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折挤水式发泡棉拖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12992发布日期:2021-11-29 12:22阅读:70来源:国知局
对折挤水式发泡棉拖把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对折挤水式发泡棉拖把,其中发泡棉可以是胶棉头、海绵头或类似物。


背景技术:

2.目前市场上的发泡棉拖把的挤水方式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手拉挤水式;第二种是拖把头翻转整体挤水式;第三种是对折挤水式。
3.如专利号为zl201320468680.0(公告号为cn203379085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对折挤水拖把》,专利号为zl201621230208.3(公告号为cn206729843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对折式胶棉拖把》,专利号为zl201821938901.5(公告号为cn209611033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对折挤水胶棉拖把》,它们均披露了对折挤水式的拖把,其包括拖把杆、对折式拖把头、挤水架、驱动对折式拖把头进入或退出挤水架的驱动结构,现有对折式挤架均为呈u形的叉状,具有两左右间隔设置的挤水臂,对折式拖把头通过驱动结构能进入或退出由挤水臂构成的挤压口内,对折式拖把头在退出挤压口的状态下,对折式拖把头在自身弹簧作用下处于展开的拖地状态,对折式拖把头在进入挤压口的状态下,挤水臂驱动对折式拖把头的折叠板部分向下摆动对折,形成对折以对折叠板底部的擦拭物进行对折挤水。
4.现有对折挤水拖把存在下述缺陷:1、驱动挤架滑移的结构复杂,一般采用扳手驱动方式或螺纹杆传动方式或齿轮传动方式。2、挤架与拖把头的折叠板之间连接在一起,结构复杂且拖地灵活性欠佳,挤架的宽度尺寸大,拖地时易碰到障碍物(桌椅板凳),不方便在对障碍物下方的地面进行清洁。3、现有对折式挤水拖把在挤水操作省力和挤水效果之间不能达到较好的平衡。4、现有挤水架只能在对折式拖把头的折叠方向上对擦拭物进行挤水,挤水效果欠佳。
5.综上所述,现有对折挤水式胶棉拖把还可作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对折挤水效果好、拖地操作更人性化的对折挤水式发泡棉拖把。
7.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对折挤水式发泡棉拖把,包括拖把杆、具有发泡棉的对折式拖把头、挤水架;所述对折式拖把头包括中部板体及两个折叠板,所述中部板体活动连接在拖把杆下端,两所述折叠板分别铰接在中部板体的左右两侧,折叠板与中部板体之间设有使折叠板保持展开位置状态的弹性复位件,所述发泡棉直接或间接连接在所述折叠板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板体上设有供拖把杆的下端活动连接的接头部,拖把杆内设有由弹性件作用保持下移趋势的施力部件,该施力部件对所述接头部施加向下的压力,接头部的顶壁设有内凹的定位凹槽;所述挤水架设于拖把杆上并可上下滑移,所述挤水架具有开口朝下的挤压腔,在挤水架相对拖把杆处于上移位置,对折式拖把头脱离挤压腔,对折式拖把头处于展开的拖地状态,所述拖把杆仅能相对中部
板体朝折叠板方向左右摆动,在拖把杆左右摆动过程中,所述施力部件的底面与定位凹槽左右两侧的接头部侧面之间为点接触;在挤水架相对拖把杆下移过程中,通过所述挤水架与折叠板接触,促使折叠板摆动并进入挤压腔实现对折挤水。
8.为实现点接触,上述定位凹槽左右两侧的接头部侧面沿高度方向及沿厚度方向均为弧面,在两处弧面的交界处形成弧形接触线。
9.作为优选,上述施力部件的底面外形与定位凹槽匹配均为平面,以使挤水架在上移和下移过程施力部件对所述接头部同一位置施加压力。因为平面接触,能使得施力部件更好接头部更好对接头部的同一位置施加压力,更好避免拖把头晃动。
10.作为优选,上述定位凹槽的左右内壁为自下而上向外倾斜的第一斜面,所述施力部件的左右两侧壁具有与所述第一斜面配合的第二斜面。斜面的设置在使接头部与施力部件之间具有一定左右限位作用的同时,又不会使施力部件脱离接头部的阻力太大。
11.进一步改进,上述拖把杆的下端连接有衔接件,所述衔接件具有扁口的第一插槽,接头部插配并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在第一插槽内,弹性件及施力部件安装在衔接件内。扁口的第一插槽对接头部有约束作用,防止拖把杆相对拖把头前后(即拖把头的宽度方向) 摆动,另衔接件的设置利于弹性件及施力部件的组装。
12.进一步改进,上述折叠板的侧壁具有两前后间隔设置的连接部,中部板体的侧壁上设有供连接部插入的第二插槽及位于两第二插槽之间的中部槽,连接部插入第二插槽内,有销轴穿过连接部、中部槽、另一侧的连接部后将折叠板安装在中部板体上,所述折叠板与中部板体之间设有使折叠板保持展开位置状态的弹性复位件,弹性复位件为扭簧套设在位于中部槽的销轴上。连接部与第二插槽的底壁也形成阻挡,起到限摆作用。
13.作为改进,上述挤水架与拖把杆之间设有定位结构,该定位结构能将挤水架定位在上移位置状态,定位结构解除定位后所述挤水架能沿拖把杆上下滑移。定位结构能将挤水架定位在上部位置,不轻易下移,不会对拖地产生影响,定位解除后便可以移动挤水架实现对对折式拖把头的挤水。
14.作为优选,上述定位结构包括固定在拖把杆上的定位块及设置在挤水架内的弹性卡槽,弹性卡槽的开口朝上且弹性卡槽的口径上小下大,在挤水架受力上移过程中,定位块经由弹性卡槽的小口径部卡入弹性卡槽的大口径部位内完成定位,在挤水架受力下移过程中,所述定位块经由弹性卡槽的小口径部脱离弹性卡槽完成解锁。该定位结构涉及部件少,利于组装,且定位的解除也较轻松。所述挤水架内壁上还设有位于弹性卡槽上方并连通的导向槽,定位块能沿所述导向槽上下滑移,保证实现滑移过程中挤水架不易变位,定位块与导向槽的配合能阻止挤水架绕拖把杆轴线旋转。本导向结构充分利用定位块这一部件,无需额外设置导向块,结构简单。当然也可采用现有其它导向结构。
15.进一步改进,上述挤压腔呈环状,挤压腔内设有相对设置的能对折叠板的顶面形成滚动挤压的挤压辊;在挤水架下移过程中,通过所述挤压辊与折叠板的顶面接触,促使折叠板摆动进而对折挤水。挤压腔呈环状,不易变形,拖把头进入挤压腔后,挤压腔对拖把头上擦拭物的挤压效果更好。挤压辊与折叠板形成滚动摩擦,利于折叠后的拖把头在挤压腔内上移,挤水操作省力;另外挤压辊内凸于挤压腔的端口,挤水时,通过所述挤压辊与折叠板的顶面接触,挤压辊促使折叠板摆动进行对折挤水,挤水效果更佳。
16.为更好对发泡棉进行挤压,进一步改进,上述挤压腔内还设有两个辅助挤压辊,辅
助挤压辊前后间隔设置用以对侧凸出折叠板的对折后的发泡棉侧部进行挤压。对折式拖把头对折后,发泡棉会侧凸出折叠板,辅助挤压辊会对这部分发泡棉进行挤压,更充分挤掉发泡棉内的水份。
17.作为优选,上述辅助挤压辊设于所述挤压辊的下方。对折式拖把头完全进入挤压腔内后,挤压辊始终与折叠板的背面接触,否则对折式拖把头就不易向下脱离挤压腔,此时若辅助挤压辊设于所述挤压辊的上方,那么会导致位于挤压辊下方的发泡棉不能被所述辅助挤压辊挤压,影响辅助挤压辊的挤水效果。所述挤压腔内安装有安装支架,所述挤压辊及辅助挤压辊均设置在该安装支架上。这样可以预先将各挤压辊和辅助挤压辊安装到安装支架上,然后再加安装支架组装到挤压腔内,实现模块化组装,组装方便。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在拖把杆左右摆动过程中,所述施力部件的底面与定位凹槽左右两侧的接头部侧面之间为点接触,使得拖把杆脱离定位凹槽后的摆动相对轻松,其改变现有折叠挤水拖把中拖把杆与拖把头之间松动连接的方式,施力部件对接头部力的施加的力使中部板体保持相同平衡状态,施力的方向一致,在拖把头挤水过程中还未接触到折叠板过程中,拖把头也不轻易晃动,保证两侧的折叠板受力均衡,挤水效果好。直接握住挤水架并可推动挤水架相对拖把杆上下滑移,促使对折式拖把头折叠后进入挤压腔,完成挤水,无需额外设置驱动结构,结构更简单合理,成本低;在挤水架相对拖把杆处于上移位置,对折式拖把头脱离挤压腔,对折式拖把头处于展开的拖地状态,挤水架与折叠板之间没有连接关系,挤架的宽度尺寸可以做成较小,拖地时拖把头可伸入障碍物下方的地面进行清洁,清洁操作灵活;传统拖把的拖把杆与拖把头之间为万向连接(拖把杆要相对拖把头前后、左右摆动),因发泡棉厚度厚,发泡棉的重心高,使用者沿发泡棉宽度方向(前后方向)施力拖地时,拖把头易侧翻,严重影响拖把操作的舒适性,为避免前述状况发生,本方案克服技术偏见,其将拖把杆设计为仅能相对中部板体朝折叠板方向(对折式拖把头的长度方向)左右摆动,这样即使使用者沿发泡棉宽度方向施力拖地时,对折式拖把头也不易侧翻,拖地操作更舒适。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正常拖地状态);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视图(正常拖地状态);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对折式拖把头的立体结构分解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挤水架的立体示意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挤水架的立体分解图;
24.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完全挤水状态);;
25.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完全挤水状态);
26.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视图(完全挤水状态);
27.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部板体的立体示意图;
28.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施力部件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30.如图1~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
31.一种对折挤水式发泡棉拖把,包括拖把杆1、具有发泡棉4的对折式拖把头2、挤水架3,发泡棉可以是胶棉、海绵及其类似物。对折式拖把头2活动连接在拖把杆1的下端。
32.对折式拖把头2包括中部板体21及两个折叠板22,中部板体21活动连接在拖把杆 1下端,两折叠板22分别铰接在中部板体21相对的两侧,折叠板22与中部板体21之间设有使折叠板22保持展开位置状态的复位弹性件23,发泡棉4连接在折叠板22的底面。中部板体21的设置使得发泡棉4中部位置的变形空间大,对折时所受阻力小,另外中部板体21的设置,可使两折叠板21向内翻折的角度更大,对折挤水效果更佳。
33.具体的,折叠板22的侧壁具有两前后间隔设置的连接部221,中部板体21的侧壁上设有供连接部221插入的第二插槽213及位于两第二插槽213之间的中部槽214,连接部 221插入第二插槽213内,有销轴20穿过连接部221、中部槽214、另一侧的连接部221 后将折叠板22安装在中部板体21上,折叠板22与中部板体21之间设有使折叠板22保持展开位置状态的弹性复位件23,弹性复位件23为扭簧套设在位于中部槽214的销轴 20上。
34.挤水架3设于拖把杆1上并可上下滑移,在挤水架3处于上移位置,对折式拖把头2 脱离挤水架3,对折式拖把头2处于展开的拖地状态,展开的拖地状态以折式拖把头2 展开至水平位置为最佳,当然也不一定完全展开到水平位置,可以是折叠板22与中部板体21互成一个小角度,拖地时向下施一定力使其保持水平位置;在挤水架3下移过程中,通过挤水架3和/或挤压辊7与折叠板22的顶面接触,促使折叠板22摆动并逐渐对折向上进入挤压腔31内进而对折挤水,对折后的发泡棉4中部拱起部分能进入避让凹部20 实现避让;中部板体21上设有供拖把杆1的下端活动连接的接头部211,拖把杆1内设有由弹性件10作用保持下移趋势的施力部件11,该施力部件11对接头部211中部施加向下的压力、以使挤水架3在上移和下移过程施力部件11对接头部211同一位置施加压力。
35.接头部211的顶壁设有内凹的定位凹槽212,施力部件11的底面外形与定位凹槽212 的底面匹配且均为平面。定位凹槽212的左右内壁为自下而上向外倾斜的第一斜面2121,施力部件11的左右两侧壁具有与第一斜面配合的第二斜面111。
36.拖把杆1的下端连接有衔接件12,衔接件12具有扁口的第一插槽121,第一插槽121 为沿左右方向的贯穿槽,接头部211插配并通过转轴122转动连接在第一插槽121内,使得中部板体21与衔接件12之间仅能相对左右摆动,弹性件10及施力部件11安装在衔接件12内。
37.挤水架3具有开口朝下呈环状的挤压腔31,挤压腔31内设有两个能对折叠板22的顶面形成滚动挤压的挤压辊7;在挤水架3处于上移位置,对折式拖把头2脱离挤压腔 31,对折式拖把头2在复位弹性件23或其它外力作用下处于展开的拖地状态,同时拖把杆1仅能相对中部板体21朝折叠板22方向(对折式拖把头2的长度方向)左右摆动,在拖把杆1左右摆动过程中,施力部件11的底面与定位凹槽212左右两侧的接头部211侧面之间为点接触。如图9所示,定位凹槽212左右两侧的接头部211侧面沿高度方向及沿厚度方向均为弧面,在两处弧面的交界处形成弧形接触线215。
38.挤压腔31内还设有两个辅助挤压辊8,辅助挤压辊8前后间隔相对设置用以对侧凸出折叠板22的对折后的发泡棉4的侧部41进行挤压。辅助挤压辊8设于所述挤压辊7 的下方。挤压腔31内安装有安装支架9,所述挤压辊7及辅助挤压辊8均设置在该安装支架9上。安装支架9上设有多个弹性卡脚91,所述挤压腔31的内壁上设有与所述弹性卡脚91匹配的卡
槽311。安装支架9的相对两个外端面与挤压腔31的相对两个内壁之间设有筋槽限位结构,所述筋槽限位结构中的槽92设于安装支架9的外端面上,所述筋槽限位结构中的筋32设于挤压腔31的内壁上。
39.挤水架3与拖把杆1之间设有定位结构,该定位结构能将挤水架定位在上移位置状态,定位结构解除定位后所述挤水架3能沿拖把杆1上下滑移。定位结构包括固定在拖把杆1上的定位块5及设置在挤水架3内的弹性卡槽6,定位块5的横截面呈圆形,弹性卡槽6的开口朝上且弹性卡槽6的口径上小下大,在挤水架3受力上移过程中,定位块5 经由弹性卡槽6的小口径部61卡入弹性卡槽6的大口径部62位内完成定位,在挤水架3 受力下移过程中,所述定位块5经由弹性卡槽6的小口径部61脱离弹性卡槽6完成解锁。挤水架3内壁上还设有位于弹性卡槽6上方并连通的导向槽33,所述定位块5能沿所述导向槽上下滑移,定位块5与导向槽的配合能阻止挤水架3绕拖把杆1轴线旋转。
40.本实施例中的上下方向指的是顺沿拖把杆1的长度方向;左右方向指的是对折式拖把头2的长度方向。
41.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及过程如下:
42.挤水操作:一手握住挤水架3,另一手握住拖把杆1,推动挤水架3相对拖把杆1下移,定位块5经由弹性卡槽6的小口径部61脱离弹性卡槽6完成解锁,挤压辊7触动折叠板22顶面继续下移带动两块折叠板22对折,实现对折挤水,对折后的发泡棉4中部拱起部分能进入避让凹部20实现避让,使得发泡棉4的对折更轻松,如图6~8所示。同时,辅助挤压辊8对侧凸出折叠板22的对折后的发泡棉4的侧部41进行挤压。
43.拖地操作:如图1、2所示,一手握住挤水架3,另一手握住拖把杆1,上拉挤水架3 相对拖把杆1上移至高位,直至对折式拖把头2完全脱离挤水架3,定位块5经由弹性卡槽6的小口径部61卡入弹性卡槽6的大口径部62位内完成定位,此时挤水把手31位于高位,因拖地时发泡棉头2完全脱离挤压腔31,而发泡棉头2可活动的连接在拖把杆1 下端,故发泡棉头2在拖地使用过程中可偏转,操作更舒适合理。
44.挤水架3在上移和下移过程施力部件11对接头部211同一位置施加压力。施力部件 11对接头部11力的施加的力使中部板体21保持相同平衡状态,施力的方向一致,在对折式拖把头2挤水过程中还未接触到折叠板22,对折式拖把头2也不轻易晃动,保证两侧的折叠板22受力均衡,挤水效果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