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服自动脱卸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865401发布日期:2021-02-05 16:50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防护服自动脱卸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护服自动脱卸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在新型病毒性肺炎等传染病的救治中,医护人员需要做好自我防护,必须穿好防护服才能进入病房进行治疗护理工作。防护服可有效阻挡病毒,治疗护理工作完成后防护服表面会附着大量的病毒,防护服脱卸过程医护人员需要避免接触防护服表面,加上防护服是上下一体式的,给医护人员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医护人员需要从上身慢慢向下脱卸,脱到下身时,很容易碰到防护服表面,而且防护服脱下以后,转移至收纳袋中也容易碰到防护服表面,这些操作均具有接触病毒而感染的风险。因此急需开发一种辅助装置,以帮助医护人员脱卸和收纳防护服,以降低接触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针对现有技术中,传染病防护服脱卸不便存在接触感染风险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护服自动脱卸装置,以辅助医护人员脱卸防护服,降低医护人员感染的风险。
[0004]
本实用新型的防护服自动脱卸装置包括自动拉脱机构;
[0005]
所述自动拉脱机构包括四条可自动上下伸缩的主伸缩杆,四条所述主伸缩杆呈四角之势设置,各所述主伸缩杆顶部分别设有衣夹。
[0006]
较佳的,其还包括一方形的底座,四条所述主伸缩杆设于所述底座的四角,四条所述主伸缩杆的动力装置及控制电路设于所述底座中,并于所述底座上面配有升降开关。
[0007]
所述主伸缩杆采用常规的伸缩机构即可,可以采用套节式伸缩结构,或者连杆式伸缩结构,只要能满足上下伸缩即可。
[0008]
较佳的,所述主伸缩杆为竖立设置的套节式伸缩杆。
[0009]
较佳的,所述主伸缩杆为电动推杆,所述动力装置为电机。
[0010]
或者较佳的,所述主伸缩杆为气动推杆,所述动力装置为电机和气泵。
[0011]
或者较佳的,所述主伸缩杆为液压推杆,所述动力装置为电机和油泵。
[0012]
进一步的,前面的两条所述主伸缩杆为2~3节,后面的两条所述主伸缩杆为3~5节且总长长于前面的两条所述主伸缩杆。
[0013]
较佳的,各所述主伸缩杆顶部连有副伸缩杆,所述副伸缩杆朝内延伸,所述衣夹连接在所述副伸缩杆末端。
[0014]
较佳的,所述副伸缩杆为套节式伸缩杆。
[0015]
所述副伸缩杆也可采用套节式或者连杆式伸缩结构,优选电动推杆、气动推杆或液压推杆。
[0016]
较佳的,所述衣夹为无痕夹。
[0017]
本实用新型一些较佳实施例中,其还包括自动包裹机构,所述自动包裹机构包括
收纳盒、收纳袋和收纳袋控制机构;所述收纳盒设于所述底座上;所述收纳袋套于所述收纳盒中,所述收纳袋控制机构用于控制所述收纳袋自动收口。
[0018]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收纳盒为方形;所述收纳袋袋口为松紧口;所述收纳袋控制机构包括四个固定夹和连杆,所述固定夹设于所述收纳盒四角上用于夹住所述收纳袋袋口,所述连杆包括四条拉簧、四条第一支杆、四个第一支撑、中心连接块、第二支杆、第二支撑;其中第一支杆、第一支撑、中心连接块、第二支杆和第二支撑设于所述底座中,四条所述第一支杆分别铰接于所述中心连接块四角,另一端分别伸至所述底座四角处,四个所述第一支撑分别支撑于四条所述第一支杆下面;所述第二支杆一端铰接于所述中心连接块底部,另一端伸至所述底座边缘并设有踏板,所述踏板伸至所述底座外面,所述第二支撑支撑于所述第二支杆下面;所述拉簧上端连于所述固定夹的上半夹的尾部,下端连于所述第一支杆的端部。实际使用时,医护人员脱下防护服走出后,通过踩踏踏板,由于杠杆作用,另一端的中心连接块被翘起,连带着四条第一支杆的末端下降而拉紧拉簧,拉簧下拉使固定夹松开,防护服收纳袋袋口因为松紧的作用而自动收口,包裹防护服。
[0019]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收纳袋袋口设有收口带,所述收纳袋控制机构为伸缩机构,所述伸缩机构的活动端夹住所述收口带。通过牵拉收口带即可收紧收纳袋的袋口,所述收纳袋控制机构采用伸缩机构就是此为基础进行的设计调整。所述伸缩机构可设计前后伸缩和上下伸缩的组合,所述伸缩机构可采用套节式伸缩结构,或者连杆式伸缩结构等常用结构;进一步的,伸缩机构的活动端可设置弹簧夹或者自动夹来夹紧收纳袋的收口带。使用时伸缩机构的活动端夹住收纳袋的袋口,通过伸缩机构牵拉收口带使收纳袋收紧完成自动包裹。
[0020]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和优点以下:
[0021]
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站立在底座上面并位于收纳盒中央,通过踩踏副伸缩杆的伸缩开关使副伸缩杆伸长靠近,然后医护人员自行脱卸防护服至露出头部和肩膀,再使用衣夹夹住防化服,其中前面的两个衣夹可夹住防护服腿部,后面的两个衣夹可夹住防护服上身脱下的部分,踩踏主伸缩杆的升降开关,四条主伸缩杆自动向下收缩并将防护服下拉至脚部,完成脱卸,然后医护人员可走出底座。本实用新型还设有自动包裹机构,通过所述收纳袋控制机构可收紧收纳袋完成自动包裹。
[0022]
本实用新型通过自动脱卸机构的主伸缩杆来下拉防护服,省略了医护人员徒手下拉的操作,不仅脱卸效率大大提升,而且可有效避免医护人员接触被污染的防护外表面,同时通过自动包裹机构来实现防护服的包装,进一步减少医护人员和保洁人员接触被污染的防护服外表面的机会。总之,整个防护服的脱卸及包装过程,可有效避免工作人员接触防护外表面,大大降低医护人员和保洁人员感染的风险。
附图说明
[0023]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防护服自动脱卸装置的示意图;
[0024]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连杆的示意图。
[0025]
附图标记
[0026]
底座11;
[0027]
自动拉脱机构:主伸缩杆21,副伸缩杆22,衣夹23,升降开关24,伸缩开关25;
[0028]
自动包裹机构:收纳盒31、连杆32,固定夹33,拉簧321,第一支杆322,第一支撑323,中心连接块324,第二支杆325,第二支撑326,踏板327。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应理解,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0030]
实施例1
[0031]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防护服自动脱卸装置,其包括方形的底座11、自动拉脱机构和自动包裹机构。
[0032]
自动拉脱机构包括四条可自动上下伸缩的主伸缩杆21,四条主伸缩杆21设于底座11的四角,各主伸缩杆21顶部连有副伸缩杆22,副伸缩杆22朝内延伸,副伸缩杆22末端连有无痕衣夹23。四条主伸缩杆和副伸缩杆的动力装置及控制电路设于底座11中,并于底座1上面配有升降开关24和伸缩开关25。
[0033]
主伸缩杆21和副伸缩杆22采用常规的伸缩结构即可,可以采用如图1所示的竖立设置的套节式伸缩结构,或者连杆式伸缩结构,或者复杂智能化的机械手臂,只要能满足主伸缩杆21上下伸缩和副伸缩杆22前后伸缩即可。如图1所示的套节式伸缩结构可以是电动推杆,动力装置采用电机即可;也可以采用气动推杆或液压推杆,动力装置则需采用电机和气泵或油泵的结合。具体的布置图中未示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灵活调整。
[0034]
进一步的,鉴于脱卸防护服时,前面拉开拉链,防护服前面低后面高,因此优选的,位于前面的两条主伸缩杆为2~3节,后面的两条主伸缩杆为3~5节且总长长于前面的两条主伸缩杆。
[0035]
自动包裹机构包括方形的收纳盒31、收纳袋和收纳袋控制机构。收纳袋控制机构包括连杆32和四个固定夹33。收纳盒31设于底座11上,固定夹33设于收纳盒31四角上,连杆32用于驱使固定夹32的松紧。收纳袋体积与收纳盒31相当并具有松紧口,收纳袋套于收纳盒31中,袋口由固定夹33夹紧而敞开。
[0036]
如图2所示,连杆32包括四条拉簧321、四条第一支杆322、四个第一支撑323、中心连接块324、第二支杆325、第二支撑326;其中第一支杆322、第一支撑323、中心连接块324、第二支杆325和第二支撑326设于底座1中,四条第一支杆322分别铰接于中心连接块324四角,另一端分别伸至底座1四角处,四个第一支撑323分别支撑于四条第一支杆322下面;第二支杆325一端铰接于中心连接块324底部,另一端伸至底座1边缘并设有踏板327,踏板327伸至底座1外面,第二支撑326支撑于第二支杆325下面;拉簧321上端连于固定夹33的上半夹的尾部,下端连于第一支杆322的端部。
[0037]
本实用新型的防护服自动脱卸装置工作原理如下:
[0038]
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站立在底座1上面并位于收纳盒31中央,通过踩踏副伸缩杆22的伸缩开关25使副伸缩杆22伸长靠近,然后医护人员自行脱卸防护服至露出头部和肩膀,再使用衣夹23夹住防化服,其中前面的两个衣夹可夹住防护服腿部,后面的两个衣夹可夹住防护服上身脱下的部分,踩踏主伸缩杆21的升降开关24,四条主伸缩杆21自动向下收缩并将防护服下拉至脚部,完成脱卸,然后医护人员可走出底座,最后踩踏踏板327,由于杠
杆作用,另一端的中心连接块324被翘起,连带着四条第一支杆322的末端下降而拉紧拉簧321,拉簧321下拉使固定夹33松开,防护服收纳袋袋口因为松紧的作用而自动收口,包裹防护服。
[0039]
本实用新型通过自动脱卸机构2的主伸缩杆21来下拉防护服,省略了医护人员徒手下拉的操作,不仅脱卸效率大大提升,而且可有效避免医护人员接触被污染的防护外表面,同时通过自动包裹机构3来实现防护服的包装,进一步减少医护人员和保洁人员接触被污染的防护服外表面的机会。总之,整个防护服的脱卸及包装过程,可有效避免工作人员接触防护外表面,大大降低医护人员和保洁人员感染的风险。
[0040]
以上已对本实用新型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创造并不限于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创新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的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