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上开式窗户的集装箱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58734发布日期:2020-05-15 17:45阅读:692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上开式窗户的集装箱房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集装箱房,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上开式窗户的集装箱房。



背景技术:

集装箱房,也叫集装箱活动房,主要以集装箱为基础材料改造成有门、有窗的房屋。

集装箱房具有改造成本低,组装速度快,节能环保,可以重复利用,不会产生建筑垃圾等优点。集装箱房现已广泛应用于野外作业、建筑施工、大型工厂等领域,作为野外作业人员的宿舍、办公室,也可以作为建筑工人的宿舍、办公室、仓库、食堂,还可以作为工厂的工人宿舍、食堂、仓库。由于集装箱房的改造成本低、组装速度快等优点,集装箱房逐渐出现在各大一线城市,作为廉价的出租房使用。而且,由于集装箱房具有节能环保、可重复利用、不会产生建筑垃圾等优点,提倡“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的理念的2011年深圳大运会在其龙岗场馆里面也使用集装箱房建附加场所。

窗户是集装箱房最主要的透光、通风结构。目前,集装箱房的窗户主要为向外对开式或层叠平开式。

向外对开式窗户打开时,玻璃窗向外且向左右两侧转动。这种向外对开式窗户打开时一方面占领了窗户外的一定空间;另一方面打开玻璃窗时,玻璃窗转向窗户的两侧,这样挡住了从窗户两侧吹过来的风。尤其是当集装箱房比较密集地搭建的环境下,集装箱房与集装箱房之间间隔的距离比较近,而且集装箱房与集装箱房之间又作为通道时,向外对开式窗户打开时占用通道的空间,影响通道的正常通行,例如行人穿过通道时容易被打开的玻璃窗撞到;而且密集集装箱房之间本来就容易形成相互阻挡导致空气不流通,向外对开式窗户打开时还阻挡了窗户两侧出吹过来的风,加重了空气的不流通性。所以现有技术中,集装箱房采用向外对开式窗户不但占用窗户外面的空间,而且通风效率低。

层叠平开式窗户,关闭时多扇玻璃窗依次排列;打开时,需要将多扇玻璃窗进行层叠,以腾出空气流通的通道。这种层叠平开式窗户虽然不会占用窗户外的空间,也不会阻挡窗户两侧的风,但是很大比例地占用窗户本身的空间,使得空气进出集装箱房的窗口小。例如,两扇玻璃窗的窗户,完全打开时仅有窗户大小的一半的流通通道。因此,层叠平开式窗户的通风效率非常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具有上开式窗户的集装箱房,打开上开式窗户时多扇玻璃窗向上开式窗户外转动同时向上层叠,上开式窗户通风效率高,且占用上开式窗户外的空间小。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具有上开式窗户的集装箱房,包括房屋本体及开设在所述房屋本体上的上开式窗户;所述上开式窗户包括:窗框、开合机构及若干扇玻璃窗,所述窗框固定在所述房屋本体上,若干扇所述玻璃窗分别与所述开合机构连接;

所述开合机构设置在所述窗框上,且所述开合机构沿所述窗框张开或收拢,以使得若干扇所述玻璃窗沿所述窗框下降并依次排列闭合或沿所述窗框上升并层叠式打开;

所述开合机构包括若干组沿所述窗框依次啮合的开合臂组,每一所述开合臂组包括调整臂和配合臂;所述调整臂包括驱动端和转动端,所述配合臂包括配合端和连接端;所述转动端与所述连接端转动连接,所述配合端与所述玻璃窗连接;所述驱动端具有第一弧形棘齿,所述配合端具有第二弧形棘齿,相邻两组所述开合臂组的所述第一弧形棘齿与所述第二弧形棘齿啮合;

所述开合机构还包括若干个滑动连接块,相互啮合的所述驱动端和所述配合端分别与所述滑动连接块转动连接;

所述窗框开设有滑动连接收容槽,所述滑动连接块滑动设置在所述滑动连接收容槽中;

所述上开式窗户还包括定位锁合机构,所述定位锁合机构设在所述窗框上,用于对所述开合机构进行锁合或解锁,以使得所述开合机构沿所述滑动连接收容槽活动或与所述窗框相互固定。

本发明提供的具有上开式窗户的集装箱房,打开上开式窗户时多扇玻璃窗向上开式窗户外转动同时向上层叠,上开式窗户通风效率高,且占用上开式窗户外的空间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具有上开式窗户的集装箱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上开式窗户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上开式窗户的其中一个状态示意图;

图4为图2中上开式窗户的另一个状态示意图;

图5为图2中上开式窗户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一中定位锁合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滑动锁合件与解锁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8为图7中滑动锁合件与解锁组件的拆解图;

图9为图7中滑动锁合件与解锁组件装配的俯视图;

图10为图9沿a-a的剖视图;

图11为实施例二中定位锁合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滑动锁合件与解锁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滑动锁合件与解锁组件的拆解图;

图14为图12中滑动锁合件与解锁组件的装配主视图;

图15为图14沿a-a的剖视图;

图16为实施例三中定位锁合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中滑动锁合件与解锁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18为图17中滑动锁合件与解锁组件的拆解图;

图19为实施例四中定位锁合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9中滑动锁合件与解锁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21为图20中滑动锁合件与解锁组件的拆解图;

图22为实施例五中定位锁合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图22中滑动锁合件与解锁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24为图23中滑动锁合件与解锁组件的拆解图;

图25为图23中滑动锁合件与解锁组件装配的俯视图;

图26为图25沿a-a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具有上开式窗户的集装箱房10,包括房屋本体20及开设在房屋本体20上的上开式窗户30。如图2所示,上开式窗户30包括:窗框40、开合机构50及若干扇玻璃窗60。窗框40固定在房屋本体20上,若干扇玻璃窗60分别与开合机构50连接。

如图2、图3及图4所示,开合机构50设置在窗框40上,且开合机构50沿窗框40张开或收拢,以使得若干扇玻璃窗60沿窗框40下降并依次排列闭合或沿窗框40上升并层叠式打开。

如图2及图5所示,具体的,开合机构50包括若干组沿窗框40依次啮合的开合臂组70,每一开合臂组70包括调整臂80和配合臂90。调整臂80包括驱动端110和转动端120。配合臂90包括配合端130和连接端140。转动端120与连接端140转动连接,配合端130与玻璃窗60连接。驱动端110具有第一弧形棘齿150,配合端130具有第二弧形棘齿160,相邻两组开合臂组70的第一弧形棘齿150与第二弧形棘齿160啮合。具体的,开合机构50还包括若干个滑动连接块170。相互啮合的驱动端110和配合端130分别与滑动连接块170转动连接。窗框40开设有滑动连接收容槽180,滑动连接块170滑动设置在滑动连接收容槽180中。

如图2所示,具体的,上开式窗户30还包括定位锁合机构500。定位锁合机构500设在窗框40上,用于对开合机构50进行锁合或解锁,以使得开合机构50沿滑动连接收容槽180活动或与窗框40相互固定。具体的,玻璃窗60开设有与驱动端110的第一弧形棘齿150配合的闭合避让槽190。具体的,调整臂80的转动端120开设有第一避让凹槽210。配合臂90的连接端140开设有第二避让凹槽220。

如图2及图5所示,具体的,位于窗框40最上端的调整臂80的驱动端110转动设置在窗框40上。位于窗框40最上端的玻璃窗60转动设置在窗框40上,同时与位于窗框40最上端的调整臂80的驱动端110啮合。

以下对本发明的具有上开式窗户的集装箱房10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请一并参阅图2、图3、图4及图5):

当具有上开式窗户的集装箱房10的上开式窗户30处于完全关闭状态时,开合机构50沿窗框40极限张开,即两组开合臂组70依次呈一直线张开,此时三扇玻璃窗60依次排列闭合,形成上开式窗户30的关闭状态(此时开合机构50处于锁合状态);当然,玻璃窗60的数量不仅限于三扇,本实施例仅以三扇玻璃窗60作为举例说明;

当需要打开上开式窗户30时,通过定位锁合机构500对开合机构50进行解锁,解锁后开合机构50可沿滑动连接收容槽180滑动;此时向上推窗框40最下端的一扇玻璃窗60,两组开合臂组70同时上升并收拢,两组开合臂组70同时上升并收拢从而带动三扇玻璃窗60同时向远离窗框40的方向打开;且窗框40下端的两扇玻璃窗60还同时上升,并向窗框40最上端的一扇玻璃窗60靠拢,形成层叠趋势;当然,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调整玻璃窗60打开的角度;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驱动端110具有第一弧形棘齿150,配合端130具有第二弧形棘齿160,且相邻两组开合臂组70的第一弧形棘齿150与第二弧形棘齿160啮合,故在打开玻璃窗60的过程中,驱动端110、配合端130沿滑动连接收容槽180上升的同时还发生转动;因此,在此过程中驱动端110顺时针转动,配合端130逆时针转动;当然,在关闭玻璃窗60的过程中,则驱动端110逆时针转动,配合端130顺时针转动;

还需要说明的是,玻璃窗60开设有与驱动端110的第一弧形棘齿150配合的闭合避让槽190,以使得玻璃窗60在关闭时,玻璃窗60紧密地与窗框40贴合,避免了上开式窗户30关不紧而出现漏风的情况。

还需要说明的是,调整臂80的转动端120开设有第一避让凹槽210。配合臂90的连接端140开设有第二避让凹槽220。在开合臂组70收拢的过程中,第一避让凹槽210和第二避让槽形成相互避让,以使得开合臂组70的调整臂80和配合臂90更加紧密地收拢在一起,进而使得三扇玻璃窗60更加紧密地层叠在一起,从而减小空间的占用,也确保玻璃窗60完全打开而不会对上开式窗户30的通风形成阻挡,确保上开式窗户30的通风效率;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具有上开式窗户的集装箱房10,若需要减小对上开式窗户30外的空间的占用,只需要缩小玻璃窗60的高度同时增加玻璃窗60的数量即可。若需要增大上开式窗户30的通风通道,只需要增加玻璃窗60的数量和/或玻璃窗60的宽度即可,不需要增加玻璃窗60的高度,从而不会增加上开式窗户30外的空间的占用,同时确保上开式窗户30通风效率高;

还需要说明的是,现有技术中,集装箱房的窗户的收容槽为开口向上的横向设置;现有技术的这种窗户非常容易积灰,且堆积的灰尘很难清理干净;本发明的具有上开式窗户的集装箱房10,其窗框40开设的滑动连接收容槽180为纵向的滑动连接收容槽180;本发明的纵向的滑动连接收容槽180与现有技术的横向的收容槽相比,几乎不会积灰,而且方便打扫。

如图2、图6、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定位锁合机构500包括:滑轨510、滑动锁合件520及解锁组件530。滑轨510固定在窗框40上,滑动锁合件520与开合机构50连接。滑轨510开设有滑动槽540,滑动槽540从槽底向所述滑动槽540的开口逐渐收窄。滑动锁合件520具有卡接部550和引导部560。卡接部550滑动卡设在滑动槽540中,且卡接部550从滑动槽540的槽底向滑动槽540的开口逐渐收窄。引导部560压持于所述滑轨510上。

如图8、图9及图10所示,具体的,解锁组件530包括:锁合块570、配合球580及锁合杆590。锁合块570为倾斜块。锁合块570与卡接部550连接。具体的,滑动锁合件520开设有锁合通道511,配合球580收容在锁合通道511中,锁合杆590部分收容在锁合通道511中。

请继续参考图8及图10,具体的,锁合杆590用于向配合球580提供一推力,以使得锁合块570与卡接部550相互远离,进而使得锁合块570和卡接部550与滑动槽540的内侧壁相抵持。具体的,锁合杆590包括操作端512和作用端513,操作端512沿锁合通道511凸出于滑动锁合件520,作用端513收容在锁合通道511中。作用端513具有圆锥形调整部514和圆柱形锁合部515,配合球580与圆锥形调整部514或圆柱形锁合部515相抵持。

请继续参考图10,具体的,锁合通道511中与配合球580相对的一侧设置有一弧形凸起516,弧形凸起516圆锥形调整部514或圆柱形锁合部515相抵持。具体的,锁合通道511还设置有极限阻挡台517,锁合杆590设置有极限配合台518,极限配合台518压持于极限阻挡台517或与极限阻挡台517分离。具体的,锁合杆590的操作端512开设有多条防滑凹槽519(如图8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对本实施例的定位锁合机构500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请一并参考图6-图10):

定位锁合机构500设在窗框40上,用于对开合机构50进行锁合或解锁,以使得开合机构50沿滑动连接收容槽180活动或与窗框40相互固定;在本实施例中,滑轨510固定在窗框40上;滑动锁合件520滑动卡接在滑轨510上,滑动锁合件520还与滑动连接块170固定连接;

当定位锁合机构500处于解锁状态时,开合机构50与窗框40相对滑动,此时玻璃窗60可进行打开或关闭;此时,锁合杆590的圆锥形调整部514分别与配合球580和弧形凸起516相抵持;需要说明的是,圆锥形调整部514与配合球580和弧形凸起516的抵持是比较宽松的抵持,可以是刚好接触上的状态;此时,锁合块570与滑动锁合件520紧密连接,滑动锁合件520和锁合块570一同沿滑动槽540滑动;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滑动锁合件520与滑动连接块170连接,故滑动锁合件520和锁合块570一同沿滑动槽540滑动时,开合机构50可沿窗框40张开或收拢,玻璃窗60随开合机构50的张开或收拢进行打开角度的调整;

当玻璃窗60打开到所需的角度,或是到达完全关闭状态时,需要对玻璃窗60的状态进行稳定的保持(此时定位锁合机构500为锁合状态);此时,通过外力对锁合杆590的操作端512进行按压,使得锁合杆590沿进入锁合通道511的方向运动;在此过程中,锁合杆590的圆锥形调整部514分别与配合球580和弧形凸起516相抵持的状态过渡为锁合杆590的圆柱形锁合部515分别与配合球580和弧形凸起516相抵持的状态;在此过程中,锁合杆590不断挤压配合球580和弧形凸起516,从而为配合球580提供一推力,以使得配合球580向靠近滑动槽540的内侧壁方向移动,从而间接地向锁合块570提供一推力,以使得锁合块570向靠近滑动槽540的内侧壁方向移动,即锁合块570和滑动锁合件520相互远离;锁合块570和滑动锁合件520相互远离,使得锁合块570和滑动锁合件520分别紧密地与滑动槽540的内侧壁抵持;需要说明的是,此时锁合块570和滑动锁合件520与滑动槽540的内侧壁抵持的紧密程度足以使得锁合块570和滑动锁合件520与滑轨510相对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配合球580和弧形凸起516对锁合杆590的圆锥形调整部514形成引导作用;因此,配合球580和弧形凸起516与锁合杆590的圆锥形调整部514配合的结构,使得锁合杆590能够顺畅且平稳地进一步进入锁合通道511;此外,圆锥形调整部514、圆柱形锁合部515、配合球580和弧形凸起516的相互配合,使得锁合杆590从圆锥形调整部514分别与配合球580和弧形凸起516相抵持的状态顺畅且平稳地过渡到圆柱形锁合部515分别与配合球580和弧形凸起516相抵持的状态;前述这两种状态顺畅且平稳的过渡,使得配合球580给锁合块570提供的推力是均匀变化的,而不是瞬间的冲击力,从而使得锁合块570和滑动锁合件520与滑动槽540的内侧壁的抵持是从宽松到紧密的逐渐变化的,而不是瞬间撞击到滑动槽540的内侧壁的;这样的逐渐变紧密的抵持,对滑动槽540的损伤小,滑动槽540不容易发生变形,且配合球580和锁合块570的损伤也小,从而使得定位锁合机构500的各部件使用寿命长,从而使得定位锁合机构500的整体使用寿命长;

当需要再次调整玻璃窗60的开合角度时,需要将定位锁合机构500从锁合状态变成解锁状态;此时仅需要外力作用于操作端512,使得锁合杆590向脱出锁合通道511的方向滑动;在此过程中,锁合块570和滑动锁合件520与滑动槽540的内侧壁的抵持逐渐从紧密抵持变为宽松抵持;即从圆柱形锁合部515分别与配合球580和弧形凸起516相抵持的状态过渡到圆锥形调整部514分别与配合球580和弧形凸起516相抵持的状态;

还需要说明的是,滑动槽540从槽底向所述滑动槽540的开口逐渐收窄;相应地,卡接部550从滑动槽540的槽底向滑动槽540的开口逐渐收窄且锁合块570为倾斜块;卡接部550和锁合块570连接后以卡接的形式滑动卡入滑动槽540,使得卡接部550和锁合块570可沿滑动槽540滑动的同时还不会从滑动槽540脱出,提高系统的稳定性;此外,引导部560压持于滑轨510上,在卡接部550和锁合块570沿滑动槽540滑动时,为卡接部550和锁合块570提供方向引导,使得卡接部550和锁合块570的滑动更加平稳;

还需要说明的是,锁合通道511还设置有极限阻挡台517,锁合杆590设置有极限配合台518;极限阻挡台517和极限配合台518的配合使得锁合杆590进入到锁合通道511一定深度后不能再继续进入,防止圆锥形调整部514的尖端频繁撞击锁合通道511的底部而产生变形或损坏,确保锁合杆590的使用寿命;

还需要说明的是,锁合杆590的操作端512开设有多条防滑凹槽519,使得人手操作操作端512时不会产生打滑。

本发明的上开式窗户30采用本实施例的锁合定位机构,其玻璃窗60的打开角度可以在0°-90°之间实现任意调整,即实现玻璃窗60的无极调节,灵活性好。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的具有上开式窗户的集装箱房10,除定位锁合机构600的结构与实施一中的定位锁合机构500不同,其他结构均一致,故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2、图11及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定位锁合机构600包括:滑轨610、滑动锁合件620及解锁组件630。滑轨610固定在窗框40上,滑动锁合件620与开合机构50连接。解锁组件630包括锁合块640和锁合杆650。

请参考图11、图12及图13,具体的,滑轨610开设有滑动槽660,锁合杆650用于连接锁合块640和滑动锁合件620,并使得锁合块640和滑动锁合件620相互靠近或远离,以使得锁合块640和滑动锁合件620沿滑动槽660滑动或与滑动槽660相抵持。

如图11及图13所示,具体的,锁合块640开设有第一锁合通道670。滑动锁合件620具有相互垂直的卡接部680和引导部690,卡接部680开设有与第一锁合通道670连通的第二锁合通道611,引导部690压持于滑轨610上。

如图13、图14及图15所示,具体的,锁合杆650包括作用端612、连杆613和防脱端614。作用端612通过连杆613与防脱端614连接。连杆613依次穿设在第一锁合通道670和第二锁合通道611中。连杆613的外壁设置有螺纹部615和连接部616。第一锁合通道670的内壁与连杆613的螺纹部615螺合,连接部616连接第一锁合通道670和第二锁合通道611,且连接部616的直径小于螺纹部615的直径。

请再次参考图15,具体的,第一锁合通道670设置有极限阻挡台617,连杆613设置有极限配合台618,极限配合台618压持于极限阻挡台617或与极限阻挡台617分离。具体的,第二锁合通道611设置有防脱台619,防脱端614设置有与防脱台619配合的防脱环621。具体的,第一锁合通道670和第二锁合通道611从锁合块640向靠近卡接部680方向倾斜。具体的,锁合块640具有倾斜面622,倾斜面622与锁合杆650相互垂直。

以下对本实施例的定位锁合机构600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请一并参考图11-图15):

定位锁合机构600设在窗框40上,用于对开合机构5050进行锁合或解锁,以使得开合机构5050沿滑动连接收容槽180180活动或与窗框4040相互固定;在本实施例中,滑轨610固定在窗框40上;滑动锁合件620滑动卡接在滑轨610上,滑动锁合件620还与还与滑动连接块170170固定连接;

当定位锁合机构600处于解锁状态时,开合机构5050与窗框4040相对滑动,此时玻璃窗6060可进行打开或关闭;此时,锁合块640和卡接部680紧密抵持,锁合块640和卡接部680一同沿滑动槽660滑动;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滑动锁合件620与滑动连接块170170连接,故滑动锁合件620和锁合块640一同沿滑动槽660滑动时,开合机构5050可沿窗框4040张开或收拢,玻璃窗6060随开合机构5050的张开或收拢进行打开角度的调整;

当玻璃窗6060打开到所需的角度,或是到达完全关闭状态时,需要对玻璃窗6060的状态进行稳定的保持(此时定位锁合机构600为锁合状态);此时,通过拧动锁合杆650的作用端612(例如以逆时针方向拧动锁合杆650的作用端612),使得锁合块640逐渐远离卡接部680,从而使得锁合块640和卡接部680逐渐和滑动槽660的内侧壁紧密抵持;需要说明的是,通过拧动锁合杆650的作用端612直至锁合块640与卡接部680足够远离就不再拧动作用端612,即锁合块640和卡接部680与滑动槽660的内侧壁抵持的紧密程度足以使得锁合块640和卡接部680与滑轨610相对固定;还需要说明的是,当锁合块640和卡接部680分离距离足够远时,即锁合块640和卡接部680与滑动槽660的内侧壁抵持的紧密程度足以使得锁合块640和卡接部680与滑轨610相对固定时,极限阻挡台617与极限配合台618相互抵持;此时,无法在逆时针方向继续拧动锁合杆650,即锁合块640和卡接部680无法继续分离;这样,保证锁合块640和卡接部680的分离程度足以使得锁合块640和卡接部680与滑轨610相对固定,同时还保证不会因为锁合块640和卡接部680的过分分离而过分撑开滑动槽660,防止滑动槽660变形,使得定位锁合机构600的使用寿命长;此外,锁合块640与锁合杆650螺合的连接方式,使得锁合块640和卡接部680与滑动槽660的内侧壁的抵持状态是从宽松抵持到紧密抵持逐渐变化的,而不是锁合块640和卡接部680瞬间撞击到滑动槽660的内侧壁的;这样的设计就使得滑动槽660的损伤小,滑动槽660不容易发生变形,锁合块640和卡接部680的损伤也小,从而使得定位锁合机构600的各部件使用寿命长,从而使得定位锁合机构600的整体使用寿命长;

还需要说明的是,锁合杆650的防脱端614设置有与第二锁合通道611的防脱台619配合的防脱环621;这样,锁合杆650不会从第二锁合通道611中脱出,确保锁合块640与卡接部680的连接,使得锁合机构稳定性好;

当需要再次调整玻璃窗6060的开合角度时,需要将定位锁合机构600从锁合状态变成解锁状态;此时仅需要再次拧动锁合杆650的作用端612(此时则需要以顺时针方向拧动锁合杆650的作用端612);在此过程中,锁合块640逐渐向卡接部680靠近,即锁合块640和卡接部680与滑动槽660的内侧壁的抵持逐渐从紧密抵持变为宽松抵持甚至变为分离状态;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引导部690压持于滑轨610上,在卡接部680和锁合块640沿滑动槽660滑动时,为卡接部680和锁合块640提供方向引导,使得卡接部680和锁合块640的滑动更加平稳;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锁合杆650的连接部616的直径小于锁合杆650的螺纹部615的直径,这样,使得锁合杆650的连接部616可以顺畅地依次穿过第一锁合通道670和第二锁合通道611,方便所和定位机构的安装和拆卸;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锁合通道670和第二锁合通道611从锁合块640向靠近所卡接部680方向倾斜,故锁合杆650也从锁合块640向靠近所卡接部680方向倾斜;这样的倾斜设计,既确保通过锁合杆650将锁合块640和卡接部680连接在一起的同时,还确保锁合杆650的作用端612处于方便拧动的位置,同时还不影响定位锁合机构600的正常锁合和解锁;而且,锁合块640具有倾斜面622,倾斜面622与锁合杆650相互垂直,这样的设计更加方便锁合杆650的作用端612的拧动,实际使用的体验好;

另外,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锁合杆650的螺纹部615与第一锁合通道670螺合,锁合杆650的连接部616的直径小于锁合杆650的螺纹部615的直径,防脱端614的防脱环621与第二锁合通道611的防脱台619配合,第一锁合通道670和第二锁合通道611从锁合块640向靠近所卡接部680方向倾斜,以上的结构设计是相辅相成、相互配合的,以上的设计既保证定位锁合机构600各个结构部件的装配和拆卸方便,又确保各个结构部件装配后的正常使用、方便使用,还保证定位锁合机构600的使用寿命长。

本发明的上开式窗户30采用本实施例的定位锁合机构500,其玻璃窗6060的打开角度可以在0°-90°之间实现任意调整,即实现玻璃窗6060的无极调节,灵活性好。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中的具有上开式窗户的集装箱房10,除定位锁合机构700的结构与实施一中的定位锁合机构500不同,其他结构均一致,故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2、图16及图1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定位锁合机构700包括:滑轨710、滑动锁合件720及解锁组件730。滑轨710固定在窗框4040上。滑动锁合件720与开合机构5050连接。滑轨710的外侧壁开设有滑动卡槽740。滑动锁合件720具有卡接凸条750,卡接凸条750滑动卡设在滑动卡槽740中。具体的,滑轨710还开设有滑动槽760,滑动锁合件720具有卡接部770,卡接部770滑动设置在滑动槽760中。

如图18所示,具体的,解锁组件730包括:配合件780、解锁杆790及调整杆711。卡接部770与配合件780形成依次连通的第一通道712、收容槽713及第二通道714。解锁杆790具有解锁端715和连接端716。连接端716收容于收容槽713中,解锁端715贯穿第一通道712后从第一通道712凸出。调整杆711具有调整端717和压持端718。调整端717收容于避让槽中。解锁杆790的连接端716设置有圆柱形连接柱719,且调整杆711的调整端717开设有倾斜贯穿槽721,圆柱形连接柱719穿设在倾斜贯穿槽721中。

如图16及图17所示,具体的,滑动槽760的内侧壁开设有若干个锁合凹槽722,调整杆711的压持端718收容于第二通道714中或从第二通道714凸出后伸入锁合凹槽722中。

如图18所示,具体的,调整杆711套设有复位弹簧723。复位弹簧723用于为调整杆711提供弹性回复力,以使得调整杆711的压持端718具有从第二通道714凸出并伸入锁合凹槽722的趋势。具体的,第二通道714设置有阻挡环724。复位弹簧723的一端与调整杆711的压持端718连接,另一端与阻挡环724相抵持。

如图16及图17所示,具体的,滑动卡槽740的数量为两条。两条滑动卡槽740分别开设在滑轨710两侧的外侧壁。卡接凸条750的数量为两条。两条卡接凸条750沿相向的方向分别一一对应地卡入两条滑动卡槽740中。具体的,第一通道712和第二通道714相互垂直设置。

以下对本实施例的定位锁合机构700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请一并参考图16、图17及图18):

定位锁合机构700设在窗框4040上,用于对开合机构5050进行锁合或解锁,以使得开合机构5050沿滑动连接收容槽180180活动或与窗框4040相互固定;在本实施例中,滑轨710固定在窗框4040上;滑动锁合件720滑动卡接在滑轨710上,滑动锁合件720还与滑动连接块170170固定连接;

当玻璃窗6060打开到所需的角度,或是到达完全关闭状态时,需要对玻璃窗6060的状态进行稳定的保持(此时定位锁合机构700为锁合状态);此时,复位弹簧723为调整杆711提供弹性回复力,以使得调整杆711的压持端718从第二通道714凸出并伸入锁合凹槽722中;这样,卡接部770通过调整杆711与滑轨710锁合,即卡接部770与滑轨710相对固定;

当需要调整玻璃窗6060打开的角度时,需要将定位锁合机构700从锁合状态变成解锁状态;此时,需要向靠近第一通道712方向按压解锁杆790的解锁端715,由于解锁杆790的连接端716设置有圆柱形连接柱719,且调整杆711的调整端717开设有倾斜贯穿槽721,圆柱形连接柱719穿设在倾斜贯穿槽721中;故,解锁杆790向靠近第一通道712滑动的过程中,圆柱形连接柱719推动倾斜贯穿槽721,以使得调整杆711向靠近收容槽713的方向移动,从而带动调整杆711的压持端718从锁合凹槽722脱出并收容在第二通道714中;此时,滑动锁合件720的卡接部770与滑轨710可相对滑动,即实现定位锁合机构700的解锁;在此状态下,可根据所需调整玻璃窗6060的打开角度;

当玻璃窗6060调整到所需要的角度时,松开对解锁杆790的解锁端715的按压;此时,由于复位弹簧723的弹性回复力,使得调整杆711的压持端718从第二通道714凸出并伸入锁合凹槽722中;从而实现定位锁合机构700的再次锁合;

需要说明的是,定位锁合机构700的锁合是通过调整杆711的压持端718与滑动槽760的内侧壁的锁合凹槽722的配合实现的;而若干个锁合凹槽722依次排列开设在滑动槽760的内侧壁,故相邻的两个锁合凹槽722之间具有间隔,间隔的大小由锁合凹槽722的数量大小而定;因此,该定位锁合机构700为档位调节型,即采用本实施例的定位锁合机构700的上开式窗户30,为档位调节型;一个锁合凹槽722对应一个锁合档位;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压持端718与锁合凹槽722的锁合方式,非常牢固,稳定性非常好;当然,还需要说明的是,锁合凹槽722从内部向开口逐渐拓宽,这样,对压持端718形成准确的引导,使得压持端718准确、顺畅地伸入锁合凹槽722中,从而进一步提高定位锁合机构700的系统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复位弹簧723的弹性回复力为调整杆711提供弹性回复力,以使得调整杆711的压持端718从第二通道714凸出并伸入锁合凹槽722中以实现定位锁合机构700的自动锁合;只要使用者将玻璃窗6060推到所需的打开角度,即可松手;松手后,定位锁合机构700自动锁合,使用方便,人性化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通道714设置有阻挡环724;复位弹簧723的一端与调整杆711的压持端718连接,另一端与阻挡环724相抵持;这样,阻挡环724一方面为复位弹簧723为压持端718提供弹性回复力提供施力的作用点;另一方面为调整杆711向靠近收容槽713滑动时对调整杆711实现限位,使得调整杆711的滑动更加平稳,从而进一步提高定位锁合机构700的稳定性;

还需要说明的是,滑动卡槽740的数量为两条,且两条滑动卡槽740分别开设在滑轨710两侧的外侧壁;对应地,卡接凸条750的数量为两条,两条卡接凸条750沿相向的方向分别一一对应地卡入两条所述滑动卡槽740中;这样的设计,一方面使得滑动锁合件720沿滑轨710滑动,另一方面两条凸条以相反的方向向滑轨710施力,使得滑动锁合件720牢牢地与滑轨710连接而不会轻易地从滑轨710中脱离,进一步增加了定位锁合机构700的系统稳定性;

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通道712和第二通道714相互垂直设置,这样,解锁杆790与滑动槽760平行;人手对解锁杆790的解锁端715进行操作时,滑动槽760恰好提供了避让的位置,使得对解锁杆790的解锁端715操作时更加方便。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中的具有上开式窗户的集装箱房10,除定位锁合机构800的结构与实施一中的定位锁合机构800不同,其他结构均一致,故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2、图19及图20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定位锁合机构800包括:滑轨810、滑动锁合件820及解锁组件830。滑轨810固定在窗框4040上。滑动锁合件820与开合机构5050连接。滑轨810开设有滑动卡槽840,滑动锁合件820设置有卡接凸条850,卡接凸条850滑动卡设在滑动卡槽840中。具体的,滑轨810还设置有若干个锁合凸柱860,相邻两个锁合凸柱860之间形成锁合卡槽870,且锁合凸柱860为圆柱形。

如图21所示,具体的,解锁组件830包括配合件880和锁合杆890。配合件880与滑动锁合件820连接,且配合件880开设有贯穿配合件880的锁合通道811。

如图20及图21所示,具体的,锁合杆890具有作用端812和锁合端813。作用端812通过连杆816与锁合端813连接,且连杆816滑动穿设在锁合通道811中。锁合端813卡入锁合卡槽870中或从锁合卡槽870脱出。

请继续参考图20及图21,具体的,解锁组件830还包括复位弹簧814,复位弹簧814套接在连杆816上。具体的,复位弹簧814与作用端812连接。复位弹簧814套用于为锁合杆890提供弹性回复力,以使得锁合端813具有向锁合卡槽870复位的趋势。

如图21所示,具体的,配合件880设置有一对对锁合端813进行方向限定的定向柱815。锁合端813与连杆816形成“l”型结构。

如图21所示,具体的,锁合杆890的作用端812为半球形结构。

以下对本实施例的定位锁合机构800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请一并参考图19、图20及图21):

定位锁合机构800设在窗框4040上,用于对开合机构5050进行锁合或解锁,以使得开合机构5050沿滑动连接收容槽180180活动或与窗框4040相互固定;在本实施例中,滑轨810固定在窗框4040上;滑动锁合件820滑动卡接在滑轨810上,滑动锁合件820还与滑动连接块170170固定连接;

当玻璃窗6060打开到所需的角度,或是到达完全关闭状态时,需要对玻璃窗6060的状态进行稳定的保持(此时定位锁合机构800为锁合状态);此时,复位弹簧814为锁合杆890提供弹性回复力,以使得锁合杆890向锁合卡槽870复位;即使得锁合杆890的锁合端813卡入锁合卡槽870中;这样,锁合块和滑动锁合件820与滑块相对固定;需要说明的是,配合件880设置有一对对锁合端813进行方向限定的定向柱815,以使得锁合端813在脱出锁合卡槽870或卡入锁合卡槽870的过程中不会发生方向偏摆,从而确保锁合端813准确地卡入锁合卡槽870中,实现定位锁合机构800精确、稳定的锁合;还需要说明的是,相邻两个锁合凸柱860之间形成锁合卡槽870,且锁合凸柱860为圆柱形;这样,锁合端813在卡入锁合卡槽870的过程中,圆柱形结构的锁合凸柱860还对锁合端813形成引导作用,使得锁合端813准确、顺畅地卡入锁合卡槽870中;当然,柱形结构的锁合凸柱860还使得锁合端813在脱出锁合卡槽870时更容易地脱出;

当需要调整玻璃窗6060打开的角度时,需要将定位锁合机构800从锁合状态变成解锁状态;此时,需要对锁合杆890的作用端812施以沿靠近锁合通道811的力,以使得锁合杆890的锁合端813沿远离锁合卡槽870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锁合端813从锁合卡槽870中脱出;与此同时,复位弹簧814发生压缩形变;锁合端813从锁合卡槽870中脱出后,锁合块和滑动锁合件820与滑块相对滑动,从而实现对定位锁合机构800的解锁;在此状态下,可根据所需调整玻璃窗6060的打开角度;

当玻璃窗6060调整到所需要的角度时,松开对锁合杆890的作用端812的按压;此时,由于复位弹簧814的弹性回复力,使得锁合杆890的锁合端813卡入锁合卡槽870;从而实现定位锁合机构800的再次锁合;

需要说明的是,定位锁合机构800的锁合是通过锁合杆890的锁合端813与滑轨810的滑动卡槽840的配合实现的;而若干个滑动卡槽840依次排列开设在滑轨810的侧壁,故相邻的两个滑动卡槽840之间具有间隔,间隔的大小由锁合凸柱860的直径大小决定;因此,该定位锁合机构800为档位调节型,即采用本实施例的定位锁合机构800的上开式窗户30,为档位调节型;一个滑动卡槽840对应一个锁合档位;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锁合端813与锁合卡槽870的锁合方式,非常牢固,稳定性非常好;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复位弹簧814的弹性回复力为锁合杆890提供弹性回复力,以使得锁合杆890的锁合端813卡入锁合卡槽870中以实现定位锁合机构800的自动锁合;只要使用者将玻璃窗6060推到所需的打开角度,即可松手;松手后,定位锁合机构800自动锁合,使用方便,人性化操作;

还需要说明的是,锁合端813与连杆816形成“l”型结构,确保锁合端813从锁合卡槽870脱出后,锁合端813还对锁合杆890形成支撑作用,在锁合端813和锁合块之间形成一避让槽,从而使得锁合杆890通过避让槽成功避让开锁合凸柱860,使得锁合块和滑动锁合件820可以顺畅地沿滑动卡槽840滑动;

还需要说明的是,滑动卡槽840的数量为两条,且两条滑动卡槽840分别开设在滑轨810两侧的外侧壁;对应地,卡接凸条850的数量为两条,两条卡接凸条850沿相向的方向分别一一对应地卡入两条所述滑动卡槽840中;这样的设计,一方面使得滑动锁合件820沿滑轨810滑动,另一方面两条凸条以相反的方向向滑轨810施力,使得滑动锁合件820牢牢地与滑轨810连接而不会轻易地从滑轨810中脱离,进一步增加了定位锁合机构800的系统稳定性。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中的具有上开式窗户的集装箱房10,除定位锁合机构900的结构与实施一中的定位锁合机构500不同,其他结构均一致,故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2、图2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定位锁合机构900包括:滑轨910、滑动锁合件920及解锁组件930。滑轨910固定在窗框40上。滑动锁合件920与开合机构50连接。滑轨910开设有滑动槽940,滑动槽940从槽底向滑动槽940的开口逐渐收窄。如图22及图23所示,滑动锁合件920具有卡接部950和引导部960。卡接部950滑动卡设在滑动槽940中,且卡接部950从滑动槽940的槽底向滑动槽940的开口逐渐收窄。引导部960压持于滑轨910上。

如图23所示,具体的,解锁组件930设置在卡接部950上,解锁组件930用于对滑动锁合件920进行开锁或锁合,以使得卡接部950沿滑轨910滑动或与滑动槽940相互抵持。具体的,卡接部950开设有避让通孔970及与避让通孔970连通的凹槽980。

如图24、图25及图26所示,具体的,解锁组件930包括:锁合杆911、锁合块912及复位弹簧913。锁合杆911滑动穿设于避让通孔970中。锁合块912滑动收容于凹槽980中。锁合杆911具有弧形凸起部914,弧形凸起部914收容于避让通孔970中或收容于凹槽980中。复位弹簧913套设在锁合杆911上。复位弹簧913用于为锁合杆911提供弹性回复力,以使得弧形凸起部914获得从避让通孔970中脱出并进入凹槽980的趋势。弧形凸起部914用于为锁合块912提供一个向滑动槽940的内侧壁靠近的推力,以使得锁合块912与滑动槽940的内侧壁相抵持。

如图23及图24所示,具体的,凹槽980的方向与避让通孔970的径向垂直。具体的,凹槽980的数量为两个,锁合杆911将两个凹槽980分割成四个子槽915。锁合块912的数量为四个,四个锁合块912分别收容于四个子槽915中,且与四个子槽915一一对应。具体的,复位弹簧91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复位弹簧913分别套设在锁合杆911的两端。

以下对本实施例的定位锁合机构900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请一并参考图22-图26):

定位锁合机构900设在窗框4040上,用于对开合机构5050进行锁合或解锁,以使得开合机构5050沿滑动连接收容槽180180活动或与窗框4040相互固定;在本实施例中,滑轨910固定在窗框4040上;滑动锁合件920滑动卡接在滑轨910上,滑动锁合件920还与滑动连接块170170固定连接;

当玻璃窗6060打开到所需的角度,或是到达完全关闭状态时,需要对玻璃窗6060的状态进行稳定的保持(此时定位锁合机构900为锁合状态);此时,复位弹簧913为锁合杆911提供弹性回复力,以使得锁合杆911的弧形凸起部914从避让通孔970中脱出并进入凹槽980中;这样,弧形凸起部914向锁合块912提供一个向滑动槽940的内侧壁靠近的推力,锁合块912向滑动槽940的内侧壁靠近并与滑动槽940的内侧壁紧密抵持;需要说明的是,此时锁合块912的一侧与滑动槽940的内侧壁紧密抵持另一侧与弧形凸起部914紧密抵持;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锁合块912的与滑动槽940的内侧壁紧密抵持,其紧密程度足以使得锁合块912与滑动槽940的内侧壁相对固定;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复位弹簧913为锁合杆911提供弹性回复力和通过弧形凸起部914给锁合块912提供一个向滑动槽940的内侧壁靠近的推力的配合;这样的设计一方面锁合块912与滑动槽940的内侧壁的压持状态从宽松抵持到紧密抵持逐渐变化的,而不是锁合块912瞬间撞击到滑动槽940的内侧壁的;从而使得滑动槽940的损伤小,滑动槽940不容易发生变形;且锁合块912的损伤也小,进而使得定位锁合机构900的各部件使用寿命长,进而使得定位锁合机构900的整体使用寿命长;另一方面使得弧形凸起部914进入避让通孔970时弧形凸起部914本身具有引导作用,使得弧形凸起部914能精确、顺畅地进入避让通孔970,从而提高了定位锁合机构900的系统稳定性;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凹槽980的数量为两个,锁合杆911将两个凹槽980分割成四个子槽915;锁合块912的数量为四个,四个锁合块912分别收容于四个子槽915中,且与四个子槽915一一对应;这样的设计使得对滑动槽940的内侧壁的压持力平均分成四份且还分减到滑动槽940的两侧的内侧壁,这样使得滑动槽940的内侧壁的受力更加均匀,进一步确保滑动槽940不易发生变形,从而进一步延长定位锁合机构900的使用寿命;

当需要再次调整玻璃窗6060的开合角度时,需要将定位锁合机构900从锁合状态变成解锁状态;此时仅需要按压锁合杆911的端部,从而使得复位弹簧913发生压缩变形,进而使得弧形凸起部914从凹槽980进入到避让通孔970中;这样,弧形凸起部914与锁合块912分离开,弧形凸起部914也不再与滑动槽940的内侧壁紧密抵持;此时,滑动锁合件920可沿滑动槽940滑动,实现定位锁合机构900的解锁;

本发明的上开式窗户30采用本实施例的定位锁合机构900,其玻璃窗6060的打开角度可以在0°-90°之间实现任意调整,即实现玻璃窗6060的无极调节,灵活性好。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