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免水冲蹲坐一体式便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00394发布日期:2019-09-17 22:47阅读:597来源:国知局
一种免水冲蹲坐一体式便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卫生洁具,特别涉及一种免冲水蹲坐一体式便器。



背景技术:

随着农村地区卫生无害厕所的推广,极大改善了农村的卫生条件与如厕环境,但对冲水马桶的盲目普及也给部分农村地区,尤其是西部缺水及无市政管网地区带来了新的问题和困扰,如水资源的浪费,地下水及周边环境的污染,排泄物清掏成本增加,以及宝贵有机质的流失等。

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家庭居住环境不断改善,干净卫生的家庭厕所成为需求,农村地区老龄化严重,如何为其提供安全、方便、舒适、维护简单的厕所迫在眉睫。目前市场上的主流便器为蹲便、坐便两种形式,农村地区家庭人口众多,长期如厕习惯和使用需求各不相同,亟需一款既保留了传统蹲便式如厕习惯,又考虑到老年人对坐便器不断增长的需求的无水便器,同时还应解决其他两用便器中施工安装复杂、不符合人机工学、使用过程有安全隐患以及不容易清洁等问题。

目前的蹲坐两用式便器主要用于水冲式厕所,如现有的一种多功能蹲坐两用便器装置(申请号:201910036282.3),该便器装置包括马桶圈,所述马桶圈的底部与支撑折叠机构相连,其一端与旋转机构相连,另一端与锁定机构活动相连,所述旋转机构与调节机构相连,两者之间设置有椅背,所述椅背上设置有锁定机构,所述旋转机构用于实现马桶圈从水平方向到竖直方向或者从竖直方向到水平方向的旋转,所述锁定机构用于实现马桶圈在竖直方向上的固定或者解除其固定,所述支撑折叠机构用于通过折叠实现对马桶圈的支撑,所述调节机构用于实现马桶圈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移动。上述便器装置虽然可满足蹲便与坐便需求,但其翻折机构无封闭包裹,无法满足直落式无水冲便器的封堵异味及隔离蚊蝇的需求,同时下部开放式坐便圈易造成蹲便区域污染;这类翻折机构多为90度直角翻折,对于普通蹲便器来说蹲便时后部需要留有一定空间,否则使用者会下意识地往前蹲,容易尿出便器外污染厕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已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免冲水蹲坐一体式便器,特别适用于缺水及无市政管网地区,可满足蹲与坐的不同需求。本发明具有无需水冲、蹲坐两用、粪尿分集利于资源化利用以及结构简单等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蹲坐一体式免水冲式便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蹲便平台顶部可开启的坐便器,所述坐便器完全开启时,与蹲便平台的夹角为100~110°;所述蹲便平台为一体成型的方形板状结构,在该蹲便平台顶部中央开有排泄入口,且该排泄入口向下方延伸形成侧壁,并在该侧壁底部形成排泄出口,排泄出口外围设有化粪池套管接口;所述排泄入口前端的蹲便平台顶部向上延伸形成挡尿沿;所述坐便器包括位于坐便器本体顶部可开启的坐便圈和坐便盖,通过坐便圈和坐便盖底部的凸起结构使得坐便圈和坐便盖与坐便器本体处于同步开启状态;所述坐便器本体为由外壳体和内壳体拼接构成的中空腔体。

进一步地,在所述蹲便平台的排泄出口的前端侧壁上设有碗状的尿液收集口。

进一步地,所述坐便器本体中,外壳体和内壳体间的拼接缝分别位于两者的顶部和底部,并在底部拼接缝的左右两侧形成内嵌式把手;所述内壳体前端底部设有向下的凸起结构作为坐便器的定位舌,所述内壳体的底部设有用于嵌入缓冲密封圈的卡槽,所述缓冲密封圈与蹲便平台的排泄入口边缘相接触;所述坐便器本体的整体高度为150~250mm。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体的顶部后端设有向上凸起的限位挡块,该限位挡块的高度为20~60mm;所述外壳体后端侧壁上固定有缓冲橡胶垫。

进一步地,所述坐便圈和坐便盖均采用发泡聚丙烯制成;所述坐便器本体采用聚丙烯或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注塑成型;所述蹲便平台采用聚丙烯或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注塑成型,或采用smc复合材料模压成型。

进一步地,本便器还包括位于所述蹲便平台底部且与该蹲便平台相配合的底座,该底座内部设有加劲肋,底座与蹲便平台之间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底座的底部通过一圈固定槽固定于地面。

进一步地,所述蹲便平台和底座前端侧壁对称设有局部凹陷,用于容纳脚部。

本发明特点及有益效果:

1、无需水冲。广泛适用于中国西部等缺水及无市政管网地区,既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也从源头上减少了污染物排放。

2、蹲坐两用。既保留了传统蹲便如厕习惯,又满足了老年人或儿童等坐便的需求,且蹲坐状态符合人机工学,操作简便,安全舒适,特别适合人口众多的农村家庭使用。

3、模块化组装。安装简单施工容易,蹲便平台下部的底座可根据不同环境条件进行选择,空间狭小的场地可直接使用带底座的蹲便平台,施工方便节省工时;也可在搭建厕屋的同时搭建水泥底台,此方式可提供更大面积的蹲便底台,便于清洁且降低采购运输成本。

4、粪尿分集。采用粪尿分集方式,尿液单独收集,经过静置可直接作为有机肥还田利用;粪便经微后端生物发酵处理,实现减量化和无害化,从而降低清掏频率与使用成本,减少环境危害,同时实现资源化再利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免冲水蹲坐一体式便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2中b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带底座的便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一步详细说明如下:

参见图1~图2,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免水冲蹲坐一体式便器包括位于蹲便平台1顶部可开启的坐便器2,蹲便平台1的后端顶部与坐便器2的后端底部为转动连接,且蹲便平台1与坐便器2所在平面的最大夹角为100~110°,即坐便器2处于完全开启状态。其中,蹲便平台1为一体成型的方形板状结构,在该蹲便平台1顶部中央开有排泄入口11,且该排泄入口11向下方延伸1~15cm形成侧壁12,并在该侧壁底部形成排泄出口13,排泄出口13外围设有一筒状的化粪池套管接口10,高度在10~20cm,化粪池套管接口10顶端与蹲便平台底部固接,通过排泄出口13和化粪池套管接口10便于排泄物顺利进入后续的收集箱(该收集箱在图中未示意出)中;排泄入口11前端的蹲便平台1顶部向上延伸形成挡尿沿14,且该挡尿沿14的内侧壁采用光滑的导流曲面,可减少蹲便如厕时尿液外溅的情况;在蹲便平台1的上均匀开设有多个螺孔15,通过该螺孔与螺栓的配合将蹲便平台1与地面预制平台(如水泥平台或其他满足强度要求的预制平台)固定。坐便器2包括位于坐便器本体21顶部可开启的坐便圈22和坐便盖23,坐便圈22和坐便盖23的后端与坐便器本体21顶部形成转动连接,坐便圈22通过位于其落污口底部的凸起结构221同坐便器本体21顶部入口内侧形成卡扣配合,坐便盖23通过其底部的凸起结构231同坐便圈22的落污口内侧形成卡扣配合,当坐便器2相对于蹲便平台1处于开启状态时,通过坐便圈22和坐便盖23上的凸起结构使得坐便圈22和坐便盖23与坐便器本体21处于同步开启状态;坐便器本体21为由外壳体211和内壳体212拼接构成的中空腔体。

本发明实施例各组成部件的具体实现方式及功能分别描述如下:

蹲便平台1同时作为本蹲坐一体式便器的蹲便器和安装平台使用,在该蹲便平台1的后端顶部设有与坐便器本体21形成转动连接的转轴安装台18及位于该转轴安装台18内的转轴16,转轴安装台18凸出于蹲便平台1顶部设置,且转轴安装平台18内还通过阻尼机构(为市售阻尼机构产品)达到坐便器本体的缓降效果,且坐便器2翻开时无阻尼,坐便器2落下时提供阻尼,有助于延长本便器的使用寿命。本实施例的蹲便平台1上均匀设有6个螺孔15,用于固定整个便器的位置。进一步地,在蹲便平台1排泄出口13的前端侧壁12上还设有碗状的尿液收集口17,优选地,尿液收集口17位于侧壁12中部最低点、且距离排泄出口13前端20~60mm处,尿液收集口17的直径优选为20~50mm,尿液收集口17底部还设有滤网或密封阀171,用于防止异物掉入尿液收集箱并减少尿液反味。进一步地,为了便于导流,侧壁12的前端底部低于其后端底部,且设计为曲面。尿液通过尿液收集口17流入尿液收集池(该尿液收集池在图中未示意出),通过上述排泄出口13和尿液收集口17使得蹲便平台的便坑实现粪尿分集模式,以便后续对粪便尿液高效的资源化利用,其中,大便通过排泄出口13直接落入下方的粪箱(该粪箱未在图中示意出),尿液则通过尿液收集口17流入尿液收集池单独收集。进一步地,蹲便平台1顶部的外侧设有一圈凸起,且蹲便平台1顶面以1~3%的坡度向排泄入口11倾斜,便于蹲便平台1上的液体水渍导入便器坑内;可选地,蹲便平台1顶面设有定位防滑条19,用于降低安全隐患的同时可以让使用者靠前蹲便,提高粪尿分集效果。本实施例的蹲便平台1可采用pp(聚丙烯)或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注塑成型,或采用smc(sheetmoldingmompound)复合材料模压成型。

坐便器2主要分为坐便器本体21、坐便圈22和坐便盖23三部分,其中:

坐便器本体21为由外壳体211和内壳体212通过螺丝连接构成的中空腔体,可减轻坐便器2重量,便于翻起;坐便器本体21的整体高度在150~250mm,当坐便器本体处于坐便状态即水平放置时,坐便圈22距离地面的高度为36~45cm,即与普通的坐便器便圈距离地面高度一致;本实施例的坐便器本体21可采用pp(聚丙烯)或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注塑成型。本实施例中外壳体211和内壳体212间的拼接缝分别位于两者的顶部和底部,具体地,顶部拼接缝213位于坐便器本体21的入口处,底部拼接缝214位于外壳体211侧壁底部和内壳体212侧壁顶部的连接处,进一步地,可在底部拼接缝214的左右两侧形成内嵌式把手218,便于翻起坐便器本体21且不易污染双手。外壳体211顶部为平面,外壳体211的顶部后端设有向上凸起的限位挡块(为空心结构)215,该限位挡块215的高度在20~60mm,用于对坐便盖23和坐便圈22进行限位,使两者在翻开后处于斜立状态,同时限位挡块215与转轴安装台18内的转轴16相配合,使得蹲便平台1与坐便器2所在平面的最大夹角为100~110°;内壳体212为由底壁、内侧壁和外侧壁组成的一体结构,内侧壁呈上窄下宽且两端敞口,内侧壁的顶部与外壳体211的顶部相拼接形成上述顶部拼接缝213,外侧壁的顶部与外壳体211侧壁的底部相拼接形成上述底部拼接缝214,底壁由蹲便平台1支撑;进一步地,内壳体212的内侧壁采用疏水涂层,以避免粘挂粪便,方便清洁,降低维护成本;参见图3,内壳体212前端底部设有向下的凸起结构作为坐便器2的定位舌219,使坐便器2在落下状态时处于正确位置,以保护转轴16长期稳定地使用;进一步地,参见图4,内壳体212的底部设有用于嵌入缓冲密封圈216的卡槽217,缓冲密封圈216与蹲便平台1的排泄入口边缘相接触,该缓冲密封圈216作为坐便器2与蹲便平台1接触的缓冲垫,减少二者接触部位的摩擦,并起到一定的密封作用,隔绝污物蚊虫;坐便器本体21的外壳体211后端侧壁上通过螺丝固定有缓冲橡胶垫25,当坐便器本体21翻开斜撑在后方支撑物(如墙面)时起到缓冲、防磨损以及定位的作用。

坐便圈22和坐便盖23通过连接轴24连接,该连接轴24底部的插销插入坐便器本体21中外壳体211顶部的定位槽;坐便圈22和坐便盖23均为epp(发泡聚丙烯)弹性泡沫材质,减轻重量的同时改善冬天坐便如厕体验。坐便圈22和坐便盖23上的凸起结构可保证翻起后盖板不打开;本实施例中,坐便圈22底部的凸起结构221位于坐便圈22底部的前后端,坐便盖23底部的凸起结构为环状、与坐便圈22落污口尺寸相匹配。

进一步地,为了适应不同的使用场景(如:对于施工不便的环境,可采用带有底座的蹲便平台,可实现快速安装,节省工时、降低施工成本;对于空间狭小的环境,可将蹲便平台固定于现场施工的水泥台或其他材质的预制平台上,可避免周围缝隙藏污纳垢,并节省运输成本)同时便于模块化,本一体式便器还包括一个位于蹲便平台1底部并与该蹲便平台1相配合的底座3,参见图5,底座3为一个上下敞口的方形壳体,该底座3的长和宽与蹲便平台1的长和宽相匹配,底座3的高度在100~250mm,符合人体工学一步台阶的高度要求;底座3内部设有加劲肋(该加劲肋未在图中示意出),保证本一体式便器的整体稳定性;底座3与蹲便平台1之间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底座3的底部插入一圈固定槽32内,该固定槽的四角通过螺栓321固定于地面,完成底座3的安装定位。进一步地,底座3和蹲便平台1前端侧壁对称设有局部凹陷31,深度为10~50mm,用于容纳脚部,符合人机工学,坐姿时脚部可以稍微靠后,方便起身站立,便于使用者如厕。

蹲便平台可配合现场施工的水泥台或其他材质的预制平台使用,也可以搭配模块化蹲便底座使用,模块化蹲便底座的底部配有含四个定位螺栓的固定槽32,用于固定整体便器。

本发明一体式便器的安装使用过程如下:

无底座便器:将本便器运输至如厕区预先砌好的水泥基台上方,连接好预埋的储粪池和储尿池管道,将便器对准孔洞定位落下,在蹲便平台1上的定位螺栓孔打入固定螺丝,完成安装。

有底座便器:将本便器运输放至如厕区事先预埋好的化粪池上方,为使产品易于定位和安装,先将底座3的固定槽32用膨胀螺丝固定于平整地面,连接好预埋的储粪池和储尿池管道后将便器底座与定位环固拼插连接,完成安装。

使用本便器时,成年人或多人共用的情况下可以将坐便器2翻起斜靠后部平台支撑,使用蹲便模式;老年人或儿童使用时将坐便器2落下,配备单体厕间的便器模块可在墙体加装无障碍扶手,提高使用安全性。

需要理解到的是: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