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不锈钢餐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05470发布日期:2020-05-20 01:32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一种不锈钢餐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餐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不锈钢餐叉。



背景技术:

餐具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品,是用于分发或摄取食物的器皿和用具。餐具包括成套的金属器具、陶瓷餐具、茶具酒器、玻璃器皿、盘碟和托盘以及五花八门、用途各异的各种容器和手持用具。餐具根据国度分,可分为中餐具和西餐具。中餐具就是一般中国人吃饭用的餐具,西餐具就是吃西餐的专用餐具,一般包括刀叉类。

在公告号为cn201182455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折叠叉子,包括叉柄、叉体,所述叉柄端部与叉体端部铰接,叉体正面设有第一凸台,叉体背面设有第二凸台,叉柄在铰接连接处两侧分别设有与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配合的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

现有技术中类似于上述的折叠叉子,在需要将餐叉进行折叠时,沿铰接连接处转动叉柄,将第一凸台固定于第一固定孔内,即完成折叠,但是,上述折叠程度小,且携带时叉体仍然外露,容易扎伤人,因而还有待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锈钢餐叉,其具有方便携带,且携带安全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不锈钢餐叉,包括叉体和叉柄,所述叉柄包括与叉体转动连接的第一叉柄和与第一叉柄远离叉体一端转动连接的第二叉柄,所述第二叉柄的外侧设置有开口相向设置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均与第二叉柄远离第一叉柄的一端相铰接,且当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闭合时,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形成用于收纳折叠后餐叉的容置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餐叉处于使用状态时,叉体与第一叉柄、第二叉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线相互平行;当需要收纳餐叉时,先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往远离叉体方向转动,使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张开状态,接着依次将叉体和第一叉柄,使餐叉处于折叠状态,最后转动闭合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即完成餐叉的收纳。

综上,通过将餐叉进行二次折叠,并将折叠后的餐叉收纳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形成的容置腔内,可达到方便携带,且携带安全的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接触的一侧开设有卡接槽,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有与卡接槽相嵌合的卡接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转动闭合时,卡接块与卡接槽相嵌合,可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连接更加稳定。

进一步的,所述卡接槽呈弧形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接槽呈弧形设置,能够方便卡接块由弧形过渡段滑出卡接槽,有利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打开和闭合。

进一步的,当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闭合时,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一侧形成供所述第一叉柄穿出的让位口,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的内壁上铰接有用于封闭所述让位口的盖板,所述盖板与容置腔内壁接触的一侧呈圆弧过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折叠后的餐叉处于容置腔内时,盖板可封闭让位口,防止粉尘或杂物弄脏容置腔内的餐叉。

进一步的,所述盖板与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的转动轴上设置有用于复位的扭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扭簧的设置,能够使得餐叉在使用状态时,盖板通过扭簧旋转收藏于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内部,餐叉在折叠状态时,盖板在扭簧的作用下抵住叉体,使盖板封住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合拢时的开口且不会自动转开。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叉柄与叉体的连接处设置有弹性件,所述叉体上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一叉柄的转动路径上的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当餐叉处于使用状态,所述弹性件嵌入所述第一定位孔内;当餐叉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弹性件嵌入所述第二定位孔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弹性件分别与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形成卡接结构,可防止餐叉在使用时产生晃动。

进一步的,所述叉体与第一叉柄的连接处设置有陶瓷纤维垫片,所述陶瓷纤维垫片的上表面与第一叉柄的下表面相贴合,所述陶瓷纤维垫片的下表面与叉体的上表面相贴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陶瓷纤维垫片的设置,能够使得陶瓷纤维垫片可减少传到第一叉柄与第二叉柄上的热量,防止烫伤人,提高使用餐叉时的安全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的外表面上设置有标签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标签槽的设置,能够使得当餐叉收纳至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形成的容置腔内时,可在标签槽内粘贴具有标识作用的标签,方便使用者进行区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将餐叉进行二次折叠,并将折叠后的餐叉收纳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形成的容置腔内,可达到方便携带,且携带安全的效果;

(2)通过弹性件分别与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形成卡接结构,可防止餐叉在使用时产生晃动;

(3)通过设置陶瓷纤维垫片,可减少传到第一叉柄与第二叉柄上的热量,防止烫伤人,提高使用餐叉时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张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餐叉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餐叉处于容置腔内的剖视示意图;

图4为餐叉使用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沿图4中a-a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6为沿图4中b-b线的部分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1、叉体;2、叉柄;21、第一叉柄;22、第二叉柄;3、第一壳体;4、第二壳体;5、容置腔;6、卡接槽;7、卡接块;8、让位口;9、盖板;10、第一定位孔;11、第二定位孔;12、弹性件;13、陶瓷纤维垫片;14、标签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

一种不锈钢餐叉,如图1、2所示,包括叉体1和叉柄2,叉体1和叉柄2均由不锈钢材料制成。其中,叉柄2包括与叉体1一端相铰接的第一叉柄21以及与第一叉柄21远离叉体1一端相铰接的第二叉柄22,通过依次转动叉体1和第一叉柄21,可使餐叉形成折叠状态,便于携带。

进一步地,结合图3所示,第二叉柄22的外侧铰接有开口相向设置的第一壳体3和第二壳体4,第一壳体3和第二壳体4均与第二叉柄22远离第一叉柄21的一端相铰接,且当第一壳体3与第二壳体4转动闭合时,第一壳体3和第二壳体4之间形成用于收纳折叠后餐叉的容置腔5。

如图3、4所示,当第一壳体3与第二壳体4闭合时,第一壳体3和第二壳体4的一侧形成供第一叉柄21穿出的让位口8,第一壳体3的内壁上铰接有用于封闭让位口8的盖板9,且盖板9与容置腔5内壁接触的一侧呈圆弧过渡。因此,当折叠后的餐叉处于容置腔5内时,盖板9可封闭让位口8,防止粉尘或杂物弄脏容置腔5内的餐叉。

进一步地,盖板9与第一壳体3的转动轴外侧安装有扭簧,餐叉在使用状态时,盖板9通过扭簧旋转收藏于第一壳体3内部,当餐叉处于容置腔5内时,盖板9在扭簧的作用下抵住叉体1,使盖板9封住让位口8且不会自动转开。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壳体3的外表面上开设有标签槽14,当餐叉收纳至第一壳体3与第二壳体4形成的容置腔5内时,可在标签槽14内粘贴具有标识作用的标签,方便使用者进行区分。

如图4、5所示,当第一壳体3与第一壳体3接触的一侧开设有呈弧形的卡接槽6,第一壳体3上固定有与卡接槽6相嵌合的卡接块7,卡接块7由橡胶块制成。当第一壳体3与第二壳体4转动闭合时,卡接块7与卡接槽6相嵌合,可使第一壳体3与第二壳体4的连接更加稳定。

如图6所示,第一叉柄21与叉体1的连接处固定有弹性件12,弹性件12由橡胶块制成。叉体1上开设有位于第一叉柄21的转动路径上的第一定位孔10和第二定位孔11,当餐叉处于使用状态,弹性件12嵌入第一定位孔10内;当餐叉处于折叠状态时,弹性件12嵌入第二定位孔11内,而通过弹性件12分别与第一定位孔10和第二定位孔11形成卡接结构,可防止餐叉在使用时产生晃动。另外,本实施例中第一叉柄21与第二叉柄22的卡接结构与上述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叉体1与第一叉柄21的连接处安装有陶瓷纤维垫片13,且陶瓷纤维垫片13的上表面与第一叉柄21的下表面相贴合,陶瓷纤维垫片13的下表面与叉体1的上表面相贴合,通过陶瓷纤维垫片13可减少传到第一叉柄21与第二叉柄22上的热量,防止烫伤人,提高使用餐叉时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和有益效果如下:

当餐叉处于使用状态时,叉体1与第一叉柄21、第二叉柄22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线相互平行,且盖板9位于第一壳体3内部;当需要收纳餐叉时,先将第一壳体3和第二壳体4往远离叉体1方向转动90度,使第一壳体3和第二壳体4处于张开状态,再依次转动叉体1和第一叉柄21,使餐叉处于折叠状态;接着,先转动盖板9,使盖板9位于第一壳体3的外侧,再转动闭合第一壳体3和第二壳体4;最后,转动盖板9,使盖板9在扭簧的作用下封闭让位口8,即完成餐叉的收纳。

综上,通过将餐叉进行二次折叠,并将折叠后的餐叉收纳在第一壳体3和第二壳体4形成的容置腔5内,可达到方便携带,且携带安全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