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保持平衡的泡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26802发布日期:2020-07-29 02:33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一种保持平衡的泡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茶具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保持平衡的泡茶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泡茶碗内设置有过滤网,以减少茶叶随着茶汤倒出。使用时茶叶放置在过滤网内,热水冲泡在茶叶上,泡茶碗在外力作用下绕着水平轴转动,茶汤从泡茶碗中流出,茶叶被过滤网阻挡。

但是当茶叶刚泡未完全泡开时,如第一泡、第二泡时,茶叶会随着茶汤的流动聚集在过滤网靠近泡茶碗的茶汤出口一侧,使得泡茶碗不平衡,在外力撤离时,泡茶碗不易复位至开口朝上状态以便于下次冲泡。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持平衡的泡茶装置,其具有提高茶叶初泡时泡茶碗出液后回复平衡性的特点。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保持平衡的泡茶装置,其中,包括泡茶碗和设置在所述泡茶碗内的过滤网,所述泡茶碗上形成有水平设置的转动轴线;

所述泡茶碗上形成有出液嘴;所述过滤网包括滤网本体,所述滤网本体内形成有下凹的茶叶容腔,所述茶叶容腔内设置有挡茶网,所述挡茶网将所述茶叶容腔分隔成初始放置容腔和茶叶承接容腔;所述初始放置容腔位于所述茶叶承接容腔的茶汤流出方向的上游。

进一步,所述泡茶碗内腔上沿形成有限位台阶;所述滤网本体上沿连接有放置边板,所述放置边板放置在限位台阶上。

进一步,所述泡茶碗上盖设有杯盖;所述限位台阶上方的泡茶碗上设置有向泡茶碗中心方向凸设的限位凸条,杯盖边缘可拆卸卡设在所述限位凸条与所述限位台阶之间。

进一步,所述杯盖与所述泡茶碗内侧壁的接触线不高于所述泡茶碗转动轴线所在的水平面。

进一步,所述泡茶装置还包括用于架设泡茶碗的底座,所述泡茶碗外侧壁水平设置有第一枢接部,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枢接部转动连接的第二枢接部。

进一步,所述第二枢接部为转动轴,所述第一枢接部为转动槽;所述转动槽具有供转动轴卡入的槽口。

进一步,所述底座包括插接部和连接在插接部上的支撑臂,所述泡茶碗转动连接在所述支撑臂上。

进一步,所述支撑臂为开口朝上的半圆形杆状结构。

进一步,所述插接部为两条平行设置的金属杆。

进一步,所述支撑臂焊接连接在插接部上端。

进一步,所述支撑臂与所述插接部位于同一平面。

进一步,所述出液嘴下方的泡茶碗外侧壁上形成有供茶海自上而下抵顶的抵顶凸块。

进一步,所述放置边板为不锈钢材质。

进一步,所述滤网本体的上沿呈圆形。

进一步,所述茶叶容腔的中心位于所述初始放置容腔内。

进一步,所述挡茶网的上沿齐平或低于所述滤网本体的上沿。

进一步,所述滤网本体和挡茶网均为不锈钢冲孔网。

进一步,所述滤网本体和挡茶网均为编织网。

进一步,所述滤网本体的目数大于或等于挡茶网的目数。

进一步,所述挡茶网为凸向茶汤流出方向下游的弧形网,所述弧形网的两侧和底部与滤网本体连接。

进一步,所述滤网本体具有圆柱形侧壁和底面,所述挡茶网具有环形侧壁,所述初始放置容腔由挡茶网的环形侧壁围成,所述滤网本体和所述挡茶网上布设有滤孔;所述挡茶网在所述滤网本体内往茶汤流出方向的上游偏心设置。

进一步,所述滤网本体的圆柱形侧壁上沿周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个由滤孔组成的过滤区,相邻两个过滤区之间的圆柱形侧壁上形成有未设置滤孔的支撑区。

进一步、所述挡茶网的环形侧壁为圆柱形侧壁。

进一步,所述挡茶网与所述滤网本体的内径比为0.6-0.8。

进一步,所述挡茶网与所述滤网本体的内径比为0.75-0.8。

进一步,所述挡茶网下部与所述滤网本体的内底面连接。

进一步,所述挡茶网的外壁与滤网本体的内侧壁连接。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发明涉及的一种保持平衡的泡茶装置,其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泡茶碗绕着转动轴线进行转动,将泡茶碗内的茶汤倒出。茶叶放置在所述初始放置容腔内进行冲泡,随着茶汤的倒出,茶叶在茶汤水流的作用下向下游移动,由于受到所述挡茶网的阻挡作用,未泡茶的茶叶不会偏置在过滤网靠近出液方向的一端,从而增加了泡茶时的平衡性。

二、当茶叶冲泡几次泡开时,部分胀开的茶叶会从初始放置容腔进入至茶叶承接容腔中,此时茶叶充满整个滤网本体的茶叶容腔,此时茶叶在过滤网中分布均匀,不易随着茶汤流动而聚集。这样,泡茶通过出液嘴倒出茶汤后,泡茶碗在自重作用下转动回位更加平衡,避免了因为初泡的茶叶偏置造成泡茶碗回弹不平衡。

三、通过设置限位凸条,使得在泡茶碗倒出茶汤时,杯盖边缘能够卡设在所述限位凸条与所述限位台阶之间,使得杯盖不易从泡茶碗中滑落。

四、通过设置所述底座,方便架设所述泡茶碗。所述底座是放置在桌面或茶台上,也可以是具有插接部的底座,能够插接在桌面或者茶台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提高茶叶初泡时泡茶碗平衡性能的特点,提高了泡茶时的使用感受。

附图说明

图1为未设置挡茶网时的泡茶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为具有第一种实施方式的过滤网的泡茶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具有插接端和第一种实施方式的过滤网的泡茶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具有插接端和第一种实施方式的过滤网的泡茶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泡茶装置的使用时状态示意图。

图6为另一角度的具有第一种实施方式的过滤网的泡茶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支撑壁和插接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和图9为第一种实施方式的过滤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第一种实施方式的过滤网的剖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具有第一种实施方式的过滤网的泡茶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具有第一种实施方式的过滤网的泡茶装置的分解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倒出茶汤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倒出茶汤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5为第二种实施方式的过滤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为第二种实施方式的过滤网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7为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泡茶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泡茶碗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9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

滤网本体1;初始放置容腔11;茶叶承接容腔12;放置边板13;过滤区14;支撑区15;

挡茶网2;

泡茶碗3;出液嘴31;限位台阶32;限位凸条33;转动槽34;抵顶凸块35;杯盖4;底座5;转动轴51;插接部52;支撑臂53;

茶台6;茶海7。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至图20所示,其为本发明涉及的一种保持平衡的泡茶装置,包括泡茶碗3和设置在所述泡茶碗3内的过滤网,所述泡茶碗3上形成有水平设置的转动轴线;所述泡茶碗3上形成有出液嘴31;所述过滤网包括滤网本体1,所述滤网本体1内形成有下凹的茶叶容腔,所述茶叶容腔内设置有挡茶网2,所述挡茶网2将所述茶叶容腔分隔成初始放置容腔11和茶叶承接容腔12;所述初始放置容腔11位于所述茶叶承接容腔12的茶汤流出方向的上游。

这样,本发明涉及的一种保持平衡的泡茶装置,泡茶碗3绕着转动轴线进行转动,将泡茶碗3内的茶汤倒出。茶叶放置在所述初始放置容腔11内进行冲泡,随着茶汤的倒出,茶叶在茶汤水流的作用下向下游移动,由于受到所述挡茶网2的阻挡作用,未泡茶的茶叶不会偏置在过滤网靠近出液方向的一端,从而增加了泡茶时的平衡性。

当茶叶冲泡几次泡开时,部分胀开的茶叶会从初始放置容腔11进入至茶叶承接容腔12中,此时茶叶充满整个滤网本体1的茶叶容腔,此时茶叶在过滤网中分布均匀,不易随着茶汤流动而聚集。这样,泡茶通过出液嘴31倒出茶汤后,泡茶碗3在自重作用下转动回位更加平衡,避免了因为初泡的茶叶偏置造成泡茶碗3回弹不平衡。

优选地,所述泡茶碗3内腔上沿形成有限位台阶32;所述滤网本体1上沿连接有放置边板13,更进一步的,所述放置边板为环形。所述放置边板13放置在限位台阶32上;

优选地,所述泡茶碗3上盖设有杯盖4;所述限位台阶32上方的泡茶碗3上设置有向泡茶碗3中心方向凸设的限位凸条33,所述放置边板13和杯盖4边缘可拆卸卡设在所述限位凸条33与所述限位台阶32之间。使用时,杯盖4自上而下通过限位凸条33靠近泡茶碗3中心的边缘,放置在限位台阶上。通过设置限位凸条33,使得在泡茶碗3倒出茶汤时,杯盖4边缘能够卡设在所述限位凸条33与所述限位台阶32之间,使得杯盖4不易从泡茶碗3中滑落。而且使用时能够通过手部带动杯盖4的盖柄以带动泡茶碗3转动进行出液。

优选地,所述杯盖4与所述泡茶碗3内侧壁的接触线不高于所述泡茶碗3转动轴线所在的水平面。这样能够降低泡茶碗3与所述杯盖4组合体的重心,使得泡茶碗3更加平稳平衡。

优选地,所述泡茶装置还包括用于架设泡茶碗3的底座5,所述泡茶碗3外侧壁水平设置有第一枢接部,所述底座5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枢接部转动连接的第二枢接部。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枢接部为转动轴51,所述第一枢接部为转动槽34;所述转动槽34具有供转动轴51卡入的槽口。通过设置所述底座5,方便架设所述泡茶碗3。所述底座5是放置在桌面或茶台6上。

优选地,所述底座5包括插接部52和连接在插接部52上的支撑臂53,所述泡茶碗3转动连接在所述支撑臂53上。通过设置所述插接部52,座体能够能够插接在桌面或者茶台6上。优选地,所述支撑臂53为开口朝上的半圆形杆状结构。所述第二枢接部形成在所述支撑臂53两端上。

更进一步的,所述插接部52为两条平行设置的金属杆。提高插接部52的结构强度。优选地,所述支撑臂53焊接连接在插接部52上端。

优选地,所述支撑臂53与所述插接部52位于同一平面。这样具有支撑臂53和插接部52的底座5占用的空间小,方便携带。

优选地,所述出液嘴31下方的泡茶碗3外侧壁上形成有供茶海7自上而下抵顶的抵顶凸块35。使用时能够通过茶海7抵顶所述抵顶凸块35将所述泡茶碗3转动出液。所述抵顶凸块35与所述限位凸条33同时设置在泡茶碗3上,这样泡茶碗3能够在通过手部驱动杯盖4带动泡茶碗3转动出液和通过茶海7自上而下抵顶所述抵顶凸块35进行出液两种出液方式进行选择,丰富了泡茶碗3的功能。

优选地,所述放置边板13为不锈钢材质。既保证了使用强度,又具有耐腐蚀、光洁度高的特点。进一步,所述滤网本体1的上沿呈圆形,便于与茶具内沿形状配合。

优选地,所述茶叶容腔的中心位于所述初始放置容腔11内。这样初泡的茶叶在茶汤倒出时的水流带动下会位于初始放置容腔11中茶汤流出方向的下游,初始放置容腔11位于茶叶承接容腔12的上游,如此初泡的茶叶会位于茶叶容腔靠近中心位置,如此提高了过滤网泡茶时的平衡性能。

优选地,所述挡茶网2的上沿齐平或低于所述滤网本体1的上沿。方便胀开的茶叶从初始放置容腔11中翻过挡茶网2的上沿进入至茶叶承接容腔12中。

优选地,所述滤网本体1和挡茶网2均为不锈钢冲孔网。方便生产制造。优选地,所述滤网本体1和挡茶网2均为编织网。优选地,也可以是滤网本体1为冲孔网,挡茶网2为编织网;或滤网本体1为编织网,挡茶网2为冲孔网。优选地,所述滤网本体1的目数大于或等于挡茶网2的目数。茶叶碎屑在滤网本体1的过滤作用下不易进入至倒出的茶汤中。挡茶网2的目数低于所述滤网本体1的目数,增大了过液能力,挡茶网2仅需保证能够挡住初泡的茶叶。

优选地,作为挡茶网2的第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挡茶网2为凸向茶汤流出方向下游的弧形网,所述弧形网的两侧和底部与滤网本体1连接。这样,茶叶初泡时被所述弧形网兜住,不易聚集在茶叶容腔靠近出液方向的一端影响平衡性。

优选地,作为挡茶网2的第二种实施方式,所述滤网本体1具有圆柱形侧壁和底面,所述挡茶网2具有环形侧壁,所述初始放置容腔11由挡茶网2的环形侧壁围成,所述滤网本体1和所述挡茶网2上布设有滤孔;所述挡茶网2在所述滤网本体1内往茶汤流出方向的上游偏心设置。初泡的茶叶放置在挡茶网2内,所述挡茶网2和滤网本体1采用不锈钢冲孔网制成,制造方便。

优选地,所述滤网本体1的圆柱形侧壁上沿周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个由滤孔组成的过滤区14,相邻两个过滤区14之间的圆柱形侧壁上形成有未设置滤孔的支撑区15。所述过滤区14起到过滤作用,所述支撑区15起到增强圆柱形侧壁强度的作用。

优选地、所述挡茶网2的环形侧壁为圆柱形侧壁。这样,所述挡茶网2与滤网本体1的内腔形状相同。更进一步,所述挡茶网2与所述滤网本体1的内径比为0.6-0.8;滤网本体1的中心容纳在所述挡茶网2围成的空间内。即保证了平衡效果,又保证了茶叶承接容腔12具有合适的茶叶承接空间。更进一步的,所述挡茶网2与所述滤网本体1的内径比为0.75-0.8。

进一步,所述挡茶网2下部与所述滤网本体1的内底面连接;如焊接连接,具有安装牢固的特点。

优选地,所述挡茶网2的外壁与滤网本体1的内侧壁连接。如焊接连接。这样挡茶网2的外壁通过若干个焊点与滤网本体1的内侧壁连接,加工方便。即使挡茶网2底部与滤网本体1的底面之间形成有小间隙,也不会影响挡茶网2阻挡初泡的茶叶的正常使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提高茶叶初泡时泡茶碗3平衡性能的特点,提高了泡茶时的使用感受。

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发明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发明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