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泡型饮料机的空中搅拌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76461发布日期:2020-02-21 18:57阅读:435来源:国知局
冲泡型饮料机的空中搅拌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饮品冲泡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冲泡型饮料机的空中搅拌系统。



背景技术:

冲泡型饮料机包括咖啡机、果汁机、豆浆机、豆奶机、米糊机、加工搅拌机等饮品冲泡装置,目前市面上的冲泡型装置都是把粉和水放入一个搅拌容器,通过搅拌刀高速旋转搅拌,在容器中进行粉水混合,混合后的饮品再流入用户杯中。采用上述搅拌方式的饮料机存在极大的食品安全隐患,因为采用接触搅拌,无法清洗接触搅拌工具上面残留;每次搅拌杯中的饮料不会100%流入用户杯中,会在搅拌杯中存在残夜,清洗也是清洗不干净。随时间的间隔,容器杯壁或杯中残液细菌滋生,如果在夏天,2小时内食品会立即变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能够无需设置接触式搅拌装置,使得饮品更卫生的冲泡型饮料机的空中搅拌系统。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冲泡型饮料机的空中搅拌系统,包括粉盒,水盒,气泵,喷头和空中混合杯,所述喷头与水盒通过第一软管连通,喷头与气泵通过第二软管连通,第一软管中的水流和第二软管中的气流在喷头中混合,所述喷头设置在空中混合杯一侧且与空中混合杯的内腔连通,所述粉盒的出粉口位于空中混合杯上方。

以下为本实用新型的附属技术方案。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空中混合杯顶部设有粉料入口,空中混合杯底部设有饮料出口,饮料出口与粉料入口相对设置。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空中混合杯具有收缩部,收缩部的截面为梯形,饮料出口位于收缩部一端。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喷头包括进水管和进气管,进水管与第一软管连接,进气管与第二软管连接,进水管和进气管连通,水流和气流在进水管和进气管的交汇处混合。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进水管和进气管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夹角为70°-15°。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进水管水平设置,进气管倾斜设置。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水盒和喷头之间设有抽水泵。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冲泡型饮料机的空中搅拌系统能够通过高压水流使饮品粉末在下落过程中直接与水流混合,通过高压水流冲泡形成饮品,避免了通过搅拌装置产生的细菌滋生问题,彻底解决了食品安全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冲泡型饮料机的空中搅拌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中混合杯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性特点和优势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所列的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冲泡型饮料机的空中搅拌系统包括粉盒1,水盒2,气泵3,喷头4和空中混合杯5,所述喷头4与水盒2通过第一软管6连通,喷头4与气泵3通过第二软管7连通,第一软管6中的水流和第二软管7中的气流在喷头4中混合。所述喷头4设置在空中混合杯5一侧且与空中混合杯5的内腔51连通,所述粉盒1的出粉口11位于空中混合杯上方。上述技术方案中,粉盒1中装有用于冲调的饮品粉末,例如咖啡粉,豆奶粉等,所述气泵3用于提供高压气流。使用时,饮品粉末通过出粉口11自由状态掉落;喷头4中的高压水直接对落入空中混合杯中的粉进行冲击,实现粉水充分融合。上述技术方案使落粉与出水同步进行,在中间空中交汇,融合,再流入用户杯8中。

本实施例中,所述空中混合杯5顶部设有粉料入口52,空中混合杯5底部设有饮料出口53,饮料出口52与粉料入口53相对设置。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使得饮品粉末能够通过粉料入口进入空中混合杯,混合后直接从饮料出口排出。

本实施例中,所述空中混合杯5具有收缩部54,收缩部54的截面为梯形,饮料出口52位于收缩部一端,从而使得饮料出口的尺寸小于粉料入口,使得饮料能够在空中混合杯中充分混合。

本实施例中,所述喷头4包括进水管41和进气管42,进水管与第一软管连接,进气管与第二软管连接,进水管41和进气管42连通,水流和气流在进水管和进气管的交汇处混合。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水和气能够在交汇处形成汽水混合,形成高压状态,通过高压水流对用户杯中的饮品粉末进行充分融合冲泡。

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水管41和进气管42之间的夹角a为锐角,从而使水和气能够在混合后朝向用户杯方向运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夹角a为70°-15°,从而使水和气混合后具有较高的压力。

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水管41水平设置,进气管42倾斜设置,从而使混合后的水流能够沿水平方向进入喷头。

本实施例中,所述水盒2和喷头4之间设有抽水泵9,通过抽水泵9能够将水盒中的水通过第一软管6输送给喷头。

本实施例的冲泡型饮料机的空中搅拌系统能够通过高压水流使饮品粉末在下落过程中直接与水流混合,通过高压水流冲泡形成饮品,避免了通过搅拌装置产生的细菌滋生问题,彻底解决了食品安全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较佳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