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坐便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216853发布日期:2021-03-12 10:49阅读:96来源:国知局
便携式坐便器的制作方法

公开了一种便携式坐便器。具体地,可以向两侧抬起坐便器盖从而固定袋子,并可以旋转折叠来减小体积从而便于携带,并且展开折叠的坐便器来形成坐便器的可固定袋子的便携式坐便器。



背景技术:

通常,由于室外存在感染风险或者空间限制,常常发生儿童不易上厕所的情况。例如,在公园等流动人口较多的空间使用公共卫生间时,免疫力较低的儿童容易受到坐便器或者水造成的感染。

或者,当发生公共卫生间排队过长、遇到非冲洗式卫生间、在车内无法上厕所、紧急情况下周围没有卫生间等情况时,将限制儿童的排便活动。

通常,为了防止发生感染,使用公共卫生间时父母或孩子悬在坐便器之上,或使用便携式坐便器盖或者使用提供的坐便器罩后让儿童进行排便。

当受到空间限制无法使用卫生间时,会在路边解决或者在孩子的臀部抵靠塑料袋来使儿童进行排便。上述情况难以保证清洁,容易出现皮肤炎症。

为解决上述问题,开发出了袋子、便携式坐便器盖等。此外还会使用便携式坐便器,韩国专利公开号第10-2013-0120306号中公开了一种便携式坐便器。



技术实现要素: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根据一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固定袋子的便携式坐便器,保证儿童排便活动中的卫生。

根据一实施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坐便器,能够迅速设置从而在户外快速实现排便活动。

根据一实施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坐便器,能够通过简单的旋转实现收纳或展开。

根据一实施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坐便器,能够帮助儿童以稳定的姿势进行排便。

根据一实施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固定袋子的便携式坐便器,能够设置并固定袋子从而方便地处理儿童排出的粪便。

根据一实施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坐便器,具有能够轻松放入手提袋中的形状。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一实施例的便携式坐便器,能够包括:主体,其上面开放,内部为中空筒状;第一坐便器盖,其设置在所述开放的上面并形成为拱形;以及第二坐便器盖,其以与所述第一坐便器盖对称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开放的上面,所述第一坐便器盖与所述第二坐便器盖中的每一个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旋转,使得所述第一坐便器盖与所述第二坐便器盖的一端部相对于所述主体分离。

并且,根据一实施例的便携式坐便器,所述第一坐便器盖与所述第二坐便器盖在所述主体的上面两侧与所述主体铰链结合,从而使所述第一坐便器盖的端部与所述第二坐便器盖的端部在相互面对的状态下朝上方或水平方向旋转。

而且,根据一实施例的便携式坐便器,当所述第一坐便器盖与所述第二坐便器盖的端部向上旋转时,能够在所述主体的开放的上面外围与所述主体的内部设置排便袋。

并且,根据一实施例的便携式坐便器,所述主体能够包括第一主体部及第二主体部,所述第一主体部形成为拱形并且所述第二主体部也形成为拱形,使得所述主体的内部为中空筒状,所述第二主体部的拱形直径小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拱形直径,所述第一主体部与所述第二主体部的拱形的各端部重叠设置,所述第一主体部的端部与所述第二主体部的端部相互旋转,所述第一主体部与所述第二主体部旋转,从而使得所述第二主体部叠入所述第一主体部的拱形内,重叠成一个拱形。

而且,根据一实施例的便携式坐便器,所述第一坐便器盖与所述第一主体部能够铰链结合,所述第二坐便器盖与所述第二主体部能够铰链结合,使得所述第一坐便器盖与所述第二坐便器盖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主体部与所述第二主体部旋转而形成的重叠的拱形两侧面。

并且,根据一实施例的便携式坐便器,当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下部边缘与所述第二坐便器盖的下面接触,或者所述第二主体部的下部边缘与所述第二坐便器盖的下面接触时,所述第一主体部与所述第二主体部的旋转能够被停止。

而且,根据一实施例的便携式坐便器,所述主体能够包括卡扣元件或挂钩元件中的任一个,所述第一坐便器盖与所述第二坐便器盖能够包括对应于所述主体的所述卡扣元件或所述挂钩元的卡扣元件或挂钩元件中的任一个,各个所述卡扣元件与所述挂钩元件能够相互结合使得所述第一坐便器盖与所述第二坐便器盖固定在所述主体。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一实施例的一种可固定袋子的便携式坐便器,能够保证儿童排便活动中的卫生。

根据一实施例的一种便携式坐便器,能够迅速设置从而在户外快速实现排便活动。

根据一实施例的一种便携式坐便器,能够通过简单的旋转实现收纳或展开。

根据一实施例的一种便携式坐便器,能够帮助儿童以稳定的姿势进行排便。

根据一实施例的一种可固定袋子的便携式坐便器,能够设置并固定袋子从而方便地处理儿童排出的粪便。

根据一实施例的一种便携式坐便器,具有能够轻松放入手提袋中的形状。

附图说明

图1a、图1b、图1c及图1d是根据一实施例的便携式坐便器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一实施例的便携式坐便器的正视图。

图3是根据一实施例的便携式坐便器的侧视图。

图4是根据一实施例的便携式坐便器的底视图。

图5是根据一实施例的便携式坐便器的俯视图。

图6是显示根据一实施例的便携式坐便器的旋转的附图。

图7是显示根据一实施例的便携式坐便器的折叠状态的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示例性附图对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应注意在为各附图的构成要素赋予附图标记时,相同的构成要素即使位于不同的附图,也尽量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另外,在说明实施例时,当认为对相关公知结构或功能进行具体说明会不必要地混淆对实施例的理解时,省略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另外,在说明实施例的过程中,可以使用第一、第二、a、b、(a)、(b)等术语。所述术语仅用于将一个构成要素区别于其他构成要素,相应的构成要素的本质、序列或顺序等不应受到相应术语的限制。当说明一个构成要素“连接”、“结合”或“接触”另一个构成要素时,应当理解该构成要素能够是直接连接或接触另一构成要素,或者,在各个构成要素之间也能够“连接”、“结合”或“接触”有其他构成要素。

图1a、图1b、图1c及图1d是根据一实施例的便携式坐便器的立体图。

具体地,图1a是显示根据一实施例的便携式坐便器100的坐便器盖130、140配置在主体110、120的上面边缘的状态的附图;图1b及图1c是显示根据一实施例的旋转坐便器盖130、140使得便携式坐便器100的坐便器盖130、140的端部131、132、141、142朝向上方的状态的附图;图1d是显示根据一实施例的在便携式坐便器100的坐便器盖130、140上配置有袋子b的状态的附图。

图2是根据一实施例的便携式坐便器100的正视图;图3是根据一实施例的便携式坐便器100的侧视图;图4是根据一实施例的便携式坐便器100的底视图;图5是根据一实施例的便携式坐便器100的俯视图。

参照图1a至图5,根据一实施例的便携式坐便器100可以包括主体110、120、第一坐便器盖130、第二坐便器盖140、第一铰链部150、第二铰链部160、前方旋转部170及后方旋转部180。

主体110、120可以是上面和下面开放且中间中空的形状。主体110、120的开放的下面是放置在地面上的部分,为防止主体110、120发生移动,可以使用橡胶等材料包裹主体110、120的下方边缘。

如图1b所示,主体110、120的开放的上面部分为弯曲的形状,能够在用户的皮肤接触主体110、120时防止损伤皮肤。并且,弯曲面上可以形成有槽或者突起元件。

在具体说明和附图中,主体110、120的弯曲面具有4个槽114、124,第一坐便器盖130和第二坐便器盖140的下部共有4个突起元件134、144,但并非一定限定于此。下面将对槽114、124和突起元件134、144进行详细说明。

主体110、120可以包括第一主体部110和第二主体部120。第一主体部110与第二主体部120分别形成为拱形。

参照图4,第二主体部120的拱形直径比第一主体部110的拱形直径小,使得第一主体部110与第二主体部120能够相互重叠地结合。即,第一主体部110的拱形端部能够覆盖第二主体部120的拱形端部。

各个拱形端部重叠配置的第一主体部110与第二主体部120通过前方旋转部170与后方旋转部180结合,可以形成内部为中空筒状的主体110、120。第一主体部110和第二主体部120能够以前方旋转部170和后方旋转部180为旋转轴旋转。对此,将在图6和图7中进行更详细地说明。

主体110、120的横截面能够是圆形,也能够是多边形。即,第一主体部110和第二主体部120的横截面能够是曲线或者是折线。

第一坐便器盖130能够是拱形,并配置在主体110、120的开放的上面边缘部分。并且,第二坐便器盖140也能够是拱形,并配置在主体110、120的开放的上部边缘部分。即,如图1a至图2所示,第一坐便器盖130能够配置在第一主体部110的上端,第二坐便器盖140能够配置在第二主体部120的上端。

第一坐便器盖130和第二坐便器盖140能够是相互对称的形状,在主体110、120的上部边缘相互对称地配置,从而形成切断的多纳圈形状。

参照图1a至图1d,第一坐便器盖130能够通过第一铰链部150与第一主体部140连接,第二坐便器盖140能够通过第二铰链部160与第二主体部140连接。

具体地,第一铰链部150能够铰链结合第一坐便器盖130的下面或侧面与第一主体部110上部的弯曲面,使得第一坐便器盖130相对于第一主体部110旋转。

例如,第一铰链部150连接第一主体部110的上部弯曲面与第一坐便器盖130的下面中央,第一坐便器盖130则能够通过第一铰链部150实现对于第一主体部110的旋转。即,作为第一坐便器盖的拱形两侧端部(c形的末端部分)的第一前方端部131与第一后方端部132能够从接触第一主体部110的上面边缘的状态移动到便携式坐便器100的上方。

并且,第二铰链部160能够铰链结合第二坐便器盖140的下面或侧面与第二主体部120上部的弯曲面,使得第二坐便器盖140相对于第二主体部120旋转。

例如,第二铰链部160连接第二主体部120的上部弯曲面与第二坐便器盖140的下面中央,第二坐便器盖140则能够通过第二铰链部160实现对于第二主体部120的旋转。即,与第一坐便器盖130相同,作为第二坐便器盖140的拱形两侧端部的第二前方端部141与第二后方端部142从接触第二主体部110的上面边缘的状态移动到便携式坐便器100的上方。

由此,在第一主体部110和第二主体部120对称配置的第一坐便器盖130和第二坐便器盖140的第一前方端部131和第二前方端部141互相面对,第二后方端部(132)与第二后方端部142同样互相面对,第一前方端部131与第二前方端部141及第一后方端部132与第二后方端部142通过第一铰链部160与第二铰链部170同时朝便携式坐便器100上方移动。

在附图中,第一铰链部150与第二铰链部160的旋转轴水平配置于第一坐便器盖130、第二坐便器盖140的面与第一主体部110及第二主体部120的弯曲面,由此,第一坐便器盖130的第一前方端部131与第一后方端部132及第二坐便器盖140的第二前方端部141与第二后方端部142全部朝便携式坐便器100的上方旋转,但并非限定于此。

例如,第一铰链部150能够垂直配置在第一坐便器盖130的面与第一主体部110,同样地,第二铰链部160能够垂直配置在第二坐便器盖140的面与第二主体部120。

垂直配置于第一坐便器盖130的面与第一主体部110的第一铰链部150能够配置在第一坐便器盖130的一侧端部,垂直配置于第二坐便器盖140的面与第二主体部120的第二铰链部160也能够配置在第二坐便器盖140的一侧端部。即,第一铰链部150能够使第一坐便器盖130相对于第一主体部110水平旋转,第二铰链部160也能够使第二坐便器盖140相对于第二主体部120水平旋转。

参照图1d,在暴露第一主体部110和第二主体部120的弯曲面的状态下,能够将排便袋b设置在通过旋转露出的第一主体部110或第二主体部120上部的弯曲面上。

即,排便袋b覆盖第一主体部110和第二主体部120的上部边缘并展开从而配置于主体110、120的内部。第一坐便器盖130或第二坐便器盖140再次旋转从而覆盖第一主体部110和第二主体部120的上部的弯曲面,通过第一坐便器盖130与第一主体部110的接触以及第二坐便器盖140与第二主体部120的接触能够将排便袋b固定在便携式坐便器100上。

再次旋转第一坐便器盖130和第二坐便器盖140,使得第一坐便器盖130和第二坐便器盖140的至少一端部131、132、141、142与第一主体部110或第二主体部120分开,由此能够将设置的排便袋b拆除。

参照1c及图1d,能够在第一坐便器盖130与第一主体部110之间及第二坐便器盖140与第二主体部120之间分别形成相匹配的卡扣元件122与挂钩元件143。卡扣元件122与挂钩元件143相互匹配,将第一坐便器盖130或第二坐便器盖140固定在第一主体部110和第二主体部120,从而防止第一坐便器盖130或第二坐便器盖140相对于第一主体部110和第二主体部120旋转。

例如,可以在第二坐便器盖140的一侧形成挂钩元件143,当第二坐便器盖140接触第二主体部120时,可以在对应于第二坐便器盖140的挂钩元件143的位置形成卡扣元件122。第二坐便器盖140的挂钩元件143与第二主体部120的卡扣元件122相互匹配,可以使第二坐便器盖140保持接触第二主体部120的状态;第二坐便器盖140的挂钩元件143与第二主体部120的卡扣元件122脱离,可以使第二坐便器盖140相对于第二主体部120旋转,从而使第二坐便器盖140的一端部远离第二主体部120。

参照图1b,在第一坐便器盖130与第一主体部110之间及第二坐便器盖140与第二主体部120之间,可以形成相互匹配的槽114、124或突起元件134、144。

例如,可以在第一坐便器盖130的下面形成突起元件134,在第一主体部110上部弯曲面的对应于第一坐便器盖130的突起元件134的位置形成槽114;在第二坐便器盖140的下面形成突起元件144,在第二主体部120的上部弯曲面的对应于第二坐便器盖140的突起元件144的位置形成槽124。

能够通过第一坐便器盖130或者第二坐便器盖140相对于第一主体部110或第二主体部120的旋转来实现各个突起元件134、144与槽114、124的匹配或脱离。

通过各个突起元件134、144与槽114、124的匹配,可以将排便袋b牢固地固定在便携式坐便器100上。

第一坐便器盖130和第二坐便器盖140的上面可以进行曲面处理,从而保护用户的皮肤。例如,第一坐便器盖130和第二坐便器盖140能够形成为香蕉形状。优选地,为了实现用户的稳定就坐,第一坐便器盖130或第二坐便器盖140的一端部可以向上弯曲突出,从而对应于用户的臀部。

第一坐便器盖130和第二坐便器盖140能够相互分隔地配置,并且,能够在第一坐便器盖130的下面与第二坐便器盖140的下面形成把手,从而在旋转第一坐便器盖130和第二坐便器盖140时保护用户的手。

图6是显示根据一实施例的便携式坐便器100的旋转的附图;图7是显示根据一实施例的便携式坐便器100的折叠状态的附图。

参照图6及图7,设置在第一主体部110和第二主体部120的相互重叠的端部的前方旋转部170和后方旋转部180能够具有同一个旋转轴。即,第一主体部110和第二主体部120以前方旋转部170和后方旋转部180为旋转轴进行旋转,使得第二主体部120的拱形外侧面与第一主体部110的拱形内侧面相邻。

由于第一主体部110和第二主体部120的旋转,第一坐便器盖130能够位于相邻的第二主体部120的下面边缘及第一主体部110的上面边缘;第二坐便器盖140能够位于相邻的第一主体部110的下面边缘及第二主体部120的上面边缘。

当第一主体部110接触第二坐便器盖140或者第二主体部120接触第一坐便器盖130时,旋转的第一主体部110和第二主体部120停止旋转。

具体地,随着第一主体部110和第二主体部120旋转,位于第二主体部120上的第二坐便器盖140的下面接触第一主体部110的下面边缘(参照图7),第一主体部110通过第二坐便器盖140停止旋转;位于第一主体部110上的第一坐便器盖130的下面接触第二主体部120的下面边缘,第二主体部120通过第二坐便器盖130停止旋转。

由此,第一主体部110和第二主体部120被折叠成一个拱形。

根据上述特征,根据一实施例的便携式坐便器能够固定袋子,从而帮助儿童卫生地排便,并且能够迅速设置,从而在进行户外活动时,帮助儿童迅速完成排便,此外,通过简单的旋转减小便携式坐便器的体积,方便携带。

并且,根据一实施例的便携式坐便器的坐便器盖形成为曲线,从而帮助儿童以稳定的姿势进行排便,并能够稳定地接触地面来支撑儿童的重量。

根据一实施例的便携式坐便器能够牢固地固定排便袋并轻松拆除,并且能够变形为拱形,从而在放入父母的手提袋中保管时,有效率用手提袋的空间。

综上,通过具体的构成要素等特征以及有限的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这仅用于更全面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并非受限于上述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对上述记载进行多种修改与变形。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并非受限于上述说明的实施例,后述的权利要求范围以及其等同物或等价变形的全部内容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思想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