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可高度调节的床边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50101发布日期:2019-07-13 08:25阅读:341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可高度调节的床边床的制作方法

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可高度调节的床边床,应用于儿童床边床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儿童床边床大多是不可进行高度调节的构造,由于不能进行高度调节,使得床边边使用起来具有局限性。

现有家庭在使用床边床时,为了便于看护婴儿,会把婴儿的床边床紧贴父母的大床放置,通过对床边床的高度调节,从而适应父母大床高度,更贴合家庭使用,同时市面上的床边床上带有转轮的支腿无法旋转向内侧收脚操作,使得床边床的床身容易与成人大床的床身发生干涉碰撞,造成床边床与成人床之间紧贴不实。为此,我们设计一种新型可高度调节的床边床。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方案的缺陷,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可高度调节的床边床。

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可高度调节的床边床,包括上围栏杆、连接套件一、床立杆、连接套件二、下围栏杆、滑套、支撑脚管,所述上围栏杆的两侧对称套设安装有连接套件一,所述连接套件一的底端固接插设安装有床立杆,所述床立杆上固定套设安装有连接套件二,所述上围栏杆的正下方设有下围栏杆,所述下围栏杆的两侧杆壁上与连接套件二相对称套设装配安装,所述床立杆的底端滑动插设安装在滑套内,所述滑套的前后侧面上设有一体化结构的转轴套筒,所述转轴套筒内转动安装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底端与支撑脚管相固接一体设置。

优选的,所述上围栏杆上设有可拆卸连接的上围栏门杆。

优选的,位于两侧所述的床立杆底端滑动套设的滑套之间由连接横杆相装配连接。

优选的,所述上围栏杆、下围栏杆、连接横杆之间相互平行设置。

优选的,所述支撑脚管的底端可拆分安装有万向轮。

有益效果是:

1、通过调节床立杆在滑套内的插设高度,使得上围栏杆与下围栏杆以及两侧的床立杆形成床边床的床体可以进行上下高度调节,从而适用于不同高度的成人床紧靠使用;

2、且支撑脚管便于进行旋转向内侧收脚,从而避免支撑脚与成人大床发生碰撞,使得床边床与成人床之间紧贴紧密;

3、其结构简单,装配安装方便,且设计合理,其家庭使用效果较好。

附图说明

图1是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可高度调节的床边床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可高度调节的床边床的支撑脚管向内侧转动收脚示意图;

图3是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可高度调节的床边床处于高档位状态示意图;

图4是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可高度调节的床边床的低档位状态示意图。

其中:1-上围栏杆;2-连接套件一;3-床立杆;4-连接套件二;5-下围栏杆;6-滑套;7-转轴套筒;8-转轴;9-支撑脚管;10-上围栏门杆;11-连接横杆。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可高度调节的床边床,包括上围栏杆1、连接套件一2、床立杆3、连接套件二4、下围栏杆5、滑套6、支撑脚管9,所述上围栏杆1的两侧对称套设安装有连接套件一2,所述连接套件一2的底端固接插设安装有床立杆3,所述床立杆3上固定套设安装有连接套件二4,所述上围栏杆1的正下方设有下围栏杆5,所述下围栏杆5的两侧杆壁上与连接套件二4相对称套设装配安装,所述床立杆3的底端滑动插设安装在滑套6内。

所述滑套6的前后侧面上设有一体化结构的转轴套筒7,所述转轴套筒7内转动安装有转轴8,所述转轴8的底端与支撑脚管9相固接一体设置,所述支撑脚管9呈倾斜状的支撑管,且在所述的支撑脚管9的底端可拆分安装设有有万向轮,设置万向轮便于移动床体,也可拆卸万向轮固定放置床体,倾斜设置的支撑脚管9对称设置在滑套的两侧,起到对床体的支撑稳定性。

所述上围栏杆1上设有可拆卸连接的上围栏门杆10,使得便于从上围栏杆1上拆卸连接的上围栏门杆10,从而便于使用者在床边床内放入婴儿。

位于两侧所述的床立杆2底端滑动套设的滑套6之间由连接横杆11相装配连接,设置连接横杆11起到稳定连接的作用,可以保持床体的平稳性,所述上围栏杆1、下围栏杆5、连接横杆11之间相互平行设置。

实用新型是这样实施的,通过上围栏杆1两侧套设安装的连接套件一2与床立杆3相支撑连接,且在床立杆3上固定套设安装连接套件二4,使得便于在连接套件二4上装配安装下围栏杆5,而床立杆3的底端滑动插设安装在滑套6内,使得便于通过调节床立杆3在滑套6内的插设高度,使得上围栏杆1与下围栏杆5以及两侧的床立杆形成床边床的床体可以进行上下高度调节,从而适用于不同高度的成人床紧靠使用,此外支撑脚管6可随转轴8在滑套6前后两侧上的转轴套筒7旋转,使得支撑脚管6可进行旋转收脚,从而避免支撑脚管6与成人大床发生碰撞,使得床边床与成人床之间紧贴紧密。采用本技术方案,其结构简单,装配安装方便,且设计合理,其家庭使用效果较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因此,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各个实施例对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其均应涵盖在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