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电煮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11110发布日期:2019-07-19 22:18阅读:915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进的电煮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煮锅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电煮锅是通过在内锅胆的底部表面贴合电发热盘进行烹饪的,所述电发热盘的下表面上设置带有缺口的圆环形电发热管,由于电发热管是单独的一条,导致电煮锅的加热不均匀,通电后以额定功率工作,没有实现多档功率模式切换,功能单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提供一种改进的电煮锅,它具有二档功率调节模式和加热不均匀的特点,结构简单,节省成本。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改进的电煮锅包括外壳、上开口的内锅胆、锅盖和电发热盘,所述内锅胆设置在外壳的体内,锅盖与内锅胆的上开口配合密封,所述电发热盘贴合在内锅胆底部上;

所述电发热盘包括外电热管、内电热管和盘体,所述内电热管呈优弧形状设置在盘体底面上,所述外电热管设置在内电热管的外围上并包围内电热管的缺口;

还包括二档控制旋钮,所述二档控制旋钮设置在外壳的外壁上,所述外壳的表面上设有二个不同功率模式的档位标志,二档控制旋钮上的接线端子通过电线分别与外电热管、内电热管电连接;二档控制旋钮控制外电热管、内电热管的工作。

当二档控制旋钮旋转在一档位置时,外电热管的电路连通,外电热管发热传导给内锅胆进行加热烹饪;

当二档控制旋钮旋转在二档位置时,外电热管和内电热管的电路分别连通,外电热管和内电热管同时发热传导给内锅胆进行加热烹饪。

进一步地,还包括一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中空的支撑座、螺杆和设置在电发热盘底部上的螺母座;所述支撑座设置在外壳底部上,所述螺杆从外壳底部向上穿入支撑座上的通孔内,与螺母座连接固定,支撑机构支撑着电发热盘和内锅胆。

具体地,所述支撑机构设置位于内锅胆底面中心的正下方。

进一步地,还包括二个把手,所述把手对称设置在外壳的外壁上,方便用户使用电煮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改进的电煮锅,由于采用外电热管包围着内电热管的缺口的结构,并通过二档控制旋钮实现多档位的电路控制,一档为外电热管发热,二档为外电热管与内电热管同时发热,使得电煮锅的使用方式更加方便、灵活,同时内锅胆受热也更加均匀。在电发热盘的下方设置一支撑机构,防止内锅胆受外力的作用发生下坠变形,和防止电发热盘受重力影响与内锅胆分离,保护电发热盘与内锅胆贴合得更加牢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之一。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之二。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详细描述,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是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5所示,一种改进的电煮锅包括外壳1、上开口的内锅胆2、锅盖3和电发热盘4,所述内锅胆2设置在外壳1的体内,锅盖3与内锅胆2的上开口配合密封,所述电发热盘4贴合在内锅胆2底部上;

所述电发热盘4包括外电热管41、内电热管42和盘体43,所述内电热管41呈优弧形状设置在盘体43底面中心部位,所述外电热管42设置在内电热管41的外围上并包围内电热管41;

还包括二档控制旋钮5,所述二档控制旋钮5设置在外壳1的外壁上,所述外壳1的表面上设有二个不同功率模式的档位标志,二档控制旋钮5上的接线端子通过电线分别与外电热管41、内电热管42电连接;二档控制旋钮5控制外电热管41、内电热管42的工作。

当二档控制旋钮5旋转在一档位置时,外电热管41的电路连通,外电热管41发热传导给内锅胆2进行加热烹饪;

当二档控制旋钮5旋转在二档位置时,外电热管41和内电热管42的电路分别连通,外电热管41和内电热管42同时发热传导给内锅胆2进行加热烹饪;

由于采用外电热管41包围着内电热管42缺口的结构,并通过二档控制旋钮实现多档位的电路控制,一档为外电热管41加热,二档为外电热管41与内电热管42同时加热,使得电煮锅的使用更加方便灵活,同时内锅胆受热也更加均匀。

进一步地,还包括一支撑机构6,所述支撑机构6包括中空的支撑座61、螺杆62和设置在电发热盘4底部上的螺母座63;所述支撑座61设置在外壳底部上,并位于内锅胆2底面中心的正下方,所述螺杆62从外壳底部向上穿入支撑座61上的通孔内,与螺母座63连接固定,支撑机构6支撑着电发热盘4和内锅胆2,防止内锅胆受外力的作用发生下坠变形,和防止电发热盘4受重力影响与内锅胆2分离,保护电发热盘4与内锅胆2贴合得更加牢固。

进一步地,还包括二个把手7,所述把手7对称设置在外壳1的外壁上,方便用户使用电煮锅。

以上所述的技术方案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先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情况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