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保温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95376发布日期:2019-11-25 21:40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一种保温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容器,特别涉及一种保温杯。



背景技术:

大多数人在使用保温杯的时候,通常就是将热水直接倒入保温杯中,等到想要喝水的时候,发现保温杯中的水仍然非常烫,难以饮用,需要对保温杯中的热水进行降温,由于保温杯除了开口处能够散热,杯身外周均为保温结构,因此,对保温杯中的热水进行散热不仅所需时间长且敞口散热容易侧翻,引起烫伤。

本设计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工程应用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保温杯,使其更具有实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保温杯,具有能够对保温杯中热水进行快速散热且无需敞口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保温杯,包括杯体和杯盖,所述杯体和所述杯盖螺纹连接,所述杯体外周环设有第一保温结构和第二保温结构,所述第一保温结构与所述杯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保温结构与所述第一保温结构转动连接;

当保温杯保温时,所述第一保温结构与所述第二保温结构围合形成封闭环形;

当保温杯散热时,所述第二保温结构绕所述杯体的轴线与所述第一保温结构可相对转动,使一半所述杯体暴露于空气中。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保温结构包括第一圆弧贴合部和第一环形贴合部,所述第一圆弧贴合部至少包括一与所述杯体外周贴合的第一贴合面,所述第一环形贴合部至少包括一与所述杯体外周贴合的第二贴合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保温结构包括第二圆弧贴合部和第二环形贴合部,所述第二圆弧贴合部至少包括一与所述第一圆弧贴合部外周贴合的第三贴合面,所述第二环形贴合部至少包括一与所述第一环形贴合部外周贴合的第四贴合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环形贴合部外周延伸有环状凸棱,所述第二环形贴合部内周开设有与所述环状凸棱适配的环形槽。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圆弧贴合部沿弧线延伸方向的两端设有磁铁,所述磁铁外周与所述第一圆弧贴合部的外周齐平,所述磁铁的轴线与所述杯体的轴线重合;

所述第二圆弧贴合部沿弧线延伸方向的两端设有铁质弧片,所述铁质弧片与所述磁铁吸合。

进一步的,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位于所述杯体的开口位置和所述第二环形贴合部之间,所述外壳与所述杯体的开口位置固定,所述第二环形贴合部与所述杯体相对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外壳的外周与所述第二环形贴合部的外周齐平。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保温结构为真空保温腔。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保温结构为真空保温腔。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当保温杯保温时,第一保温结构和第二保温结构形成封闭环形,对保温杯杯体中的热水进行保温,当保温杯散热时,在外力(通过使用者拧动第二保温结构)作用下,第二保温结构相对于第一保温结构进行转动,将一半杯体暴露于空气中进行散热,无需拧开杯盖即可对杯体内的热水进行散热,不仅散热速度快且安全性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中用于体现保温杯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中用于体现保温杯的纵向截面图;

图3是图2中a-a向用于体现杯体、第一环形贴合部、第二环形贴合部以及外壳之间的结构剖视图。

图中,1、杯体;2、杯盖;31、第一圆弧贴合部;31a、第一贴合面;311、磁铁;32、第一环形贴合部;32a、第二贴合面;321、环状凸棱;41、第二圆弧贴合部;41a、第三贴合面;411、铁质弧片;42、第二环形贴合部;42a、第四贴合面;421、环形槽;5、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一种保温杯,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杯体1和杯盖2,杯体1和杯盖2螺纹连接,杯体1外周环设有第一保温结构和第二保温结构,第一保温结构和第二保温结构均为真空保温腔,保证对杯体1的保温性能。其中,第一保温结构与杯体1固定连接,第二保温结构与第一保温结构转动连接。当保温杯保温时,第一保温结构与第二保温结构围合形成封闭环形,第一保温结构和第二保温结构对保温杯中的热水进行保温;当保温杯散热时,第二保温结构绕杯体1的轴线与第一保温结构可相对转动,使一半杯体1暴露于空气中,对保温杯中的热水进行快速散热。第二保温结构绕杯体1的轴线与第一保温结构可相对转动,具体可通过使用者拧动第二保温结构。该保温杯对热水进行散热时,无需拧开杯盖2即可进行散热,不仅散热速度快且安全性高。

具体的,如图2所示,第一保温结构包括第一圆弧贴合部31和第一环形贴合部32,第一圆弧贴合部31至少包括一与杯体1外周贴合的第一贴合面31a,第一环形贴合部32至少包括一与杯体1外周贴合的第二贴合面32a。第一贴合面31a和第二贴合面32a可采用粘接等固定方式实现与杯体1的固定,本实施例仅列举一种可实现的方式,其他固定方式均落入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具体的,如图2所示,第二保温结构包括第二圆弧贴合部41和第二环形贴合部42,第二圆弧贴合部41至少包括一与第一圆弧贴合部31外周贴合的第三贴合面41a,第二环形贴合部42至少包括一与第一环形贴合部32外周贴合的第四贴合面42a。当外力作用于第二环形贴合部42时,第三贴合面41a相对于第一圆弧贴合部31外周转动,第四贴合面42a相对于第一环形贴合部32外周转动。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如图2所示,第一环形贴合部32外周延伸有环状凸棱321,第二环形贴合部42内周开设有与环状凸棱321适配的环形槽421。环状凸棱321与环形槽421的配合能够对第一保温结构和第二保温结构进行限位作用,保证第二保温结构只相对于第一保温结构转动,而不发生其他方向上的位移。另外,为了保证第二保温结构的安装,可以将第二环形贴合部42加工成对称的两个零部件,将环形槽421与环状凸棱321定位好后,将两个零部件粘合,本实施例仅列举一种可实现的方式,其他安装方式均落入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如图3所示,第一圆弧贴合部31沿弧线延伸方向的两端设有磁铁311,磁铁311外周与第一圆弧贴合部31的外周齐平,磁铁311的轴线与杯体1的轴线重合;第二圆弧贴合部41沿弧线延伸方向的两端设有铁质弧片411,铁质弧片411与磁铁311吸合。当保温杯保温时,第二保温结构和第一保温结果形成封闭环形,此时,铁质弧片411与磁铁311吸合,保证了第一保温结构合第二保温结构之间的密封性,从而保证了保温杯的保温效果。

如图2所示,保温杯还包括外壳5,外壳5位于杯体1的开口位置和第二环形贴合部42之间,外壳5与杯体1的开口位置固定,第二环形贴合部42与杯体1相对转动。优选的,外壳5的外周与第二环形贴合部42的外周齐平,以保证保温杯的整体性和美观性。为了保证散热,可在外壳5上开设若干通孔(图中未示出),保证杯体1与空气的换热速度,加快杯体1中热水的散热速度。

具体实施过程:

在保温杯中装入开水,使用者转动第二环形贴合部42,使杯体1暴露于空气中,待温度降至所需温度(根据不同使用者对于饮用水的温感),然后再转动第一环形贴合部32至铁质弧片411与磁铁311吸合,对杯体1中的水进行保温,使用者如想饮水,打开杯盖2即可饮用温度适宜的水。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