上述结构能够提高旋风分离组件的尘气分离效果。

作为旋风分离组件的一种改进实施方式,还包括第二引流道7,第二引流道7的一端与分离腔101连通,另一端延伸至第一过滤结构4的表面,适于引导分离腔101内的气流进入第一过滤结构4。从第一引流道2处出来的气体在分离腔101内形成旋风气流,进而完成分离过程后,气流进入到第二引流道7内,在第二引流道7的引导下通过第一过滤结构4。在上述过程中,由于第二引流道7的存在,流出的气流不会和旋风气流发生混合,因而也就能够保证旋风气流在旋转时的气流稳定性,同时流出的气流也不会将旋风气流中的尘污带出。由此,上述结构能够提高旋风分离组件工作稳定性,同时也能提高其尘气分离效果。

具体的,所述第二引流道7由导风板61与衬筒6的外壁及分离腔101的内壁共同拼合形成。与第一引流道2的效果相似,将第二引流道7设计成上述形式之后,一方面可以使第一引流道2在拆下来以后变成一侧开放的形式,使其便于清洗;另一方面,还能将第二引流道7集成到衬筒6上,提高衬筒6的功能集成性,降低零件数量,降低装配时的复杂程度。

作为第一过滤结构4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过滤结构4为设置在拼合成第二引流道7的衬筒6侧壁上的若干过滤孔8。此举能够将第一过滤结构4的功能集成在衬筒6的侧壁上,一方面避免单独安装过滤零件而带来的降低结构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上述结构还能使第一过滤结构4沿着第二引流道7延伸,气体在随着第二引流道7流动的过程中即可从引流道的切向穿过第一过滤结构4,降低了发生气流紊乱的可能性。

为了进一步提高旋风分离组件的尘气、液气分离性能,所述第二引流道7与分离腔101的连通处设置有第二过滤结构9,所述第二过滤结构9适于对分离腔101进入第二引流道7内的气流进行过滤。通过增加第二过滤结构9,能够使经过旋风分离的气流在流出时多增加一道过滤程序,进一步提高其尘气分离、液气分离的能力。

作为第二过滤结构9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二过滤结构9为设置在第二引流道7与分离腔101的连通处的挡板,所述挡板上开设有若干过滤孔8。

作为浮动构件5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所述浮动构件5为筒形,所述筒形浮动构件5的外壁可滑动地贴合在所述衬筒6的内壁上,所述浮动构件5适于在浮起时对设置在衬筒6侧壁上的过滤孔8进行封堵。通过将浮动构件5设计成上述形式以后,配合筒形的衬筒6内壁,当衬筒6浮起时在出风口处负压的作用下,能够使浮动构件5压在衬筒6的内壁上,从而保证浮动构件5对第一过滤结构4的封堵效果。另一方面,筒形的浮动构件5能够尽量少的占用分离腔101内的空间,从而为旋风气流提供充足的空间,提高旋风分离的效果。

为了保证浮动构件5的动作稳定性,所述浮动构件5的外壁上与衬筒6的内壁之间设置有若干导向副,所述导向副适于限制浮动构件5仅沿衬筒6的轴向进行运动。通过设置导向副,能够防止浮动构件5在衬筒6内发生转动或者歪斜,保证浮动构件5在始终竖直方向运动,同时还能够使浮动构件5的动作更加平稳,保证整个旋风分离组件正常运转。

具体的,所述导向副包括滑槽10和导向块11,滑槽10沿衬筒6的轴向设置在浮动构件5的外壁上;导向块11固设在衬筒6的内壁上,与所述滑槽10的内壁滑动接触。通过将导向副设计成上述形式后,滑槽10和导向块11分别继承在衬筒6和浮动构件5上,提高了衬筒6和浮动构件5结构的集成性,减少了零件数量,降低了装配复杂度。

为了保证浮动构件5不从导向块11上滑脱,在所述滑槽10内导向块11的上方还固设有限位块12,所述限位块12的下表面适于在浮动构件5下沉至最低点时与所述导向块11的上表面相抵接。此举能够防止浮动构件5在不受到浮力时向下从衬筒6中滑脱。

作为出风部3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出风部3为设置在所述衬筒6上端的若干出气孔,所述衬筒6的上沿与所述集污装置1的上沿密封连接。

为了提高浮动构件5对出气孔的封堵能力,所述浮动构件5的上端面安装有密封垫13,所述密封垫13适于在浮动构件5上浮至最上端时对所述出气孔进行封堵。浮动构件5除能够对第一过滤结构4进行封堵外,利用上述结构浮动构件5还能对出气口进行二次密封,提高浮动构件5的对出风部3的封堵能力,使浮动构件5的截流功能得到充分保证。

本实施例中,密封垫13具体为密封棉垫,棉垫的形式除了能够提高浮动构件5的密封性能外,还能够起到一定的缓冲和降噪作用,避免浮动构件5的上端撞击在衬筒6上后产生噪音和磨损。

作为旋风分离组件的进一步改进实施方式,所述出风部3上设置有第三过滤结构14,所述第三过滤结构14适于对出风部3处流出的气流进行过滤。此举进一步提高了对气流的过滤能力。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三个过滤结构为由过滤棉支撑的环状结构,过滤棉除了能够过滤细小尘粒外还能够对水汽进行过滤,进而进一步提高旋风分离组件的尘气、液气分离能力。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吸尘器包括负压发生装置和吸尘端,以及实施例1中提供的旋风分离组件。吸尘端与旋风分离组件的进气口连通,而负压发生装置则与旋风分离组件的出风口连通,负压发生装置具体为风机。通过负压发生装置的动作,使带尘气流从吸尘端进入到旋风分离组件中,在旋风分离组件中完成尘气、液气分离,随后从负压发生装置的排风端排出。

由于本实施例中安装有实施例1中所提供的旋风分离组件,因而也就具有了旋风分离组件所具有的所有技术效果。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