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吸尘器的电机组件和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43017发布日期:2020-05-15 15:58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用于吸尘器的电机组件和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洁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吸尘器的电机组件和吸尘器。



背景技术:

吸尘器的噪音一直是行业内难以解决的问题,也是消费者非常关心的痛点之一。在吸尘器中,含有污物的空气经过吸尘器的内部,在尘杯中进行尘气分离后,再经出风口排出吸尘器。而吸尘器中噪音的主要来源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电机振动产生的噪音,另一类是由于空气被迅速吸入和排出时所产生的急速气流的流动噪声。

在常见的降噪方案中,一方面使用多层电机罩隔声。另一方面,曲折风道增加声波的曲折和反射以及使用吸音材料吸收声波等,虽然起到了一定的降噪效果,但是生产成本高,工序复杂,而且吸引材料等属于阻性吸声原理,对于高频段噪音具备一定的吸声效果,但是针对低频段噪音,降噪效果不明显,并且由于气流在电机吸尘器内部空间内被阻拦,不能够快速的被分散和顺畅的排出吸尘器外,容易使机身温度等不利因素增加,从而影响吸尘器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吸尘器的电机组件,所述用于吸尘器的电机组件,具有第一罩体、第二罩体和消音结构,所述第一罩体内包括电机;所述第二罩体与所述第一罩体的相连接,并且所述第二罩体与所述第一罩体连通,且所述第二罩体具有出风口,所述消音结构设于所述第二罩体内并位于所述第一罩体和所述出风口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吸尘器的电机组件,由于在第二罩体的出风口处增设了消音结构,避免了气流在罩体内部多次折射和反射,从而造成对吸尘器内部元件的多次撞击和摩擦,进而降低了噪声的同时,有利于吸尘器的使用寿命,并且生产成本低,结构简单,方便装配。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用于吸尘器的电机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消音结构包括:第一围板和第二围板,

所述第一围板上间隔分布有多个消音孔;所述第一围板和所述第二围板内外嵌套设置,所述第一围板和所述第二围板之间形成封闭的消音腔。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围板环绕于所述第一围板的外侧。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围板上的多个消音孔的穿孔率p=π/4(d/b)×100%,其中,表示d为消音孔的孔径,b表示相邻的两个消音孔之间的间距。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消音腔内设有沿所述消音腔的周向间隔排布的至少两个隔板,至少两个所述隔板将所述消音腔分布成相互隔开的多个空腔,每个所述空腔均通过所述消音孔连通所述消音腔的外部空间。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消音结构还包括第一板部和第二板部,所述第一板部和第二板部均与所述第一围板和所述第二围板相连,且所述第一板部、所述第二板部、所述第一围板以及所述第二围板之间形成所述消音腔,其中,所述第二板部的外边沿与所述第二围板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板部的内边沿设有第一缺口槽,所述第一围板的一端嵌入所述第一缺口槽内;

所述第一板部的内边板设有第二缺口槽,所述第一围板的另一端嵌入所述第二缺口槽内;

所述第一板部的外边沿设有翻边,所述第二围板的另一端嵌设于所述翻边内侧。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罩体上具有至少一个通风孔,所述电机适于驱动气流从第一罩体内通过所述通风孔流入所述第二罩体内。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消音结构呈环形,在从上向下的投影中所述消音结构环绕所述通风孔。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罩体的底面上设有向下延伸的翻边部,所述消音结构的内周面的上边沿设有第三缺口槽,所述翻边部嵌入所述第三缺口槽内。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消音结构的内侧壁或外侧壁上设有连通所述消音结构的内外空间的消音孔。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机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通风孔沿环绕电机的电机轴的方向间隔分布。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消音结构与所述第二罩体的内底面之间具有间隙。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机上端与所述第一罩体的上端连接有第一缓冲件,所述电机下端与所述第一罩体的下端也连接有第二缓冲件。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罩体的顶面上设有开口,所述开口的内边沿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一定位凸部,所述第一定位凸部嵌入所述第一缓冲件。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缓冲件设于所述第一罩体的内底面并支撑于所述电机下端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一罩体的内壁面上设有向上延伸的第二定位凸部,所述第二定位凸部沿所述第一罩体的周向排布,所述第二缓冲件的下端嵌设于所述第二定位凸部的内侧。

一些实施例中,于所述第二罩体的左右两侧均设有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二罩体内设置有过滤件,所述过滤件设于所述出风口处,所述过滤件适于对从所述出风口流出的气流进行过滤。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罩体和所述第二罩体之间设有密封圈,所述第一罩体的端部周沿设有向外延伸的凸缘,所述密封圈具有包覆所述凸缘的包覆部,所述密封圈沿所述密封圈的周向延伸的凸耳,所述凸耳抵在所述过滤件的上表面。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过滤件包括过滤网、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所述第一盖板封盖所述过滤网的顶部,所述第二盖板封盖所述过滤网的底部,其中,所述凸耳抵接所述第一盖板。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吸尘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包括:尘杯和电机组件,所述尘杯具有尘气入口和尘气出口,所述电机组件的入口连通所述尘气入口,所述电机组件为如前所述的用于吸尘器的电机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具有音品质高,噪音低,生产成本低廉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目的的一个实施例的沿上下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2是图1中消音结构的局部图。

图3是图1中消音结构在一个方向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消音结构的侧视图。

图5是图1中a区放大图。

图6是图1中b区放大图。

图7是图1中c区放大图。

附图标记:

用于吸尘器的电机组件10,

第一罩体1,第二罩体2,消音结构3,第一围板31,第二围板32,消音孔33,消音腔34,隔板35,第一板部36,第二板部37,第一缺口槽371,第二缺口槽361,通风孔11,翻边部12,第三缺口槽38,第一缓冲件4,第二缓冲件5,开口6,第一定位凸部7,第二定位凸部8,过滤件21,密封圈9,凸缘13,电机14,包覆部91,凸耳92,过滤网211,第一盖板212,第二盖板213,出风口2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1到图7,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吸尘器的电机组件10,

结合图1,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吸尘器的电机组件10,包括第一罩体1、第二罩体2和消音结构3。

其中,第一罩体1内包括电机14,电机14用于带动风轮转动,从而将带有灰尘的气体吸入吸尘器的尘杯入口,在吸尘器的尘杯中进行尘气分离后,灰尘留在尘杯中,再由风轮驱动气流流出吸尘器。

第二罩体2与第一罩体1相连接,第二罩体2与第一罩体1连通,且第二罩体2具有出风口22,换言之,第一罩体1和第二罩体2是上下连接的,第一罩体1位于第二罩体2的上方,并且第一罩体1的底面具备开口或者是通孔等结构形式,使第一罩体1和第二罩体2的内部空间连通,从而使气流从第一罩体1内流入第二罩体2内,再从第二罩体2的出风口22处排出。

消音结构3设于第二罩体2内并位于第一罩体1和出风口22之间,也就是说,消音结构设置于风道流路的下游,本实用新型旨于在出风侧消除噪音,从而避免气流在吸尘器内的反复流转,继而避免气流与吸尘器内部元件(比如电机14等)的反复碰撞摩擦,进而提高吸尘器的可靠性的同时,降低噪音。

消音结构3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比如说采用薄板或者薄膜共振吸声结构、穿孔板或者微孔板吸声结构,或者在出风口处采用鲨鱼鳍的消声导流结构,再或者采用消声百叶的结构形式等,在此处不一一列举。

优选地,结合图1到图4,消音结构3包括:第一围板31和第二围板32,其中,第一围板31上间隔分布有多个消音孔33,并且,第一围板31和第二围板32内外嵌套设置,第一围板31和第二围板32之间形成封闭的消音腔34。

可见,上述实施例中采用的是微穿孔板的消音结构,微穿孔板的消音结构由具有一定的穿孔率和孔径小于1mm的金属薄板和板后的空气层组成,其由于板薄,孔径小,声阻抗大,重量轻,并且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应用场景广,更重要的是,其吸声系数高,吸声频带宽度大。

结合图2到图4,第二围板32环绕于第一围板31的外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围板31上具有消音孔33,第二围板32作为背板包绕在第一围板31的外侧,但是,可选地,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围板32和第一围板31的位置可以互换,也就是说,第二围板32上具有消音孔33,而第一围板上没有消音孔,其作为背板被第二围板32包绕在内。这两种方式,均可以达到消声降噪的目的。

结合图2到图4,第一围板31上具有多个消音孔33,并且其穿孔率的计算公式为其中,表示d为消音孔的孔径,b表示相邻的两个消音孔之间的间距。并且,根据亥姆霍兹共振腔原理,单层微穿孔板吸声结构共振频率其中,c表示声速,d表示消音孔的孔径,h表示腔深,t表示孔板厚度。

对于单层微穿孔板式吸声结构,其实是一种共振吸声结构。当气流的声波在低频段时,其消声量可以用共振消声器的计算公式得出,并且当气流声波的频率在共振频率f0的附近时,可以最大限度的消声,也就是说通过对第一围板31的板厚和消音腔34的腔深进行调节,可以使气流在以共振频率f0附近的声波被消除,更确切的说,就是可以消除特定频率段的噪声,这特定频率段是以单层微穿孔板吸声结构共振频率f0为中心的,并且这特定的频率段可以通过对第一围板31的板厚和消音腔34的腔深进行调节。

总之,由于选择不同的第一围板31的穿孔率、板厚和不同的消音腔34的腔深,就可以控制消音结构3的频谱性能,使其在需要的频率范围内获得良好的消声效果。

可选地,结合图3,消音腔34内设有沿消音腔34的周向间隔排布的至少两个隔板35,至少两个隔板35将消音腔34分布成相互隔开的多个空腔,每个空腔均通过消音孔33连通消音腔34的外部空间。

将消音腔34分隔为多个空腔,可以改变其固有的振动频率,从而改变消音腔34的声腔模态,使其可选择地对特定频率段的噪声进行吸声,通过控制腔体的形状来达到对以其共振频率为中心频率的特定频率段噪音的选择,进而起到良好的吸声效果,于是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应用范围。

消音结构3还包括第一板部36和第二板部37,第一板部36和第二板部37均与第一围板31和第二围板32相连,且第一板部36、第二板部37、第一围板31以及第二围板32之间形成消音腔34,其中,消音结构3可以是一体冲压成型的,或者是卡接组装在一起成为整体结构,只要满足消音腔34腔体的完整就可以。

为使结构更加稳定,并形成一个完整的腔体,结合图2和图5、图6,其中,第二板部37的外边沿与第二围板32的一端相连,第二板部37的内边沿设有第一缺口槽371,第一围板31的一端嵌入第一缺口槽371内。第一板部35的内边板设有第二缺口槽361,第一围板31的另一端嵌入第二缺口槽361内。第一板部35的外边沿设有翻边,第二围板32的另一端嵌设于翻边内侧。

结合图1,第一罩体1上具有至少一个通风孔11,具体而言,参照图1,第一罩体1的底壁上具有至少一个通风孔11,电机14适于驱动气流从第一罩体1内通过通风孔11流入第二罩体2内。通风孔11可以设置为一个孔径较大的通风孔,或者是多个通风孔。

可选地,多个通风孔11在第一罩体1的底壁上,环绕着电机轴的方向延伸,并形成一个圆环形的区域,并且这个圆环形的区域,其内径的尺寸为电机轴中心线沿水平方向至第二定位凸部8外边沿的距离,其外径的尺寸为电机轴中心线沿水平方向至第一围板31的距离。

多个通风孔8的结构设计,既保证了气流从第一罩体1到第二罩体2的贯通,又实现了一次对气流的降噪,因为通风孔在第一罩体1的底壁上,同时在第二罩体的顶壁上,第二罩体32内形成腔体,基本符合穿孔板消声结构的构造,也就是说,由于通风孔8的孔径小,声阻大,还有第二罩体2内的空腔吸声,从而提高对噪音的吸声系数。

优选地,消音结构3呈环形,在从上向下的投影中消音结构3环绕通风孔11。

可选地,消音结构3也可以呈方形或者其他形状,只要其可以包绕通风孔11,使流经通风孔11的气流得到有效的吸声即可。

结合图1和图5,第一罩体1的底面上设有向下延伸的翻边部,消音结构3的内周面的上边沿设有第三缺口槽38,翻边部嵌入第三缺口槽38内。翻边部伸入第三缺口槽38内,使第一罩体1的底壁贴合消声结构3的第一板部35。

换言之,消声结构3固定于第二罩体2内的上部,消声结构3与第二罩体2的底壁形成有间隙,这样气流从通风孔11出来后,一部分进入消音结构3被吸收,另一部分则流过消声结构3和消声结构3与第二罩体2底壁的间隙,分别流向左右出风口2,从而延长了气流通过的路径,同时由于并未设置吸尘器的主要功能元件在其中,既避免了对功能元件的碰撞,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降噪减音的效果。

可选地,消音结构3的内侧壁或外侧壁上设有连通消音结构3的内外空间的消音孔33。换言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消音结构3优选为是单层微穿孔板的消音结构,第一围板31和第二围板32的其中一个作为孔板,而另一个作为背板,均可以达到吸声降噪的目的。

结合图1,电机14沿上下方向延伸,通风孔11沿环绕电机14的电机轴的方向间隔分布。通风孔11分布在以电机14的电机轴线在第一罩体1的底壁上的从上至下投影点为圆心的圆环带上。

可选地,通风孔11也可以具备不同的分布形式,比如说呈方形分布等。

结合图1,消音结构3与第二罩体2的内底面之间具有间隙。消音结构3和底部留有间隙,方便气流通过间隙,到达出风口22处,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气流的通道,更利于消减噪音。

结合图1,电机14上端与第一罩体1的上端连接有第一缓冲件4,电机14下端与第一罩体1的下端也连接有第二缓冲件5。为保证吸尘效果,通常吸尘器用到比较大功率的电机,同时,电机的功率大,一般情况下,其内部电刷换向的频率,转子转动的频率等都会比较大,并导致电机的振动频率比较大,从而产生噪音,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为了降低电机振动产生的噪音,分别在电机14与第一罩体1相连接的部分设置有缓冲件,缓冲件为第一缓冲件4和第二缓冲件5,分别位于电机14的上端和下端,其可以是胶圈、海绵垫或者是其他具备缓冲作用的弹性材料。

结合图1,第一罩体2的顶面上设有开口6,开口6的内边沿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一定位凸部7,第一定位凸部7嵌入第一缓冲件4。其中,第一定位凸部7用于对电机14的上下定位和左右定位。

结合图1,第二缓冲件5设于第一罩体1的内底面并支撑于电机14下端的中间位置,第一罩体1的内壁面上设有向上延伸的第二定位凸部8,第二定位凸部8沿第一罩体2的周向排布,第二缓冲件5的下端嵌设于第二定位凸部8的内侧。

为防止电机14的振动传递于第一罩体1上,将电机14的下端与第一罩体1的底壁上连接有第二缓冲件5,第二缓冲件5在第一罩体1的底壁上,通过第二定位凸部8进行左右限位,由于第二缓冲件5的连接于电机14的下端,其上下限位由电机14的重力左右完成。

结合图1,于第二罩体2的左右两侧均设有出风口22,第二罩体2内设置有过滤件21,过滤件21设于出风口22处,过滤件21适于对从出风口22流出的气流进行过滤。

为提升用户体验,防止出风口22内的出风气流带有较多的灰尘,除在吸尘器的尘杯(图中未示出)中对气流中携带的灰尘进行初级分离和过滤外,特别还在出风口22处设置了过滤件21,在一些实施例中,过滤件21优选为海帕网,也就是高效微粒过滤器,其有效安全,可以去除气流中的颗粒污染物,同时由于海帕网的风阻比较大,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降低风动噪音。

当然地,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海帕网这一种过滤件,还可以是其他形式的过滤件。

结合图1和图7,第一罩体1和第二罩体2之间设有密封圈9,第一罩体1的端部周沿设有向外延伸的凸缘13,密封圈9具有包覆凸缘9的包覆部91,密封圈9沿密封圈9的周向延伸的凸耳92,凸耳92抵在过滤件21的上表面。

通过密封圈9的设置,使第一罩体1和第二罩体2密闭相连,防止气流泄露,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气流的气动噪音。同时凸耳92抵接在过滤件21的上表面,一方面实现其本身的上下定位,另一方面对第一罩体1的振动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从而使吸尘器的整体噪音减弱。

结合图1和图7,过滤件21包括:过滤网211、第一盖板212和第二盖板213。第一盖板212封盖过滤网211的顶部,第二盖板213封盖过滤网211的底部,凸耳92抵接第一盖板212。

其中设置第一盖板212和第二盖板213可以很好的固定过滤网211,使其覆盖出风口22不发生偏移,从而起到过滤净化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尘器,包括:尘杯(图中未示出)和电机组件,所述尘杯具有尘气入口(图中未示出)和尘气出口(图中未示出),电机组件的入口连通所述尘气入口,电机组件为如前所述的用于吸尘器的电机组件10,于是,本实用新型的吸尘器具备前文所述的所有的优点。

总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消音结构3主要是微穿孔板消音器,微穿孔板消声器是一种高声阻,低声质量的吸声元件,声阻与穿孔板的孔径呈反比,微穿孔板孔径很小,声阻就很大,提高了结构的吸声系数。低穿孔率降低了其声质量,使依赖于声阻与声质量比值的吸声频带宽度得到展宽,同时微穿孔板后面的空腔能够有效地控制其吸收峰的位置,保证在宽频带上有较高的吸声系数。将微穿孔板消声器用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结构中,具备较为明显的吸声效果。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罩体1主要用于包裹电机14,因此可以称作电机罩,第二罩体2主要包裹出风流道,可以称作出风罩,出风罩和电机罩呈上下排布,消声结构3设置于出风罩内,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并且消音结构3采用的是单层微穿孔板消音器,虽然不局限于单层微穿孔板消音器,但是其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廉,并且易于装配,有效的减低了吸尘器在特定频率段的整机噪音,提高了产品的音品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