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喷水拖把用水箱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13242发布日期:2021-08-03 12:54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一种喷水拖把用水箱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喷水拖把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喷水拖把用水箱结构。



背景技术:

具有喷水功能的拖把结构大致相似,包括拖把杆、与拖把杆活动连接的拖把盘,还包括设于拖把杆上的水箱、设于拖把杆上的可与水箱连通的水泵,水泵连接一用于向外喷水的喷嘴,水泵与用于操作其从水箱中吸水并最终将水从喷嘴中喷出的操作机构连接。操作机构可以扳手机构,即在拖把杆的头部设有扳手,扳手抵接一辅助压杆,辅助压杆抵接以穿入拖把杆的连杆,连杆的尾部设有挤压机构,挤压机构与泵塞可产生相互作用。通过操作扳手,从而操作挤压机构,带动泵塞运动,泵塞具有自动回位装置,通常为弹簧。初始状态下出水泵内无水,泵塞被下压后回升,水箱内的水即可通过进水泵被吸入出水泵内,泵塞再次下压,出水泵内的水即可通过喷嘴喷出。

本申请人申请了专利号为cn201921896915.x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喷水拖把的水箱结构》,该水箱的出水端位于下部并插入拖把杆的上端口中,水箱的上部具有注水口,方便用户向水箱内进行加水操作。水箱具体包括上壳、下壳及内壳,上壳和下壳上下对合,内壳位于上壳和下壳形成的空间内,内壳的上端形成注水口,并在注水口处设有堵塞,其中,内壳的下端敞口,具体地,装配时,内壳插入到下壳中并内壳的下端口边沿与下壳的底面焊接在一起,然后再将上壳卡扣连接在内壳上。

但,上述喷水拖把的水箱结构在具体使用过程中还存有一定的不足,由于水箱设置在拖把杆的上端,注满水后,拖把杆上端较重,易倾倒,而水箱的内壳下端口边沿与下壳的底面之间是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一起,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如出现拖把倾倒碰撞情况,就容易导致内壳与下壳之间的焊接位置出现裂缝,进而使水箱中的水通过内壳的外壁与下壳的内壁之间的间隙泄漏出来,严重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故,现有的喷水拖把用水箱结构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方便装配且能有效避免出现水流泄漏问题的喷水拖把用水箱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喷水拖把用水箱结构,包括上水箱、下水箱、及其内具有喷水流道的拖把杆,所述上水箱的下部具有第一开口,所述下水箱的上部具有第二开口,所述上水箱伸入到所述下水箱的第二开口中并与下水箱进行连接,上水箱的第一开口的周沿与所述下水箱的内底壁之间设有第一密封结构,从而形成水容腔,所述下水箱的下端设有与水容腔连通的出水端,出水端插接在拖把杆的顶端并与喷水流道连通;所述上水箱的外壁与所述下水箱的内壁之间还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密封结构,所述第二密封结构位于第一密封结构上方。

为了使上水箱与下水箱装配后连接更加牢靠,所述上水箱的第一开口的周沿与所述下水箱的内底壁之间通过焊接方式连接形成所述的第一密封结构。可以想到的是,第一密封结构并不限于上述的焊接方式,也可以在上水箱的第一开口的周沿与所述下水箱的内底壁之间采用筋槽压紧配合的方式,或采用设置密封件的方式来实现密封保护。

为了方便装配并固定密封件,所述的第二密封结构为第一密封圈,所述上水箱的外壁上设有用于放置所述第一密封圈的环形安置槽。

作为改进,所述的第一密封圈有一个,且靠近所述上水箱的第一开口设置。将第一密封圈靠近上水箱的第一开口设置,可以使水流尽可能少地进入到上水箱的外壁与所述下水箱的内壁之间的间隙中,也对应提高了上水箱与所述下水箱之间连接的牢靠性。

作为改进,所述拖把杆的上端口具有一段直径变大的扩口段,所述下水箱的下部形成与所述扩口段外形匹配的插入段,所述插入段插入扩口段内,该插入段即构成所述的出水端。

上述扩口段的设置,增加了作为拖把杆的铝管(或其它材质的管件)的直径,铝管(或其它材质的管件)直径越大,管子本身强度就越高,与其接触的塑料件受力面积也越大,增加水箱与拖把杆之间结合的牢靠程度,在相同压力的情况下,受力面积增大,局部压强减小,从而不易损坏。

作为改进,还包括套设在所述拖把杆的扩口段之外的护套,所述拖把杆的上部外壁上具有上大下小的缩颈部,所述护套的下端口具有径向向内延伸的第一限位凸起,该第一限位凸起抵在所述拖把杆的缩颈部之下,所述护套的上端通过卡扣结构与所述下水箱连接;所述下水箱的插入段的根部外壁上具有径向向外延伸的第二限位凸起,所述护套的上端口的内壁上具有径向向内延伸的第三限位凸起,该第三限位凸起抵接在所述第二限位凸起之上从而构成所述的卡扣结构。

上述护套的设置,可实现下水箱与拖把杆的牢靠连接,避免两者轻易滑脱开,并且护套可将拖把杆的扩口段藏于其内,增强美观性,护套还起到保护下水箱与拖把杆连接处的作用。

作为改进,还包括驱动把手、联动杆,所述联动杆设于上水箱内,所述驱动把手通过带动轴转动安装在所述上水箱上,驱动把手的摆动能带动带动轴转动,所述联动杆安装在带动轴上能随带动轴旋转,所述带动轴与上水箱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该第二密封圈位于上水箱内腔的外部。驱动把手形式为驱动水泵的一种结构,带动轴与水箱之间设置密封圈,现有密封圈设置在水箱的储水空间内,这会影响水箱的储水量,本结构将密封圈外置,增加水箱的出水量。部分驱动结构可以与水箱预先组合形成模块,优化拖把组装。

为了驱动把手与上水箱进行连接,所述驱动把手的下端具有呈u形的叉部,所述上水箱卡入叉部,叉部在上水箱两侧并通过键槽连接方式与带动轴连接,所述联动杆通过键槽连接方式与带动轴连接,所述第二密封圈设于带动轴外周与上水箱上供带动轴穿设的穿孔之间。

为了对上水箱进行保护,还包括下部敞口并套设在所述上水箱之外的套壳,所述套壳的形状与所述上水箱的形状基本相同,套壳上具有供所述驱动把手穿出的让位开口。套壳的设置,可以在上方形成与下水箱对称的结构,如套壳与下水箱可对合连接,并且,套壳的外壁面与下水箱的外壁面在结合位置处可以设置为平滑过渡结构形式,从而提高了产品的水箱整体的美观性。

作为改进,所述套壳的内壁与所述上箱体的外壁之间通过卡扣结构连接。套壳的内壁与上箱体的外壁两者中的一个上可以设置外凸的卡块结构,另一个上可以设置内凹的卡槽结构,从而实现两者之间的卡扣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上水箱的下部具有第一开口,下水箱的上部具有第二开口,上水箱可伸入到下水箱的第二开口中,从而实现与下水箱进行连接,这极大地方便了将对应的喷水部件的装配到水箱的内腔中,在装配完成后,上水箱与下水箱之间还采用至少两重密封防护(即第一密封结构和第二密封结构),这样可以将水箱的水容腔与外界进行有效隔断,避免水箱中的水流泄漏到水箱之外,提高了喷水拖把产品整体的使用寿命,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当然上水箱和下水箱也可以倒着设置,及将上水箱设于下水箱的下方,上下方向刚好下方,其它不变,为等同变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带动轴位置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见图1示出了一种应用本实施例的水箱结构的喷水拖把,包括拖把杆20、上水箱11、下水箱12、喷水操作机构以及拖把头70。结合图2,上水箱11与下水箱12插配后形成一密封的箱体结构,该箱体结构具有水容腔100以及与水容腔100连通的出水端121和加水口113。拖把杆20的上端与下水箱连接,拖把杆20轴向中空形成一喷水流道200,该喷水流道200与出水端121相连通。拖把头70连接在拖把杆20的下端。

参见图2-图4,上水箱11的下部具有第一开口110,下水箱12的上部具有第二开口120,其中,上水箱11的形状及大小与下水箱12的形状及大小相适配,上水箱11可伸入到下水箱12的第二开口120中,并与下水箱12进行连接,从而形成水箱的水容腔100。上水箱11的上部具有向上延伸形成的管体结构,该管体可与拖把杆20同轴设置,管体的上端口即为加水口113,加水口113可安置有堵塞114。

在上水箱11装入到下水箱12中后,上水箱11与下水箱12之间至少设有两重密封结构,其中,上水箱11的第一开口110的周沿与下水箱12的内底壁之间具有第一密封结构10a,在上水箱11的外壁与下水箱12的内壁之间还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密封结构30,从而实现水容腔100与外界密封隔断。

上水箱11的第一开口110的周沿与下水箱12的内底壁之间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体,从而形成上述的第一密封结构10a。上水箱11的外壁与下水箱12的内壁之间还可设置第一密封圈,第一密封圈位于第一密封结构的额上方,从而构成上述的第二密封结构30。

上水箱11的外壁上设有用于放置第一密封圈的环形安置槽112。在进行装配时,可以先将第一密封圈装入环形安置槽112中,然后再一并装入到下水箱12中。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密封圈设置为一个,且靠近上水箱11的第一开口110设置。将第一密封圈靠近上水箱11的第一开口110设置,可以使水流尽可能少地进入到上水箱11的外壁与下水箱12的内壁之间的间隙中,也对应提高了上水箱11与下水箱12之间连接的牢靠性。

套壳60下部具有敞口,套壳60的形状与上水箱11的形状基本相同。本实施例的套壳60套设在上水箱11之外,可对上水箱11起到保护作用。套壳60的内壁与上箱体的外壁之间可通过卡扣结构连接。比如,套壳60的内壁与上箱体的外壁两者中的一个上可以设置外凸的卡块71结构(未示出),另一个上可以设置内凹的卡槽72结构,从而实现两者之间的卡扣连接。

本实施例中套壳60的设置可以在上方形成与下水箱12对称的结构,如套壳60与下水箱12可对合连接,并且,套壳60的外壁面与下水箱12的外壁面在结合位置处可以设置为平滑过渡结构形式,从而提高了产品的水箱整体的美观性。本实施例的套壳60上还具有供下文中所描述的驱动把手51穿出的让位开口61。

参见图2及图3,喷水操作机构包括驱动把手51、带动轴53以及联动杆52。联动杆52设于上水箱11内,驱动把手51通过带动轴53转动安装在上水箱11上,驱动把手51的摆动能带动带动轴53转动,联动杆52安装在带动轴53上能随带动轴53旋转,带动轴53与上水箱11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54,该第二密封圈54位于上水箱11内腔的外部。驱动把手51形式为驱动水泵的一种结构,带动轴53与水箱之间设置密封圈,现有密封圈设置在水箱的储水空间内,这会影响水箱的储水量,本结构将密封圈外置,增加水箱的出水量。部分驱动结构可以与水箱预先组合形成模块,优化拖把组装。

参见图2-图4,驱动把手51的下端具有呈u形的叉部511,上水箱11卡入叉部511,叉部511在上水箱11两侧并通过键槽连接方式与带动轴53连接,联动杆52通过键槽连接方式与带动轴53连接,第二密封圈54设于带动轴53外周与上水箱11上供带动轴53穿设的穿孔111之间。

参见图2及图4,为了实现拖把杆20与水箱进行连接,拖把杆20的上端口具有一段直径变大的扩口段21,下水箱12的下部形成与扩口段21外形匹配的插入段122,插入段122可插入到扩口段21内,下水箱12的插入段122为中空的管状结构,其下部端口即为水箱的出水端121。上述扩口段21的设置,增加了作为拖把杆20的铝管(或其它材质的管件)的直径,铝管(或其它材质的管件)直径越大,管子本身强度就越高,与其接触的塑料件受力面积也越大,增加水箱与拖把杆20之间结合的牢靠程度,在相同压力的情况下,受力面积增大,局部压强减小,从而不易损坏。

参见图2及图4,拖把杆20的扩口段21之外还套设有护套40,本实施例的护套40为一轴套结构。具体地,拖把杆20的上部外壁上具有上大下小的缩颈部22,护套40的下端口具有径向向内延伸的第一限位凸起41,该第一限位凸起41抵在所述拖把杆20的缩颈部22之下。下水箱12的插入段122的根部外壁上具有径向向外延伸的第二限位凸起123,护套40的上端口的内壁上具有径向向内延伸的第三限位凸起42,该第三限位凸起42抵接在所述第二限位凸起123之上从而构成一卡扣结构。由于护套40的下端由拖把杆20的缩颈部22向下限位住,护套40的上端由卡扣结构限位在下水箱12上,因此可实现下水箱12与拖把杆20的牢靠连接,避免两者轻易滑脱开,并且护套40可将拖把杆20的扩口段21藏于其内,增强美观性,护套40还起到保护下水箱12与拖把杆20连接处的作用。

本实施例的上水箱的下部具有第一开口,下水箱的上部具有第二开口,上水箱可伸入到下水箱的第二开口中,从而实现与下水箱进行连接,这极大地方便了将对应的喷水部件的装配到水箱的内腔中,在装配完成后,上水箱与下水箱之间还采用至少两重密封防护(即第一密封结构和第二密封结构),这样可以将水箱的水容腔与外界进行有效隔断,避免水箱中的水流泄漏到水箱之外,提高了喷水拖把产品整体的使用寿命,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