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座椅的腰靠部件及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51132发布日期:2021-06-22 15:12阅读:57来源:国知局
一种座椅的腰靠部件及座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座椅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座椅的腰靠部件及座椅。



背景技术:

传统座椅一般具有供人体坐下的椅座,当人体坐于椅座面时,身体重量由椅座支撑,由人体生理结构可知,人体的脊柱承载着人体上身如头部、后背等,由于腰椎处于脊柱的最低位,负荷相当大,又是活动段与固定段的交界处,更容易受到损伤。人体坐姿如果不正确,除了看起来没精神外,更容易腰酸背痛,甚至影响脊椎、压迫神经,最终影响身体健康。

现有市场上推出了双背椅,该种座椅的靠背上设置有腰靠件,其腰靠件为两个椅子背,左右各一,在乘坐者坐于椅座上进行承靠时,两个椅子背把人的背部承托起来,将脊椎部的压力转移到左右背阔肌,形成一个向上的推力,起到减缓腰椎压力的作用。但是上述座椅的靠背上的腰靠件仍存在无法夹持承托乘坐者的腰侧,无法对乘坐者的腰侧进行承托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有承靠件,且在承靠件上设置有用于与乘坐者腰侧贴合的腰侧夹托件的腰靠部件,在承托乘坐者背部的同时可以对乘坐者的腰部进行夹托。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座椅的腰靠部件,包括承靠件,所述承靠件上设有用于供乘坐者倚靠的承靠面,且所述承靠件的一端设置有腰侧夹托件,所述腰侧夹托件上设有用于与乘坐者腰侧贴合的夹托面,所述承靠件与所述腰侧夹托件之间呈夹角设置,且所承靠面与所述夹托面相交会。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承靠件与所述腰侧夹托件一体成型。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腰侧夹托件与所述承靠件之间的夹角为75~95°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还包括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设置于所述承靠件,且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承靠面位于所述承靠件相对立的前后两侧。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承靠件为弹性材质,且所述承靠面为向外凸起的弧形面,便于整个承靠面与乘坐者的背部贴合。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承靠件与所述腰侧夹托件之间通过第一连接件可转动连接,所述腰侧夹托件可相对于所述承靠件转动实现打开状态与闭合状态的切换;于所述打开状态时,所述腰侧夹托件远离所述承靠件的承靠面,呈张开状;于所述闭合状态时,所述腰侧夹托件靠近所述承靠件的承靠面,或与所述承靠件的承靠面重合。乘坐者可以根据需要转动腰侧夹托件实现腰侧夹托件打开状态与闭合状态的切换。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沿横向方向,腰侧夹托件的长度为15-35cm。

本实用新型同时提出一种座椅,包括:

支撑架,配置为腰靠部件的主体支撑;

所述支撑架左右对称设置有上述方案中的腰靠部件,所述承靠件与支撑架铰接以实现承靠件与支撑架的可相对转动,所述承靠面上具有分设于承靠件与支撑架铰接处两侧的内侧区域与外侧区域,所述腰侧夹托件位于所述外侧区域,所述承靠面的内侧区域受到向后挤压的力时,带动所述腰侧夹托件向支撑架的中心翻转。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承靠面受到向后挤压的力时,所述承靠件沿支撑架在纵向方向伸展,与乘坐者背部形成相对的摩擦力,与乘坐者自身重力部分抵消,起到缓解腰椎受力,减轻腰椎劳损的效果。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承靠件上、下两端中的至少一端与支撑架沿纵向方向滑动连接。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承靠件的上端部与所述支撑架滑动枢转连接,所述承靠件的下端部与所述支撑架转动连接且与支撑架在纵向方向保持相对固定。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支撑架的上部与承靠件的上端之间采用滑动机构滑动连接;所述的滑动机构包括上支块与上滑槽,承靠件的上端与上支块枢转连接,上支块又卡接在滑槽内并与滑槽滑动连接。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支撑架的下部和承靠件的下端分设有下支块、第三转动件,所述下支块与第三转动件贯穿有转轴以实现相对转动。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承靠件与所述支撑架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件,所述承靠件的内侧区域失去向后的外力作用时,所述第一弹性件带动所述承靠件复位。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两个承靠件之间通过第二弹性件连接,第二弹性件与承靠件一体成型。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两个承靠件之间采用至少一根连杆连接,连杆的两端各自与一个承靠件转动连接。

有益效果

1、通过在承靠件的一端设置有腰侧夹托件,在承靠件安装于座椅上时,腰侧夹托件可与乘坐者腰侧贴合,在承靠件承托乘坐者背部的同时,腰侧夹托件可以夹托乘坐者的腰部,从而促使乘坐者挺直腰部;如果承靠件为弹性材质它发生形变并且向上伸展,则腰侧夹托件还与乘坐者的腰部之间形成一定向上的摩擦力,与乘坐者自身重力部分抵消,从而起到缓解腰椎受力,减轻腰椎劳损的效果。

2、通过将承靠件设计为弹性材质,且所述承靠面为向外凸起的弧形面,在乘坐者靠于承靠件上时,承靠面发生形变便于整个承靠面与乘坐者的背部贴合。

3、再进一步说,承靠件与所述腰侧夹托件之间通过第一连接件可转动连接,乘坐者可以根据需要转动腰侧夹托件实现腰侧夹托件打开状态与闭合状态的切换。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座椅于腰侧夹托件处于闭合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座椅于腰侧夹托件处于打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中座椅于腰侧夹托件处于闭合状态下背部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5为实施例1中承靠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1中承靠件伸展前与伸展后的对比图;

图7为实施例1中腰侧夹托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1中座椅于腰侧夹托件处于打开状态且未夹持的俯视图;

图9为实施例1中座椅于腰侧夹托件处于打开状态并夹持的俯视图;

图10为实施例1中座椅于腰侧夹托件处于闭合状态下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及局部放大图;

图11为实施例2中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2中承靠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实施例3中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实施例3中座椅的俯视图;

图15为实施例4中座椅的俯视图。

示意图中的标号说明:

1-支撑架,2-腰靠部件,21-承靠件,210-支点,211-内侧区域,212-外侧区域,213-背顶腰片,214-腰片连接件,2141-避让槽,215-承靠面,22-腰侧夹托件,221-通槽,222-肋条,223-夹托面,3-第一固定件,4-第一连接件,5-第一限位件,6-第二固定件,7-第二连接件,8-第二限位件,9-销轴,10-滑动机构,101-上支块,102-上滑槽,11-第一弹性件,12-第二弹性件,13-坐垫,14-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关于方位的描述是基于座椅在正常使用时进行描述的,即腰靠部件同靠背处于基本直立状态,以承接人体后背的倚靠,横向方向即水平方向。

实施例1:本实用新型的腰靠部件为座椅的组成部分,接下来对座椅整体作详细叙述:

请参阅图1-10,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座椅,包括支撑架1,支撑架1上设有两个左右对称的腰靠部件2。在本方案中,腰靠部件2包括承靠件21和腰侧夹托件22。承靠件21上设有用于供乘坐者依靠的承靠面215,腰侧夹托件22上设有用于与乘坐者腰侧贴合的夹托面223。其中承靠件21与支撑架1转动连接,并在该转动连接处形成支点210。具体的,承靠件21上于支点处设置有第二连接件7,支撑架1上设置有第二固定件6,第二连接件7与第二固定件6上贯穿有销轴9以实现相对转动。腰侧夹托件22的长度设置为15-25cm,这样可以使得腰侧夹托件22处于人体腰部左右两侧的位置,也就是可以有足够的长度覆盖人体腰侧部分,增加与人体腰侧的接触面积,起到足够的夹持作用。

同时承靠件21上具有分设于支点210两侧的内侧区域211和外侧区域212,腰侧夹托件22与承靠件21的外侧区域212铰接以实现腰侧夹托件22自身可相对于所述承靠件21转动。具体的,承靠件21于外侧区域212设置有第一固定件3,腰侧夹托件22上设有第一连接件4,第一连接件4与第一固定件3上贯穿有销轴9以实现相对转动,继而实现了腰侧夹托件22可相对于承靠件21转动实现打开状态与闭合状态的切换。再具体的,第一固定件3为两个相平行的夹片,第一连接件4为转动块,转动块位于两个相平行的夹片之间,贯穿有销轴9以实现相对转动。本方案中,于打开状态时,腰侧夹托件22远离所述承靠件21的内侧区域211,呈张开状。于闭合状态时,腰侧夹托件22靠近承靠件21的内侧区域211,或与承靠件21的内侧区域211重合。

当用户倚靠于该座椅时,如图9所示,靠背受力,承靠面215受到向后挤压的力,带动承靠件21的外侧区域212向外翻转。在腰侧夹托件22处于打开状态且承靠件21的外侧区域212向外翻转时,承靠件21的外侧区域212带动腰侧夹托件22上的夹托面223向支撑架1的中心方向转动并相互靠近。

该座椅用户只要依靠在靠背上,靠背受力,即承靠件21的内侧区域211受到向后挤压翻转的力,承靠件21翻转,夹紧用户的背部(即用户的脊椎处)。同时,承靠件21带动两侧处于打开状态的承靠件21支撑架1的中心方向转动,夹持用户的两侧腰部。容易理解的,用户正常坐于座椅上,其腰椎受力,长时间乘坐后会造成用户的腰椎劳损,而本方案中通过承靠件21夹持用户的脊椎处,承靠面215与用户的背部之间形成一定向上的摩擦力,与用户自身重力部分抵消,起到缓解腰椎受力,减轻腰椎劳损的效果。同理的,腰侧夹托件22向支撑架1的中心方向转动,夹持用户的两侧腰部,夹托面223也给患者的腰部一个向上的支撑力,缓解腰椎受力。

同时,在用户不需要腰部夹持时,如图1所示,该座椅只需要转动腰侧夹托件22,使得腰侧夹托件22与承靠件21的内侧区域211重合即可。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自行调节,方便快捷,泛用性高。

另外,本方案中的座椅,通过支撑架1上的承靠件21带动腰侧夹托件22转动,其乘坐部即坐垫13,不需要加入其他的传动机构,坐垫13直接与下部的支架连接支撑,使得坐垫13可以根据用户的喜好选择任意的用料与形状大小。

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如图5、6、7所示,腰侧夹托件22为框架式结构。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腰侧夹托件22包括一矩形板材,但是容易理解的,此处不限制其具体形状,也可以是圆形或椭圆形等。矩形板材上设有多个沿同一方向延伸的通槽221。相应的所述承靠件21包括多个间隔设置且沿同一方向延伸设置的背顶腰片213,相邻两个背顶腰片213之间通过腰片连接件214连接,且背顶腰片213与通槽221一一对应。当腰侧夹托件22处于闭合状态时,至少一部分背顶腰片213位于对应的通槽221内或向前露出于所述通槽221。若背顶腰片213均位于对应的通槽221内,则背顶腰片213可与腰侧夹托件22一同供用户乘靠,以承接用户的压力。若背顶腰片213向前露出于所述通槽221,用户乘靠时,背部只会与背顶腰片213贴合,而不会与腰侧夹托件22接触,以此减少用户背部接触面的凹凸感。提高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在本实施例中,腰侧夹托件22处于闭合状态时,背顶腰片213向前透过通槽221或者背顶腰片213的前端面向前露出于通槽221的槽口。再进一步地,为了避免腰侧夹托件22与承靠件21发生干涉,腰片连接件214位于背顶腰片213的背面,位于相邻两个背顶腰片213之间位置的腰片连接件214上均沿自身宽度方向设置有避让槽2141。腰侧夹托件22上位于相邻两个通槽221之间的部位构成肋条222,腰侧夹托件22处于闭合状态时,肋条222处于所述避让槽2141内。且为了形成上述避让槽2141,腰片连接件214采用单个腰片连接件,所述避让槽2141是由腰片连接件214向后弯折形成的。需要说明的时,虽然在本方案中,通槽221及背顶腰片213均是沿横向方向延伸。但是,通槽221及背顶腰片213均是沿纵向方向延伸也是可行的。

且本方案中,如图4所示,为了防止用户转动腰侧夹托件22使得腰侧夹托件22相对于承靠件21转动超出行程范围,且于腰侧夹托件22和承靠件21的铰接处设置有用于限制腰侧夹托件22相对于承靠件21的转动角度超出预设范围的第一限位件5。

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本方案中的第一限位件5为螺丝,螺丝螺纹连接上述腰片连接件214且在限位时螺丝的一端头与腰侧夹托件22相抵。当腰侧夹托件22相对于承靠件21转动至指定角度时,螺丝的一端头与所述腰侧夹托件22相抵实现限位。且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体型大小,自主旋扭螺丝,调节螺丝超出第一固定件3的长度,继而实现腰侧夹托件22相对于承靠件21的限位转动角度的调节,使得该座椅适用于各个体型的用户。虽然,本方案中,螺丝与腰片连接件214螺纹连接,但是螺丝与腰侧夹托件22螺纹连接,且螺丝的一端头与承靠件21相抵也是可以的。且容易理解的,虽然本方案中采用螺丝作为第一限位件5,但是容易理解的,在保证腰侧夹托件22相对于承靠件21的转动角度不超出预设范围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其他限位件,例如棘轮机构。

同理的,如图4所示,承靠件21于支点210处设置有用于限制承靠件21相对于支撑架1的转动角度超出预设范围的第二限位件8;具体的说,第二限位件8为限位柱,该第二限位件8固定设置在第二连接件7上,当承靠件21相对于支撑架1转动至限定角度时,第二限位件8与第二固定件6相抵,实现限位。

另外,本方案中,承靠件21为弹性材质,具体的,承靠件21的材质采用塑料。请参阅图6,在无外力作用下时,承靠面215为向外凸起的弧形面,承靠件21整体向前凸起呈弧形状。而当承靠面215受到向后挤压的力时,承靠件21沿支撑架1在纵向方向伸展(即背顶腰片213与腰片连接件214发生形变在纵向方向进行伸展)。使得承靠件21与用户背部紧密贴合,舒适度更高,且在承靠件21沿支撑架1在纵向方向伸展的过程中,给予用户背部一个与重力方向相反的力,也对用户起到了承托的作用,缓解腰椎受力。

为了便于承靠件21沿支撑架1在纵向方向伸展,本实施例中,承靠件21上、下两端中的至少一端与支撑架1沿纵向方向滑动连接。具体的,承靠件21的上端部与所述支撑架1滑动枢转连接,承靠件21的下端部与支撑架1转动连接且与支撑架1在纵向方向保持相对固定。再具体的,如图10所示,支撑架1的上部与承靠件21的上端之间采用滑动机构10滑动连接。其中滑动机构10包括上支块101与上滑槽102,承靠件21的上端与上支块101枢转连接构成上述支点210,上支块101又卡接在上滑槽102内并与上滑槽102滑动连接。

同时支撑架1的下部和承靠件21的下端分设有下支块、第三转动件,下支块与第三转动件贯穿有转轴以实现相对转动。在本方案中,下支块、第三转动件即为第二固定件6与第二连接件7。当承靠件21受到向后挤压的力时,上支块101与上滑槽102滑动连接,而下支块与第三转动件贯穿有转轴以实现相对转动,但纵向固定。既而实现了承靠件21沿支撑架1在纵向方向伸展。

如图3、4所示,承靠件21与支撑架1之间还设置有第一弹性件11,当承靠件21的内侧区域211失去向后的外力作用时,第一弹性件11带动所述承靠件21复位。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第一弹性件11为扭簧,该扭簧套设在第二固定件6与第二连接件7上销轴9的外壁,且弹簧的两端头配置为各自与第二固定件6、第二连接件7保持相对固定。当承靠件21相对于支撑架1转动时,第二连接件7绕第二固定件6产生转动,扭簧发生形变。当承靠件21失去外力时,扭簧回弹,带动第二连接件7复位。

实施例2:请参阅图11、12,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1的主要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承靠件21和腰侧夹托件22一体成型,承靠件21与腰侧夹托件22之间呈夹角设置。由于承靠件21和腰侧夹托件22一体成型,在承靠件21上的承靠面215受到后挤压的力,带动与承靠件21一体的腰侧夹托件22向支撑架1的中心方向转动并相互靠近,继而实现对乘坐者腰部的夹托。且在本方案中,为了便于夹托,腰侧夹托件22与承靠件21之间的夹角为接近90°。但是在保证可以对乘坐者的腰侧进行夹托的情况下,腰侧夹托件22与承靠件21之间的夹角可以为75~90°区间内的任意角度。

实施例3:请参阅图13、14,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2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两个承靠件21之间通过第二弹性件12连接,且第二弹性件12与承靠件21一体成型。具体的,本方案中第二弹性件12为一个塑料材质的v形件或u形件,当用户靠于承靠件21时,先与第二弹性件12中部凸起接触,压迫第二弹性件12向两侧舒展以配合两侧的承靠件21转动拉伸。容易理解的,在不影响承造件21转动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其它弹性件。

实施例4:请参阅图15,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3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承靠件21之间采用至少一根连杆14连接,连杆14的两端各自与一个承靠件21转动连接。

以上示意性的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