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式插接门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903790发布日期:2021-02-09 14:21阅读:6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调节式插接门框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门框结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调节式插接门框。


背景技术:

[0002]
门框是一种常见的建筑装潢部件,其主要用于固定门扇和保护墙角,有时还起到了装饰的作用,为了方便运输,如今的门框常常为现场组装式的插接门框,常见的插接门框大多都由一条上门框和两条侧门框构成,在安装时,先将上门框与两条侧门框插接组装在一起,再将其组装后的整体固定嵌入在建筑门洞中,由此来完成门框的安装。
[0003]
但是如今的插接门框存在以下不足:
[0004]
1、结构固定,无法调节,当门洞的测量尺寸与实际尺寸存在偏差时,门框难以牢固安装。
[0005]
2、组装的便捷性和牢固性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0006]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调节式插接门框,该种可调节式插接门框的结构不固定,可通过调节结构来适应门洞测量上的偏差,并且组装时的便捷性以及组装后的牢固性都很强。
[0007]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可调节式插接门框,包括均呈“方槽”状且相互垂直连接的上门框和侧门框,所述上门框的两端均固定安装有三个第一插片以及均贯通开设有三个插口,其中所述第一插片垂直设置在所述上门框的下端面,所述第一插片上贯通开设有螺纹孔,所述插口垂直贯通所述上门框,并且所述第一插片位于比所述插口更靠外的位置;所述侧门框靠近所述上门框的端部固定安装有三个第二插片以及开设有三个插槽和三个螺纹紧固口,其中所述第二插片和所述插槽均沿所述侧门框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二插片上贯通开设有螺纹孔,并且所述第二插片位于比所述插槽更靠内的位置,三个所述插槽与三个所述螺纹紧固口的位置一一对应,并且所述螺纹紧固口从所述侧门框的外侧垂直向内延伸至所述插槽的内部;所述上门框和所述侧门框“方槽”状结构的内部均平行设置有活动板,所述活动板的两端与所述上门框之间、以及所述活动板的两端与所述侧门框之间均通过两个调节组件相互连接在一起,所述调节组件包括有螺纹套管、第一螺纹柱和第二螺纹柱,所述螺纹套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螺纹柱和所述第二螺纹柱的端部螺纹连接,其中位于所述上门框上的所述调节组件,其所述第一螺纹柱与所述活动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螺纹柱与所述上门框固定连接,位于所述侧门框上的所述调节组件,其所述第一螺纹柱与所述活动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螺纹柱与所述侧门框固定连接。
[0008]
进一步的,三个所述第一插片与三个所述插槽一一对应配合,所述第一插片能够恰好全部插入至所述插槽的内部,并且插入之后所述第一插片上的螺纹孔与所述螺纹紧固口同轴,三个所述第二插片与三个所述插口一一对应配合,所述第二插片完全插入至所述
插口的内部之后,所述第二插片开设有螺纹孔的部分将完全从所述插口内穿出。
[0009]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插片上的螺纹孔上配备有螺栓螺母组件,所述第一插片上的螺纹孔与所述螺纹紧固口的螺纹规格一致,并且在二者同轴配合之后,其上配备有螺栓。
[0010]
进一步的,所述侧门框“方槽”状结构的两侧沿自身长度方向朝着所述上门框的位置延伸。
[0011]
进一步的,所述调节组件位于所述活动板端部的中心位置。
[0012]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螺纹柱与所述第二螺纹柱的螺纹方向相反。
[0013]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4]
1、该种可调节式插接门框,在上门框和侧门框的内部均设置有一块可以通过调节组件进行调节的活动板,活动板与门洞墙面平行,活动板的调节可使上门框和侧门框与门洞墙面之间的距离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节,由此来适应门洞测量上的偏差。
[0015]
2、该种可调节式插接门框,上门框与侧门框在组装时,通过将上门框的第一插片插入侧门框的插槽中,并借助螺栓进行紧固,又通过将侧门框的第二插片穿过上门框的插口,并借助螺栓螺母组件进行紧固,插接定位过程一步到位,并且期间无需借助胶水,可预先定位再进行紧固,组装起来十分便捷,并且组装后第一插片深入侧门框的内部且相互紧固配合,第二插片插入上门框的内部也相互紧固配合,整体结构十分牢固。
附图说明
[0016]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上门框与侧门框连接之后的外部结构图;
[0017]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上门框与侧门框连接结构的爆炸图;
[0018]
图3为图2a处的放大结构图;
[0019]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上门框活动板内部的放大结构图;
[0020]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侧门框活动板内部的放大结构图;
[0021]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调节组件的剖面结构图。
[0022]
图中:1、上门框;101、第一插片;102、插口;2、侧门框;201、第二插片;202、插槽;203、螺纹紧固口;3、活动板;4、调节组件;401、螺纹套管;402、第一螺纹柱;403、第二螺纹柱。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4]
请参阅图1-6,一种可调节式插接门框,包括均呈“方槽”状且相互垂直连接的上门框1和侧门框2,上门框1的两端均固定安装有三个第一插片101以及均贯通开设有三个插口102,其中第一插片101垂直设置在上门框1的下端面,第一插片101上贯通开设有螺纹孔,插口102垂直贯通上门框1,并且第一插片101位于比插口102更靠外的位置;侧门框2靠近上门框1的端部固定安装有三个第二插片201以及开设有三个插槽202和三个螺纹紧固口203,其中第二插片201和插槽202均沿侧门框2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二插片201上贯通开设有螺纹
孔,并且第二插片201位于比插槽202更靠内的位置,三个插槽202与三个螺纹紧固口203的位置一一对应,并且螺纹紧固口203从侧门框2的外侧垂直向内延伸至插槽202的内部;上门框1和侧门框2“方槽”状结构的内部均平行设置有活动板3,活动板3的两端与上门框1之间、以及活动板3的两端与侧门框2之间均通过两个调节组件4相互连接在一起,调节组件4包括有螺纹套管401、第一螺纹柱402和第二螺纹柱403,螺纹套管40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螺纹柱402和第二螺纹柱403的端部螺纹连接,其中位于上门框1上的调节组件4,其第一螺纹柱402与活动板3固定连接,第二螺纹柱403与上门框1固定连接,位于侧门框2上的调节组件4,其第一螺纹柱402与活动板3固定连接,第二螺纹柱403与侧门框2固定连接。
[0025]
进一步的,如图1-3所示,三个第一插片101与三个插槽202一一对应配合,第一插片101能够恰好全部插入至插槽202的内部,并且插入之后第一插片101上的螺纹孔与螺纹紧固口203同轴,三个第二插片201与三个插口102一一对应配合,第二插片201完全插入至插口102的内部之后,第二插片201开设有螺纹孔的部分将完全从插口102内穿出。
[0026]
进一步的,如图1-3所示,第二插片201上的螺纹孔上配备有螺栓螺母组件,第一插片101上的螺纹孔与螺纹紧固口203的螺纹规格一致,确保二者能够适配同一种螺栓,并且在二者同轴配合之后,其上配备有螺栓。
[0027]
进一步的,如图1-3所示,侧门框2“方槽”状结构的两侧沿自身长度方向朝着上门框1的位置延伸,这样的设定能够确保在上门框1与侧门框2的垂直连接处不留缺角。
[0028]
进一步的,如图4和图5所示,调节组件4位于活动板3端部的中心位置,防止活动板3侧倾歪斜。
[0029]
进一步的,第一螺纹柱402与第二螺纹柱403的螺纹方向相反,由此确保在拧动螺纹套管401时,第一螺纹柱402与第二螺纹柱403的移动方向相反。
[0030]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在对上门框1与侧门框2进行组装时,将上门框1的三个第一插片101分别对准并完全插入至侧门框2的三个插槽202中,使第一插片101上的螺纹孔对准螺纹紧固口203并使二者同轴,再将螺栓同时插入至第一插片101上的螺纹孔与螺纹紧固口203内并拧紧,从而使得第一插片101与侧门框2固定连接,与上述操作同步的,将侧门框2的三个第二插片201分别对准并穿过上门框1的三个插口102,此时第二插片201开设有螺纹孔的部分完全从插口102内穿出,再将螺栓穿过此时的第二插片201的螺纹孔,并用螺母对该螺栓进行紧固,从而使得第二插片201与上门框1固定连接,由此实现了上门框1与侧门框2的组装固定,在组装过程中,整个插接定位过程一步到位,并且期间无需借助胶水,可预先定位再进行紧固,组装起来十分便捷,并且组装后第一插片101深入侧门框2的内部且相互紧固配合,第二插片201插入上门框1的内部也相互紧固配合,整体结构十分牢固;并且活动板3的调节可使上门框1和侧门框2与门洞墙面之间的距离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节,由此来适应门洞测量上的偏差,使上门框1和侧门框2稳固安装在门洞上,在调节活动板3时,结合图6所示,拧动螺纹套管401,在螺纹的作用下,第一螺纹柱402和第二螺纹柱403会与螺纹套管401发生相对运动,由此来将活动板3撑开或拉近,从而实现对活动板3位置的调节,进而使上门框1和侧门框2借助活动板3来与门洞墙面无缝贴合(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调节活动板3时,必须同步调节其两端的调节组件4,期间可借助水平尺进行检测,以免活动板3在调节后出现歪斜)。
[0031]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
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