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卷曲及具备透气性能的枕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55162发布日期:2020-01-21 22:17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卷曲及具备透气性能的枕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卷曲及具备透气性能的枕头。



背景技术:

枕头,是一种睡眠工具,是人们为睡眠舒适而采用的填充物,主要为了保护颈部的正常生理弯曲,维持人们睡眠时正常的生理活动。传统的枕头由于在设计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从而产生通气性差、散热不便等问题,降低了使用者的舒适度,影响使用者的睡眠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枕头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防卷曲及具备透气性能的枕头。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卷曲及具备透气性能的枕头,包括枕体,枕体内填充有柔性填充材料,枕体包括上枕板及与上枕板相对应设置的下枕板,上枕板的顶部沿其纵向设置有多个散热槽,上枕板与下枕板之间通过支撑板连接且支撑板对上枕板和下枕板进行周向限定,支撑板沿其横向设置有多个与外部连通的横向孔道,支撑板沿其纵向设置有多个与外部连通的纵向孔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使用时,支撑板能够防止枕头产生卷曲,稳定性好,上枕板顶部的散热槽和支撑板的横向孔道和纵向孔道能够保持枕头与外部空气流通良好,通气性和散热性好,冷却效果好,便于睡眠者保持其体温,而且根据睡眠者的不同睡姿,通过采用不同的柔性填充材料能够更好地支撑头部和颈部,并且便于睡眠者的脊柱对齐,从而提高了睡眠者的舒适度,改善了睡眠者的睡眠质量,产品应用范围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支撑板具有四个与上枕板和下枕板相配合的邻接面,其中包括两个较短的端面和两个较长的纵向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支撑板包括分别与上枕板和下枕板相配合的两个基层,两个基层之间设置有形成多个横向孔道和多个纵向孔道的开孔结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开孔结构由多个依次沿纵向排布的第一筋条组成,多个第一筋条分别与两个基层相配合形成多个横向孔道,多个纵向孔道分别沿纵向穿过多个第一筋条。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开孔结构由多个沿横向和纵向交错排布的第二筋条组成,多个纵横交错排布的第二筋条分别与两个基层相配合形成多个横向孔道和多个纵向孔道。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枕体上设置有横幅和/或标签。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枕板内设置有内胆,柔性填充材料位于内胆的内部或同时位于内胆的内部和外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设置在内胆外部的柔性填充材料为泡沫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支撑板分别通过连接件与上枕板和下枕板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件与上枕板和/或下枕板能够部分分离或完全分离。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凡未作特别说明的,均可通过采用本领域中的常规手段来实现本技术方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卷曲及具备透气性能的枕头的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卷曲及具备透气性能的枕头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卷曲及具备透气性能的枕头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板结构一的局部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板结构三的局部示意图。

附图中标号说明,枕体1,柔性填充材料11,上枕板12,散热槽121,下枕板13,支撑板14,基层140,端面141,纵向面142,开孔结构143,第一筋条1431,第二筋条1432,横向孔道144,纵向孔道145,连接件15,横幅16,标记161,标签17,内胆18,泡沫层19。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纵向”、“横向”、“顶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实施例:

一种防卷曲及具备透气性能的枕头,如图1~3所示,包括枕体1,枕体1内填充有柔性填充材料11,枕体1包括上枕板12及与上枕板12相对应设置的下枕板13,柔性填充材料11分别位于上枕板12和下枕板13的内部,上枕板12的顶部沿其纵向设置有多个散热槽121,上枕板12与下枕板13之间通过支撑板14连接,并且支撑板14对上枕板12和下枕板13进行周向限定,支撑板14通常可以采用熔合、缝合、系紧、连接件15等方式分别与上枕板12与下枕板13连接,支撑板14沿其横向设置有多个与外部连通的横向孔道144,支撑板14沿其纵向设置有多个与外部连通的纵向孔道145,横向孔道144和纵向孔道145可以是圆形、平行四边形、矩形、三角形或其它形状,上枕板12和下枕板13的尺寸和形状能够接纳使用者的颈部和头部,从而为使用者的颈部和头部提供支撑。

枕体1内可以具有不同的柔性填充材料11,柔性填充材料11可以是聚酯纤维的混合物等,以便实现不同等级的支撑与柔软度。当枕头用于俯卧睡姿时,柔性填充材料11可以采用微纤维;当枕头用于仰卧睡姿时,柔性填充材料11可以采用复合物和空心光滑纤维的混合物;当枕头用于侧卧睡姿时,柔性填充材料11可以采用簇状或球状的纤维;根据具体的需求,柔性填充材料11也可以是其他适合的材料。此外,记忆泡沫和乳胶也可以作为柔性填充材料11应用在枕头中,记忆泡沫和乳胶可以是各种组合方式,也可以和上述其他材料组合使用。

上枕板12和下枕板13可以采用各种材料制成,优选各种类型的纺织品。优选地,上枕板12和下枕板13由吸湿排汗织物制成,比如聚酯织物、人造丝、尼龙或氨纶混纺织物等,拉伸性能好,便于水分分散和散热,从而冷却头部和身体。此外,上枕板12和下枕板13的内部可以设置冷却材料,冷却材料可以是硅或聚醚形成的凝胶层、陶瓷、氯丁橡胶等,以便实现传热和调温功能,而且根据不同冷却材料的性质和稳定性,冷却材料也可以设置上枕板12和下枕板13的外部。

枕体1可以具有各种形状,优选地,枕体1具有较高的中间部位,通过柔性填充材料11的填充能够提供枕体1所需的各种形状,上枕板12和下枕板13通常可以在相反的方向上呈凸弧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使用时,支撑板14能够防止枕头产生卷曲,稳定性好,上枕板12顶部的散热槽121和支撑板14的横向孔道144和纵向孔道145能够保持枕头与外部空气流通良好,通气性和散热性好,冷却效果好,便于睡眠者保持其体温,而且根据睡眠者的不同睡姿,通过采用不同的柔性填充材料11能够更好地支撑头部和颈部,并且便于睡眠者的脊柱对齐,从而提高了睡眠者的舒适度,改善了睡眠者的睡眠质量,产品应用范围广。

优选地,支撑板14通常是平的,支撑板14具有足够的宽度以将上枕板12与下枕板13分开,空气能够通过支撑板14的横向孔道144和纵向孔道145进行流通,从而支撑板14在上枕板12与下枕板13之间围绕枕体1形成了通气区。当上枕板12和下枕板13受到压力和/或热量时,通过支撑板14的横向孔道144和纵向孔道145能够实现枕体1的内部通风,枕体1的内部通风能够增强使用者的舒适度。

优选地,支撑板14与上枕板12和下枕板13周向限定区域通常大致为矩形,这样支撑板14具有四个与上枕板12和下枕板13相配合的矩形邻接面,其中包括两个较短的端面141和两个较长的纵向面142,端面141即横向面。此外,根据具体实际情况,支撑板14与上枕板12和下枕板13周向限定区域也可以是其他适合的形状,邻接面也可以是其他适合的形状。

优选地,如图4所示,即支撑板14机构一,支撑板14上一体成型有多个横向孔道144和多个纵向孔道145,也可是支撑板14成型后再加工出多个横向孔道144和多个纵向孔道145,横向孔道144和纵向孔道145可以是圆形、平行四边形、矩形、三角形或其它形状。

优选地,如图1~3、图5所示,支撑板14包括两个基层140,两个基层140分别与上枕板12和下枕板13相配合,两个基层140通常可以采用熔合、缝合、系紧、连接件15等方式分别与上枕板12与下枕板13连接,两个基层140之间设置有开孔结构143,开孔结构143通常是由多个筋条随机、交错或间隔排布而形成,开孔结构143形成有多个横向孔道144和多个纵向孔道145,横向孔道144和纵向孔道145可以是圆形、平行四边形、矩形、三角形或其它形状。

优选地,如图1~3所示,即支撑板14机构二,开孔结构143由多个依次沿纵向排布的第一筋条1431组成,多个第一筋条1431分别与两个基层140相配合形成多个横向孔道144,多个纵向孔道145分别沿纵向穿过多个第一筋条1431,横向孔道144和纵向孔道145可以是圆形、平行四边形、矩形、三角形或其它形状,第一筋条1431可以是弹性的,也可以是非弹性的,而且第一筋条1431也可以是单层、双层或者多层。

优选地,如图5所示,即支撑板14机构三,开孔结构143由多个沿横向和纵向交错排布的第二筋条1432组成,多个纵横交错排布的第二筋条1432分别与两个基层140相配合形成多个横向孔道144和多个纵向孔道145,第二筋条1432的交叉点处可以采用熔合、缝合、系紧、紧固件等方式进行连接,也可以不进行连接而是使第二筋条1432相互之间能够自由移动。此外,横向孔道144和纵向孔道145可以是圆形、平行四边形、矩形、三角形或其它形状,第二筋条1432可以是弹性的,也可以是非弹性的,而且第一筋条1431也可以是单层、双层或者多层。

优选地,支撑板14可以采用多孔性材料的基材,空气能够穿过支撑板14自身的孔隙进行流动,支撑板14优选由具有三维间隔的织物或聚酯织物形成,材料本身是高度多孔的,而且基材本身的孔可以是不规则或规则的形状,例如圆形、菱形或多边形形状等。

优选地,支撑板14也可以是具有通气孔的布条或织物条等形成的上下两端开口的框体,支撑板14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枕板12和下枕板13连接,比如可以采用熔合、缝合、系紧、连接件15等方式连接,支撑板14与上枕板12和下枕板13的围成能够容纳柔性填充材料11的内腔,这样能够更好地均匀填充柔性填充材料11,结构更简单,操作更方便。

优选地,上枕板12和/或下枕板13也可以部分或全部形成有上述的各种开孔结构,上枕板12、下枕板13和/或支撑板14的开孔结构可以相同或者不同,上枕板12、下枕板13和/或支撑板14也可以颜色相同或者不同,上枕板12、下枕板13和/或支撑板14通过不同的开孔结构能够形成不同的颜色、图案等视觉外观,从而使枕体具有较强视觉张力效果。

优选地,枕体1上可以设置有用于说明枕头的预期用途和/或提供关于枕头的附加解释性信息的横幅16和/或标签17,横幅16和/或标签17可以是一个、两个或者多个。横幅16具有标记161,横幅16可以是织物条带,横幅16通常可以通过刺绣等方式固定到枕体1的一部分上,横幅16优选设置在支撑板14的一个纵向面142上,以便使横幅16上的标记161暴露,从而即使在多个枕头堆叠放置的情况下,也可以容易地看到枕头相关的信息,比如枕头的预期用途、柔性填充材料11的种类以指示枕头的预期睡眠姿势等,此外,标记161也可以通过刺绣等直接固定在支撑板14上,这样对空气穿过支撑板14的流通影响最小。标签17的材质通常是纸或纺织品等,标签17可以通过缝合、粘合、机械紧固等方式固定到枕体1上,标签17上通常通过印刷或其他方式设置一些信息,比如生产加工、护理、过敏等信息,标签17通常固定在支撑板14的端面141与上枕板12或下枕板13的接缝处,优选地,标签17靠邻接面的边缘,以便能够更好地看到标签17。

优选地,为了提高枕头的散热冷却效果,上枕板12内设置有内胆18,柔性填充材料11位于内胆18的内部,内胆18可以由一层或多层非织造材料形成,这样能够抵抗空气流从其中通过,内胆18也可以由氨纶或氨纶混合物形成,与非织造材料相比,虽然氨纶或氨纶混合物对通过其的空气流的阻力较小,但是氨纶或氨纶混合物弹性更好,能够为使用者提供更大的舒适性。因此,内胆18能够用作防止空气进入柔性填充材料11的屏障,从而能够减少通过空气流进入柔性填充材料11的热量,达到更好地散热和冷却效果。此外,枕体1内的柔性填充材料11的一部分位于内胆18的外部,即内胆18的内部和外部都有柔性填充材料11,设置在内胆18外部的柔性填充材料11优选为泡沫层19,当然泡沫层19也可以是与其性能相同或者相似的其他材料,而且泡沫层19便于形成各种形状,从而能够更好地形成枕头的整体形状。

优选地,为了给枕体1提供牢固的结构,支撑板14分别通过连接件15与上枕板12和下枕板13连接,操作简便,连接牢靠。

优选地,为了能够清洗和组装枕头,连接件15与上枕板12和/或下枕板13能够部分分离或完全分离,从而便于取出内部的柔性填充材料11等,操作简便。具体地,上枕板12或下枕板13至少能够沿着支撑板14的一个纵向面142或端面141分开,一个或多个连接件15用于支撑板14与上枕板12或下枕板13的连接和分离,连接件15可以是拉链、纽扣、按扣、挂钩、魔术贴等,操作更加方便。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交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交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细节都可以用等效元素代替,材料、形状和尺寸也可以是任意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