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人互靠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22757发布日期:2020-06-16 23:26阅读:30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人互靠枕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颈枕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人互靠枕。



背景技术:

乘坐飞机、高铁、动车、大巴等交通工具时,坐着睡觉时容易出现摇头晃脑、脖颈酸疼、腰背僵直、睡不踏实等情况。睡不好,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要想保持人体上身和头颈竖直需要有意识地收缩肌肉。即使椅背可调节角度,因机舱或车厢空间有限,不可能为所有人提供能平躺的座椅。在有限条件下,借助一种工具使人体上身和头颈有所依靠,从而使人体上身和头颈肌肉放松,可在一定程度上让人睡得更踏实。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双人互靠枕,为一款可供双人互靠的枕头,适用于交通工具上邻座两人共同使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至少一种。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双人互靠枕,包括支撑部和两个挂持部,支撑部用于放置在相邻两人体的肩部上,两个挂持部对称地固定设置在支撑部的两侧,挂持部与支撑部围成的空间用于容纳人体的颈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包括一个支撑部和两个挂持部,支撑部用于放置在邻座两人的肩部上,邻座两人头部可依靠在支撑部,支撑部主要起到支撑头颈的作用,使用时支撑部的下侧置于双方的肩部,邻座两人头部或脸颊可依靠在支撑部的侧面;挂持部主要起到挂持双方脖子,且可防止脱落,同时还可以支撑下巴和/或后颈,从而总体增强对头部的支撑作用;本实用新型为一款可供双人互靠的枕头,适用于交通工具上邻座两人共同使用,使用时身体后方贴紧椅背并向支撑部一侧倾斜,两人同时向支撑部倚靠,有了互相的支撑力,双方的上身肌肉能完全放松,本实用新型有力地支撑住了双方的头颈,头颈肌肉也得到放松,睡得更踏实。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支撑部用于放置在相邻两人体的肩部上且夹持在并排相邻两座椅的椅背之间;挂持部、支撑部和椅背围成的空间用于容纳人体的颈部。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支撑部也可以夹持在并排相邻两座椅的椅背之间,便于固定和放置,避免发生移动,且在一人不使用时,夹持住的支撑部可以为另一人提供支撑力,可以减少对另一人的影响。

进一步,支撑部呈长条状,且其截面呈梯形;支撑部的下侧用于放置在相邻两人体的肩部,两个挂持部对称地固定连接在支撑部的左侧和右侧,支撑部的左侧、右侧和上侧向内凹陷形成弧面。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支撑部设置为长条状且其截面呈梯形的结构,一方面放置于肩部的支撑部下侧为面积较大的一侧,能更稳定的放置到两人的肩部上,且肩部受力均匀,更舒适;另一方面,梯形结构利于两人体的头部相互向对方一侧倾斜,倚靠在支撑部的侧面上,有力地支撑住了双方的头颈,利于双方的上身肌肉能完全放松。

进一步,挂持部为c形结构,且其一端与支撑部固定连接,另一端延伸至靠近支撑部的位置处;挂持部与支撑部之间形成容纳人体颈部的空间。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挂持部采用开放式的上述结构设计,使用时可打开开口套在脖子上,便于使用。

进一步,两个挂持部分别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挂持杆,挂持杆的一端与支撑部固定连接,另一端向远离支撑部的方向延伸,位于同一侧的两个挂持杆前后间隔设置并在之间形成容纳人体颈部的空间。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挂持部采用开放式的上述结构设计,形成前后间隔的设置,远离支撑部的一端开口,便于人体颈部的进出,同时,前后的挂持杆起到挂持双方脖子防止脱落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支撑下巴和后颈,从而增强对头部的支撑作用。

进一步,支撑部与挂持部一体成型,支撑部两端的前侧向远离支撑部的方向延伸形成一挂持部;支撑部两端的后侧向远离支撑部的方向延伸形成放置在并排相邻两座椅的椅背前侧的另一个挂持部或放置在并排相邻两座椅的椅背后侧的限位部。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一体成型产品。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其中,限位部放置在并排相邻两座椅的椅背的后侧,使用时,椅背和限位部相互限位,防止支撑部脱离椅背之间,提高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的稳定性。

进一步,支撑部和两个挂持部均为充气气囊,且相互连通。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便于携带,放气后占用空间小。

进一步,支撑部或挂持部上设置有充气气阀。

进一步,支撑部和两个挂持部的材质均为塑胶薄膜。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轻便且满足气密性要求。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充气气阀用于对充气气囊式的支撑部或挂持部进行充放气。

进一步,支撑部和挂持部材质均为聚醚型聚氨酯泡沫海绵。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轻便,且使用后可恢复形状。

进一步,支撑部和挂持部的外侧均包裹有布艺垫套。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便于拆卸清洗或更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双人互靠枕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双人互靠枕一个实施例使用状态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双人互靠枕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双人互靠枕又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双人互靠枕再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双人互靠枕再一个实施例使用状态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支撑部,2挂持部,3、挂持杆,4、座椅,5、充气气阀,6、限位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4所示,一种双人互靠枕,包括支撑部1和两个挂持部2,支撑部1用于放置在相邻两人体的肩部上,两个挂持部2对称地固定设置在支撑部1的两侧,挂持部2与支撑部1围成的空间用于容纳人体的颈部。

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施例包括一个支撑部1和两个挂持部2,支撑部1用于放置在邻座两人的肩部上,邻座两人头部可依靠在支撑部1,支撑部1主要起到支撑头颈的作用,使用时支撑部1的下侧置于双方的肩部,邻座两人头部或脸颊可依靠在支撑部1的侧面;挂持部2主要起到挂持双方脖子,且可防止脱落,同时还可以支撑下巴和/或后颈,从而总体增强对头部的支撑作用;本实施例为一款可供双人互靠的枕头,适用于交通工具上邻座两人共同使用,使用时身体后方贴紧椅背并向支撑部1一侧倾斜,两人同时向支撑部1倚靠,有了互相的支撑力,双方的上身肌肉能完全放松,本实施例有力地支撑住了双方的头颈,头颈肌肉也得到放松,睡得更踏实。

实施例2

如图1-2所示,一种双人互靠枕,包括支撑部1和两个挂持部2,支撑部1用于放置在相邻两人体的肩部上,两个挂持部2对称地固定设置在支撑部1的两侧,挂持部2与支撑部1围成的空间,用于容纳人体的颈部。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包括一个支撑部1和两个挂持部2,支撑部1用于放置在邻座两人的肩部上,邻座两人头部可依靠在支撑部1,支撑部1主要起到支撑头颈的作用,使用时支撑部1的下侧置于双方的肩部,邻座两人头部或脸颊可依靠在支撑部1的侧面;挂持部2主要起到挂持双方脖子,且可防止脱落,同时还可以支撑下巴和后颈,从而总体增强对头部的支撑作用;本实施例为一款可供双人互靠的枕头,适用于交通工具上邻座两人共同使用,使用时身体后方贴紧椅背并向支撑部1一侧倾斜,两人同时向支撑部1倚靠,有了互相的支撑力,双方的上身肌肉能完全放松,本实施例有力地支撑住了双方的头颈,头颈肌肉也得到放松,睡得更踏实

优选的,如图1所示,支撑部1呈长条状,且其截面呈梯形;支撑部1的下侧用于放置在相邻两人体的肩部,两个挂持部2对称地固定连接在支撑部1的左侧和右侧,支撑部1的左侧、右侧和上侧向内凹陷形成弧面。

具体的,支撑部1的各个侧面的连接处均为圆弧过度,起到安全作用。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支撑部1设置为长条状且其截面呈梯形的结构,一方面放置于肩部的支撑部1下侧为面积较大的一侧,能更稳定的放置到两人的肩部上,且肩部受力均匀,更舒适;另一方面,梯形结构利于两人体的头部相互向对方一侧倾斜,倚靠在支撑部1的侧面上,有力地支撑住了双方的头颈,利于双方的上身肌肉能完全放松。

支撑部1的左侧、右侧和上侧向内凹陷形成弧面,符合人体生理需求,使用舒适,且头部置于内陷弧面部分,利于头部的固定,避免使用者在睡着时头部的移动,睡得更踏实。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挂持部2为c形结构,且其一端与支撑部1固定连接,另一端延伸至靠近支撑部1的位置处;挂持部2与支撑部1之间形成容纳人体颈部的空间。

可以理解的是,挂持部2采用开放式的上述结构设计,使用时可打开开口套在脖子上,便于使用。

优选的,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支撑部1和两个挂持部2均为充气气囊,且相互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充气式的产品便于携带,放气后占用空间小。

具体的,支撑部1或挂持部2上设置有充气气阀5。

充气气阀5用于对充气气囊式的支撑部1或挂持部2进行充放气。

支撑部1和两个挂持部2的材质均为塑胶薄膜。具体为pvc或tpu等,轻便且满足气密性要求。

在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支撑部1和挂持部2材质均为聚醚型聚氨酯泡沫海绵。聚醚型聚氨酯泡沫海绵的常用叫法为记忆海绵,轻便,且使用后可恢复形状。

在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支撑部1和挂持部2材质也可为普通海绵。

优选的,支撑部1和挂持部2的外侧均包裹有布艺垫套。便于拆卸清洗或更换。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挂持部2的结构不同,其余特征均相同。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两个挂持部2分别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挂持杆3,挂持杆3的一端与支撑部1固定连接,另一端向远离支撑部1的方向延伸,位于同一侧的两个挂持杆3前后间隔设置并在之间形成容纳人体颈部的空间。

可以理解的是,挂持部2采用开放式的上述结构设计,形成前后间隔的设置,远离支撑部1的一端开口,便于人体颈部的进出,同时,前后的挂持杆3起到挂持双方脖子防止脱落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支撑下巴和后颈,从而增强对头部的支撑作用。

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本实施例具有的实施例2的有益效果,在此就不再赘述。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支撑部1和挂持部2的结构不同,其余特征均相同。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支撑部1与挂持部2一体成型,支撑部1两端的前后侧分别向向远离支撑部1的方向延伸形成两个挂持部2。两个挂持部2与支撑部1围成的空间用于容纳人体的颈部。结构简单,便于生产。

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本实施例具有的实施例2的有益效果,在此就不再赘述。

实施例5

如图5-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支撑部1两端的前侧向远离支撑部1的方向延伸形成一挂持部2;支撑部1两端的后侧向远离支撑部1的方向延伸形成一限位部6;其中,限位部6用于放置在并排相邻两座椅4的椅背的后侧;挂持部2、支撑部1和椅背围成的空间用于容纳人体的颈部。其余特征均相同,在此就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本实施例具有的实施例4的有益效果,同时,支撑部1也可以夹持在并排相邻两座椅4的椅背之间,便于固定和放置,避免发生移动,且在一人不使用时,夹持住的支撑部1可以为另一人提供支撑力,可以减少对另一人的影响。限位部6放置在并排相邻两座椅4的椅背的后侧,使用时,椅背和限位部6相互限位,防止支撑部1脱离椅背之间,提高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的稳定性。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一”、“实施例二”、“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方法、装置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方法、装置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