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体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61394发布日期:2020-08-14 19:06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一种液体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体加热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液体加热器由于加热快、无油烟、安全方便等优点,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电器。

然而,由于现有技术的液体加热器只有加热液体的功能,而刚煮开的液体由于温度较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冷却到适当温度供人们饮用,导致人们经常在着急饮用时,由于液体太烫而无法饮用的情况发生,给人们带来很多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液体加热器,其结构简单,可实现对液体的快速冷却,利于提升使用的便捷性。

上述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液体加热器,包括:

壶体,用于盛装液体;

底盘组件,所述底盘组件设置于所述壶体的底部以封闭所述壶体的底部开口;

加热构件,所述加热构件设置于所述底盘组件的底部用于对所述壶体内的液体进行加热;

半导体制冷片,所述半导体制冷片设置于所述底盘组件的底部用于对所述壶体内的液体进行冷却;

隔热构件,所述隔热构件设置于所述加热构件和所述半导体制冷片之间;

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设置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底部用于将热量往外排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底盘组件包括第一不锈钢盘和第一铝合金盘,其中在所述第一不锈钢盘的外缘上设置有环形的第一卡槽,所述壶体的底部卡接于所述第一卡槽内;

在所述第一不锈钢盘中心设置有第一通孔,在所述第一铝合金盘中心设置有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铝合金盘设置于所述第一不锈钢盘的底部上,所述第一凸起部嵌套于所述第一通孔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构件呈环形且固定于所述第一铝合金盘的底部上,所述半导体制冷片设置于所述加热构件的中心且固定于所述第一铝合金盘的底部上;

所述隔热构件呈环状且套设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外围用于将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和所述加热构件隔开。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组件包括第一散热器和第一风扇,其中所述第一散热器设置于所述隔热构件的底部开口内,所述第一风扇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器的底部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底盘组件包括第二不锈钢盘、第二铝合金盘和第三铝合金盘,其中在所述第二铝合金盘的外缘上设置有环形的第二卡槽,在所述第二铝合金盘中心设置有第二通孔,在所述第二通孔的外围、所述第二铝合金盘上设置有环形的第三卡槽,所述壶体的底部卡接于所述第二卡槽内,所述第二不锈钢盘设置于所述第二铝合金盘的中心上且封闭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二不锈钢盘的外缘外下延伸且卡接于所述第三卡槽内,所述第三铝合金盘设置于所述第二不锈钢盘的底部上,所述加热构件设置于所述第三铝合金盘的底部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热构件呈环状且套设于所述加热构件的外围用于将所述加热构件和所述半导体制冷片隔开;

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呈环状,其套设于所述隔热构件的外围且固定于所述第二铝合金盘的底部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组件包括呈环形的第二散热器、第二风扇和第一外壳,其中所述第二散热器设置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底部上,所述第一外壳设置于所述第二散热器的下方,在所述第一外壳上形成顶部敞开的第一风道,在所述第二散热器上设置有若干往下延伸的第二散热构件,所述第二散热构件伸入到所述第一风道内,所述第一风道呈环形,所述第二风扇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的一侧,在所述第一风道的另一侧设置有散热口。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底盘组件包括第三不锈钢盘和第四铝合金盘,其中在所述第三不锈钢盘的外缘上设置有环形的第四卡槽,在所述第三不锈钢盘中心设置有往下延伸的第二凸台,所述壶体的底部卡接于所述第四卡槽内,所述第四铝合金盘设置于所述第二凸台的底部上,所述加热构件设置于所述第四铝合金盘的底部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热构件呈环状且套设于所述加热构件的外围用于将所述加热构件和所述半导体制冷片隔开;

所述底盘组件还包括第五铝合金盘,所述第五铝合金盘呈环形且套设于所述隔热构件的外围,所述半导体制冷片设置于所述第五铝合金盘的底部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液体加热器为煮茶器,或者为温奶器,或者为电热水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液体加热器,其结构简单,通过设置的半导体制冷片可实现对液体的快速冷却,使液体的温度快速降低至所需要的适合温度,由此利于提升使用的便捷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中液体加热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中液体加热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一中液体加热器的结构剖视图;

图4是实施例二中液体加热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二中液体加热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二中液体加热器的结构剖视图;

图7是实施例三中液体加热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三中液体加热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三中液体加热器的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受这些实施例所限制。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实施例一: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液体加热器,液体加热器为煮茶器,或者为温奶器,或者为电热水壶,或者其他适于加热液体的器具,其包括:

壶体1,用于盛装液体,例如自来水,牛奶,茶水等;

底盘组件2,底盘组件2设置于壶体1的底部以封闭壶体1的底部开口,由此通过壶体1和底盘组件2共同形成用于盛装液体的空间;

加热构件3,加热构件3设置于底盘组件2的底部用于对壶体1内的液体进行加热;

半导体制冷片4,半导体制冷片4设置于底盘组件2的底部用于对壶体1内的液体进行冷却;

隔热构件5,隔热构件5设置于加热构件3和半导体制冷片4之间,以将加热构件3和半导体制冷片4隔开,避免加热构件3和半导体制冷片4之间在工作时产生干涉;

散热组件6,散热组件6设置于半导体制冷片4的底部用于将热量往外排出,利于提升半导体制冷片4的散热效率,进而达到冷却效率之目的。

本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器,其结构简单,通过设置的半导体制冷片4可实现对液体的快速冷却,使液体的温度快速降低至所需要的适合温度,由此利于提升使用的便捷性。

此外,通过设置的隔热构件5可以将加热构件3和半导体制冷片4隔开,避免加热构件3和半导体制冷片4之间在工作时产生干涉,利于提升各部件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例如可避免加热构件3工作时所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半导体制冷片4上,利于保证半导体制冷片4工作时对壶体1内液体的冷却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底盘组件2包括第一不锈钢盘21和第一铝合金盘22,其中在第一不锈钢盘21的外缘上设置有环形的第一卡槽210,壶体1的底部卡接于第一卡槽210内,此外,可通过使用胶水或者其他材料将壶体1和第一不锈钢盘21粘接在一起;

在第一不锈钢盘21中心设置有第一通孔211,在第一铝合金盘22中心设置有第一凸起部221,第一铝合金盘22设置于第一不锈钢盘21的底部上,第一凸起部221嵌套于第一通孔211内且与第一通孔211过盈配合。通过设置的第一铝合金盘22可方便加热构件3的安装以及固定,且铝合金的热传导效率更高,利于提升加热液体的效率。

进一步的,加热构件3呈环形且固定于第一铝合金盘22的底部上,例如可采用焊接的方式将加热构件3固定于第一铝合金盘22的底部上,其结构简单,利于提升加热构件3的安装效率和安装的可靠性,半导体制冷片4设置于加热构件3的中心且固定于第一铝合金盘22的底部上;

隔热构件5呈环状且套设于半导体制冷片4的外围用于将半导体制冷片4和加热构件3隔开,其结构简单,可有效将半导体制冷片4和加热构件3隔开,避免半导体制冷片4和加热构件3之间的工作产生干涉,利于提升各部件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例如可避免加热构件3工作时所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半导体制冷片4上,利于保证半导体制冷片4工作时对壶体1内液体的冷却效率。

进一步的,散热组件6包括第一散热器61和第一风扇62,其中第一散热器61设置于隔热构件5的底部开口内,通过设置的隔热构件5可将半导体制冷片4和加热构件3隔开的同时,可方便第一散热器61的安装以及固定,利于提升装配效率、降低装配成本。更进一步的,第一风扇62设置于第一散热器61的底部上,优选的,在第一散热器61上设置有若干往下延伸的第一散热构件,第一散热构件为翅片状,或者条状,壶体1内的液体降温时所产生的热量将会经第一散热器61传导至第一散热构件上,第一风扇62向着第一散热构件吹风可将传导至第一散热构件上热量往外排出。

本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器具有控制器和电源底座,加热构件3通过耦合器与电源底座相连接,电源底座分别为控制器、加热构件3和半导体制冷片4供电,控制器分别和加热构件3、半导体制冷片4、散热组件6信号连接,通过控制器控制加热构件3、半导体制冷片4、散热组件6工作。开始时,控制器控制加热构件3启动工作以加热位于壶体1内的液体至设定温度。当壶体1内的液体被加热至设定温度后,控制器控制加热构件3停止工作同时控制半导体制冷片4和散热组件6启动工作以将位于壶体1内的液体降温至合适的温度,由此减少用户等待液体降温的时间,利于提升使用的便捷性。

实施例二:如图4、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液体加热器,其与实施例一中所提供的液体加热器的不同之处在于:底盘组件2包括第二不锈钢盘23、第二铝合金盘24和第三铝合金盘25,其中在第二铝合金盘24的外缘上设置有环形的第二卡槽241,在第二铝合金盘24中心设置有第二通孔242,在第二通孔242的外围、第二铝合金盘24上设置有环形的第三卡槽243。壶体1的底部卡接于第二卡槽241内,此外,可通过使用胶水或者其他材料将壶体1和第二铝合金盘24粘接在一起。第二不锈钢盘23设置于第二铝合金盘24的中心上且封闭第二通孔242,第二不锈钢盘23的外缘外下延伸且卡接于第三卡槽243内,此外,可通过使用胶水或者其他材料将第二不锈钢盘23和第二铝合金盘24粘接在一起。第三铝合金盘25设置于第二不锈钢盘23的底部上,加热构件3设置于第三铝合金盘25的底部上,通过设置的第三铝合金盘25利于将加热构件3安装以及固定,本实施例中,通过焊接将加热构件3固定于第三铝合金盘25的底部上,焊接的方式相对简单,且可将加热构件3有效固定。

进一步的,隔热构件5呈环状且套设于加热构件3的外围用于将加热构件3和半导体制冷片4隔开,其结构简单,可有效将加热构件3和半导体制冷片4隔开,避免加热构件3和半导体制冷片4之间的工作产生干涉,利于提升各部件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例如可避免加热构件3工作时所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半导体制冷片4上,利于保证半导体制冷片4工作时对壶体1内液体的冷却效率。

更进一步的,半导体制冷片4呈环状,其套设于隔热构件5的外围且固定于第二铝合金盘24的底部上,由此可将半导体制冷片4和加热构件3有效隔开。此外,半导体制冷片4与第二铝合金盘24的接触面积也相对较大,以此有利于提升半导体制冷片4制冷、降温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散热组件6包括呈环形的第二散热器63、第二风扇64和第一外壳65,其中第二散热器63设置于半导体制冷片4的底部上,第一外壳65设置于第二散热器63的下方,在第一外壳65上形成顶部敞开的第一风道650,在第二散热器63上设置有若干往下延伸的第二散热构件631,第二散热构件631伸入到第一风道650内,第一风道650呈环形,第二风扇64设置于第一风道650的一侧,在第一风道650的另一侧设置有散热口651。壶体1内的液体降温时所产生的热量将会经第二散热器63传导至第二散热构件631上,第二风扇64向第一风道650内吹入冷风,冷风可将传导至第二散热构件631上热量带走,并经散热口651往外排出。

实施例三:如图7、图8和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液体加热器,其与实施例二中所提供的液体加热器的不同之处在于:底盘组件2包括第三不锈钢盘26和第四铝合金盘27,其中在第三不锈钢盘26的外缘上设置有环形的第四卡槽261,在第三不锈钢盘26中心设置有往下延伸的第二凸台262,壶体1的底部卡接于所述第四卡槽261内,此外,可通过使用胶水或者其他材料将壶体1和第三不锈钢盘26粘接在一起。第四铝合金盘27设置于第二凸台262的底部上,加热构件3设置于第四铝合金盘27的底部上。通过设置的第四铝合金盘27利于将加热构件3安装以及固定,本实施例中,通过焊接将加热构件3固定于第四铝合金盘27的底部上,焊接的方式相对简单,且可将加热构件3有效固定。

进一步的,隔热构件5呈环状且套设于加热构件3的外围用于将加热构件3和半导体制冷片4隔开,其结构简单,可有效将加热构件3和半导体制冷片4隔开,避免加热构件3和半导体制冷片4之间的工作产生干涉,利于提升各部件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例如可避免加热构件3工作时所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半导体制冷片4上,利于保证半导体制冷片4工作时对壶体1内液体的冷却效率。

更进一步的,底盘组件2还包括第五铝合金盘28,第五铝合金盘28呈环形且套设于隔热构件5的外围,半导体制冷片4设置于第五铝合金盘28的底部上,通过设置的第五铝合金盘28可使半导体制冷片4的安装位置变得更为平整,利于有效安装、固定半导体制冷片4,同时也利于半导体制冷片4对液体的均匀降温。此外,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可将半导体制冷片4和加热构件3有效隔开,此外,半导体制冷片4与第五铝合金盘28的接触面积也相对较大,以此有利于提升半导体制冷片4制冷、降温效果。

本实施例中,散热组件6采用与实施例二相同的散热组件6结构。由于已在实施例二中对散热组件6的结构进行具体、详细的描述,在此不再进行赘述以节省篇幅。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