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精确控温的烹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69705发布日期:2020-03-10 08:29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一种精确控温的烹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为分案申请,原申请的申请号:201721539893.2,申请日:2017年11月16日,发明创造名称:一种精确控温的烹调器。原申请已要求优先权,优先权的申请号:201720879474.7,申请日:2017年7月19日,发明创造名称:一种准确测温的烹调器。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烹调器,尤其是一种精确控温的烹调器。



背景技术:

智能烹饪设备已经走入人们的生活,一般的智能烹饪设备都具备有不同的调温结构,比如说可以根据不同的档位来设置不同的温度,或根据烹调设备锅体的温度来控制加热的功率或者时间长短等,因此,对于锅体温度的准确测量是非常重要的。现有技术中,一般在炉体设置一个测温区,通过测量测温区处的温度来推测锅体整体的温度,由于一般仅设置一处测温区且靠近发热管,容易造成测温不准,偏高,不能准确地反映锅体全部锅底的温度,造成控制动作失真,使用时判断失误等。

而且现有技术的锅体底部厚度一般为均匀设置,这种设置在制造成型时难度更小,制造成本较低。但是厚度均匀一致的锅体在底部设置了发热管之后,由于发热管的长度有限,在加热锅体时容易造成锅体底部受热不均匀,锅体中部作为重要的烹煮食物的中心点,经常面临着温度上升和下降都太快的境况,不利于很好的烹调食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精确控温的烹调器,可以更精确地把控锅内所烹调食物的温度。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有:

一种精确控温的烹调器,包括盖体,锅体以及底座,所述盖体覆盖于锅体上端面,可与锅体分离;所述锅体底部下表面设有加热结构和测温区;所述底座内设有锅体,底座底部设有与所述测温区位置相对应的探温装置;所述加热结构为固定在锅体底部的发热管,

所述锅体还包括根据锅体底面的厚度设置而成的导温结构,所述导温结构包括薄区和厚区;所述薄区内设有测温区,与所述探温装置相接触并设置于锅体底面避开所述加热结构的位置;所述厚区为聚能区,所述聚能区设置于锅体底面中部且避让加热结构处。

覆盖在锅体上的盖体可以保持锅体内的温度等在烹调过程中不流失,还可防止锅体内高温内容物溅出烫伤人体;使用发热管作为加热装置成本较低,安装简单,且可以达到较理想的加热效果,将加热发热管直接固定在锅体底部下表面,可以使发热管尽量紧贴锅体;在加热时再通过底座上设置的探温装置用于探测锅体的温度。

现有的电加热锅的锅底一般为整体厚度较均匀的结构,或制作成含有凸台的形状以便于与设置在下方向上伸出的探温装置相接触,但是不管是普通厚度的锅底还是凸台状的锅底,厚度都较大,热量传输至探温装置表面时散失较多,因此通过凸台测量的温度相对锅体内部实际温度差异较大。另一方面,由于通常锅体中部为烹煮食物的主要位置,因此中部的加热效果对食物风味影响较大,若升温过快易导致食物焦糊;若降温过快易导致食物夹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发明人将锅体底面的厚度根据需要设置含有薄区和厚区的导温结构,薄区的测温区用于更准确的探测温度,厚区设为聚能区用于聚集热量。测温区与探温装置相接触,锅体内盛装的食物的热量传输至探温装置时散失少,防止了热量不合理的散失,使测量温度更接近锅内盛装食物的实际温度,通过探温装置探测得到的更接近食物的实际温度来进行其它操作(例如:调节加热档等)时,可以使得烹调者更精确的把握食物烹煮的过程,以便于更好地烹煮出美味的食物。再在锅底设置了厚区用于聚温,厚区的升温降温稳定平缓,积聚热量;温度变化速度的降低,给了使用者更多的时间去根据锅体中食物的实时状态来调整加热档位,再与薄区的准确探温二者相结合,达到了精确控制锅体内食物温度的效果,保证了食物的风味。

所述测温区所在处的厚度小于锅体其它部位的厚度;所述聚能区设有聚热块,所述聚热块呈由所述锅体底部向外凸起的块状结构。测温区所在处的厚度小于锅体其他部位的厚度设为薄区,便于更准确的测温;在聚能区设置向外的块状结构的聚热块实现了厚度大于其余部分,而且这种规则的形状在制造加工时便捷,除了一体成型之外,还可以在已成型的普通锅体上增设一块体即可形成此结构。

所述测温区设有多个,且所述探温装置与测温区配合设有多个,并相互对位设置。多个测温区与探温装置的配合探温避免了使用某个点的温度代替全体锅体温度而造成的信息获取片面的问题,使得采集到的温度更反映整个锅体的温度。

所述聚能区设有多个,并相对称设置于锅体底面。由于聚能区避让加热结构设置,聚热区所在的位置属于锅体底部的冷区,且由于发热管的长度有限,冷区所在位置的面积较大,若在冷区设置多个对称分布的聚能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锅体底部的热量不散失,热量均匀,达到聚集热量不易糊锅的效果。

所述发热管形状包括一设有豁口的弧形管体,所述弧形管体两端从所述豁口向内部折弯延伸出两条自由端管体。此形状的发热管可以基本将整个锅体底部覆盖,可以加热整个锅体底部,而向内部延伸而入的两条自由端管体刚好位于锅体底部的中央部位,在通电加热时可以以中部加热为主,并将热量快速传导至锅体各处。

所述两条自由端管体呈直线状并相互平行。平行的两条直线状的自由端管体相对位置保持均匀不变,可以在加热时不容易出现局部过热的情况,造成置于与此处对应的锅体内部的食物焦糊。

所述测温区设置于所述豁口与所述锅体底部的边沿之间。豁口处附近为4条发热管所在处,因此测温区设置于靠近豁口处的锅体底部可以测得锅体底部最高的温度,可以根据最高的温度来判断是否换挡或跳闸,不易烧焦或发生安全事故。

所述聚热块设置于两条自由端管体之间。两条自由端管体刚好位于锅体底部中部,聚热块设置在两条自由端管体之间也处于锅体底部中部,可以将热量聚集在中部;而且聚热块设置在两条发热管的自由端管体之间,靠近加热源的聚热块以便于聚集更多的热量。

所述加热结构还包括条形槽,所述条形槽由锅体下表面凸出,所述发热管固定在条形槽内。凸出的条形槽将发热管固定在锅体表面,在安装或使用的过程中,不会因为外力冲击移位。

所述底座内设有凸台,所述探温装置固定在所述凸台上,所述探温装置为圆柱形,其底部设有弹簧,当所述锅体置于底座上时,探温装置始终与所述测温区接触。在底座内设置凸台,可以在不增加探温装置长度的前提下使探温装置可以直接接触到锅体。圆形的探温装置便于加工制造,探温装置下面设置有弹簧,当锅体放置在探温装置上时,弹簧的弹力将探温装置紧贴在锅体底部,从而可以更加准确地测量锅体的温度。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精确控温的烹调器,包括盖体,锅体以及底座,所述盖体覆盖于锅体上端面,可与锅体分离;所述锅体底部下表面设有加热结构和测温区;所述底座内设有锅体,底座底部设有与所述测温区位置相对应的探温装置;所述加热结构为固定在锅体底部的发热管,所述锅体还包括根据锅体底面的厚度设置而成的导温结构,所述导温结构包括薄区和厚区;所述薄区内设有测温区,与所述探温装置相接触并设置于锅体底面避让加热结构处;所述厚区为聚能区,所述聚能区设置于锅体底面中部避让加热结构处。可以更精确地把控锅内所烹调食物的温度,以便于烹调出更加美味的食物。

附图说明

图1为所述一种精确控温的烹调器的立体图;

图2为所述锅体的仰视图;

图3为图2中a-a方向上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精确控温的烹调器,由图可知:

一种精确控温的烹调器,包括盖体1,锅体2以及底座3,所述盖体1盖合于锅体2上端面,所述锅体2底部下表面设有加热结构4和测温区21;所述底座3内设有锅体2,底座3底部设有与所述测温区21位置相对应的探温装置31;所述加热结构4为固定在锅体底部的发热管42;所述锅体2还包括根据锅体2底面的厚度设置而成的导温结构,所述导温结构包括薄区和厚区;所述薄区内设有测温区21,与所述探温装置31相接触并设置于锅体底面避让加热结构4处;所述厚区为聚能区22,所述聚能区22设置于锅体2底面中部且避让加热结构4处。

覆盖在锅体2上的盖体1可以保持锅体2内的温度等在烹调过程中不流失,还可防止锅体2内高温内容物溅出烫伤人体;使用发热管42作为加热装置成本较低,安装简单,且可以达到较理想的加热效果,将加热发热管42直接固定在锅体2底部下表面,可以使发热管42尽量紧贴锅体2;同时发热管42卷曲的设置在锅体2底部,加热均匀,达到加热时热量利用效果最大化;在加热时再通过底座3上设置的探温装置用于探测锅体2的温度。

现有的电加热锅的锅底一般为整体厚度较均匀的结构,或制作成凸台31状以便于与设置在下方向上伸出的探温装置相接触,但是不管是普通厚度的锅底还是凸台31状的锅底,厚度都较大,热量传输至探温装置表面时散失较多,因此通过凸台31测量的温度相对锅体2内部实际温度差异较大。另一方面,由于通常锅体2中部为烹煮食物的主要位置,因此中部的加热效果对食物风味影响较大,若升温过快易导致食物焦糊;若降温过快易导致食物夹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发明人将锅体2底面的厚度根据需要设置含有薄区和厚区的导温结构,薄区的测温区21用于更准确的探测温度,厚区设为聚能区22用于聚集热量。测温区21与探温装置31相接触,锅体2内盛装的食物的热量传输至探温装置31时散失少,防止了热量不合理的散失,使测量温度更接近国内盛装食物的实际温度,通过探温装置31探测得到的更接近食物的实际温度来进行其它操作(例如:调节加热档等)时,可以使得烹调者更精确的把握食物烹煮的过程,以便于更好地烹煮出美味的食物。再在锅底设置了厚区用于聚温,厚区的升温降温稳定平缓,积聚热量;温度变化速度的降低,给了使用者更多的时间去根据锅体2中食物的实时状态来调整加热档位,再与薄区的准确探温二者相结合,达到了精确控制锅体2内食物温度的效果,保证了食物的风味。

所述测温区21所在处的厚度小于锅体2其它部位的厚度;所述聚能区22设有聚热块22,所述聚热块22呈由所述锅体2底部向外凸起的块状结构。测温区21所在处的厚度小于锅体2其他部位的厚度设为薄区,便于更准确的测温;在聚能区22设置向外的块状结构的聚热块22实现了厚度大于其余部分,而且这种规则的形状在制造加工时便捷,除了一体成型之外,还可以在已成型的普通锅体2上增设一块体即可形成此结构。

所述测温区21设有多个,且所述探温装置31与测温区配合设有多个,并相互对位设置。多个测温区21与探温装置31的配合探温避免了使用某个点的温度代替全体锅体2温度而造成的信息获取片面的问题,使得采集到的温度更更反映整个锅体2的温度。

所述聚能区22设有多个,并相对对称设置于锅体底面。由于聚能区22避让加热结构4设置,聚热区22所在的位置属于锅体2底部的冷区,且由于发热管42的长度有限,冷区所在位置的面积较大,若在冷区设置多个对称分布的聚能区22,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锅体2底部的热量不散失,热量均匀,达到聚集热量不易糊锅的效果。

所述发热管42形状包括一设有豁口421的弧形管体423,从所述豁口421向所述弧形管体423内部延伸出两条自由端管体422。此形状的发热管42可以基本将整个锅体2底部覆盖,可以加热整个锅体2底部,而向内部延伸而入的两条自由端管体422刚好位于锅体2底部的中央部位,在通电加热时可以以中部加热为主,并将热量快速传导至锅体2各处。

所述两条自由端管体422呈直线状并相互平行。平行的两条直线状的自由端管体相对位置保持均匀不变,可以在加热时不容易出现局部过热的情况,造成置于与此处对应的锅体2内部的食物焦糊。

所述测温区21设置于所述豁口421与所述锅体2底部的边沿之间。豁口421处附近为4条发热管42所在处,因此测温区21设置于靠近豁口421处的锅体2底部

所述测温区21设有多个,其位置避让加热结构4设置。比起现有技术一般只设置一个测温区21而言,多个测温区21避免了使用某个点的温度代替全体锅体2温度而造成的信息获取片面的问题,且测温区21分别设置在锅底未铺设发热管42的地方,多点测温,可以更加全面的获取锅体2的温度,避开了发热管42设置可以尽量减少发热管42对测温区21的影响。

所述聚热块22设置于两条自由端管体422之间。两条自由端管体422刚好位于锅体2底部中部,聚热块22设置在两条自由端管体422之间也处于锅体2底部中部,可以将热量聚集在中部;而且聚热块22设置在两条发热管42的自由端管体之间,靠近加热源的聚热块22以便于聚集更多的热量。

所述加热结构4还包括条形槽43,所述条形槽43由锅体2下表面凸出,所述发热管42固定在条形槽43内。凸出的条形槽43将发热管42固定在锅体2表面,在安装或使用的过程中,不会因为外力冲击移位。

所述底座3内设有凸台31,所述探温装置固定在所述凸台31上,所述探温装置为圆柱形,其底部设有弹簧32;当所述锅体2置于底座3上时,所述探温装置31在弹簧32的作用下,与所述测温区21紧密接触。在底座3内设置凸台31,可以在不增加探温装置长度的前提下使探温装置可以直接接触到锅体2。圆形的探温装置便于加工制造,探温装置下面设置有弹簧32,当锅体2放置在探温装置上时,弹簧32的弹力将探温装置紧贴在锅体2底部,从而可以更加准确地测量锅体2的温度。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精确控温的烹调器,包括盖体1,锅体2以及底座3,所述盖体1覆盖于锅体2上端面,所述锅体2底部下表面设有加热结构4和测温区21;所述底座3内设有锅体2,底座3底部设有与所述测温区21位置相对应的探温装置;所述加热结构4为固定在锅体2底部的发热管42;所述锅体还包括根据锅体底面厚度设置而成的导温结构,所述导温结构包括薄区和厚区;所述薄区内设有测温区,与所述探温装置相接触并设置于锅体底面避让加热结构4处;所述厚区为聚能区,所述聚能区设置于锅体底面中部且避让加热结构4处。本烹调器可以更精确地把控锅内所烹调食物的温度,以便于烹调出更加美味的食物。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