煲体组件和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57601发布日期:2021-04-30 09:22阅读:54来源:国知局
煲体组件和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煲体组件和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诸如电饭煲等的烹饪器具,有些在外锅侧壁设置温控器,感测烹饪空间内部传递到外锅侧壁对应安装温控器位置的温度,根据温度调整发热元件工作。通常,温控器通过螺钉之类的紧固件直接固定在外锅上或固定在焊接至外锅的支架上。这样的固定方式使得安装时工艺繁琐。另外,紧固件和支架均增加了物料成本。因此存在生产效率低和成本高的缺陷。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煲体组件和烹饪器具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煲体组件,其包括:

外锅,所述外锅包括底壁和从所述底壁的边缘向上延伸并围绕一周的侧壁;

支架,所述支架设置于所述侧壁的外侧,所述支架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安装结构,所述两个安装结构的相对的侧面设置有沿所述外锅的轴向方向延伸的长条形的安装孔;以及

温控器,所述温控器具有感测端和电连接端,所述温控器的外侧壁在靠近所述感测端的位置设置有向外并且向相反的两侧延伸的翼片,所述感测端抵靠所述外锅的所述侧壁的外侧面,并且所述翼片卡入所述安装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煲体组件,外锅的侧壁设置有支架,温控器通过翼片与支架的安装孔卡接的方式固定在外锅上,由此可以省略专用于固定温控器的紧固件,能够简化装配工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时间和物料等方面的生产成本。

可选地,所述安装孔具有压紧侧边,压紧侧边位于所述翼片的背离所述外锅的一侧并且压靠在所述翼片上,其中,一个所述安装结构的所述压紧侧边沿着从所述底壁朝向所述外锅的锅口的轴向方向逐渐靠近所述侧壁,另一个所述安装结构的所述压紧侧边沿着从所述锅口朝向所述底壁的轴向方向逐渐靠近所述侧壁。由此,温控器适于以旋转的方式安装到位,操作简单,可以节省工序时间。

可选地,至少一个所述翼片在卡入所述安装孔之后可弯折并卡在所述安装孔的侧边上。由此,弯折翼片可以使温控器保持牢固安装,避免松脱。

可选地,所述安装结构包括:

内侧壁,所述内侧壁面向另一个所述安装结构,所述安装孔设置于所述内侧壁上;

外侧壁,所述外侧壁与所述内侧壁间隔,并且所述外侧壁背离另一个所述安装结构;和

正侧壁,所述正侧壁连接所述内侧壁与所述外侧壁,并且所述正侧壁背离所述外锅。由此,安装结构的结构强度较好,并且翼片只需要弯折卡在内侧壁上即可,而不需要贯穿安装结构的宽度方向进行弯折,从而可以减小翼片的延伸长度。

可选地,所述正侧壁在与所述安装孔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弯折用孔。由此,可以通过弯折用孔方便地执行弯折翼片的操作。

可选地,所述外侧壁在与所述安装孔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拆卸用孔。由此,可以通过拆卸用孔方便地将翼片从弯折状态折平而进行拆卸。

可选地,所述安装结构的平行于所述外锅的所述底壁的截面为梯形。由此,安装结构的结构强度较高。

可选地,所述支架包括连接所述两个安装结构的连接部,并且所述两个安装结构之间设置有避让孔,所述温控器的所述感测端穿过所述避让孔抵靠所述外锅的所述侧壁的所述外侧面。由此,通过设置连接部,可以使两个安装结构形成为一个整体构件,有利于拆装操作,并且避让孔可以使温控器与外锅的侧壁保持接触。

可选地,至少一个所述安装结构的背离另一个所述安装结构的外侧设置有附加连接部,所述附加连接部贴靠在所述外锅的所述侧壁上。由此,附加连接部可以提高支架的安装强度。

可选地,所述温控器包括第一温控器和第二温控器,所述第一温控器和所述第二温控器沿所述外锅的轴向方向间隔排列,并且所述第一温控器和所述第二温控器中的至少一个通过所述支架安装固定。由此,设置两个温控器可以使温度控制更佳精准,能够起到防溢的作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其包括:

如上所述的煲体组件,所述煲体组件包括内锅,所述内锅设置在所述外锅内;以及

盖体,所述盖体可开合地设置所述煲体组件上,当所述盖体盖合时,所述盖体和所述内锅之间构成烹饪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可以起到与上述煲体组件相同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立体视图,同时也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煲体组件;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煲体组件的外锅、支架、温控器和发热盘组装中间过程的立体分解视图;

图3为图2所示的煲体组件的外锅和支架的立体视图;

图4为图2所示的煲体组件在组装过程的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的煲体组件在组装过程的另一示意图;以及

图6为图2所示的煲体组件的组装完毕之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煲体组件和烹饪器具。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1,其包括煲体组件10和盖体2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可以为电饭煲、电压力锅或其他的烹饪器具,并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除具有煮米饭的功能以外,还可以具有煮粥、煲汤、炒菜等各种功能。

煲体组件10至少包括煲体外壳11和内锅12。其中,煲体外壳11大致呈圆筒形状。内锅12设置在煲体外壳11中,用于提供烹饪所需的空间。例如,煲体外壳11内可以设置直筒形状的内锅收纳部。内锅12可以自由地放入内锅收纳部或者从内锅收纳部取出,以方便对其进行清洗。当然,煲体组件10内还可以设置于实现烹饪功能相关的其他零部件,例如电源板(未示出)等。

盖体20相对于煲体组件10可开合地设置。因此盖体20通常具有与煲体组件10形状相适应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盖体20可以通过枢转轴(未示出)连接至煲体组件10,并且以绕枢转轴枢转的方式相对于煲体组件10开合。当盖体20相对于煲体组件10打开时,煲体组件10中的内锅12的开口露出,用户可以向内锅12中添加食材或从内锅12中取出烹饪好的食物。当盖体20盖合在煲体组件10上时,其覆盖在内锅12之上,并且和内锅12之间构成烹饪空间。盖体20和内锅12之间设置有密封圈(未示出),使烹饪空间能够保持良好的密封性。

进一步地,煲体组件10还包括如图2所示的发热盘31和外锅32。发热盘31和外锅32均设置在煲体外壳11中。其中,发热盘31位于内锅12的下方,与内锅12的底面直接或间接地接触,以用于加热内锅12。

如图2所示,外锅32具有底壁321和侧壁322。底壁321大致横向延伸。侧壁322从底壁321的边缘向上延伸并围绕一周。由此,底壁321和侧壁322之间形成容纳空间,并沿着从下向上的方向将发热盘31和内锅12包围在其中。换句话说,外锅32从下方和侧部将内锅12和发热盘31与其他零部件隔离。这样可以减少烹饪时发热盘31和内锅12与外界之间的热交换,起到保温隔热的作用,还可以提高对内锅12的加热效率。

可以理解,在上面所描述的结构中,发热盘31的至少用于发热的主体部分设置在外锅32内,而发热盘31的例如接线端子和卡接结构等则穿过外锅32的底壁321伸出至外锅32的外部。

此外,煲体组件10还包括温控器33,其用于感测外锅32的温度,并在外锅32的温度超过预定标准时控制其停止加热,起到安全保护的作用。如图2所述,温控器33大致构造为圆柱形的结构,其具有位于圆柱形结构两端的感测端331和电连接端332。

其中,感测端331抵接在外锅32的侧壁322的外侧面上,用于直接地感测外锅32的温度。电连接端332可以与发热盘31的供电电路连接。例如,其可以串联在发热盘31的供电电路上。可以理解,外锅32的温度可以间接地反映内锅12的温度水平。当外锅32的温度超过预定的标准时,可以认为内锅12内的温度超过允许值,此时内锅12内的食物容易产生泡沫溢出或者食物内的水被烧干而焦糊。因此,当温控器33通过感测端331所感测到的温度超过预定的标准时,可以自动地切换为断开状态,使得发热盘31的供电电路断开,停止加热,以免外锅32的温度(也即内锅12的温度)继续升高。而当所感测到的温度降低至允许值以下时,温控器33可以重新切换为导通的状态,此时发热盘31可以导通以进行加热。

为了将温控器33固定在外锅32上,如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煲体组件还包括支架34。支架34固定在外锅32的侧壁322的外侧面,其包括两个安装结构341。这两个安装结构341间隔设置,并且其中的每个均从外锅32的侧壁322的外侧面向外突出并沿相同的方向延伸。例如,安装结构341可以沿外锅32的轴向延伸,或者沿外锅32的侧壁322的周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安装结构341分别沿外锅32的轴向延伸,并且二者相对的侧面上设置有大致沿外锅32的轴向方向延伸的安装孔346。换句话说,安装孔346构造为长条孔的形式。

相应地,温控器33的外侧壁在靠近感测端331的位置设置有向外并且分别向相反的两侧延伸的翼片333。在温控器33装配到位的状态下,翼片333卡入相对应的安装结构341的安装孔346内,并且温控器33的感测端331抵靠外锅32的侧壁322的外侧面。这样的安装方式可以省略专用于固定温控器的紧固件,能够简化装配工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时间和物料等方面的生产成本。

优选地,如图3所示,安装孔346的位于翼片333的背离外锅32的一侧的侧边构造为压紧侧边347。也即,在温控器33安装到位的状态下,压紧侧边347压靠在翼片333上,将温控器33朝向外锅32的侧壁322限位,使得感测端331紧贴外锅32的侧壁322的外侧面,确保测温的准确性。

进一步优选地,其中一个安装结构341的安装孔346的压紧侧边347构造为沿着从外锅32的底壁321朝向锅口的轴向方向逐渐靠近外锅32的侧壁322,而另一个安装结构341的安装孔346的压紧侧边347构造为沿着从外锅32的锅口朝向底壁321的轴向方向(也即,与前述安装结构341的压紧侧边347的靠近侧壁322的延伸方向相反)逐渐靠近外锅32的侧壁322。在温控器33安装到位的状态下,翼片333卡在压紧侧边347的最靠近外锅32的侧壁322的末端。这样的结构使得温控器33的翼片333适于以旋转的方式安装到位,操作简单,可以节省工序时间。

进一步优选地,压紧侧边347在末端构造为平行于轴向方向延伸的平直部(未示出)。翼片333卡在平直部上。这样有利于使翼片333保持固定,避免松脱。

再进一步地,当温控器33安装到位之后,可以对至少一个翼片333进行弯折,使翼片333卡在安装孔346的一个侧边上(可以是压紧侧边347,也可以是另一个侧边)。这样可以使使翼片333进一步保持固定。

如图3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安装结构341包括内侧壁342、外侧壁343和正侧壁344。其中,内侧壁342构造为朝向另一个安装结构341。安装孔346设置在内侧壁342上。外侧壁343与内侧壁342间隔并背离另一个安装结构341。正侧壁344连接内侧壁342和外侧壁343,并且背离外锅32的侧壁322。安装结构341可以通过例如冲压的加工工艺制作成型,操作简单,易于实现。优选地,安装结构341的平行于外锅32的底壁321的截面大致构造为梯形。由此,安装结构341具有较佳的结构强度。

然而,可以理解,作为替换实施方式,安装结构也可以构造为只包括内侧壁的单个立壁的形式。

通过上述构造,安装结构341内形成中空的空间。优选地,正侧壁344上在与安装孔346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弯折用孔348。当温控器33安装到位之后,可以使用工具通过弯折用孔348将翼片333进行弯折。如此,可以使弯折工序易于操作。

另外,外侧壁343上在与安装孔346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拆卸用孔349。当需要将温控器33拆下时,可以使用工具通过拆卸用孔349将弯折的翼片333重新折平,以便于使翼片333从安装孔346脱离,从而将温控器33拆下。

优选地,支架34还包括连接两个安装结构341的连接部345。由此,两个安装结构341形成为一个整体构件,便于加工和安装。例如,支架34可以整体地通过冲压的工艺制作成型。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345构造为与安装结构341的长度相同的连接板,如此连接部345具有较佳的结构强度,并且能够提供将支架34固定至外锅32的固定位。例如,可以通过对连接部345焊接或铆接等的方式将支架34固定在外锅32的侧壁322上。

优选地,两个安装结构341之间在连接部345之外的位置设置有避让孔350。温控器33的感测端331可以穿过避让孔350抵靠在外锅32的侧壁322上,避免测温不准。在本实施方式中,避让孔350构造为圆形通孔的形式,可以起到对温控器33定位的作用,便于其安装。

然而,可以理解,作为替换实施方式,连接部345还可以构造为其他的形式,例如长条形结构或网状结构等,只要能实现连接两个安装结构341即可。并且,还可以通过两个安装结构341之间未被连接部345占据的空间形成避让孔350,例如相邻的两个长条形的连接部345之间的空间等,而不必专门设置避让孔。

进一步优选地,至少一个安装结构341的背离另一个安装结构341的外侧还可以设置向外延伸的附加连接部351。附加连接部351贴靠在外锅32的侧壁322上。由此可以增加支架34与外锅32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支架34的固定强度。然而,可以理解,附加连接部351可以从支架34中省略。

下面,结合附图4至6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煲体组件的温控器33的安装过程进行介绍。

首先,将支架34固定连接至外锅32。可以理解,此时发热盘31已经设置在外锅32内。然而,发热盘31也可以在温控器33安装的任一过程中安装到位。

然后,如图4所示,将温控器33以翼片333沿着外锅32的轴向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在支架34的两个安装结构341之间。同时,温控器33的感测端穿过避让孔。进一步地,将翼片333与安装孔对齐。沿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方向旋转温控器33,使得翼片333逐渐卡入安装孔内。

随着温控器33的旋转,安装孔的压紧侧边压在翼片333上并将温控器33逐渐朝向外锅32偏压。如图5所示,当温控器33安装到位之后,翼片333沿着压紧侧边移动至压紧侧边的最靠近外锅32的侧壁的末端。此时在压紧侧边的作用下,温控器33的感测端紧密地抵靠在外锅32的侧壁322的外侧面上。

最后,如图6所示,使用工具通过弯折用孔348将至少一个翼片333弯折,使其卡在安装孔的一个侧边上。由此,温控器33通过不使用紧固件的方式安装固定。

优选地,如图2所示,温控器33可以设置为包括两个,即第一温控器33a和第二温控器33b。其中,第一温控器33a和第二温控器33b分别固定在支架34上,并且沿外锅32的轴向方向间隔排列。一方面,这样的排列方式使得安装结构341沿轴向方向平直地延伸即可,而不必适应外锅32的侧壁322沿周向的弧度,可以简化结构,易于加工。两个温控器一个用于煮饭后保温程序的加热控制,另外一个用于煮粥程序的加热控制。

然而,可以理解,作为替换实施方式,上述两个温控器可以具有不同的安装方式。例如,可以一个温控器通过支架安装固定,而另一个温控器通过另外的方式安装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外锅的侧壁设置有支架,温控器通过翼片与支架的安装孔卡接的方式固定在外锅上,由此可以省略专用于固定温控器的紧固件,能够简化装配工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时间和物料等方面的生产成本。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