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盖装置的旋转盘及锅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27985发布日期:2020-03-31 16:50阅读:404来源:国知局
锅盖装置的旋转盘及锅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智能家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锅盖装置的旋转盘及锅盖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厨房设备已经实现了自动做饭,自动煲汤等较为简单的功能,对于较复杂的烹调功能,如炒菜,目前也开始出现了一些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智能炒菜机,这些智能炒菜机只需要在炒菜前人工设定好模式即可自动下料、炒菜、调味及上菜,无需人工干预,基本上实现了自动化及智能化。

然而,现有的锅盖通常是呈一整体结构的,为了使锅盖与炒锅能更好地密封起来,只能将锅盖压紧于炒锅上,增大压紧力可以使锅盖上的密封圈有效地抵压于炒锅,提高密封性并且可以避免两者在转动时打滑。但是,锅盖压于炒锅上的压紧力过大时,炒锅翻炒的震动又会直接传到锅盖上,对整个锅盖的组件产生强烈的冲击,因而又需要避免锅盖的压紧力过大所带来的缺陷;因此,在面对密封性能与减少震动冲击两个问题,现有技术只能对锅盖的压紧力适当控制,以达到两者之间的一个平衡点,而这只是一个妥协的方式,问题仍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锅盖装置的旋转盘,其与锅盖胆组件连接后可使锅盖胆组件与炒锅保持贴合密封状态,并且可加强后两者的摩擦阻力,保证同步旋转,还可减少炒锅对自身的冲击,起到缓冲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与炒锅保持贴合密封状态,并且可加强与炒锅的摩擦阻力,保证同步旋转,还可减少炒锅对自身的冲击,起到缓冲作用的锅盖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盖装置的旋转盘包括本体,所述本体的内侧设有弹力装置,所述弹力装置设置于所述本体的内侧并可弹性地抵顶锅盖胆组件;所述弹力装置包括扣件及弹性件,所述本体的内侧开设有容置孔,所述扣件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容置孔内,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扣件与所述本体之间,并提供一使所述扣件抵顶于所述锅盖胆组件的弹性力。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一弹力装置,利用弹性件的弹性力驱使扣件,进而使所述扣件弹性地抵压于锅盖装置的锅盖胆组件上,从而在锅盖胆组件与炒锅盖合时既可以使炒锅与锅盖胆组件保持贴合密封状态,又可以对炒锅及锅盖胆组件提供一合紧力,保证两者能产生足够的摩擦阻力而同步旋转,有效防止打滑;另外,在炒锅翻炒时,还可以减少对锅盖胆组件及所述旋转盘的冲击,起到缓冲作用,避免整个锅盖发生剧烈的震动。

较佳地,所述旋转盘的本体的内、外两侧设有容置滚子的滚子槽。

较佳地,所述旋转盘的本体的中部开设有中心孔,所述中心孔的边缘的厚度大于所述旋转盘的本体外边缘的厚度,所述滚子槽分别设置于所述内径边缘的内、外两侧以容置滚子。

具体地,所述扣件的边缘设有凸块,所述容置孔的侧壁设有限位卡槽,所述凸块滑动地容置于所述限位卡槽内,并与所述限位卡槽抵顶。

较佳地,所述容置孔的侧壁设有开口向内侧的导向槽,所述导向槽与所述限位卡槽连通,所述导向槽用于引导所述凸块进入所述限位卡槽内。

较佳地,所述弹性件为压缩弹簧。

较佳地,所述扣件的底部开设有空腔,并且在所述空腔的底部延伸出一定位部,所述弹性件与所述扣件抵触时其一端位于所述空腔内并且套接于所述定位部外。

一种锅盖装置,包括旋转盘组件、锅盖胆组件及连接组件,所述旋转盘组件通过所述连接组件与所述锅盖胆组件活动地连接,所述旋转盘组件与所述锅盖胆组件呈同中心轴地设置;所述旋转盘组件包括上固定盘、下固定盘及所述旋转盘,所述上固定盘与所述下固定盘相互固定连接,所述旋转盘呈可旋转地夹于所述上固定盘与所述下固定盘之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炒菜锅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锅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锅盖装置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锅盖装置的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锅盖装置的剖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锅盖装置的旋转盘组件的分解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图5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图5中b部分的话大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锅盖装置的弹力装置的结构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图6中c部分的放大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图3中d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的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炒菜锅100,包括锅盖装置1、炒锅2及炉体3,所述炒锅2设置于所述炉体3内,所述炉体3具有炉芯加热装置,所述炉芯加热装置可对置于所述炉体3内的食物进行加热。所述锅盖装置1密封地盖合于所述炒锅2的锅口上。具体地,如下:

如图2至图5所示,所述锅盖装置1包括旋转盘组件11、锅盖胆组件12及连接组件13,所述旋转盘组件11通过连接组件13与锅盖胆组件12活动地连接,所述旋转盘组件11与所述锅盖胆组件12呈同中心轴地设置。

请参阅图6所示,所述旋转盘组件11包括上固定盘111、下固定盘112及旋转盘113,所述上固定盘111与所述下固定盘112相互固定连接,所述旋转盘113呈可旋转地夹于所述上固定盘111与所述下固定盘112之间,所述上固定盘111、所述下固定盘112及所述旋转盘113的中心轴同轴。

再请参阅图6及图7,所述上固定盘111的内侧设有围绕自身中心轴的第一滚子槽111a,所述下固定盘112的外侧设有围绕自身中心轴的第二滚子槽112a,所述旋转盘113的内侧对应于所述第一滚子槽111a设有第三滚子槽113a,所述旋转盘113的外侧对应于所述第二滚子槽112a分别设有第四滚子槽113b,所述第一滚子槽111a与所述第三滚子槽113a之间设有第一滚子114,所述第二滚子槽112a与所述第四滚子槽113b之间设有第二滚子115。所述第一滚子槽111a与所述第三滚子槽113a的横截面均呈半圆形结构,所述第一滚子槽111a与所述第三滚子槽113a之间所形成容置所述第一滚子114的圆形槽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滚子114的直径;同理所述第二滚子槽112a与所述第四滚子槽113b的横截面均呈半圆形结构,所述第二滚子槽112a与所述第四滚子槽113b之间所形成容置所述第二滚子115的圆形槽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滚子115的直径。通过设置滚子槽与滚子进行配合,既可以在所述旋转盘113转动时对滚子进行导向及限位,又可以使所述上固定盘111与所述下固定盘112能同时夹紧所述旋转盘113,进而使得锅盖受到炒锅2转动的外力时,能稳定地跟随所述炒锅2旋转。另外,通过在所述旋转盘113与所述上固定盘111及下固定盘112之间设置滚子,可以使所述旋转盘113能相对所述上固定盘111及下固定盘112自由旋转,这样既可以保证所述锅盖胆组件12能跟随炒锅2顺畅地转动,又可以在所述上固定盘111上设置引流管,保证引流管不会发生转动,从而能在炒锅2炒菜的过程中顺利地向炒锅2添加各样辅料,无需要停止炒锅2以及打开锅盖,避免炒锅2温度降低而影响食物口感,提高热效率,同时有效提高炒菜的效率。

再请参阅图6及图7,所述旋转盘113的本体的中部开设有中心孔113c,所述上固定盘111的中部开设有第一安装孔111b,所述下固定盘112的中部开设有第二安装孔112b,所述中心孔113c、第一安装孔111b及第二安装孔112b三者对应且同心。另外,所述中心孔113c的边缘的厚度大于所述旋转盘113外边缘的厚度,所述第三滚子槽113a及第四滚子槽113b设置于所述中心孔113c边缘的内、外两侧。通过设置较大的厚度,可以保证加强所述旋转盘113的强度,保证所述第一滚子114及第二滚子115稳定地运行在滚子槽上。

再请参阅图8、图9及图10,所述旋转盘113的本体的内侧设有弹力装置6,所述弹力装置6弹性地抵顶所述锅盖胆组件12。所述弹力装置6包括扣件61及弹性件62,所述弹性件62设置于所述扣件61与所述旋转盘113的本体之间,并提供一使所述扣件61抵顶于所述锅盖胆组件12的弹性力,所述弹性件62具体为压缩弹簧,当然也可以其他压缩后可反弹的弹性橡胶。

结合图9、图10及图11所示,所述旋转盘组件11的旋转盘113内侧开设有容置孔113d,所述容置孔113d为盲孔,所述扣件61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容置孔113d内。所述容置孔113d可以使所述扣件61能滑动,从而可以在所述弹性件62的作用下向外弹出并抵顶于所述锅盖胆组件12。具体地,所述扣件61的边缘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凸块61a,所述容置孔113d的侧壁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限位卡槽113e,两所述凸块61a分别滑动地容置于两所述限位卡槽113e内,并与所述限位卡槽113e抵顶。所述限位卡槽113e可以防止所述扣件61在弹性件62的弹力作用下过度地滑出所述容置孔113d,从而保证扣件61的正常工作。所述容置孔113d的侧壁的相对两侧还分别设有开口向内侧的导向槽113f,两所述导向槽113f分别与两所述限位卡槽113e连通,所述导向槽113f用于引导所述凸块61a进入所述限位卡槽113e内,从而实现凸块61a及所述弹性件62快速地安装于所述容置孔113d内,并且达到与所述限位卡槽113e抵顶的目的。通过利用所述弹性件62的弹性力驱使所述扣件61,进而使所述扣件61弹性地抵压于所述锅盖胆组件12上,从而在所述锅盖胆组件12与所述炒锅2盖合时既可以使炒锅2与所述锅盖胆组件12保持贴合密封状态,又可以对所述炒锅2及所述锅盖胆组件12提供一合紧力,保证两者能产生足够的摩擦阻力而同步旋转,有效防止打滑;另外,在炒锅2翻炒时,还可以减少对所述锅盖胆组件12的冲击,起到缓冲作用,避免所述锅盖胆组件12发生剧烈的震动。

另外如图9所示,所述扣件61呈圆形,所述扣件61的底部开设有空腔61b,并且在所述空腔61b的底部延伸出一定位部61c,所述弹性件62与所述扣件61抵触时其一端位于所述空腔61b内并且套接于所述定位部61c外,进而实现所述弹性件62与所述扣件61的定位。

在对所述旋转盘组件11进行组装,将所述上固定盘111、旋转盘113及下固定盘112三者的中心轴对应,然后将所述第一滚子114安装于所述第一滚子槽111a及第三滚子槽113a中,再将所述第二滚子115安装于所述第二滚子槽112a及第四滚子槽113b中。之后将所述上固定盘111及所述下固定盘112夹紧所述旋转盘113,并通过螺丝将所述上固定盘111及下固定盘112固定连接。之后,将所述弹性件62及所述扣件61依次放置于所述容置孔113d内,使所述扣件61的凸块61a容置于所述导向槽113f,再先按压所述扣件61使其压缩弹性件62,之后再转动所述扣件61,使所述扣件61的凸块61a从所述导向槽113f滑向所述限位卡槽113e内,此时,所述扣件61在所述弹性件62的弹性回复力以及所述限位卡槽113e的限位作用下弹性地突出于所述旋转盘113。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一弹力装置6,利用弹性件62的弹性力驱使扣件61,进而使所述扣件61弹性地抵压于锅盖装置的锅盖胆组件12上,从而在锅盖胆组件12与炒锅2盖合时既可以使炒锅2与锅盖胆组件12保持贴合密封状态,又可以对炒锅2及锅盖胆组件12提供一合紧力,保证两者能产生足够的摩擦阻力而同步旋转,有效防止打滑;另外,在炒锅2翻炒时,还可以减少对锅盖胆组件12及所述旋转盘113的冲击,起到缓冲作用,避免整个锅盖发生剧烈的震动。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