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物管理模块及多功能收纳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58938发布日期:2021-10-16 09:03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衣物管理模块及多功能收纳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产生褶皱的衣物管理模块及具备其的多功能收纳系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形成为能够安装在多功能收纳系统的收纳室的模块,在衣物种类中的裤装上形成烫迹线的同时,对产生烫迹线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去除褶皱的衣物管理模块的技术。


背景技术:

2.衣柜、收纳柜或衣物管理器等作为一种在其内部收纳衣物、被子、各种生活用品的柜子(cabinet),可以使用蒸汽以去除使用者在直接使用相应物品时附着到物品上的灰尘等污染物或异味物质等并且改善褶皱。
3.其中适用的原理在于,当将蒸汽直接喷射到柜子内的衣物等物品上时,蒸汽中的水分子吸收污染物或异味物质而一起蒸发,从而可以在去除污染物或异味物质的同时改善褶皱。
4.其中,“蒸汽(steam)”是指通过高压喷嘴等以气体的形式喷射约100 摄氏度左右的高温水,当在室温下喷射时,其将表现为可视的白雾形状。
5.然而,据报告显示,当使用蒸汽时,存在衣物等被损坏的问题。例如,当将高温蒸汽或高温/高压蒸汽直接喷射到敏感材质的衣物上时,可能会发生损坏衣物材质的情况。再例如,通过蒸汽生成的水分子在室温下喷射后会凝结成水滴,如果不能有效地进行除湿,水滴会残留在衣物上,当这种态持续较长时间时,敏感材质的衣物会被损坏。
6.此外,当将蒸汽直接喷射到衣物等中包含的塑料部分等时,可能会发生产生对人体非常有害的环境激素的致命性问题,因此在不使用高温蒸汽的前提下对收纳于收纳室内部的衣物等进行清洗的技术亟需得到开发。
7.近期,除了单纯的衣物清洁功能,使用者还期待此类衣物清洁装置中附带去除在穿着期间形成于衣物上的褶皱的功能,进一步地,还期待在使用者期待的位置处形成预定的烫迹线(又称

挺缝线’)的功能。尤其,对于成人穿着的西裤或者学生穿着的校服来说,在特定位置形成烫迹线时,会显得更佳整洁。然而,以往都是通过手动使用电熨斗而在裤子的特定位置上强制性地形成烫迹线,因此会给用户带来极大的不便。
8.现已公开的现有技术包括本技术人的专利申请第10

2013

0017029号韩国公开专利。所述现有技术是“用于改善衣物褶皱的衣物处理装置”,该项专利是通过使用弹簧和夹子来去除衣物上产生的褶皱的技术。但是,现有技术仅公开了去除衣物褶皱的构造,并且没有公开在衣物的特定位置上强制性地或者刻意地产生褶皱的构造。
9.(现有技术1)韩国公开专利第10

2013

0017029号。


技术实现要素:

10.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提出。
11.具体地,将提供既可以去除衣物上的褶皱,又可以在使用者期待的位置上刻意形
成烫迹线的优化结构。尤其,将提供一种针对衣物中的裤子而进行优化的能够安装在多功能收纳系统中的模块。
12.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课题而提出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衣物管理模块,所述衣物管理模块被配置为能够安装在形成于收纳室一侧的联接部上,包括:主体710,其上设置有安装到所述联接部的连接部712;褶皱产生模块部730,包括沿单向延伸的发热部721、722,并且在所述主体 710的下方间隔预定距离而成对设置;以及衣物固定部740,用于固定衣物,其中,成对的所述褶皱产生模块部730中的每一个插入到衣物中以朝向外侧方向拉伸所述衣物,并且通过所述发热部721、722而在所述衣物的与所述发热部721、722面对的部位沿所述单向形成褶皱。
13.此外,所述连接部712设置在所述主体710的上表面上,所述褶皱产生模块部730由第一褶皱产生模块部731和第二褶皱产生模块部732构成,所述第一褶皱产生模块部731和第二褶皱产生模块部732中的每一个从所述主体710向下延伸,并且在作为第一方向的水平方向上间隔开而成对设置,所述第一褶皱产生模块部731和第二褶皱产生模块部732可以在平面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以预定距离彼此间隔开。
14.此外,所述第一褶皱产生模块部731和第二褶皱产生模块部732中的每一个包括:支撑框架724,联接到所述主体710的下方并且沿下方延伸;以及所述发热部721、722,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724上并且朝向下方延伸预定长度,所述主体710的下方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褶皱产生模块部731连接的第一导向部741和与所述第二褶皱产生模块部732连接的第二导向部742,以使得所述支撑框架724能够沿所述第一方向或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并且所述第一导向部741和第二导向部742可以以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间隔开预定距离的状态而彼此平行地设置。
15.此外,所述第一褶皱产生模块部731和第二褶皱产生模块部732中的每一个形成为使得发热部721、722从外部围绕所述支撑框架724,所述发热部 721、722基于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而具有宽度朝向外侧方向逐渐变窄的锥形 (taper)形象,并且可以在与最外侧部分721a、722a面对的衣物的部分形成褶皱。
16.此外,所述支撑框架724上可以设置沿竖直方向延伸的轨道部724a,以使得所述发热部721、722能够沿所述支撑框架724在竖直方向上滑动。
17.此外,所述发热部721、722连接到电动单元,从而可以沿着所述轨道部724a在竖直方向上进行往复运动。
18.此外,在所述发热部的最外侧部分721a、722a,加湿通孔721b、722b 和闭合部分沿着所述发热部721、722的延伸方向交替地形成,水分通过所述加湿通孔721b、722b而喷射到衣物上,并且所述闭合部分可以由导热材料形成以用于发热。
19.此外,所述主体710还包括储存水的水箱部760,所述水箱部760与所述加湿通孔721b、722b连通。
20.此外,所述主体710的下方设置有第三导向部744,以使得所述第一褶皱产生模块部731和第二褶皱产生模块部732沿所述第二方向或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三导向部744位于相互平行的所述第一导向部 741和第二导向部742之间,可以垂直于所述第一导向部741和第二导向部 742而设置。
21.另一方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衣物管理模块,所述衣物管理
模块能够安装在形成于收纳室一侧的联接部上,包括:主体810,其上设置有安装到所述联接部的连接部812;褶皱产生框架部830,包括沿单向延伸的发热部821、822和加湿孔,其分别朝向下方和作为第一方向的水平方向延伸,并且由在所述主体810的下方间隔预定距离而成对设置的第一褶皱产生框架部831和第二褶皱产生框架部832组成;以及衣物固定部840,用于固定衣物,其中,所述第一褶皱产生框架部831和第二褶皱产生框架部832中的每一个基于平面而具有闭合的横截面,可以插入到衣物中以朝向外侧方向拉伸所述衣物,并且通过所述发热部821、822而在所述衣物的与所述发热部821、822面对的部位沿所述单向形成褶皱,并且通过所述加湿孔而从所述衣物的内侧朝向外侧方向喷射加湿空气。
22.此外,所述第一褶皱产生框架部831和第二褶皱产生框架部832中的每一个基于所述第一方向而在两个端部上分别设置有所述发热部821、822,所述发热部821、822朝向下方延伸,所述发热部821、822之间安装有加湿板 823,所述加湿板823上设置有多个所述加湿孔,所述加湿板823可以形成为在所述第一方向或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具有可变宽度。
23.此外,具有闭合截面的所述第一褶皱产生框架部831和第二褶皱产生框架部832中的每一个的内侧安装有联接到所述主体810的下方并且朝向下方延伸的支撑框架824,所述主体810的下方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褶皱产生框架部831连接的第一导向部841和与所述第二褶皱产生框架部832连接的第二导向部842,以使得所述支撑框架824能够沿所述第一方向或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并且所述第一导向部841和第二导向部842可以以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间隔开预定距离的状态而彼此平行地设置。
24.此外,所述第一褶皱产生框架部831的发热部821和第二褶皱产生框架部832的发热部822基于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而具有宽度朝向外侧方向变窄的锥形(taper)形象,并且在与最外侧部分面对的衣物的部分形成褶皱,所述第一褶皱产生框架部831和第二褶皱产生框架部832中的每个的加湿板 823可以基于第一方向的两端而与所述发热部821、822的内侧端部联接。
25.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多功能收纳系统,所述多功能收纳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衣物管理模块以及机械室和所述收纳室,其中,所述机械室200 还包括:除湿部260,对供应到所述联接部的空气进行除湿;以及循环过滤单元229,对供应到所述联接部的空气供应水分,当所述衣物管理模块的连接部712、812被安装到设置在所述收纳室顶板部的联接部时,形成流体相互连通的状态,并且所述除湿部260和循环过滤单元229交替工作,从而可以调节流向所述衣物管理模块的连接部712、812的空气的状态。
26.此外,风扇单元可以设置在所述机械室200或者设置在所述收纳室100 一侧的再循环模块300上,在所述衣物管理模块的连接部712、812被安装到所述收纳室100顶板部的联接部的状态下,所述除湿部260和循环过滤单元229停止工作,并且所述风扇单元开始工作。
27.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褶皱产生模块部在插入到衣物中的状态下沿竖直方向移动以反复地对衣物进行加湿和除湿操作,从而可以起到有效地在褶皱预定部位强制地产生褶皱的效果。
28.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中,通过与机械室进行连通,可以在通过发热部而在褶皱预定部位强制地产生褶皱的同时,实现去除与加湿板面对的衣物部位上产生的褶皱的
效果,因此可以实现同时执行产生褶皱和消除褶皱操作的效果。
附图说明
29.图1为示出适用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收纳系统的外观的透视图。
30.图2为用于说明图1的多功能收纳系统的空气净化模式的概念图。
31.图3为用于说明图1的多功能收纳系统的衣物管理模式的概念图。
32.图4为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衣物管理模块在安装到多功能收纳系统的状态下插入到裤子中的状态的示意性使用状态图。
33.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衣物管理模块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性平面图。
34.图6为图5中示出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性透视图。
35.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衣物管理模块的第一实施例的褶皱产生模块部的示意性截面图。
36.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衣物管理模块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性透视图。
37.图9为图8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的褶皱产生框架部的示意性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38.以下,将参照附图来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收纳系统。
39.为了进行说明,使用诸如“前”、“后”、“左”、“右”、“上”、“下”的术语,然而使用这些术语仅旨在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以下,将收纳室的宽度方向定义为“第一方向(y轴)”,将收纳室的长度方向定义为“第二方向(x轴)”,将收纳室的高度方向定义为“第三方向(z轴)”。其方向示于图1中。
40.多功能收纳系统的结构描述
41.将参照图1至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收纳系统。
4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收纳系统包括收纳室100、机械室200、再循环模块300、壳体500以及门600。
43.参照图1,壳体500形成多功能收纳系统的外观。
44.首先,门600形成多功能收纳系统的前表面,使用者可以通过打开门600 来靠近收纳室100的内部。当使用者打开门600时,收纳室100部分中的收纳室100内部以及机械室200部分中的排气口250、供水水箱270以及冷凝水箱280暴露。但是,门600不覆盖进气口210。即,门600的最下端位于进气口210的上方。这是为了在执行空气净化模式时,在不打开门600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空气净化。
45.控制部610和排气门650位于门600的外表面上。控制部610包括输入部和输出部,使用者可以通过输入部选择操作模式,并且通过输出部输出当前操作状态。排气门650与机械室200的排气口250连通以在空气净化模式下不打开门600而通过仅打开排气门650来排放过滤的外部空气。
46.优选地,门600由半反射镜(half

mirror)制成。这是为了在必要时将位于收纳室100内部的衣物等呈现给使用者,并且在某些情况下通过执行镜子的功能来向从收纳室100中取出衣物等的使用者提供便利。
47.在门600被闭合的状态下,排气门650形成在面对所述机械室200的排气口250的位
置。另外,可以在排气口250的前表面上设置格栅部,以防止异物渗入,并且防止由于使用者的粗心而造成的人身伤害,这种格栅部还可以设置在排气门650的后表面上。
48.收纳室100是收纳衣物等以去除污染物或异味物质的空间。为此,收纳室100的内部上升为高温之后,自然加湿空气可以作为循环空气而被引入并循环。稍后将在操作模式部分描述具体内容。
49.从收纳室100的内侧观察时,循环过滤拆卸部、循环空气入口、循环空气排出口以及功能材料收纳部位于下表面。
50.循环过滤拆卸部是为了容易地进行拆卸而设置的开口,用于修理或更换位于机械室200中的循环过滤单元229。循环空气入口(未示出)和循环空气排出口(未示出)是使收纳室100内部的循环空气从机械室200流入或排出的开口。
51.循环空气入口与风扇单元230连通,形成为使得空气从机械室200排放到收纳室100,循环空气排出口被形成为从收纳室100向机械室200方向循环空气。
52.另外,与收纳室100内部的循环空气入口连通的部分形成为向上倾斜,使得从循环空气入口流入的空气从收纳室100内部的底表面向上具有预定角度而向收纳室100内部进行排放。因此,与从循环空气入口排出的循环空气呈垂直方向的情况相比,可以使收纳于收纳室100中的衣物等以更大的面积接触,从而可以提高清洁效率。
53.功能性材料收纳部是收纳用于附加其它功能的物质的空间,其它功能指的是除了去除收纳于收纳室100的衣物等物品的污染物乃至异味物质的功能以外的功能,例如可以收纳香气物质等而排放到收纳室100。此外,功能性材料收纳部可以形成为由使用者定期进行填充。
54.其上安装有再循环模块300的再循环模块安装部位于收纳室100的内侧上方。再循环模块300上可以设置有具有空气喷射功能的喷气衣架。
55.可选地,吊架可以位于收纳室100的内侧上方的中央,并且左右内壁表面上还可以设置裤架(未示出)。
56.机械室200既是执行空气净化模式的空间,也是在衣物管理模式中起到空气循环功能的空间,即从收纳室100引入并过滤空气之后,使得自然加湿空气作为循环空气而排出。
57.机械室200可以相对于收纳室100而位于任何方向,但是优选位于收纳室100的下方。这是因为在收纳室100中冷凝的冷凝水或饱和湿空气可以通过自身的重量而被引入机械室200,从而可以通过冷凝水箱280来排放到外部。
58.机械室200包括进气口210、第一流路220、风扇单元230、第二流路 240、排气口250、除湿部260、供水水箱270以及冷凝水箱280。
59.进气口210是将外部空气吸入机械室200的部分。进气口210可以打开或关闭。例如,可以在空气净化模式下打开,并且在衣物管理模式下关闭。进气口210的位置优选在将在后面描述的排气口250的下方,并且更优选地位于机械室200的最底部。这是因为在衣物管理模式下,进气口210会被关闭,因此可以使循环空气的循环流路更为简易,并且门600不延伸到进气口 210为宜。
60.进气口210上设置有净化过滤单元拆卸部,因此可以安装净化过滤单元219。净化过滤单元219具有在空气净化模式下吸入外部空气的功能,并且可以包括预过滤器、高效微
粒空气过滤器等,但不限于此。
61.第一流路220与进气口210、第二流路240以及风扇单元230连通。在空气净化模式下由进气口210吸入并过滤的外部空气和在衣物管理模式下通过第二流路240被吸入的循环空气流入第一流路220。
62.循环过滤单元229位于第一流路220的内侧。循环过滤单元229可以起到过滤循环空气的作用。循环过滤单元229可以包括加湿过滤器,因此当储存在供水水箱270的水供应到加湿过滤器时,循环空气在通过其的过程中吸收水分,从而可以形成自然加湿空气。使用者可以通过打开门600并且靠近循环过滤器拆卸部而移除或安装循环过滤单元229。
63.在多功能收纳系统的另一实施例中,设置在循环过滤单元229的加湿过滤器或连接供水水箱270与加湿过滤器的管道被加热,从而可以使得自然加湿空气的温度上升到一定水平并且供应到收纳室100。还可以使用单独的加热构件(未示出)以进行加热,或者也可以采用将在后面叙述的除湿部260 在执行除湿的过程中产生的热。
64.风扇单元230的流入侧与第一流路220连通,以提供将空气吸入到第一流路220的动力。在空气净化模式下,外部空气通过风扇单元230的操作而被吸入到第一流路220,而在衣物管理模式下,收纳室100内侧的空气作为循环空气而被吸入到第一流路220。风扇单元230的排出侧与第二流路240 连通。另外,由于排气口250位于进气口210的上方并且收纳室100位于机械室200的上方,因此能够与排气口250和收纳室100连通的第二流路240 可以位于风扇单元230和第一流路220的上方。
65.第二流路240获得从风扇单元230过滤的外部空气或循环空气。第二流路240选择性地与收纳室100和排气口250中的任何一个连通,并且包括第一流路切换构件241和第二流路切换构件242以对其进行控制。第一流路切换构件241和第二流路切换构件242成对操作以改变流路。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流路切换构件241和第二流路切换构件242可以是绕轴线旋转的构件,但是可以采用选择性地改变流路的任何机构。
66.在空气净化模式下,第一流路切换构件241和第二流路切换构件242使得第二流路240与收纳室100阻断并与排气口250连通(参见图8),而在衣物管理模式下,第一流路切换构件241和第二流路切换构件242使得第二流路240与收纳室100连通并与排出口250阻断(参见图9)。即,在衣物管理模式下,第二流路240的循环空气通过位于第一流路切换构件241上方的循环空气入口而流入收纳室100内部,并且收纳室100内部的循环空气通过位于第二流路切换构件242上方的循环空气排出口而重新排放到第二流路240 而进行循环。具体内容在下面的操作模式中详细说明。
67.排气口250获得由第二流路240过滤的外部空气并将其排放到外部。排气门650位于与排气口250对应的门600的外部,以打开和关闭排气口250。例如,在空气净化模式下,排气门650被打开,以排放从排气口250过滤的外部空气,而在衣物管理模式下,排气门650可以被关闭。
68.除湿部260执行对流过收纳室100的循环空气除湿的功能。必须进行除湿才可以使收纳室100的内部和循环空气保持舒适的状态并且防止再次污染。可以对收纳室100内部的循环空气进行除湿,或者可以对从收纳室100 流向机械室200的循环空气进行除湿。除湿部260可以是例如热泵,但是不限于此。在除湿部260进行除湿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热,这些热不会被丢弃,而是可以在衣物管理模式下使用(在图6至图9中以虚线示出)。例如,可以利用
在除湿部260的除湿过程中产生的热,在收纳室100加热到大约50 至70摄氏度之后,通过循环空气入口而从第二流路240吸收室温下的循环空气,从而去除衣物等上的污染物乃至异味物质。又例如,如上所述,在除湿部260进行除湿的过程中产生的热被提供到循环过滤单元229的加湿过滤器,或者被提供到连接供水水箱270和加湿过滤器的管道,从而可以加热用作循环空气的自然加湿空气。上述温度为示例,温度不限于此,并且可以进行各种改变。另外,除湿单元260和循环过滤单元229(即,加湿过滤器) 可以被选择性地操作,以防止相互干扰。
69.在多功能收纳系统的另一实施例中,在衣物管理模式下,可以利用在风扇单元230和除湿部260的除湿过程中产生的热,或者可以将通过单独的加热构件(未示出)产生暖空气排放到收纳室100。循环空气由将在后面描述的循环过滤单元229获得水分供应并且变成自然加湿空气,其可以与风扇单元230提供的暖空气结合以去除被收纳的衣物等的异味和污染。为此,除湿部260或单独的加热构件(未示出)可位于与循环空气入口相邻的位置。另外,可以形成为由使用者控制自然加湿空气的量和暖空气的量,并且可以根据要储存的衣物的类型和材质而以单独的模式提供优化的控制方法。
70.另一方面,在多功能收纳系统的另一实施例中,可以包括机械室200与外部空气和收纳室100两者连通的整体循环模式,以及机械室200与外部空气和收纳室100两者都阻断的整体阻断模式。
71.供水水箱270储存需供应到设置在循环过滤单元229的加湿过滤器的水。为此,通过管道而与循环过滤单元229连接。冷凝水箱280收集并储存在收纳室100中产生的冷凝水,或者储存在收纳室100中产生的饱和湿空气流入机械室200的第一流路220或第二流路240等而在冷凝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为此,可以通过管道而与收纳室100和/或第一流路220和/或第二流路240连接。
72.为了填充水或丢弃填充的冷凝水,优选使用者可以容易地靠近的供水水箱270和冷凝水箱280。为此,供水水箱270和冷凝水箱280优选位于机械室200的前部,并且当使用者打开门600时,可以使用位于排气口250下方的每个水箱处的把手来容易地进行拆卸。
73.再循环模块300在空气净化模式下帮助再循环收纳室100的循环空气的同时,还可以执行帮助衣物等的直接干燥的功能。此外,通过独立于机械室 200的操作而进行操作,还可以针对诸如收纳在收纳室100中的衣物等的除尘而执行操作。
74.多功能收纳系统的操作模式的描述
75.将参照图2至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收纳系统的操作模式。
76.将参照图2描述

空气净化模式’。
77.空气净化模式是独立于收纳室100而通过仅操作机械室200来执行外部空气的净化功能的模式。即,由于干净的衣物等可能在室外空气被污染的状态下收纳于收纳室100中,因此空气净化模式是不将外部空气引入到收纳室 100中的操作模式。
78.当使用者选择空气净化模式时,门600的排气门650被打开,进气口210 同样也被打开。
79.操作机械室200的第一流路切换构件241和第二流路切换构件242,以使第二流路240与排气口250连通,并且与收纳室100和第一流路220进行阻断。在该过程中,收纳室100和机械室200成为各自独立的空间。
80.风扇单元230运行。通过风扇单元230的运行,外部空气由进气口210 流入第一流路220并且流向风扇单元230。在通过进气口210的过程中,外部空气通过位于进气口210的净化过滤单元219而被过滤。在通过第一流路 220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位于第一流路220的循环过滤单元229而进一步进行过滤。此时,位于循环过滤单元229上的加湿过滤器可以根据使用者的选择而执行加湿功能或者不执行加湿功能。如果加湿外部空气,将由供水水箱 270给加湿过滤器供应水,这与衣物管理模式相似。通过风扇单元230的过滤后的外部空气由第二流路240而从排气口250被排放到外部。
81.通过重复该过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收纳系统执行空气净化功能。外部空气连续地流入机械室200中而被过滤,并且过滤后的空气被连续地排出。
82.优选的是,无论使用者是否打开门600,都可以执行空气净化模式。即使在空气净化模式启用的期间,使用者也可以自由地打开门600以将衣物等放置在收纳室100内或取出衣物。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给供水水箱270填充水,并且排出冷凝水箱280中的水。因为门600没有覆盖进气口210,并且排气口250在门600的内部是敞开的状态,所以门600的打开不影响空气净化模式的操作。
83.即使在远离多功能收纳系统的位置,即,即使在不容易看到控制部610 的位置,也可以通过仅确认排气门650是否打开来确认当前运行中的是空气净化模式和衣物管理模式中的哪一个模式。
84.即使过滤器被空气净化模式或衣物管理模式的连续操作而被污染,使用者也可以容易地更换过滤器。净化过滤单元219也可以通过将手伸到门600 下方的进气口210而替换。循环过滤单元229也可以在打开门600的状态下通过循环过滤拆卸部而进行更换。
85.将参照图3说明

衣物管理模式’。
86.衣物管理模式是用于去除位于收纳室100内部的衣物等中的污染物或异味物质的模式。通过将自然加湿空气循环为循环空气,并且使得收纳室100 内部处于湿润的环境,可以将衣物等上的污染物或异味物质与湿空气一起去除,它们被引入到机械室200中作为冷凝水而被排出。在该过程中,除湿部 260对流过收纳室100的循环空气进行除湿。可选地,可以利用在除湿部260 产生的热来加热收纳室100的内部。即,在衣物管理模式下,循环过滤单元 229和除湿单元260以预定时间进行交替操作,从而可以交替地进行收纳室 100的加湿和除湿。
87.当使用者选择衣物管理模式时,门600的排气门650关闭并且进气口210 也被关闭。即,在衣物管理模式下,收纳室100中的空气实质上不排放到外部。
88.除湿部260对流过收纳室100的循环空气进行除湿。可选地,在该过程中产生的热可以加热收纳室100的内部,并且温度可以是50至70摄氏度,但不限于此。操作机械室200的第一流路切换构件241和第二流路切换构件 242,以使第二流路240与收纳室100和第一流路220连通,并且阻断排气口250。供水水箱270中的水被供应到加湿过滤器,以使得设置在循环过滤单元229中的加湿过滤器保持水分。在该过程中,加湿过滤器或者供应到加湿过滤器的水可以通过除湿部260或者单独的加热构件(未示出)产生的热而被加热。
89.在除湿的同时或除湿之后,风扇单元230运转。随着风扇单元230的运转,收纳室100内部的空气通过循环空气出口流入第二流路240,并且再次流入第一流路220以流向风扇单元230。在该过程中,空气通过循环过滤单元229的加湿过滤器而成为自然加湿空气。其
再次通过第二流路240,并且通过循环空气入口被供应到收纳室100。
90.随着该过程的重复,循环空气在收纳室100和机械室200之间连续循环。循环空气在收纳室100中包含污染物或异味物质,但是这些污染物或异味物质不会排放到外部,因此可以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的环境。同时,包含污染物或异味物质的循环空气一旦进入机械室200,将被循环过滤单元229过滤并且被冷凝为冷凝水以单独地收集在冷凝水箱280中,从而不会发生污染物或异味物质再次被供应到收纳室的再污染现象。
91.另一方面,在衣物管理模式下,风扇单元230和除湿部260或单独的加热构件(未示出)可产生暖空气并排放到收纳室100,也可以先向收纳室100 排放自然加湿空气,并且在停止排放自然加湿空气之后,将暖空气排放到收纳室100。
92.再循环模块300帮助循环空气的循环。由于再循环模块300从收纳室100 的上侧再循环循环空气,因此对流现象在整个收纳室100中可以更为顺畅。
93.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机械室200内部的机构不运行,运行的只有再循环模块300,这样可以仅实现对于收纳于收纳室100中的衣物等的除尘功能。
94.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收纳系统的另一个实施例中,除了上述的衣物管理模式和空气净化模式之外,还包括整体循环模式和整体阻断模式。
95.首先,整体循环模式是设置在机械室200中的净化过滤单元219与收纳室100乃至多功能收纳系统的外部空气连通的模式。净化过滤单元219不仅可以对流入收纳室100内部的空气进行过滤,还可以过滤流入多功能收纳系统的外部空气。当室内空气(即,外部空气)和收纳室100内部的空气质量不太差时,可以快速地循环和净化空气的整体循环模式是有利的。
96.整体阻断模式与整体循环模式相反,是机械室200不与收纳室100乃至多功能收纳系统的外部空气连通的模式。例如,当净化过滤单元219的性能劣化并且需要更换时、当收纳室100的内部和内部空气不是特别需要过滤时、或者仅需要预热机械室200时,整体阻断模式是有利的。
97.衣物管理模块的第一实施例
98.以下参照图4至图9说明可安装于多功能收纳系统的衣物管理模块。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衣物管理模块可以分为两个实施例。图4至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衣物管理模块的第一实施例,图8和图9示出了第二实施例。衣物管理模块适用于衣物中的上装和下装,然而衣物管理模块是针对裤子进行了优化的结构。在收纳室的内部空间中,上述的喷气衣架(未示出)可以安装在顶板上,并且联接部(未示出)具有与喷气衣架和衣物管理模块均可兼容的结构。
9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衣物管理模块由主体710、褶皱产生模块部730及衣物固定部740构成。其中,褶皱产生模块部730由第一褶皱产生模块部731和第二褶皱产生模块部732组成。
100.主体710上安装有用于控制第一褶皱产生模块部731和第二褶皱产生模块部732的操作的控制部以及接收电力的电源单元。另外,还设置有安装在形成于收纳室的顶板部的联接部上的连接部712。在本实用新型中,主体710 通过连接部712获得电源供应,并与联接部流体连通,从而可以使得通过联接部供应的干燥空气和加湿空气均流向第一褶皱产生模块部731和第二褶皱产生模块部732。在此省略受电结构和流体连通结构的描述。主体710的
上部形成有连接部712,而主体710的下部联接有第一褶皱产生模块部731和第二褶皱产生模块部732。
101.第一褶皱产生模块部731和第二褶皱产生模块部732包括向下延伸预定长度的发热部721、722,并且基于第一方向以预定距离间隔开而成对设置。参照图5,位于收纳室的前侧的一对褶皱产生模块部可以命名为第一褶皱产生模块部731以进行区分,并且位于收纳室的后侧的另一对褶皱产生模块部可以命名为第二褶皱产生模块部732以进行区分。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优选适用于衣物中的裤子,并且为了插入裤子的两条腿部,提供了第一褶皱产生模块部731和第二褶皱产生模块部732。例如,当第一褶皱产生模块部731 插入到裤子的右腿时,第二褶皱产生模块部732插入到裤子的左腿。可以仅使用第一褶皱产生模块部731和第二褶皱产生模块部732来固定裤子(意指通过张力固定),然而为了更稳定地进行固定,优选在上侧进一步设置衣物固定部740。衣物固定部740可以以广泛使用的夹子的形式构造,但是可以使用任何用于固定衣物的装置,并且不限于附图中所示的形状。第一褶皱产生模块部731和第二褶皱产生模块部732的结构实际上相同,下面将仅描述第一褶皱产生模块部731的结构。
102.第一褶皱产生模块部731包括:支撑框架724以及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 724上的发热部721。发热部721由可以给衣物加热的材质形成,可以形成为导热材质。发热部721基于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而具有宽度朝向外侧方向变窄的锥形(taper)形象。此时,能够在与最外侧部分721a面对的衣物的部分形成褶皱。考虑到褶皱的特性,为了在使用者期待的位置上强制地形成褶皱,应以细长的形状加热,而不是将热施加到大面积上,因此优选在最外侧部分721a形成得又细又长。
103.在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框架724上,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轨道部分 724a,使得加热部721可沿竖直方向沿着支撑框架724滑动。此时,发热部 721可以形成为通过诸如线性电动机等的传动装置(未示出)而在竖直方向上自动地进行往复运动。
104.如上所述,由于加热部721被构造成在竖直方向上进行往复运动,因此加热部721的长度优选地形成为比支撑框架724相对较短,以减少热能损失。
105.参见图6,沿着发热部721的延伸方向,在发热部721的最外侧部分721a 形成有多个加湿通孔721b。即,发热部721是通过使加湿通孔721b和封闭部分交替而形成的结构。封闭部分是指最外侧部分721a中未形成加湿通孔 721b的部分。水分通过加湿通孔721b而朝着衣服喷出,并且封闭部分由导热材料形成,该导热材料是向衣物施加热的部分。主体710还包括储存水的水箱部760,并且水箱部760连接到加湿通孔721b,从而使得储存在水箱部 760的水通过加湿通孔721b而喷射。由于水箱部760被配置为可以拆卸,因此使用者可以填充或排空水箱部760中的水。
106.本实用新型由如上所述的结构形成,因此具有在发热部721沿竖直方向上往复运动时,通过加湿通孔721b加湿褶皱预定部位,并且通过关闭部分而再次进行除湿的结构,褶皱预定部位的加湿和除湿操作将通过发热部721 的移动而连续地重复。此时,根据衣物的材质,发热部721的移动速度、发热温度、工作时间以及通过加湿通孔721b排出的水分的量均可以由控制单元控制。
107.另一方面,使用者所穿的裤子的袴筒或裤长多种多样,并且根据使用者的身体尺寸而有所不同,本实用新型包括导向部,以使得第一褶皱产生模块部731和第二褶皱产生模
块部732可以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移动。
108.具体地,主体710的下方具有与第一褶皱产生模块部731连接的第一导向部741和与第二褶皱产生模块部732连接的第二导向部742,以使得支撑框架724能够沿着第一方向或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其中,第一褶皱产生模块部731和第二褶皱产生模块部732在平面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彼此间隔预定距离,相应地,第一导向部741和第二导向部742以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间隔开预定距离的状态而彼此平行地设置。
109.此外,还设置有第三导向部744,以使得第一褶皱产生模块部731和第二褶皱产生模块部732沿第二方向或与第二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第三导向部744位于相互平行的第一导向部741和第二导向部742之间,设置在与第一导向部741和第二导向部742垂直的方向上。
110.使用者固定裤子的操作顺序如下:使用者在将裤子的两条腿分别插入第一褶皱产生模块部731和第二褶皱产生模块部732的状态下,将裤子提到上方以将裤子的顶端固定到衣物固定部740。然后,通过利用第一导向部741 和第二导向部742而在第一方向和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移动第一褶皱产生模块部731和第二褶皱产生模块部732,从而拉伸褶皱预定部位。最后,使用第三导向部744而在第二方向和与第二方向的相反的方向上适当地移动第一褶皱产生模块部731和第二褶皱产生模块部732。
111.衣物管理模块的第二实施例
112.以下将参照图8和图9来说明衣物管理模块的第二实施例,其中,与第一实施例重复的描述将被省略。
113.第二实施例的褶皱产生框架部830具有在作为水平方向的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结构,这一点与前述的第一实施例的褶皱产生模块部730存在差异。
114.以下描述的第二实施例的褶皱产生框架部830的组成方式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即由第一褶皱产生框架部831和第二褶皱产生框架部832组成。每一个褶皱产生模块部均具有相对于平坦表面的闭合截面,其被插入到衣物中以向外拉伸衣物,并且通过发热部821、822而在与衣物的发热部821、822面对的部分产生所述单向(意旨竖直方向)的褶皱,并且通过加湿孔825、826a、 826b而从衣物的内侧朝向外侧喷射加湿空气。
115.第一褶皱产生框架部831的两端具备锥形形状的发热部821,其具有朝向外侧方向变窄的结构。位于两端的发热部821之间的正面和背面分别具有加湿板823。
116.第二实施例中的加湿孔根据所设置的位置分为三种。即发热部821的最外端形成有第一加湿孔825,发热部821上形成有第二加湿孔826a,加湿板 823上形成有第三加湿孔826b。其中,第一加湿孔825从水箱部860获得水分供应,并将其喷射在褶皱预定部位。第二加湿孔826a和第三加湿孔826b 与机械室200连通,以排出自然加湿空气或干燥空气。在排出干燥空气的过程中,加湿板823可以被加热到预定温度,并且可以通过第二加湿孔826a 和第三加湿孔826b而在与加湿板823面对的衣物的部分起到除皱的效果。第一褶皱产生框架部831和第二褶皱产生框架部832被构造成具有闭合的横截面,因此自然加湿空气或干燥空气不会泄漏到加湿孔的外部。
117.另一方面,主体810的下方具有与第一褶皱产生框架部831连接的第一导向部841和与第二褶皱产生框架部832连接的第二导向部842,以使得支撑框架824能够沿着第一方向或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第一导向部 841和第二导向部842以在所述第二方向上
间隔开预定距离的状态而彼此平行地设置。此时,为了使第一褶皱产生框架部831沿着第一导向部841在第一方向或与第一方向相反方向上移动,加湿板823的宽度必须形成为可变的结构。
118.在第二实施例中,为了在褶皱预定部位上强制形成褶皱的同时去除衣物的褶皱,需要将第一褶皱产生框架部831和第二褶皱产生框架部832与机械室200进行连通。在图1至图3中省略了第一褶皱产生框架部831和第二褶皱产生框架部832与机械室200连通的构造,然而可以设置单独的流路构件以使空气由风扇单元230向上流动,并且通过再循环模块300将空气供应到第一褶皱产生框架部831和第二褶皱产生框架部832。
119.为此,当衣物管理模块的连接部812被安装到设置在收纳室的顶板上的联接部时,形成流体连通状态,并且除湿部260和循环过滤单元229交替地操作,从而可以调节流向衣物管理模块100的连接部812的空气的状态。
120.如上所述,参考附图中所示的实施例描述了本说明书,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容易地理解和再现本实用新型,但是这些仅仅是示例,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各种变更或实现其它等同的实施例。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确定。
121.附图标记
122.100:收纳室;
123.200:机械室;
124.210:进气口;
125.219:净化过滤单元;
126.220:第一流路;
127.229:循环过滤单元;
128.230:风扇单元;
129.240:第二流路;
130.241:第一流路切换构件;
131.242:第二流路切换构件;
132.250:排气口;
133.260:除湿部;
134.270:供水水箱;
135.280:冷凝水箱;
136.300:再循环模块;
137.500:壳体;
138.600:门;
139.610:控制部;
140.650:排气门;
141.710、810:主体;
142.712、812:连接部;
143.721、722、821、822:发热部;
144.724、824:支撑框架;
145.724a、824a:轨道部;
146.730:褶皱产生模块部;
147.731:第一褶皱产生模块部;
148.732:第二褶皱产生模块部;
149.740、840:衣物固定部;
150.741、841:第一导向部;
151.742、842:第二导向部;
152.744:第三导向部;
153.760、860:水箱部;
154.823:加湿板;
155.830:褶皱产生框架部;
156.831:第一褶皱产生框架部;
157.832:第二褶皱产生框架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