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脱水清洗一体式拖把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75706发布日期:2019-09-13 22:29阅读:531来源:国知局
一种脱水清洗一体式拖把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日常生活用品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脱水清洗一体式拖把桶。



背景技术:

目前的平板拖把在进行清洗和脱水时,需要配合上拖把桶,通常需要在拖把桶上设置清洗区和脱水区,用于拖把的清洗和清洗之后的脱水作业,如申请号为CN201710221885.1名称为可竖立的挤压平板拖把清洁工具的中国专利中所公开的结构,将拖把桶分为独立的清洗区和脱水区,分别在清洗区上方和脱水区上方设置捋口挤压装置,清洗区内倒有水,脱水区内未装水。平板拖在插入清洗区上方的捋口挤压装置进入清洗区之后,平板拖的擦拭物将与清洗区内的水接触,从而在上下插动平板拖的过程中实现对平板拖的清洗,然后再将平板拖插入脱水区部位的捋口挤压装置进入脱水区,在上下插动平板拖的过程中,由于脱水区内未装水,从而平板拖上残留在擦拭物上过多的水将被挤压掉,实现对平板拖脱水的功能。

然而,这种设置方式必须让平板拖在两个口子之间切换实现清洗和脱水的目的,所以操作起来非常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方便平板拖清洗和脱水的拖把桶。

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一种脱水清洗一体式拖把桶,包括内桶和外桶,在所述内桶的桶口部位设置有用于挤压平板拖把头的捋口挤压装置,所述捋口挤压装置包括一用于通过平板拖把头的插口,以及设置在插口一侧用于挤压平板拖把头擦拭物的挤压件,所述挤压件连接有一出水结构,出水结构与外桶连通,在内桶处于桶体中下部位处设置有与外桶连通的过流孔。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过流孔的孔径为1-2mm。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出水结构为一块倾斜向下设置的导流板,导流板的高端位于挤压件的端部,低端位于外桶区域内。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内桶的底部设置有压水机构,所述压水机构包括一将内桶分为上腔和下腔的活动板,活动板和内桶底部之间设置有一驱使活动板向上滑移的弹性结构,于下腔底部设置有导通方向为下腔向外桶单向导通的第一单向阀,所述过流孔位于上腔,当活动板位于上极限位时,上腔与下腔连通,当活动板向下滑移时活动板与下腔之间形成密封滑移。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内桶的底部形成有缩口腔,所述活动板与缩口腔之间于上下滑移过程中形成密封滑移,且当活动板滑移到上极限位置时,活动板与缩口腔之间形成缝隙。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弹性结构包括设置在活动板和内桶桶底之间的弹簧,所述内桶底部上设置有用于限位弹簧的固定柱,所述弹簧相对内桶底的一端套在固定柱上。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活动板上还设置有第二单向阀,第二单向阀的导通方向为上腔向下腔单向导通。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活动板的周向环绕设置有密封圈,当活动板向下滑移进入到缩口腔时,密封圈与缩口腔的腔壁之间形成密封。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外桶设置有一与导流板配合的过滤机构,所述过滤机构包括底部带有过滤孔的过滤盒。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过滤盒内还设置有海绵。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1、在进行平板拖的清洗时,平板拖通过捋口挤压装置进入内桶,在上下插动过程中,吸附在平板拖上的水将通过导流板直接进入到外桶,从而内桶的水将越来越少,到后面插动平板拖时,便实现了脱水工作,从而只设置了一个捋口挤压装置就能实现拖把的清洗和脱水工作,操作方便;

2、在内桶的底部设置了压水机构,一方面加快了内桶的出水效率,减少了拖把在内桶清洗的插动次数,另一方面,当上腔的水出完且下腔的水也被压干之后,从过流孔进入到内桶的水会直接进入到下腔,此时在插动拖把的时候,平板拖进入到内桶的部位由于始终都是出于上腔空间,而上腔空间此时是无水状态,不会存在脱水不彻底的问题存在;

3、在活动板上设置了第二单向阀,第二单向阀可以起到补水或补气的作用,不至于在活动板上移使得下腔形成负压的过程中弹簧无法支持活动板的上移,且设置了第二单向阀,可以减少弹簧的弹力,弹簧弹力的减小,方便平板拖对活动板的下压,进一步实现了省力操作的效果;

4、在出水结构上设置了过滤机构,实现了对进入外筒的水中的毛发进行过滤,避免在水流重复流动循环过程中进入外桶,从而造成对过流孔的堵塞,且由于在过滤盒上设置了海绵,一方面提高了对杂质的过滤能力,另一方面更加方便对累积在过滤机构上的杂质的清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中的拖把桶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的外桶和内桶分解图;

图3为本实施例中的内桶半剖内部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中的内桶与活动板之间的爆炸示意图;

图5为捋口挤压装置与过滤机构之间的爆炸示意图。

图中,1、外桶;2、内桶;21、上腔;22、下腔;23、缩口腔;24、限位杆;25、过流孔;3、捋口挤压装置;31、插口;32、挤压片;4、导流板;5、过滤盒;6、内盒;61、海绵;7、活动板;71、密封圈;72、限位槽;8、弹簧;91、第一单向阀;92、第二单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例对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以下实施例只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

一种脱水清洗一体式拖把桶,参见附图1-5,包括外桶1和内桶2,在内桶2的桶口设置有捋口挤压装置3,并且捋口挤压装置3一体连接有过滤机构,过滤机构处于外桶1区域,其中捋口挤压装置3的功能和结构与现有的一致,未做改动,故在此进行简述,不做结构功能上的深入分析。在过滤机构和捋口挤压装置3之间设置有一倾斜向下的导流板4,当平板拖把头在插口31部位上下插动时,被挤压片32挤压出来的水和杂质将顺着导流板4进入到过滤机构上进行过滤之后再进入到外桶1。

其中的过滤机构详见附图5,包括与导流板4一体连接的过滤盒5,过滤盒5的底部带有滤孔,从而实现对从捋口挤压装置3流过来的污水的过滤。进一步的,在过滤盒5内还设置有内盒6,内盒6的底部也设置有滤孔,在内盒6内设置有海绵61,此设置,更加方便累积在过滤机构内的毛发的处理。主需要将内盒6从过滤盒5中拔出,然后将海绵61从内盒6中拿出,直接更换海绵61就能实现方便的清理。

在内桶2的桶壁处设置有过流孔25,孔径在1-2mm之间,从实现外桶1的水缓缓流入内桶2的效果,在进行平板拖的清洗时,一方面内桶2的水被捋口挤压装置3挤压出去流向外桶1,另一发面外桶1的水缓缓流入内桶2,且出水的速度远远大于入水的速度,在上下抽动平板拖几次之后,内桶2的水就会被抽干,此时再上下抽动平板拖,将实现对平板拖的脱水作业,从而实现只需要一个捋口挤压装置3,且只通过一个上下抽动平板拖的动作,就能实现清洗和脱水的工作,操作起来非常方便。

同时,由于过流孔25始终处于入水的状态,即使内桶2的水被抽干在进行脱水作业时,内桶2里难免会始终存留一定量的水,还无法起到内桶2完全无水的状态,从而,进一步的对内桶2设置了压水机构。

参见附图3和4,将内桶2的底部部位设置成缩口状的缩口腔23,且在缩口腔23部位上下滑移连接有活动板7,活动板7将内桶2分为上腔21和下腔22。活动板7与内桶2底部之间设置有弹簧8,弹簧8为活动板7提供一个向上滑动的趋势力,在内桶2设置有限位杆24,在活动板7上设置有限位滑槽,通过限位杆24和限位滑槽的配合,限制了活动板7的上下滑移距离。在活动板7的外围设置有一圈密封圈71,密封圈71与缩口腔23的内腔壁之间形成密封,当活动板7在平板拖的压动下向下滑移时,将与下腔22之间形成密封滑移的效果,且在这过程中将使得下腔22的压强变大。当活动板7处于上极限位置时,密封圈71将脱离缩口腔23的腔壁,同时活动板7与缩口腔23之间将留有间隙,使得上腔21与下腔22之间互相联通。在缩口腔23的下部设置有第一单向阀91,第一单向阀91的导通方向为下腔22向外桶1单向导通。

从而当使用拖把桶进行对平板拖的清洗和脱水步骤时,一开始内外桶1的水平面齐平,在上下抽动平板拖的时候,向下插动时,平板拖的下部挤压活动板7下移,使得下腔22的压强变大体积变小,将处于下腔22内的水通过第一单向阀91挤出,当上抽时,活动板7收到弹簧8的作用上移,且使得下腔22的体积变大压强变小,直到运动到上极限位置时,上腔21的水补入下腔22(此时忽略第二单向阀92),同时上腔21的水被平板拖的擦拭物带走部分,当再次下插平板拖的时候,擦拭物将受到挤压片32的挤压,将附在上面的水分和毛发杂质通过导流板4流向过滤机构,杂质将留在过滤机构上,过滤之后的水将进入内桶2,此时实现对内桶2内的水的同步二次出水,提高抽水效率。当在重复操作几次之后,上腔21的水将被抽空,此时从过流孔25进入的水将直接进入到下腔22,上腔21依然是处于无水状态,继续下插平板拖之后,处于下腔22的水将快速被挤入到外桶1,并且快速上移平板拖之后,活动板7上移,下腔22体积变大形成负压,直到运动到上极限位置,上腔21的空气将补入下腔22,此时再抽动平板拖将实现完全无水环境下的脱水步骤。

然后,此时,由于活动板7的上移形成的负压力必须由弹簧8来克服,故而弹簧8的力需要设置的非常大,不利于平板拖压动活动板7,为了克服这一问题,在活动板7上设置了第二单向阀92,第二单向阀92的导通方向为上腔21向下腔22单向导通,从而在活动板7上移时,下腔22形成的负压能够通过第二单向阀92将处于上腔21的水或者空气及时的补入到下腔22,不至于下腔22形成的负压力过大,进而能够使得弹簧8的弹簧8力选择降低,只要选择较小弹簧8力的弹簧8便能实现此方案的实行,方便平板拖对活动板7的下压,进一步实现了省力操作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