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品加工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23187发布日期:2019-07-10 09:45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一种食品加工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食品加工设备。



背景技术:

我国研究饮食已有几千年,现有的食物在煮制过程中往往需要经过预处理、入锅加汤调味、煮制、装盘步骤即可完成,但是每个步骤需要在不同的器具内完成加工,执行每个步骤时食品需要多次转移,十分麻烦,且过程不连续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将食物预处理后的入锅加汤调味、煮制和装盘一体加工的食品加工设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提供一种食品加工设备,包括机架和设置在机架内的储料桶、具有加热功能的回旋锅、具有加热功能的煮锅;

所述储料桶的内部设置有旋转叶,所述储料桶的侧边设置有第一驱动组件用于带动旋转叶转动,所述储料桶的底部设置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上设置有成型口,所述成型口上设置有切刀组件;

所述回旋锅位于储料桶的下方用于承接出料口的物料;所述回旋锅的侧壁的上方设置有出口,所述回旋锅内还设置有扫料组件,所述用于将回旋锅内漂浮物或悬浮物扫入出口内;

所述煮锅位于回旋锅的侧边,所述煮锅的最高处低于回旋锅出口的最低处。

进一步的,上述食品加工设备中,所述食品加工设备还包括起锅组件,所述起锅组件设置在机架内;所述起锅组件包括上输送带齿轮、下输送带齿轮、输送带、漏勺和具有漏斗的挡板,所述挡板安装在煮锅内并伸出煮锅,所述上输送带齿轮和下输送带齿轮安装在挡板的一侧面上,所述下输送齿轮位于煮锅内,所述上输送带齿轮和下输送带齿轮带动输送带转动,所述漏勺安装在输送带上;所述漏斗位于与上输送带齿轮相对应的挡板另一侧表面上,所述挡板上具有与漏斗连通的槽口。

进一步的,上述食品加工设备中,所述食品加工设备还包括装料组件,所述装料组件设置在机架内;所述装料组件包括容器容纳箱、第一机械手和吸盘,所述吸盘位于漏斗的下方,所述第一机械手位于漏斗的侧边,所述容器容纳箱位于第一机械手的上方,所述容器容纳箱内具有容纳食品的容器。

进一步的,上述食品加工设备中,所述品加工设备还包括封装组件,所述封装组件设置在机架内;所述封装组件包括运输带、第二机械手和封口机,所述第二机械手位于吸盘的侧边,所述运输带位于第二机械手的侧边,所述封口机位于运输带的侧边。

进一步的,上述食品加工设备中,所述吸盘下还设置有气缸。

进一步的,上述食品加工设备中,所述食品加工设备还包括电热水桶和出水管,所述电热水桶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所述出水管的一端通过阀门与出水管连接,另一端延伸至吸盘上方;所述第二出水口通过阀门与回旋锅连通。

进一步的,上述食品加工设备中,所述回旋锅上设置有锅盖,所述锅盖的中部具有开口,所述出料口伸入到锅盖的开口内;所述回旋锅内还设置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包括弧形板和平板,所述分隔板连接在回旋锅底部,所述弧形板与回旋锅同轴设置,所述平板的一侧边与回旋锅的出口的一侧边连接,另一侧边与弧形板的侧边连接;所述分隔板上开设有开孔。

进一步的,上述食品加工设备中,所述扫料组件包括大软铲、小软铲、环架、支撑臂和第二驱动组件,所述第二驱动组件驱动环架转动,所述支撑臂连接在环架上,所述小软铲伸入到弧形板内,所述大软铲位于弧形板与回旋锅内侧壁之间。

进一步的,上述食品加工设备中,所述品加工设备还包括蒸汽排放器,所述蒸汽排放器设置在机架内;所述锅盖上还设置有出气口,所述出气口与蒸汽排放器连通。

进一步的,上述食品加工设备中,所述机架的底部设置有转向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食品加工设备,能够实现将食物预处理后的入锅加汤调味、煮制和装盘一体加工完成,无需执行每个步骤时食品需要转移,均在设备内进行相应的动作,十分简便,过程连续效率高;通过回旋锅和煮锅,保证食物的煮熟,同时两者均具有保温功能,从而保证食物不会变冷,从而影响口感。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一种食品加工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一种食品加工设备的回旋锅的剖视图;

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一种食品加工设备的回旋锅的俯视图;

标号说明:

1、储料桶;11、旋转叶;12、第一驱动组件;13、成型口;14、切刀组件;

2、回旋锅;21、出口;22、扫料组件;221、大软铲;222、小软铲;

223、环架;224、支撑臂;225、分隔板;2251、弧形板;2252、平板;

226、开孔;23、锅盖;231、出气口;24、第二驱动组件;

3、煮锅;

4、起锅组件;41、上输送带齿轮;42、下输送带齿轮;43、输送带;

44、漏勺;45、挡板;

5、装料组件;51、容器容纳箱;52、第一机械手;53、吸盘;54、气缸;

6、封装组件;61、运输带;62、第二机械手;63、封口机;

7、电热水桶;71、出水管;

8、蒸汽排放器;

9、机架;91、转向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本实用新型最关键的构思在于:本实用新型的食品加工设备,能够实现将食物预处理后的入锅加汤调味、煮制和装盘一体加工完成,无需执行每个步骤时食品需要转移,均在设备内进行相应的动作,十分简便,过程连续效率高。

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食品加工设备,包括机架9和设置在机架9内的储料桶1、具有加热功能的回旋锅2、具有加热功能的煮锅3;

所述储料桶1的内部设置有旋转叶11,所述储料桶1的侧边设置有第一驱动组件12用于带动旋转叶11转动,所述储料桶1的底部设置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上设置有成型口13,所述成型口13上设置有切刀组件14;

所述回旋锅2位于储料桶1的下方用于承接出料口的物料;所述回旋锅2 的侧壁的上方设置有出口21,所述回旋锅2内还设置有扫料组件22,所述用于将回旋锅2内漂浮物或悬浮物扫入出口21内;

所述煮锅3位于回旋锅2的侧边,所述煮锅3的最高处低于回旋锅2出口 21的最低处。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将经过预处理的食品原料投入到储料桶1内,通过第一驱动组件12带动旋转叶11转动将食品原料螺旋破碎并挤压到出料口处,通过出料口处的成型口13将破碎后的食品原料成型挤出,并通过切刀组件14按照需要对食品原料进行第二次成型并落入到回旋锅2内,通过加热,煮熟的食品会上浮,未煮熟的会处于悬浮或者沉底的状态,通过扫料组件22将煮熟的部分扫入到煮锅3内,并持续加热;所述回旋锅2和煮锅3 通过电炉加热。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食品加工设备,能够实现将食物预处理后的入锅加汤调味、煮制和装盘一体加工完成,无需执行每个步骤时食品需要转移,均在设备内进行相应的动作,十分简便,过程连续效率高;通过回旋锅2和煮锅3,保证食物的煮熟,同时两者均具有保温功能,从而保证食物不会变冷,从而影响口感。

进一步的,所述食品加工设备还包括起锅组件4,所述起锅组件4设置在机架9内;所述起锅组件4包括上输送带43齿轮41、下输送带43齿轮42、输送带43、漏勺44和具有漏斗的挡板45,所述挡板45安装在煮锅3内并伸出煮锅 3,所述上输送带43齿轮41和下输送带43齿轮42安装在挡板45的一侧面上,所述下输送齿轮位于煮锅3内,所述上输送带43齿轮41和下输送带43齿轮42 带动输送带43转动,所述漏勺44安装在输送带43上;所述漏斗位于与上输送带43齿轮41相对应的挡板45另一侧表面上,所述挡板45上具有与漏斗连通的槽口。

从上述描述可知,所述起锅组件4的工作过程为:通过上输送带43齿轮41 和下输送带43齿轮42运动带动输送带43转动,从而带动漏勺44的运动,进而将煮锅3内的食品取出,到达上输送带43齿轮41处时,由于漏勺44的翻转,将漏勺44内的食品送入到漏斗内。

进一步的,所述食品加工设备还包括装料组件5,所述装料组件5设置在机架9内;所述装料组件5包括容器容纳箱51、第一机械手52和吸盘53,所述吸盘53位于漏斗的下方,所述第一机械手52位于漏斗的侧边,所述容器容纳箱51位于第一机械手52的上方,所述容器容纳箱51内具有容纳食品的容器。

从上述描述可知,通过吸盘53,能够将容器进行吸紧,避免容器的因为食物或者汤汁进入到容器内导致容器的倾倒。

进一步的,所述品加工设备还包括封装组件6,所述封装组件6设置在机架 9内;所述封装组件6包括运输带61、第二机械手62和封口机63,所述第二机械手62位于吸盘53的侧边,所述运输带61位于第二机械手62的侧边,所述封口机63位于运输带61的侧边。

从上述描述可知,所述装料组件5和封装组件6的工作过程为:通过第一机械手52将容器从容器容纳箱51内取出,放置在承载台上,承接从漏斗出来的食品;松开吸盘53,通过第二机械手62将盛有食品的容器放置到运输带61 上转运到封口机63下方进行封口,完成封口后,继续通过运输带61将封口后的容器运出。

进一步的,所述吸盘53下还设置有气缸54。

从上述描述可知,通过气缸54,能够将吸盘53抬升,能够将容器提升,避免漏斗出来的食品由于重力势能过大而弹出或泄漏。

进一步的,所述食品加工设备还包括电热水桶7和出水管71,所述电热水桶7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所述出水管71的一端通过阀门与出水管71连接,另一端延伸至吸盘53上方;所述第二出水口通过阀门与回旋锅2连通。

从上述描述可知,通过电热水桶7,能够根据需要在电热水桶7内填充有各种汤汁,方便添加到容器内或者回旋锅2内从而提升食品的风味,或者是对挥发的水分进行补充。

进一步的,所述回旋锅2上设置有锅盖23,所述锅盖23的中部具有开口,所述出料口伸入到锅盖23的开口内;所述回旋锅2内还设置有分隔板225,所述分隔板225包括弧形板2251和平板2252,所述分隔板225连接在回旋锅2 底部,所述弧形板2251与回旋锅2同轴设置,所述平板2252的一侧边与回旋锅2的出口21的一侧边连接,另一侧边与弧形板2251的侧边连接;所述分隔板225上开设有开孔226。

进一步的,所述扫料组件22包括大软铲221、小软铲222、环架23、支撑臂224和第二驱动组件24,所述第二驱动组件24驱动环架23转动,所述支撑臂连接在环架23上,所述小软铲222伸入到弧形板2251内,所述大软铲221 位于弧形板2251与回旋锅2内侧壁之间。

从上述描述可知,所述扫料组件22的工作过程为:通过大小软铲222,能够将煮熟后上浮的食品通过小软铲222铲入到弧形板2251与回旋锅2之间,通过大软铲221将煮熟后上浮的食品铲入到开口处。

进一步的,所述品加工设备还包括蒸汽排放器8,所述蒸汽排放器8设置在机架9内;所述锅盖23上还设置有出气口231,所述出气口231与蒸汽排放器 8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机架9的底部设置有转向轮91。

从上述描述可知,通过转向轮91,能够方便食品加工设备的移动和安装。

所述第一驱动组件12、切刀组件14、起锅组件4、装料组件5、封装组件6、第二驱动组件24、蒸汽排放器8和各个阀门之间与中央控制器电性连接。

实施例一

一种食品加工设备,包括机架和设置在机架内的储料桶、具有加热功能的回旋锅、具有加热功能的煮锅;

所述储料桶的内部设置有旋转叶,所述储料桶的侧边设置有第一驱动组件用于带动旋转叶转动,所述储料桶的底部设置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上设置有成型口,所述成型口上设置有切刀组件;

所述回旋锅位于储料桶的下方用于承接出料口的物料;所述回旋锅的侧壁的上方设置有出口,所述回旋锅内还设置有扫料组件,所述用于将回旋锅内漂浮物或悬浮物扫入出口内;

所述煮锅位于回旋锅的侧边,所述煮锅的最高处低于回旋锅出口的最低处。

所述食品加工设备还包括起锅组件,所述起锅组件设置在机架内;所述起锅组件包括上输送带齿轮、下输送带齿轮、输送带、漏勺和具有漏斗的挡板,所述挡板安装在煮锅内并伸出煮锅,所述上输送带齿轮和下输送带齿轮安装在挡板的一侧面上,所述下输送齿轮位于煮锅内,所述上输送带齿轮和下输送带齿轮带动输送带转动,所述漏勺安装在输送带上;所述漏斗位于与上输送带齿轮相对应的挡板另一侧表面上,所述挡板上具有与漏斗连通的槽口。

所述食品加工设备还包括装料组件,所述装料组件设置在机架内;所述装料组件包括容器容纳箱、第一机械手和吸盘,所述吸盘位于漏斗的下方,所述第一机械手位于漏斗的侧边,所述容器容纳箱位于第一机械手的上方,所述容器容纳箱内具有容纳食品的容器。所述吸盘下还设置有气缸。

所述品加工设备还包括封装组件,所述封装组件设置在机架内;所述封装组件包括运输带、第二机械手和封口机,所述第二机械手位于吸盘的侧边,所述运输带位于第二机械手的侧边,所述封口机位于运输带的侧边。

所述食品加工设备还包括电热水桶和出水管,所述电热水桶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所述出水管的一端通过阀门与出水管连接,另一端延伸至吸盘上方;所述第二出水口通过阀门与回旋锅连通。

所述回旋锅上设置有锅盖,所述锅盖的中部具有开口,所述出料口伸入到锅盖的开口内;所述回旋锅内还设置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包括弧形板和平板,所述分隔板连接在回旋锅底部,所述弧形板与回旋锅同轴设置,所述平板的一侧边与回旋锅的出口的一侧边连接,另一侧边与弧形板的侧边连接;所述分隔板上开设有开孔。

所述扫料组件包括大软铲、小软铲、环架、支撑臂和第二驱动组件,所述第二驱动组件驱动环架转动,所述支撑臂连接在环架上,所述小软铲伸入到弧形板内,所述大软铲位于弧形板与回旋锅内侧壁之间。

所述品加工设备还包括蒸汽排放器,所述蒸汽排放器设置在机架内;所述锅盖上还设置有出气口,所述出气口与蒸汽排放器连通。

所述机架的底部设置有转向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食品加工设备,能够实现将食物预处理后的入锅加汤调味、煮制和装盘一体加工完成,无需执行每个步骤时食品需要转移,均在设备内进行相应的动作,十分简便,过程连续效率高;通过回旋锅和煮锅,保证食物的煮熟,同时两者均具有保温功能,从而保证食物不会变冷,从而影响口感。

通过吸盘,能够将容器进行吸紧,避免容器的因为食物或者汤汁进入到容器内导致容器的倾倒。

通过气缸,能够将吸盘抬升,能够将容器提升,避免漏斗出来的食品由于重力势能过大而弹出或泄漏。

通过电热水桶,能够根据需要在电热水桶内填充有各种汤汁,方便添加到容器内或者回旋锅内从而提升食品的风味,或者是对挥发的水分进行补充。

通过转向轮,能够方便食品加工设备的移动和安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