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泡茶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68706发布日期:2020-09-18 19:07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泡茶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泡茶器皿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泡茶壶。



背景技术:

泡茶,具有悠久的历史,带动了茶具、茶道、茶艺、茶文化的发展,茶具中的茶壶是泡茶的重要工具,著名的如紫砂壶,茶壶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而且种类繁多,随着科技的发展,茶壶也具有了诸多变化,可以通过电加热等方式进行,同时也集成了越来越多的温度等控制器件,现有的电热茶壶是使用电热丝作为加热元件,一般将电热丝设置在茶壶的底座中,通电后将茶壶置于底座上即可对茶水进行加热;也有使用电磁炉作为加热元件的电热茶壶,此类电热茶壶是利用电磁加热原理对置于茶壶底部的含铁质金属进行加热从而实现茶水加热的。

茶水的品质、口感除了与茶叶品质有关之外,还与茶水温度、浓度以及残渣有关,水温越高,煮泡时间越长,则溶解度愈大,茶汤也就愈浓;相反,水温愈低,煮泡时间越短,溶解度愈小,茶汤就愈淡。为了控制茶水品质,如授权公告号cn205513812u的中国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能自动检测茶水浓度的茶壶。它是由杯盖、壶身、透光杆、光电传感器组件、电热或电磁元件、单片机、底座、电线、反射镜等组成,在所述壶身的底部设有一反射镜、一透光杆及一光电传感器组件,所述光电传感器组件与反射镜相对设置在所述壶身底部,且各居一端,所述透光杆设置在所述光电传感器组件与反射镜之间;所述透光杆为一空心的圆柱体,且周围设有多组小孔用于茶水流通;所述透光杆安装完毕后,其中心位置与所述光电传感器组件中心及所述反射镜中心相对齐,且所述光电传感器组件与所述反射镜各居所述透光杆一端。该茶壶能自动检测茶水的浓度,操作简单,且检测精度高,能精确控制茶水的煮泡程度。

但是,现有的茶壶虽然可以进行自动加热、滤渣以及浓度控制,但是,对于上述功能结构如何能够进一步结合,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智能泡茶壶,能够实现自动化地泡茶,并保证茶水与茶叶之间的有效分离。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智能泡茶壶,包括茶壶体、设置在所述茶壶体上的茶壶盖,所述茶壶盖中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设置有主控电路板和电池,所述茶壶盖向所述茶壶体内延伸设置有金属管体,所述金属管体上套设有升降茶漏,所述金属管体内设置有升降丝杆,所述安装槽内设置有升降驱动电机,所述升降驱动电机与所述主控电路板连接,所述升降驱动电机驱动所述升降丝杆,所述升降丝杆带动所述升降茶漏在所述金属管体上下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升降丝杆上的螺母上设置有磁铁,所述升降茶漏对应所述螺母也设置有磁铁,所述升降茶漏与所述螺母通过所述磁铁在所述金属管体外壁之间吸附配合。

可选的,所述升降驱动电机通过一电机支架安装在所述安装槽内,所述升降驱动电机输出端通过一联轴器与所述升降丝杆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管体的下端延伸靠近所述茶壶体的底部,所述金属管体下部设置有塑胶支架件,所述塑胶支架件上通过一轴承座与所述升降丝杆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塑胶支架件下部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通过连接线与所述主控电路板连接,所述连接线通过一出现固定杆设置在所述金属管体内。

进一步的,所述茶壶盖上还设置有oled显示屏、指示灯和控制按键,所述oled显示屏、所述指示灯和所述控制按键与所述主控电路板连接。

可选的,茶壶盖一端设置有出水口,出水口与茶壶体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管体下端还设置有加热器件,所述加热器件通过所述连接线与所述主控电路板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管体下端设置有浓度识别检测模组,所述浓度识别检测模组包括led灯板、感光器件,所述led灯板和所述感光器件与所述主控电路板连接,所述塑胶支架件上设置一与所述茶壶体连通的通孔,所述led灯板和所述感光器件设置在所述通孔相对的两侧。

可选的,所述led灯板和所述感光器件上分别设置有玻璃透镜。

进一步的,所述主控电路板集成设置有微处理器、与所述微处理器连接的oled显示屏驱动电路、电机驱动电路、温度采集电路、充电驱动电路、恒温加热电路以及感光识别电路。

进一步的,所述主控电路板上还集成设置有与所述微处理器连接的无线通讯器件,所无线通讯器件是蓝牙通信模块、无线rf通信模块、wi-fi通信模块任意一种。优选为蓝牙4.0通信模块,实现与移动终端的数据通信,可以通过移动终端与云端服务器连接,也可以直接与云端服务器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泡茶壶,通过设置升降茶漏和升降驱动电机,通过电机带动升降茶漏在茶壶体内上下移动,使得热水与升降茶漏内的茶叶进行接触与分离,主控电路板上微处理器集成有时间模块,通过控制按键设置设定泡茶时间,从而实现了自动泡茶;通过金属管体上利用磁铁吸附进行升降茶漏驱动,避免了电器元件的密封问题;另外,通过设置加热器件,可以通过主控电路板进行温度设置,从而实现茶水的恒温控制;其次,通过设置led灯板以及感光器件,当灯光穿过茶水到达感光器件时,茶水的浓度与茶水的颜色有关,通过光照度、颜色等数据可以判断茶水浓度,从而使得智能泡茶壶可以实现自动化的泡茶,并保证茶水的品质、口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智能泡茶壶主视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智能泡茶壶主视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智能泡茶壶主视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泡茶壶控制电路原理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微处理器电路原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温度采集电路原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oled显示屏驱动电路原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稳压电路原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充电驱动电路原理图;

图中,10-智能泡茶壶,11-茶壶体,12-茶壶盖,13-安装槽,14-金属管体,15-升降茶漏,16-主控电路板,17-电池,18-升降驱动电机,19-电机支架,110-联轴器,111-升降丝杆,112-螺母,113-磁铁,114-轴承座,115-出线固定杆,116-连接线,117-塑胶支架件,118-温度传感器,119-oled显示屏,120-控制按键,121-出水口;122-加热器件,123-led灯板,124-感光器件,125-玻璃透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1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泡茶壶10,包括茶壶体11、设置在所述茶壶体11上的茶壶盖12,所述茶壶盖12中设置有安装槽13,所述安装槽13内设置有主控电路板16和电池17,所述茶壶盖12向所述茶壶体11内延伸设置有金属管体14,所述金属管体14上套设有升降茶漏15,所述金属管体14内设置有升降丝杆111,所述安装槽13内设置有升降驱动电机18,所述升降驱动电机18与所述主控电路板16连接,所述升降驱动电机18驱动所述升降丝杆111,所述升降丝杆111带动所述升降茶漏15在所述金属管体14上下移动。

其中,所述升降丝杆111上的螺母112上设置有磁铁113,所述升降茶漏15对应所述螺母112也设置有磁铁113,所述升降茶漏15与所述螺母112通过所述磁铁113在所述金属管体14外壁之间吸附配合。

可选的,所述升降驱动电机18通过一电机支架19安装在所述安装槽13内,所述升降驱动电机18输出端通过一联轴器110与所述升降丝杆111连接。其中,所述金属管体14的下端延伸靠近所述茶壶体11的底部,所述金属管体14下部设置有塑胶支架件117,所述塑胶支架件117上通过一轴承座114与所述升降丝杆111连接。

可选的,升降丝杆111与螺母112也可以利用其它直线驱动方式,如微型同步带和同步带轮组,将磁铁固定在同步带上也能够实现升降茶漏的上下移动。

其中,所述塑胶支架件117下部设置有温度传感器118,所述温度传感器118通过连接线116与所述主控电路板16连接,所述连接线116通过一出现固定杆115设置在所述金属管体14内。

其中,所述茶壶盖12上还设置有oled显示屏119、指示灯(未示出)和控制按键120,所述oled显示屏119、所述指示灯和所述控制按键120与所述主控电路板16连接。

可选的,茶壶盖12一端设置有出水口121,出水口121与茶壶体11连通。

使用时,主控电路板上的微处理器集成设置有时钟模块,或者利用其它晶振作为时钟模块,通过控制按键可以设置泡茶时间,也可以根据茶水温度设置泡茶时间,通过升降茶漏来实现热水与茶叶的接触分离,通过oled显示屏显示茶水温度等参数。另外,通过主控电路板上集成设置存储芯片,可以将不同类型的茶叶的泡茶时间、热水温度等参数进行显示,引导用户设置合理的泡茶时间、热水温度。

如图2所示,所述金属管体14下端还设置有加热器件122,所述加热器件122通过所述连接线116与所述主控电路板16连接。通过主控电路板16可以设置茶水恒温温度,当温度低于茶水恒温温度时,加热器件对茶水进行加热,保持茶水温度适宜。

如图3所示,所述金属管体14下端设置有浓度识别检测模组,所述浓度识别检测模组包括led灯板123、感光器件124,所述led灯板123和所述感光器件124与所述主控电路板16连接,所述塑胶支架件117上设置一与所述茶壶体11连通的通孔,所述led灯板123和所述感光器件124设置在所述通孔相对的两侧。茶水的浓度一般与茶水颜色相关,茶水颜色影响了茶水的透光性能,通过感光器件可以根据光照度、颜色等光学参数判断茶水浓度,当然不同茶叶类型的参数不同,可以通过存储芯片将参考浓度预先保存,在泡茶时选择茶叶类型,当茶叶浓度超过参考浓度,提升用户加水。

可选的,所述led灯板123和所述感光器件124上分别设置有玻璃透镜125。感光器件可以是光照度传感器或者ccd传感器,ccd传感器是一种硅基多通道阵列探测器,可以探测紫外、可见和近红外光。因为它是高感光度半导体器件,适合分析微弱的拉曼信号,再加之ccd探测器允许进行多通道操作(可以在一次采集中探测到整段光谱),所以很适合用来检测拉曼信号。ccd探测器一般是一维(线状)或二维(面状)的阵列,阵列由成千上万个独立的探测器元素组成(也称为像元)。每个元素受到光的作用产生电荷——光越强,作用时间越长,产生的电荷越多。最终,读出电子元件把电荷从像元中引出,从而每个电荷都被读出测量。在普通的拉曼光谱仪中,拉曼散射首先通过衍射光栅色散,然后投射到ccd阵列的长轴上,第一个像元探测到光谱低波数起始信号,第二个像元探测到下一个光谱位置的信号,依此类推,最后一个像元将探测到光谱高波数终端信号。

其中,所述主控电路板16上还集成设置有与所述微处理器连接的无线通讯器件,所无线通讯器件是蓝牙通信模块、无线rf通信模块、wi-fi通信模块任意一种。优选为蓝牙4.0通信模块,实现与移动终端的数据通信,可以通过移动终端与云端服务器连接,也可以直接与云端服务器连接。

其中,所述主控电路板16集成设置有微处理器、与所述微处理器连接的oled显示屏驱动电路、电机驱动电路、温度采集电路、充电驱动电路、恒温加热电路以及感光识别电路。

具体的,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基于kf8s1025器件的微处理器电路原理图;温度传感器12可以是ntc热敏电阻、红外感应传感器等等,图6为一种温度采集电路原理图;如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oled显示屏驱动电路原理图,oled显示屏用于显示深紫外led杀菌的智能水杯的温度、电量等状态信息;图8为本实施例采用的一种稳压电路原理图;图9为本实施例中锂电池采用的充电驱动电路原理图。

本实施例的器件电路不限于此,如电机驱动器件等其他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

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泡茶壶,通过设置升降茶漏和升降驱动电机,通过电机带动升降茶漏在茶壶体内上下移动,使得热水与升降茶漏内的茶叶进行接触与分离,主控电路板上微处理器集成有时间模块,通过控制按键设置设定泡茶时间,从而实现了自动泡茶;通过金属管体上利用磁铁吸附进行升降茶漏驱动,避免了电器元件的密封问题;另外,通过设置加热器件,可以通过主控电路板进行温度设置,从而实现茶水的恒温控制;其次,通过设置led灯板以及感光器件,当灯光穿过茶水到达感光器件时,茶水的浓度与茶水的颜色有关,通过光照度、颜色等数据可以判断茶水浓度,从而使得智能泡茶壶可以实现自动化的泡茶,并保证茶水的品质、口感。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在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排”、“列”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专利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实用新型专利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固连”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专利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专利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