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质锅、碳质设备及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092848发布日期:2022-03-02 03:26阅读:57来源:国知局
碳质锅、碳质设备及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碳质锅、碳质设备及烹饪器具
1.本技术是申请日为2018年12月24日、申请号为“201822171716.4”、发明名称为“碳质锅、碳质设备及烹饪器具”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2.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用具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碳质锅、碳质设备及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3.采用近似粉末冶金成型工艺的方法制备的石墨或竹炭等碳质锅,力学性能良好,电磁加热效果好,且其制备工艺比较简单,成本较低,适合批量化生产。但该种碳质锅具有一定的孔隙率,结构强度不及金属材料,因而需要在其内、外表面均制备一层结合力良好且均匀致密的有机或无机涂层,确保锅体内表面不易因磨损而导致其表层的石墨粉或竹碳粉等脱落。但目前的普通锅具,在内涂层和外涂层的制备过程中,大多会在锅沿处出现涂层局部混合重叠的区域,即会使锅沿处内外的涂层相互重叠,但目前锅具内外选用的涂层多为氟树脂和硅树脂涂层,但这两者的相容性较差,难以融为一体以形成结合良好的涂层,且锅沿的涂层经常容易受磨损,因此锅沿处处于表层的涂层容易脱落。而目前对于普通锅具,为避免该问题一般是对锅沿处的氟树脂和硅树脂涂层汇合处的涂层进行车边处理,将二者混合处的涂层完全去除而裸露出金属基体。但对于石墨或竹炭等碳质锅而言,由于碳质锅表面必须制备保护涂层以防止其表层的石墨粉因磨损而发生脱落,因此不能够通过对碳质锅锅沿处的涂层进行车削处理来解决锅沿处涂层堆叠的问题。
4.因此,如何提出一种碳质锅的内外涂层在锅沿处不易重叠的碳质锅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6.本实用新型正是基于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碳质锅。
7.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碳质设备。
8.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
9.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碳质锅,包括:锅体,所述锅体上设置有锅沿;第一涂层,设置在所述锅沿的内表面上;第二涂层,设置在所述锅沿的外表面上,并与所述第一涂层相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涂层能够与所述第二涂层相容。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碳质锅,在碳质锅的锅体的锅沿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第一涂层,这样可通过第一涂层来对锅沿的内表面进行保护,而在锅体的锅沿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第二涂层,这样可通过第二涂层来对锅沿的外表面进行保护,而第一涂层能够与第二涂层相容,即第一涂层能够与第二涂层为同性质的涂层,这样能够确保锅体内表面和锅体外表面的过渡处(即锅沿处)的涂层和锅体之间能够结合良好,进而使得锅沿的内外表
面上的涂层不易与锅沿分离,进而使得锅沿处的第一涂层和第二涂层均具备良好的耐磨性能,因而使得第一涂层和第二涂层能够牢靠地贴合在锅体的锅沿处,以保护锅沿的内外表面的碳质粉不易因磨损而发生脱落。同时,第一涂层与第二涂层相连接,能够防止锅体的锅沿有局部地方直接裸露在外头,这样便可使涂层对翻边进行全覆盖,这样便可通过第一涂层和第二涂层对锅沿进行更全面的保护。
11.其中,这里的锅体为等静压锅体,即通过等静压工艺在模具内成型出来的锅体。
12.具体地,所述锅体采用近似粉末冶金成型工艺的方法制备而成,具体地,所述锅体通过以下步骤制备而成,步骤1,按比例将多种原材料制备成混合粉末,其中,所述多种原材料至少包括碳质粉和粘结剂;步骤2,将制备成的混合粉末加入到模具中,并通过等静压工艺向所述模具进行加压预设时间,以成型出锅胚体;步骤3,在真空环境下对所述锅胚体进行烧结,并在真空环境下将烧结后的锅胚体冷却至室温,以制备出锅体。
13.其中,在步骤1中,多种原材料还包括金属粉末,金属粉末能够利用金属强度好、导热性能好的特性增强制备出的碳质锅的强度和导热性能,从而可提高碳质锅的强度和导热性能。
14.其中,优选地,所述多种原材料中,所述金属粉末的重量百分比为1%-5%,所述粘结剂的重量百分比为10%-25%。因为这样能够使金属粉末的含量不至于过高或过低,而金属粉末含量过高会降低成品致密度,而过低则会降低成品的强度。同时这样设置也使得粘结剂含量不至于过低,而粘结剂含量过低会降低成品的导热性能以及致密度,因此将金属粉末的重量百分比设置为1%-5%,粘结剂的重量百分比设置为10%-25%能够使金属粉末和粘结剂的含量比较适中,从而能够使碳质成型体在导热性能和强度方面等上均具有较好的性能。
15.其中,在步骤1中,通过等静压工艺向所述模具进行加压预设时间,以成型出锅胚体时,优选通过冷等静压工艺向所述模具进行加压预设时间,以成型出锅胚体,即在常温下向模具内加压,以成型出锅胚体。
16.其中,在步骤2中,加载的压力为100t-200t,加载压力的持续时间为5min-20min。
17.其中,步骤3具体包括以下步骤:将所述锅胚体放置在一真空烧结炉内,并使所述真空烧结炉内的温度从室温逐渐升高至800℃-1200℃;在真空烧结炉内的温度升高至800℃-1200℃后,在所述真空烧结炉内对所述锅胚体以800℃-1200℃的温度进行保温24h-72h;在保温结束后,使锅胚体在真空烧结炉内随真空烧结炉自然冷却至室温;其中,在所述真空烧结炉内对锅胚体进行烧结和冷却时,所述真空烧结炉内的真空压力为10pa-10-2
pa。
18.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在对锅胚体进行烧结时,可通过真空烧结炉来实现,而具体烧结时,可先将锅胚体放入到真空烧结炉内,然后将烧结炉内的温度从室温逐渐升温至800℃-1200℃,具体地,比如可通过2h-5h将烧结炉内的温度从室温逐渐升温至800℃-1200℃,而在真空烧结炉内的温度达到800℃-1200℃时,可将真空烧结炉内的温度保持不变,以对其内的锅胚体进行保温,而保温时间优选为24h-72h,也即1-3天。而在保温结束后,可使锅胚体在真空烧结炉内随真空烧结炉自然冷却至室温,这样便可完成碳质锅的制备。而真空烧结炉内的真空压力优选为10pa-10-2
pa,这样既可防止碳质锅的胚体在真空烧结炉内氧化,又可防止真空压力过低而增大生产成本。
19.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涂层通过喷涂工艺喷涂在所述锅沿的
内表面上,所述第二涂层通过喷涂工艺喷涂在所述锅沿的外表面上。
20.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碳质锅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21.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涂层的厚度大于等于15um小于等于70um,和/或所述第二涂层的厚度大于等于15um小于等于45um。
22.在该些技术方案中,第一涂层和第二涂层的厚度不宜过厚,也不宜过薄,过厚会导致材料浪费,涂层易脱落,而过薄会导致涂层无法对锅体起到有效的保护,因此,优选地,可将第一涂层的厚度设置在大于等于15um小于等于70um的范围内,进一步优选地,第一涂层的厚度可设置在35um左右,而第一涂层的厚度可设置在大于等于15um小于等于45um的范围内,进一步优选地,第二涂层的厚度可设置在30um左右。
23.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锅沿从所述锅体的侧壁向所述锅体外弯折并形成翻边;其中,所述翻边的上表面上覆盖有所述第一涂层,所述翻边的下表面上覆盖有所述第二涂层。
24.在该些技术方案中,还可将锅沿向锅体的外侧弯折以在锅口处形成翻边,此时,第一涂层可从锅体的侧壁延伸到翻边的上表面上,并覆盖整个上表面,当然,第一涂层也可只设置在翻边的上表面上,而不延伸到锅体的内侧壁面上。同理,第二涂层也可从锅体的侧壁延伸到翻边的下表面上,并覆盖整个下表面,当然,第二涂层也可只设置在翻边的下表面上,而不延伸到锅体的外侧壁面上。而通过形成翻边,能够通过翻边来进行锅具的移动和定位,比如,在锅具为内锅时,可通过翻边来进行内锅在外锅内的定位安装。而通过在翻边的上表面上覆盖有第一涂层,在翻边的下表面上覆盖第二涂层,可通过第一涂层和第二涂层对翻边的上下表面进行保护,以防止翻边处的碳质粉脱离,同时,由于第一涂层能够与第二涂层相容,因此还能够确保翻边上下表面的涂层和翻边之间能够结合良好,进而使得翻边的上下表面上的涂层不易与翻边分离,进而使得翻边上下表面的第一涂层和第二涂层均具备良好的耐磨性能,因而使得第一涂层和第二涂层能够牢靠地贴合在翻边的上下表面上处,以确保翻边上下表面的碳质粉不易因磨损而发生脱落。
25.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翻边的上表面与所述翻边远离所述锅体的侧壁的一端的端面之间设置有第一弧形面,所述第一弧形面的半径大于等于0.3mm小于等于4mm;和/或所述翻边的下表面与所述翻边远离所述锅体的侧壁的一端的端面之间设置有第二弧形面,所述第二弧形面的半径大于等于0.3mm小于等于4mm。
26.在该些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翻边上设置第一弧形面和第二弧形面,使得翻边的自由端比较平滑,从而可避免出现尖锐过渡,这样便能够使上表面的涂层能够更加均匀,以提升翻边处的涂层的耐磨性能。同时,弧形面的设计加大了受力接触面积,可以减少单位面积的摩擦力,降低磨损程度,从而可进一步提升翻边处的涂层的耐磨性能。
27.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翻边的上表面与所述翻边远离所述锅体的侧壁的一端的端面之间设置有第一弧形面,所述翻边的下表面与所述翻边远离所述锅体的侧壁的一端的端面之间设置有第二弧形面,所述第一涂层延伸到所述第一弧形面上,所述第二涂层延伸到所述第二弧形面上,并与所述第一涂层连接。
28.在该些技术方案中,第一涂层和第二涂层连接能够使整个翻边均被涂层包裹,从而可防止翻边的自由端的侧壁裸露在外头,进而可确保翻边在各处的耐磨程度。
29.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涂层和所述第二涂层均为氟树脂涂层,
或所述第一涂层和所述第二涂层均为无机陶瓷涂层。
30.在该些技术方案中,第一涂层和第二涂层可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成耐磨性好的涂层,比如氟树脂涂层或无机陶瓷涂层,在此不具体限定,但优选地,可将第一涂层和第二涂层设置成强度高,较耐磨的氟树脂涂层或无机陶瓷涂层。
31.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锅体的壁的厚度大于等于5mm小于等于10mm。
32.在该些技术方案中,锅体的厚度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但优选地锅体的壁的厚度为5mm-10mm,这样可使锅体的厚度比较适中,以确保锅体的强度和传热性能,同时,还可防止锅体过厚而导致成本增加和导热性能下降等问题。
33.其中,优选地,所述锅体的孔隙率大于等于1%小于等于5%。
34.在该些技术方案中,锅体的孔隙率决定了锅体的强度,因此,优选地,可将锅体的孔隙率控制在1%-5%内,以便能够确保锅体的强度和锅体的导磁率。同时将孔隙率控制在该范围内,可提高锅体表面的致密度,进而使得外界的水在碳质锅使用过程中不易进到碳质锅内部,这样便使得碳质锅不易受到外界的水的影响,从而可延长碳质锅的使用寿命。同时该种设置能够增强锅体表面涂层的吸附力,从而能够提高锅体表面涂层的耐刮擦性能,这样便可增强锅体表面涂层与锅体之间的连接可靠性,降低锅体表面涂层脱落的概率,这样便能够提高碳质锅的整体使用寿命。
35.而进一步优选地,锅体的孔隙率为2.5%。
36.其中,优选地,所述碳质锅为内锅,或所述碳质锅为炒锅,炒锅用于对食材进行翻炒。
37.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碳质锅为石墨锅或竹碳锅。
38.在该些技术方案中,碳质锅可优选为石墨锅或竹碳锅,当然,碳质锅也可为其它类似的锅具。
39.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锅体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第三涂层,所述锅体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第四涂层;其中,所述第三涂层与所述第一涂层连接,所述第四涂层与所述第二涂层连接。
40.在该些技术方案中,还可在锅体的内表面上,比如锅体内侧壁面和内底壁面上设置第三涂层,以通过第三涂层来对锅体的内侧壁面和内底壁面进行保护,以防止锅体的内侧壁面和内底壁面处的碳质粉脱离。同时,还可在锅体的外表面上,比如锅体外侧壁面和外底壁面上设置第四涂层,以通过第四涂层来对锅体的外侧壁面和外底壁面进行保护,以防止锅体的外侧壁面和外底壁面处的碳质粉脱离。
41.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三涂层的材质和厚度与所述第一涂层的材质和厚度相同,所述第四涂层的材质和厚度与所述第二涂层的材质和厚度相同。
42.在该些技术方案中,第三涂层的材质和厚度与第一涂层的材质和厚度相同,这样可使碳质锅的内表面上的涂层的材质和厚度一致,以确保碳质锅的内表面的光滑。而第四涂层的材质和厚度与第二涂层的材质和厚度相同,这样可使碳质锅的外表面上的涂层的材质和厚度一致,以确保碳质锅的外表面的光滑。
43.当然,第三涂层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而设置成不同于第一涂层的涂层,同时,第四涂层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而设置成不同于第二涂层的涂层。
44.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三涂层为不粘涂层,所述第四涂层为保护层。
45.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可将第三涂层设置为不粘涂层,这样可防止锅具在加热食物时,食物粘附在内壁上,进而便可避免糊底。而第四涂层为保护层,以用于提高锅体的外表面的性能,以保护锅体的外表面不易被刮擦磨损等。
46.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碳质设备,包括:本体,所述本体上设置有相互连接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第五涂层,设置在所述本体的第一面上;第六涂层,设置在所述本体的第二面上;其中,所述第五涂层能够与所述第六涂层相容。
4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碳质设备,可为碳质的烧烤盘。或碳质的餐具,比如碳质碗、碳质容器等,而在这些碳质设备相互连接的两个面上进行喷涂不同的涂层时,可将两个面上的涂层设置为能够相容的涂层,即第五涂层能够与第六涂层为同性质的涂层,这样能够确保本体的第一面和本体第二面的过渡处的涂层和本体之间能够结合良好,进而使得锅沿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上的涂层不易与本体分离,进而使得本体上的第五涂层和第六涂层均具备良好的耐磨性能,因而使得第五涂层和第六涂层能够牢靠地贴合在本体上,以保护本体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上的碳质粉不易因磨损而发生脱落。
48.其中,这里的本体通过采用近似粉末冶金成型工艺的方法制备而成,具体地,所述本体通过以下步骤制备而成,步骤1,按比例将多种原材料制备成混合粉末,其中,所述多种原材料至少包括碳质粉和粘结剂;步骤2,将制备成的混合粉末加入到模具中,并通过等静压工艺向所述模具进行加压预设时间,以成型出胚体;步骤3,在真空环境下对所述胚体进行烧结,并在真空环境下将烧结后的胚体冷却至室温,以制备出本体。
49.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碳质设备包括碳质加热盘,所述本体为盘本体,所述第一面为所述盘本体的内表面,所述第二面为所述盘本体的外表面。
50.在该些技术方案中,碳质设备可为碳质加热盘,比如碳质烧烤盘,此时,可在碳质加热盘的内外表面上喷涂能够相容的涂层,以使碳质加热盘的内外表面上的涂层能够与盘本体牢靠结合,以增强碳质加热盘的耐磨性能。
51.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五涂层和所述第六涂层均为氟树脂涂层,或所述第五涂层和所述第六涂层均为无机陶瓷涂层。
52.在该些技术方案中,第五涂层和第六涂层可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成耐磨性好的涂层,比如氟树脂涂层或无机陶瓷涂层,在此不具体限定,但优选地,可将第五涂层和第六涂层设置成强度高,较耐磨的氟树脂涂层或无机陶瓷涂层。
53.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碳质设备还包括碳质餐具,比如碳质碗,碳质容器或碳质勺子或碳质铲子等。
54.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第一方面任一项实施例提供的碳质锅。
5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具有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碳质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具有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碳质锅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一一列举。
56.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57.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58.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碳质锅的结构示意图;
59.图2是图1中的碳质锅的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60.其中,图1和图2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61.1碳质锅,10锅体,102翻边,12第一涂层,14第二涂层,16第三涂层,18第四涂层。
具体实施方式
62.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63.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64.下面参照图1和图2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碳质锅1。
65.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碳质锅1,包括锅体10、第一涂层12和第二涂层14,其中,锅体10上设置有锅沿;第一涂层12设置在锅沿的内表面上;第二涂层14设置在锅沿的外表面上,与第一涂层12相连接;其中,第一涂层12能够与第二涂层14相容。
6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碳质锅1,在碳质锅1的锅体10的锅沿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第一涂层12,这样可通过第一涂层12来对锅沿的内表面进行保护,而在锅体10的锅沿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第二涂层14,这样可通过第二涂层14来对锅沿的外表面进行保护,而第一涂层12能够与第二涂层14相容,即第一涂层12能够与第二涂层14为同性质的涂层,这样能够确保锅体10内表面和锅体10外表面的过渡处(即锅沿处)的涂层和锅体10之间能够结合良好,进而使得锅沿的内外表面上的涂层不易与锅沿分离,进而使得锅沿处的第一涂层12和第二涂层14均具备良好的耐磨性能,因而使得第一涂层12和第二涂层14能够牢靠地贴合在锅体10的锅沿处,以保护锅沿的内外表面的碳质粉不易因磨损而发生脱落。同时,第一涂层12与第二涂层14相连接,能够防止锅体10的锅沿有局部地方直接裸露在外头,这样便可使涂层对翻边进行全覆盖,这样便可通过第一涂层12和第二涂层14对锅沿进行更全面的保护。
67.其中,这里的锅体10为等静压锅体,即通过等静压工艺在模具内成型出来的锅体。
68.具体地,锅体10采用近似粉末冶金成型工艺的方法制备而成,具体地,锅体10通过以下步骤制备而成,步骤1,按比例将多种原材料制备成混合粉末,其中,多种原材料至少包括碳质粉和粘结剂;步骤2,将制备成的混合粉末加入到模具中,并通过等静压工艺向模具进行加压预设时间,以成型出锅胚体;步骤3,在真空环境下对锅胚体进行烧结,并在真空环境下将烧结后的锅胚体冷却至室温,以制备出锅体10。
69.其中,在步骤1中,多种原材料还包括金属粉末,金属粉末能够利用金属强度好导热性能好的特性增强制备出的碳质锅1的强度和导热性能,从而可提高碳质锅1的强度和导
热性能多种原材料中,金属粉末的重量百分比为1%-5%,粘结剂的重量百分比为10%-25%。因为这样能够使金属粉末的含量不至于过高或过低,而金属粉末含量过高会降低成品致密度,而过低则会降低成品的强度。同时这样设置也使得粘结剂含量不至于过低,而粘结剂含量过低会降低成品的导热性能以及致密度,因此将金属粉末的重量百分比设置为1%-5%,粘结剂的重量百分比设置为10%-25%能够使金属粉末和粘结剂的含量比较适中,从而能够使碳质成型体在导热性能和强度方面等上均具有较好的性能。
70.其中,在步骤1中,通过等静压工艺向所述模具进行加压预设时间,以成型出锅胚体时,优选通过冷等静压工艺向所述模具进行加压预设时间,以成型出锅胚体,即在常温下向模具内加压,以成型出锅胚体。
71.其中,在步骤2中,加载的压力为100t-200t,加载压力的持续时间为5min-20min。
72.其中,步骤3具体包括以下步骤:将锅胚体放置在一真空烧结炉内,并使真空烧结炉内的温度从室温逐渐升高至800℃-1200℃;在真空烧结炉内的温度升高至800℃-1200℃后,在真空烧结炉内对锅胚体以800℃-1200℃的温度进行保温24h-72h;在保温结束后,使锅胚体在真空烧结炉内随真空烧结炉自然冷却至室温;其中,在真空烧结炉内对锅胚体进行烧结和冷却时,真空烧结炉内的真空压力为10pa-10-2
pa。
73.在该些实施例中,在对锅胚体进行烧结时,可通过真空烧结炉来实现,而具体烧结时,可先将锅胚体放入到真空烧结炉内,然后将烧结炉内的温度从室温逐渐升温至800℃-1200℃,具体地,比如可通过2h-5h将烧结炉内的温度从室温逐渐升温至800℃-1200℃,而在真空烧结炉内的温度达到800℃-1200℃时,可将真空烧结炉内的温度保持不变,以对其内的锅胚体进行保温,而保温时间优选为24h-72h,也即1-3天。而在保温结束后,可使锅胚体在真空烧结炉内随真空烧结炉自然冷却至室温,这样便可完成碳质锅1的制备。而真空烧结炉内的真空压力优选为10pa-10-2
pa,这样既可防止碳质锅1的胚体在真空烧结炉内氧化,又可防止真空压力过低而增大生产成本。
74.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涂层12通过喷涂工艺喷涂在锅沿的内表面上,第二涂层14通过喷涂工艺喷涂在锅沿的外表面上。
75.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锅沿从锅体10的侧壁向锅体10外弯折并形成翻边102;其中,翻边102的上表面上覆盖有第一涂层12,翻边102的下表面上覆盖有第二涂层14。
76.在该些实施例中,还可将锅沿向锅体10的外侧弯折以在锅口处形成翻边102,此时,第一涂层12可从锅体10的侧壁延伸到翻边102的上表面上,并覆盖整个上表面,当然,第一涂层12也可只设置在翻边102的上表面上,而不延伸到锅体10的内侧壁面上。同理,第二涂层14也可从锅体10的侧壁延伸到翻边102的下表面上,并覆盖整个下表面,当然,第二涂层14也可只设置在翻边102的下表面上,而不延伸到锅体10的外侧壁面上。而通过形成翻边102,能够通过翻边102来进行锅具的移动和定位,比如,在锅具为内锅时,可通过翻边102来进行内锅在外锅内的定位安装。而通过在翻边102的上表面上覆盖有第一涂层12,在翻边102的下表面上覆盖第二涂层14,可通过第一涂层12和第二涂层14对翻边102的上下表面进行保护,以防止翻边102处的碳质粉脱离,同时,由于第一涂层12能够与第二涂层14相容,因此还能够确保翻边102上下表面的涂层和翻边102之间能够结合良好,进而使得翻边102的上下表面上的涂层不易与翻边102分离,进而使得翻边102上下表面的第一涂层12和第二涂
层14均具备良好的耐磨性能,因而使得第一涂层12和第二涂层14能够牢靠地贴合在翻边102的上下表面上处,以确保翻边102上下表面的碳质粉不易因磨损而发生脱落。
77.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涂层12的厚度大于等于15um小于等于70um,和/或第二涂层14的厚度大于等于15um小于等于45um。
78.在该些实施例中,第一涂层12和第二涂层14的厚度不宜过厚,也不宜过薄,过厚会导致材料浪费,涂层易脱落,而过薄会导致涂层无法对锅体起到有效的保护,因此,优选地,可将第一涂层12的厚度设置在大于等于15um小于等于70um的范围内,进一步优选地,第一涂层12的厚度可设置在35um左右,而第一涂层12的厚度可设置在大于等于15um小于等于45um的范围内,进一步优选地,第二涂层14的厚度可设置在30um左右。
79.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翻边102的上表面与翻边102远离锅体10的侧壁的一端的端面之间设置有第一弧形面,第一弧形面的半径r1大于等于0.3mm小于等于4mm;和/或翻边102的下表面与翻边102远离锅体10的侧壁的一端的端面之间设置有第二弧形面,第二弧形面的半径r2大于等于0.3mm小于等于4mm。
80.在该些实施例中,通过在翻边102上设置第一弧形面和第二弧形面,使得翻边102的自由端比较平滑,从而可避免出现尖锐过渡,这样便能够使上表面的涂层能够更加均匀,以提升翻边102处的涂层的耐磨性能。同时,弧形面的设计加大了受力接触面积,可以减少单位面积的摩擦力,降低磨损程度,从而可进一步提升翻边102处的涂层的耐磨性能。
81.进一步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翻边102的上表面与翻边102远离锅体10的侧壁的一端的端面之间设置有第一弧形面,且翻边102的下表面与翻边102远离锅体10的侧壁的一端的端面之间设置有第二弧形面时,第一涂层12延伸到第一弧形面上,第二涂层14延伸到第二弧形面上,并与第一涂层12连接。
82.在该些实施例中,第一涂层12和第二涂层14连接能够使整个翻边102均被涂层包裹,从而可防止翻边102的自由端的侧壁裸露在外头,进而可确保翻边102在各处的耐磨程度。
83.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涂层12和第二涂层14均为氟树脂涂层,或第一涂层12和第二涂层14均为无机陶瓷涂层。
84.在该些实施例中,第一涂层12和第二涂层14可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成耐磨性好的涂层,比如氟树脂涂层或无机陶瓷涂层,在此不具体限定,但优选地,可将第一涂层12和第二涂层14设置成强度高,较耐磨的氟树脂涂层或无机陶瓷涂层。
85.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锅体10的壁的厚度大于等于5mm小于等于10mm。
86.在该些实施例中,锅体10的厚度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但优选地锅体10的壁的厚度为5mm-10mm,这样可使锅体10的厚度比较适中,以确保锅体10的强度和传热性能,同时,还可防止锅体10过厚而导致成本增加和导热性能下降等问题。
87.其中,优选地,锅体10的孔隙率大于等于1%小于等于5%。
88.在该些实施例中,锅体10的孔隙率决定了锅体10的强度,因此,优选地,可将锅体10的孔隙率控制在1%-5%内,以便能够确保锅体10的强度和锅体10的导磁率。同时将孔隙率控制在该范围内,可提高锅体表面的致密度,进而使得外界的水在碳质锅使用过程中不易进到碳质锅内部,这样便使得碳质锅不易受到外界的水的影响,从而可延长碳质锅的使用寿命。同时该种设置能够增强锅体表面涂层的吸附力,从而能够提高锅体表面涂层的耐
刮擦性能,这样便可增强锅体表面涂层与锅体之间的连接可靠性,降低锅体表面涂层脱落的概率,这样便能够提高碳质锅的整体使用寿命。
89.而进一步优选地,锅体10的孔隙率为2.5%。
90.其中,优选地,碳质锅1为内锅,或碳质锅1为炒锅,炒锅用于对食材进行翻炒。
91.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碳质锅1为石墨锅或竹碳锅。
92.在该些实施例中,碳质锅1可优选为石墨锅或竹碳锅,当然,碳质锅1也可为其它类似的锅具。
93.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锅体10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第三涂层16,锅体10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第四涂层18;其中,第三涂层16与第一涂层12连接,第四涂层18与第二涂层14连接。
94.在该些实施例中,还可在锅体10的内表面上,比如锅体10内侧壁面和内底壁面上设置第三涂层16,以通过第三涂层16来对锅体10的内侧壁面和内底壁面进行保护,以防止锅体10的内侧壁面和内底壁面处的碳质粉脱离。同时,还可在锅体10的外表面上,比如锅体10外侧壁面和外底壁面上设置第四涂层18,以通过第四涂层18来对锅体10的外侧壁面和外底壁面进行保护,以防止锅体10的外侧壁面和外底壁面处的碳质粉脱离。
95.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三涂层16的材质和厚度与第一涂层12的材质和厚度相同,第四涂层18的材质和厚度与第二涂层14的材质和厚度相同。
96.在该些实施例中,第三涂层16的材质和厚度与第一涂层12的材质和厚度相同,这样可使碳质锅1的内表面上的涂层的材质和厚度一致,以确保碳质锅1的内表面的光滑。而第四涂层18的材质和厚度与第二涂层14的材质和厚度相同,这样可使碳质锅1的外表面上的涂层的材质和厚度一致,以确保碳质锅1的外表面的光滑。
97.当然,第三涂层16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而设置成不同于第一涂层12的涂层,同时,第四涂层18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而设置成不同于第二涂层14的涂层。
98.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三涂层16为不粘涂层,第四涂层18为保护层。
99.在该些实施例中,可将第三涂层16设置为不粘涂层,这样可防止锅具在加热食物时,食物粘附在内壁上,进而便可避免糊底。而第四涂层18为保护层,以用于提高锅体10的外表面的性能,以保护锅体10的外表面不易被刮擦磨损等。
100.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碳质设备,包括:本体,本体上设置有相互连接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第五涂层,设置在本体的第一面上;第六涂层,设置在本体的第二面上;其中,第五涂层能够与第六涂层相容。
10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碳质设备,可为碳质的烧烤盘。或碳质的餐具,比如碳质碗、碳质容器等,而在这些碳质设备相互连接的两个面上进行喷涂不同的涂层时,可将两个面上的涂层设置为能够相容的涂层,即第五涂层能够与第六涂层为同性质的涂层,这样能够确保本体的第一面和本体第二面的过渡处的涂层和本体之间能够结合良好,进而使得锅沿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上的涂层不易与本体分离,进而使得本体上的第五涂层和第六涂层均具备良好的耐磨性能,因而使得第五涂层和第六涂层能够牢靠地贴合在本体上,以保护本体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上的碳质粉不易因磨损而发生脱落。
102.其中,这里的本体通过采用近似粉末冶金成型工艺的方法制备而成,具体地,所述本体通过以下步骤制备而成,步骤1,按比例将多种原材料制备成混合粉末,其中,所述多种
原材料至少包括碳质粉和粘结剂;步骤2,将制备成的混合粉末加入到模具中,并通过等静压工艺向所述模具进行加压预设时间,以成型出胚体;步骤3,在真空环境下对所述胚体进行烧结,并在真空环境下将烧结后的胚体冷却至室温,以制备出本体。
103.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碳质设备包括碳质加热盘,本体为盘本体,第一面为盘本体的内表面,第二面为盘本体的外表面。
104.在该些实施例中,碳质设备可为碳质加热盘,比如碳质烧烤盘,此时,可在碳质加热盘的内外表面上喷涂能够相容的涂层,以使碳质加热盘的内外表面上的涂层能够与盘本体牢靠结合,以增强碳质加热盘的耐磨性能。
105.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五涂层和第六涂层均为氟树脂涂层,或第五涂层和第六涂层均为无机陶瓷涂层。
106.在该些实施例中,第五涂层和第六涂层可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成耐磨性好的涂层,比如氟树脂涂层或无机陶瓷涂层,在此不具体限定,但优选地,可将第五涂层和第六涂层设置成强度高,较耐磨的氟树脂涂层或无机陶瓷涂层。
107.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碳质设备还包括碳质餐具,比如碳质碗,碳质容器或碳质勺子或碳质铲子等。
108.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第一方面任一项实施例提供的碳质锅1。
10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具有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碳质锅1,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具有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碳质锅1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一一列举。
110.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111.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