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茶仓茶水分离泡茶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38997发布日期:2019-08-16 21:49阅读:106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层茶仓茶水分离泡茶杯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层茶仓茶水分离泡茶杯结构,适用且不限于玻璃茶仓茶水分离泡茶杯。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泡茶杯普遍分为外杯体和内杯体,内杯体用于存储茶叶和泡茶,外杯体用于存储过滤后的茶水,内杯体底部设有滤网和封水组件,通过在杯盖上设置出水按键进行打开封水组件,使得茶水经滤网流至外杯体中,并将茶叶留存在内杯体中。但是,传统的泡茶杯在按压出水时茶叶和茶垢容易流入封水组件中,不便于清洗也影响茶杯寿命。同时传统的茶杯设计当茶杯内外气压不平衡时尤其容易出现出水不畅的情况,影响使用的便利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解决上述缺陷的技术方案,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双层茶仓茶水分离泡茶杯结构,包括双层茶仓,以及与双层茶仓连接的杯身和隐藏式提手盖,隐藏式提手盖包括按键、隐藏式提手、硅胶紧扣件、密封硅胶、提手外盖、上泄压硅胶和硅胶件,隐藏式提手设置于隐藏式提手盖的顶部边缘处,按键安装在隐藏式提手盖中间中空部位,下端与双层茶仓的密封顶杆连接,硅胶紧扣件通过硅胶件固定按键,提手外盖与隐藏式提手盖一体成型,硅胶紧扣件外侧与提手外盖紧密连接,硅胶紧扣件上安装密封硅胶,上泄压硅胶安装在硅胶件与硅胶紧扣件之间,双层茶仓包括密封顶杆卡扣、不锈钢弹簧、玻璃茶仓、不锈钢过滤网、双头牙塑料件、一体硅胶件、密封顶杆、下泄压硅胶,双头牙塑料件中部与一体硅胶件榫卯连接,一体硅胶件上端与不锈钢过滤网连接,下端与密封顶杆下部连接,密封顶杆下部设置小孔,下泄压硅胶穿过密封顶杆上的小孔与其榫卯连接,密封顶杆通过上部穿过不锈钢弹簧中空位置,其顶部与隐藏式提手盖中的按键底部连接,不锈钢弹簧设置在密封顶杆卡扣中,密封顶杆卡扣下端与不锈钢过滤网中部连接,双层茶仓通过双头牙塑料件上部接口与隐藏式提手盖下部螺口接口旋接,通过双头牙塑料件下部接口与杯身上部螺口接口旋接。

进一步地,一体硅胶件双面设置卡槽,分别固定密封顶杆和不锈钢过滤网。

进一步地,密顶杆密封件上设置小孔,下泄压硅胶穿过小孔。

本实用新型利用封闭式密封组件结构和泄压结构,有效避免茶叶和茶垢污染封水组件内部,自动调节水杯内外气压,便于清洗、方便使用并且延长茶杯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的设备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的设备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如图1-3所示,一种双层茶仓茶水分离泡茶杯结构,包括双层茶仓,以及与双层茶仓连接的杯身和隐藏式提手盖,其特征在于,隐藏式提手盖包括按键1、隐藏式提手2、硅胶紧扣件3、密封硅胶4、提手外盖5、上泄压硅胶6和硅胶件7,隐藏式提手2设置于隐藏式提手盖的顶部边缘处,按键1安装在隐藏式提手盖中间中空部位,下端与双层茶仓的密封顶杆14连接,硅胶紧扣件3通过硅胶件7固定按键1,提手外盖5与隐藏式提手盖一体成型,硅胶紧扣件3外侧与提手外盖5紧密连接,硅胶紧扣件3上安装密封硅胶4,上泄压硅胶6安装在硅胶件7与硅胶紧扣件3之间,双层茶仓包括密封顶杆卡扣8、不锈钢弹簧9、玻璃茶仓10、不锈钢过滤网11、双头牙塑料件12、一体硅胶件13、密封顶杆14、下泄压硅胶15,双头牙塑料件12中部与一体硅胶件13榫卯连接,一体硅胶件13上端与不锈钢过滤网11连接,下端与密封顶杆14下部连接,密封顶杆14下部设置小孔,下泄压硅胶15穿过密封顶杆14上的小孔与其榫卯连接,密封顶杆14通过上部穿过不锈钢弹簧9中空位置,其顶部与隐藏式提手盖中的按键1底部连接,不锈钢弹簧9设置在密封顶杆卡扣8中,密封顶杆卡扣8下端与不锈钢过滤网11中部连接,双层茶仓通过双头牙塑料件12上部接口与隐藏式提手盖下部螺口接口旋接,通过双头牙塑料件12下部接口与杯身16上部螺口接口旋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按下按键1时,按键1通过挤压不锈钢弹簧9将不锈钢过滤网11和密封顶杆14同时下压,一体硅胶件13处于不锈钢过滤网11和密封顶杆14,使得两者挤压时中间存在密闭空间,实现密封效果,茶水不会流入。

当杯身16中气压大于空气气压时,下泄压硅胶15往上顶,使得内外气压一致,当杯身16内气压小于空气气压,泄压硅胶15往下密封杯身16内空气增加杯内气压,从而使杯身16内外气压一致。

双层茶仓和杯身使用玻璃材质,茶水不接触塑料组件,更加环保。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