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压力锅胆和双层压力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35058发布日期:2020-06-02 19:17阅读:457来源:国知局
双层压力锅胆和双层压力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双层压力锅胆和应用该双层压力锅胆的双层压力锅。
背景技术
:一般来讲,双层煮沸用来定义双重加热。在锅里放水,垫上垫板,在垫板上放置坛子(盛放东西的器皿),在坛子内放入药材或食材后,密封坛子的上端,盖上锅盖后,对锅进行加热,让水沸腾。此时用产生的水蒸气对坛子的四周进行加热,从而对坛子内的药材或食材进行煎制的过程可以称为双层煮沸。目前双层压力锅中,由于上层的锅胆远离加热装置,会存在有上下两层的实际加热温度不同的情况,食物同时蒸煮时温度不相同,会影响食物成熟时的口感。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层压力锅胆,旨在使得平衡上下两层的食物的加热温度,保证食物的口感。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双层压力锅胆,包括:第一锅胆,所述第一锅胆具有一端开口的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中部的腔侧壁凸设形成至少二限位凸起;第二锅胆,当所述第二锅胆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时,所述第二锅胆的底壁抵接于所述限位凸起,所述第二锅胆具有一端开口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二容纳腔的腔侧壁向内凹陷形成至少一通气槽,所述通气槽连通所述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可选地,所述通气槽的横截面呈圆弧形设置。可选地,所述通气槽的深度为h,5mm≤h≤20mm。可选地,所述通气槽为多个,多个所述通气槽沿所述第二锅胆的周缘均匀间隔设置。可选地,所述双层压力锅胆还包括提手,所述提手连接于所述第二锅胆,用以供人手握持。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双层压力锅,所述双层压力锅包括锅体、双层压力锅胆以及加热装置,所述双层压力锅胆为如上所述的双层压力锅胆,所述锅体具有容置腔,所述双层压力锅胆容置于所述容置腔,所述加热装置安装于所述容置腔,并对应于所述双层压力锅胆设置。可选地,所述加热装置包括第一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所述第一加热器和所述第二加热器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一锅胆和第二锅胆设置,以分别对所述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内的食物进行加热。可选地,所述锅体包括锅身和锅盖,所述容置腔开设于锅身,所述锅盖可拆卸地盖合于所述锅身,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容置腔。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增加通气槽,较大程度的保证双层压力锅中食物加热温度相同,具体地,双层压力锅胆包括第一锅胆和第二锅胆,第一锅胆具有一端开口的第一容纳腔,并且中部的腔侧壁凸设形成至少二限位凸起,当第二锅胆容置于第一容纳腔时,第二锅胆的底壁抵接于限位凸起,如此使得第一锅胆和第二锅胆层叠设置,第二锅胆具有一端开口第二容纳腔,第二容纳腔的腔侧壁向内凹陷形成至少一通气槽,通气槽连通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加热装置对第一容纳腔内食物进行加热,蒸汽通过通气槽流入第二容纳腔,如此即可最大程度地保证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的温度平衡,并且通过设置通气槽,无需在第二锅胆上开设用于通气的通孔,使得第二锅胆同样可以蒸煮液体食物,双层压力锅胆的兼容性较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双层压力锅一实施例的结构分解图;图2为图1所示的双层压力锅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双层压力锅沿iii-iii向的剖视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双层压力锅140提手100双层压力锅胆200锅体110第一锅胆210锅身110a第一容纳腔220锅盖120第二锅胆300加热装置120a第二容纳腔310第一加热器120b通气槽320第二加热器130限位凸起200a容置腔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参照图1至3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双层压力锅胆100,包括:第一锅胆110,所述第一锅胆110具有一端开口的第一容纳腔110a,所述第一容纳腔110a中部的腔侧壁凸设形成至少二限位凸起130;第二锅胆120,当所述第二锅胆120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110a时,所述第二锅胆120的底壁抵接于所述限位凸起130,所述第二锅胆120具有一端开口第二容纳腔120a,所述第二容纳腔120a的腔侧壁向内凹陷形成至少一通气槽120b,所述通气槽120b连通所述第一容纳腔110a和第二容纳腔120a。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增加通气槽120b,较大程度的保证双层压力锅10中食物加热温度相同,具体地,双层压力锅胆100包括第一锅胆110和第二锅胆120,第一锅胆110具有一端开口的第一容纳腔110a,并且中部的腔侧壁凸设形成至少二限位凸起130,当第二锅胆120容置于第一容纳腔110a时,第二锅胆120的底壁抵接于限位凸起130,如此使得第一锅胆110和第二锅胆120层叠设置,第二锅胆120具有一端开口第二容纳腔120a,第二容纳腔120a的腔侧壁向内凹陷形成至少一通气槽120b,通气槽120b连通第一容纳腔110a和第二容纳腔120a。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加热装置300对第一容纳腔110a内食物进行加热,蒸汽通过通气槽120b流入第二容纳腔120a,如此即可最大程度地保证第一容纳腔110a和第二容纳腔120a的温度平衡,并且通过设置通气槽120b,无需在第二锅胆120上开设用于通气的通孔,使得第二锅胆120同样可以蒸煮液体食物,双层压力锅胆100的兼容性较好。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锅胆110和第二锅胆120由不锈钢通过冲压成型,第一锅胆110和第二锅胆120的厚度为1.0mm-1.5mm之间,如此不仅便于制造,成本低,并且第一锅胆110和第二锅胆120的导热效果更好。本申请中第二锅胆120的内腔的腔侧壁还凸设形成多个凸起结构,多个凸起结构于腔侧壁均匀间设置,通过设置多个凸起结构,增加食物于第二容纳腔120a内的受热面积,如此第二锅胆120导热效果更好,食物受热更均匀。所述通气槽120b的横截面呈圆弧形设置。所述通气槽120b的深度为h,5mm≤h≤20mm。所述通气槽120b为多个,多个所述通气槽120b沿所述第二锅胆120的周缘均匀间隔设置。在本实施例中,通气槽120b通过冲压成型于第二锅胆120的侧边,通气槽120b的横截面为圆弧形设置,并且深度在5mm-20mm之间,如此具有较好的蒸汽导通效果,并且可以保证第二容纳腔120a的容积。本实施例中,通气槽120b的数量为两个,相对于第二锅胆120的中心线对称设置,如此第一容纳腔110a内的蒸汽由两通气槽120b向第二容纳腔120a流动时,容易形成对流,更进一步保证食物分别于第二容纳腔120a和第一容纳腔110a内加热温度的平衡。当然通气槽120b也可以是三条、四条或是更多条,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可选地,所述双层压力锅胆100还包括提手140,所述提手140连接于所述第二锅胆120,用以供人手握持。第二锅胆120开设有两通孔,提手140穿设于两通孔内,并可相对于第二锅胆120转动,如此提手140不使用时可以隐藏于第二容纳腔120a内,使用时将转动提手140,进而将第二锅胆120提起,使得第二锅胆120与第一锅胆110分离操作方便。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双层压力锅10,该双层压力锅10包括锅体200、双层压力锅胆100以及加热装置300,该双层压力锅胆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双层压力锅1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锅体200包括锅身210和锅盖220,锅身210开设有用于容置加热装置300和双层压力锅胆100的容置腔200a,锅盖220可拆卸地盖合于锅身210,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容置腔200a。所述加热装置300包括第一加热器310和第二加热器320,所述第一加热器310和所述第二加热器320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一锅胆110和第二锅胆120设置,以分别对所述第一容纳腔110a和第二容纳腔120a内的食物进行加热。具体地,第一加热器310和第二加热器320均为电磁加热,第一加热器310可以对第一容纳腔110a内的食物进行加热,而第二加热器320可对第二容纳腔120a内的食物进行加热,即起辅助加热的作用,进一步平衡两容纳腔内的加热温度。不仅如此,还可以改变第一加热器310和第二加热器320的加热温度,从而使得第二锅胆120的上下产生温度差,使锅内的蒸汽上下形成对流,进而实现了第二锅胆120快速、均匀加热的目的。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