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锅及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03839发布日期:2020-08-11 21:01阅读:376来源:国知局
内锅及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小家电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内锅及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电压力锅产品因其烹饪压力高、速度快,已经被消费者广泛使用。目前市场上,主要分ih加热、电热盘加热和电热膜加热,其中通过ih加热的电压力锅对其内锅有导磁要求,通过电热盘加热的电压力锅对其内锅的配合面要求高。而通过在内锅外表面设置电热膜加热的电压力锅,对内锅材质没有特别要求,且热效率高。

电热膜加热技术具有加热效率高、升温快的优点。但是正是由于其加热效率高、升温快,当煮饭的时候,米粒吸水后,内锅侧部温升高,容易导致米饭结锅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锅及烹饪器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内锅烹饪时与其侧壁贴合的食物的水分容易快速流失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内锅,包括:内锅本体;电热膜,设置在内锅本体的外表面上,电热膜包括位于内锅本体底部的第一电热膜段以及位于内锅本体侧部的第二电热膜段,第一电热膜段的厚度一致,和/或第二电热膜段的厚度一致,第一电热膜段的厚度大于第二电热膜段的厚度。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第二电热膜段的厚度小于第一电热膜段的厚度,相对于第一电热膜段和第二电热膜段采用同等厚度的现有技术来说,本实用新型的内锅本体的侧壁温升相对较小,从而尽量减少与内锅本体的侧部贴合的食物的水分流失,保证烹饪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电热膜段的厚度大于等于0.04mm且小于等于0.06mm,和/或,第二电热膜段的厚度大于等于0.02mm且小于0.04mm。如果电热膜的厚度大于0.06mm的话,则电热膜的附着力不够,如果电热膜的厚度大于0.02mm的话,则无法满足大功率需求。

进一步地,第一电热膜段为沿内锅本体的周向方向布置的环形电热膜,和/或第二电热膜段为沿内锅本体的周向方向布置的环形电热膜。上述结构能够增加内锅的受热面积,从而使得食物受热更加均匀,以改善烹饪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电热膜段的高度h1与内锅本体的总高度h之比在2/75至6/75之间,和/或,第二电热膜段的高度h2与内锅本体的总高度h之比在2/15至9/15之间。如果第一电热膜段的高度h1与内锅本体的总高度h之比过大,则煮饭时结锅巴的现象仍发生几率较大;如果第一电热膜段的高度h1与内锅本体的总高度h之比过小,则主加热区较小,导致烹饪时间长。如果第二电热膜段的高度h2与内锅本体的总高度h之比过大,则导致辅助加热区过大,加热效果没有明显提高,但是生产成本较高,经济性较差;如果第二电热膜段的高度h2与内锅本体的总高度h之比过小,则导致辅助加热区过小,则烹饪时间长、烹饪效果差。

进一步地,内锅本体为球釜,内锅本体被第一电热膜段所覆盖的部分的最大直径小于内锅本体被第二电热膜段所覆盖的部分的最小直径。球釜的底部的上半部分圆周大,第二电热膜覆盖在球釜的底部的上半部分处,使得第二电热膜段的面积大,电热膜功率密度就小,温升小,能够作为辅助加热区。球釜的底部的下半部分圆周小,第一电热膜段覆盖在球釜的底部的下半部分处,使得第一电热膜段的面积小,电热膜功率密度就大,温升大,能够作为主加热区。

进一步地,第一电热膜段与第二电热膜段之间具有间隙。上述结构使得第一电热膜段和第二电热膜段在加工时互不干涉,避免第二电热膜段局部位置过厚的现象发生。

进一步地,间隙的宽度r在4-10mm之间。如果间隙的宽度r过小,则在加工过程中,仍第二电热膜段局部位置仍有可能过厚。

进一步地,内锅还包括:电极,设置在电热膜上。电热膜通电后能够发热以实现加热食物的目的。

进一步地,电极包括沿内锅本体的径向方向延伸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相对布置在内锅本体的两侧。上述结构简单,易于加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内锅,内锅为上述的内锅。由于上述内锅具有能够尽量减少与内锅本体的侧部贴合的食物的水分流失,保证烹饪效果的优点,因此具有其的烹饪器具也具有上述优点。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锅的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内锅的剖视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的内锅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的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内锅本体;20、电热膜;21、第一电热膜段;22、第二电热膜段;30、电极;31、第一电极;32、第二电极;40、锅盖。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内锅包括:内锅本体10和电热膜20,其中,电热膜20设置在内锅本体10的外表面上,电热膜20包括位于内锅本体10底部的第一电热膜段21以及位于内锅本体10侧部的第二电热膜段22,第一电热膜段21的厚度一致,第二电热膜段22的厚度一致,第一电热膜段21的厚度大于第二电热膜段22的厚度。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第二电热膜段22的厚度小于第一电热膜段21的厚度,相对于第一电热膜段和第二电热膜段采用同等厚度的现有技术来说,本实用新型的内锅本体10的侧壁温升相对较小,从而尽量减少与内锅本体10的侧部贴合的食物的水分流失,保证烹饪效果。例如当煮米饭时,由于内锅本体10的侧壁温升较小,因此与侧壁接触的米粒内部的水分流失少,从而使得米饭不易结锅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热膜段21作为主加热区,第二电热膜段22作为辅助加热区,功率不大,避免煮饭时,该区域结锅巴。此外,由于主加热区和辅助加热区功率不同,温度不同,因此能够增加食物的翻滚,从而烹饪出更美味的食物。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位于第一电热膜段21内的电热膜20的厚度一致,位于第二电热膜段22内的电热膜20的厚度一致,上述结构简单,便于内锅的加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仅位于第一电热膜段21内的电热膜20的厚度一致,或者仅位于第二电热膜段22内的电热膜20的厚度一致。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热膜段21的厚度大于等于0.04mm且小于等于0.06mm,和/或,第二电热膜段22的厚度大于等于0.02mm且小于0.04mm。如果电热膜的厚度大于0.06mm的话,则电热膜的附着力不够,如果电热膜的厚度大于0.02mm的话,则无法满足大功率需求。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热膜段21的厚度为0.05mm,第二电热膜段22的厚度为0.03mm。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热膜段21为沿内锅本体10的周向方向布置的环形电热膜,第二电热膜段22为沿内锅本体10的周向方向布置的环形电热膜。上述结构能够增加内锅的受热面积,从而使得食物受热更加均匀,以改善烹饪效果。当然,在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电热膜段和第二电热膜段中的一个可以为环形电热膜,另一个呈其他形状。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热膜段21的高度h1与内锅本体10的总高度h之比在2/75至6/75之间,和/或,第二电热膜段22的高度h2与内锅本体10的总高度h之比在2/15至9/15之间。如果第一电热膜段21的高度h1与内锅本体10的总高度h之比过大,则煮饭时结锅巴的现象仍发生几率较大;如果第一电热膜段21的高度h1与内锅本体10的总高度h之比过小,则主加热区较小,导致烹饪时间长。如果第二电热膜段22的高度h2与内锅本体10的总高度h之比过大,则导致辅助加热区过大,加热效果没有明显提高,但是生产成本较高,经济性较差;如果第二电热膜段22的高度h2与内锅本体10的总高度h之比过小,则导致辅助加热区过小,则烹饪时间长、烹饪效果差。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内锅本体10为球釜,内锅本体10被第一电热膜段21所覆盖的部分的最大直径小于内锅本体10被第二电热膜段22所覆盖的部分的最小直径。球釜的底部的上半部分圆周大,第二电热膜段22覆盖在球釜的底部的上半部分处,使得第二电热膜段22的面积大,电热膜功率密度就小,温升小,能够作为辅助加热区。球釜的底部的下半部分圆周小,第一电热膜段21覆盖在球釜的底部的下半部分处,使得第一电热膜段21的面积小,电热膜功率密度就大,温升大,能够作为主加热区。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内锅本体10具有回转体形状,回转体的回转母线包括由于行程内锅本体10的侧壁的曲线段,曲线段向外凸出。形成内锅本体10的侧壁的曲线段可以是一段圆弧段,也可以包括圆心在不同位置的多个圆弧段。曲线段的圆心与回转体的回转中心之间具有间隔。内锅本体10的底壁为可以为平底或者弧形底。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热膜段21与第二电热膜段22之间具有间隙。上述结构使得第一电热膜段21和第二电热膜段22在加工时互不干涉,避免第二电热膜段22局部位置过厚的现象发生。

如图1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间隙的宽度r在4-10mm之间。如果间隙的宽度r过大,则导致主加热区和辅助加热区之间的食物很难被加热,从而使得加热效果差。如果间隙的宽度r过小,则在加工过程中,仍第二电热膜段22局部位置仍有可能过厚。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间隙的宽度r为6mm。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内锅还包括:电极30,设置在电热膜20上。电热膜20通电后能够发热以实现加热食物的目的。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电极30包括沿内锅本体10的径向方向延伸的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第一电极31与第二电极32相对布置在内锅本体10的两侧。上述结构简单,易于加工。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内锅本体10为金属内胆,内锅本体10外表面粗糙度处理后,先喷涂耐高温绝缘导热涂料(其中主要材料为氮化硼、氮化铝、氮化硅等一种或多种),然后丝印或喷涂耐高温半导体陶瓷材料(其中主要材料为石墨烯、碳纳米管、银等),再喷涂耐高温绝缘保温涂料(其中主要材料为云母粉、空心微珠等)。上述高温绝缘导热涂料即为电热膜。电极设在半导体陶瓷材料和耐高温绝缘保温涂料之间(主要材质为复合碳等)。

如图4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根据本申请的烹饪器具包括:内锅,内锅为上述的内锅。由于上述内锅具有能够尽量减少与内锅本体的侧部贴合的食物的水分流失,保证烹饪效果的优点,因此具有其的烹饪器具也具有上述优点。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锅为电压力锅,所述内锅本体上设置有锅牙,所述内锅还包括:锅盖40,锅盖40上设置有与锅牙配合的盖牙。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