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伸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63778发布日期:2021-07-30 13:10阅读:58来源:国知局
动力伸展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在基本上坐立的位置支承使用者身体的运动装潢家具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动力伸展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市面上存在允许使用者相对于座部向前伸展脚凳或凳榻和向后后仰靠背的后仰座椅单元。这些已有的座椅单元通常提供三种基本位置:标准的非后仰的收拢位置;伸展位置;以及后仰位置。在收拢位置,底部处于总体上水平的取向而靠背设置成基本直立。另外,如果座椅单元包括附装有机械装置的凳榻,则机械装置折叠使得凳榻不伸展。在通常称为电视(“tv”)位置的伸展位置,凳榻向座部的前方伸展,与此同时靠背,坐垫向后转4度左右的角度,以保证座椅单元的乘坐者舒适地观看电视;在后仰位置,靠背从伸展位置向后定位成与座部成钝角关系以供休息或睡眠。

目前行业内的多种现代的座椅单元诸如躺椅或沙发适用于上述调整功能;目前比较普遍的是采用扳手来控制座椅单元打开;但为了扩大座椅单元的使用范围,提高座椅单元的使用舒适度,目前,许多座椅单元还结合马达提供动力调整,将靠背,坐垫和搁腿板通过马达来驱动以带动靠背、坐垫和搁腿板张开或收拢,以满足使用要求。

尽管许多常规的躺椅能令人满意地操作,但家具制造商们仍然不断追求研制改进的椅子框架和功能架,以便降低系统的复杂性。申请号为“201110021296.1”的实用新型专利中提出了一种通过线性致动器驱动前马达管带动脚凳组件运动的联动机构及座椅单元,它的线性致动器以一种马达在前滑块在后的形式存在,从收拢位置到伸展位置再到后仰位置的过程中,马达直线驱动滑块并将滑块推出,马达和滑块的距离越来越大,对于线性致动器提供的作用力来说,效果较差。因此该座椅单元存在稳定性差的问题,由于马达和滑块距离远,线性致动器能提供的支撑力与驱动力将有所下降;当使用者以侧靠在一边的姿势坐在具有上述座椅单元的椅子上时,人的重心会向一侧的联动机构偏移,使两个联动机构受力不均匀,尤其是在线性致动器驱动联动机构运动时,本该同步的运动会产生左右偏差,两侧运动不同步,产生起伏,舒适性大打折扣。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动力伸展装置,通过全连杆式的机械伸展单元以及更稳定的线性致动器布置方式,以使该动力伸展装置在运动过程中保持左右的平衡及稳定,同时使线性致动器能提供更大的驱动力与支撑力。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动力伸展装置,包括:

底座,所述底座上呈镜像对称设置有两个机械伸展单元,每个机械伸展单元均包括脚凳组件、坐垫支撑组件和靠背组件;

传动件,所述传动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机械伸展单元中的第一横向连杆连接,第一横向连杆跨过坐垫支撑组件,并且其前后两端分别与脚凳组件、靠背组件转动连接;

设置于两个机械伸展单元之间且用于驱动机械伸展单元在收拢、伸展和后仰位置之间调整的线性致动器,线性致动器的后端与传动件连接;线性致动器包括运动模块以及动力源;运动模块设置在动力源前方,所述的传动件与动力源连接;

所述线性致动器的调整依次分为行程独立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当所述的动力源靠近运动模块并提供动力使线性致动器对传动件施加向前的拉力时,第一横向连杆随之向前移动并带动脚凳组件从收拢位置向伸展位置调整;当所述的动力源远离运动模块并提供动力使线性致动器对传动件施加向后的推力时,第一横向连杆随之向后移动并带动脚凳组件从伸展位置向收拢位置调整;

第二阶段:当所述的运动模块靠近动力源且线性致动器未对传动件施加上述拉力时,坐垫支撑组件与靠背组件从伸展位置向后仰位置调整;当所述的运动模块远离动力源且线性致动器未对传动件施加上述推力时,坐垫支撑组件与靠背组件从后仰位置向伸展位置调整。

在第一阶段中,动力源主动靠近运动模块时,即线性致动器对传动件施加向前的拉力时,脚凳组件由收拢位置向伸展位置调整,反之则由伸展位置向收拢位置调整;在第二阶段中,运动模块主动靠近动力源时,坐垫支撑组件与靠背组件由伸展位置向后仰位置调整,反之则由后仰位置向伸展位置调整。使用者坐在使用上述动力伸展装置的沙发或座椅上时,由于人体重心几乎全部落于座部(即坐垫支撑组件区域),脚部(即脚凳组件)承载的重量很小,故将动力源布置在运动模块后方,使其靠近使用者的重心,从而在伸展位置向后仰位置变化的过程中,位于后方的动力源可提供的驱动力和支撑力更大,使该过程更加稳定。在从收拢位置到伸展位置再到后仰位置的过程中,动力源与运动模块越发靠近,动力源所能提供的支撑力与驱动力也更大,使整体运动更加稳定。

作为优选,所述的传动件为u型的传动曲管,传动曲管的开口朝向前方设置,传动曲管具有垂直于线性致动器的主体部以及两根平行于机械伸展单元的连接部;主体部的两个端部位于两个机械伸展单元旁侧,连接部连接在主体部的端部;所述的动力源与主体部的中部连接,连接部通过一直角连接片与第一横向连杆相对固定连接。如此设置传动曲管有利于该装置的空间配置,使其更加紧凑,同时又能防止传动曲管与从动曲管撞到一起。

作为优选,所述的动力源为马达机构,马达机构上设有朝向向前的滑轨,所述的运动模块为设置在滑轨上的滑块,滑块由马达机构驱动沿滑轨运动。

作为优选,还包括与所述运动模块连接的从动曲管,从动曲管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机械伸展单元中的第一转动件连接,所述的第一转动件配置为在相对于底座转动时,第一转动件能带动坐垫支撑组件和靠背组件在伸展位置与后仰位置之间调整。

作为优选,所述坐垫支撑组件包括座部安装板,所述靠背组件包括背靠件、用以带动所述靠背组件在伸展位置和后仰位置之间移动的靠背驱动连杆机构,所述背靠件可枢转地联接到所述座部安装板上,所述靠背驱动连杆机构包括与底座固定连接的底部连杆,所述底部连杆位于所述座部安装板的下方且与所述座部安装板相对平行;所述第一转动件转动连接于座部安装板中部,所述底部连杆的中部铰接有第二转动件,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第二转动件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件随所述从动曲管相对于所述第二转动件转动以带动座部安装板远离或靠近底部连杆;且所述靠背驱动连杆机构还包括分别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底部连杆的头尾两端的两个曲柄连杆,每个曲柄连杆均包括两个分支,两个曲柄连杆中各自的一个分支上分别铰接有前支撑件和后支撑件,所述前支撑件、后支撑件分别与所述座部安装板的头尾两端相连,用以于座部安装板远离或靠近底部连杆时带动两个曲柄连杆转动,继而引发靠背驱动连杆机构带动靠背组件在伸展位置和后仰位置之间移动;于靠背组件在伸展位置和后仰位置之间移动的过程中,两个曲柄连杆中各自的另一个分支始终与所述第一转动件平行。

作为优选,所述靠背驱动连杆机构还包括位于所述座部安装板一侧的第二横向连杆,所述第二横向连杆的尾端与所述背靠件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横向连杆的前端铰接有前纵向连杆,所述前纵向连杆为位于底部连杆头端的曲柄连杆,所述前纵向连杆的两个分支分别为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交叉设置构成v字型结构,所述底部连杆与前纵向连杆于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的交会处铰接,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横向连杆铰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前支撑件铰接,且所述第一连接板始终与第一转动件平行。

作为优选,所述前纵向连杆于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的交会处设置有卡槽,所述前支撑件上设置有限位件,所述背靠件处于收拢位置、伸展位置以及两者之间时,所述限位件与所述卡槽内壁相抵。

作为优选,所述靠背组件还包括第三横向连杆和曲柄连接件,所述第三横向连杆的尾端与所述背靠件的尾端相互铰接,所述第三横向连杆中部与所述第二横向连杆的尾端铰接,所述曲柄连接件为位于底部连杆尾端的曲柄连杆,所述曲柄连接件的两个分支分别为第三连接板与第四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与第四连接板交叉设置构成v字型结构,所述第三连接板与所述第三横向连杆的头端铰接,所述底部连杆于第三连接板与第四连接板的交会处与曲柄连接件连接,所述第四连接板与所述后支撑件铰接,所述第三连接板始终与所述第一转动件平行。

作为优选,所述第三横向连杆上设置有第二凸起,所述背靠件处于后仰位置时,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后支撑件的侧壁相抵。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横向连杆平行设置在座部安装板的一侧,所述第一横向连杆可转动地联接到脚凳组件中的第一凳榻连杆,所述脚凳组件还包括第二凳榻连杆,第一凳榻连杆的尾端、第二凳榻连杆的尾端与所述座部安装板铰接,所述第一横向连杆的尾端铰接有后纵向连杆,所述后纵向连杆通过后支撑件与所述座部安装板铰接,所述座部安装板、第一凳榻连杆、第二凳榻连杆、第一横向连杆、后纵向连杆和后支撑件构成脚凳连杆机构用以带动所述脚凳组件相对于座部安装板在收拢位置和伸展位置之间移动。

作为优选,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用于支撑机械伸展单元的支撑组件。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底座连接,且所述支撑板上铰接有连杆组,所述连杆组包括多根支撑连杆,且相邻两根支撑连杆的头尾相互铰接,位于头端的支撑连杆与所述支撑板铰接,位于尾端的支撑连杆与底部连杆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位于尾端的支撑连杆上可转动连接有弯曲连杆,所述弯曲连杆上沿自身长度方向分为第一延伸段与第二延伸段,所述第二延伸段与支撑连杆铰接,且第一延伸段沿自身长度向远离底部连杆的方向弯曲,所述第一延伸段与后纵向连杆铰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延伸段沿自身长度向远离所述机械伸展单元的方向弯曲。

作为优选,所述的动力源可以是电机、气缸或油缸。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出发点、理念及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当使用者坐在使用上述动力伸展装置的沙发或座椅上时,由于人体重心几乎全部落于座部(即坐垫支撑组件区域),脚部(即脚凳组件)承载的重量很小,故将动力源布置在运动模块后方,使其靠近使用者的重心,从而在伸展位置向后仰位置变化的过程中,位于后方的动力源可提供的驱动力和支撑力更大,使该过程更加稳定。在从收拢位置到伸展位置再到后仰位置的过程中,动力源与运动模块越发靠近,动力源所能提供的支撑力与驱动力也更大,使整体运动更加稳定。

2、位于座部安装板与底座之间的第一转动件相对第二转动件转动以带动座部安装板远离或靠近底座实现座部安装板升降。在实现座部安装板升降的同时,由于第一转动件位于座部安装板的中部,第二转动件位于底部连杆的中部,第一转动件与第二转动件也构成了座部安装板的中部支撑,增强座部安装板的承载能力,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

3、通过靠背驱动连杆机构驱动座部安装板上升或下降及背靠件的移动,克服了市场上普遍利用的滑槽顶起坐框的传动方式,其运动平稳,伸展过程连贯无微量跳动感知,具有极好的体验感,更加满足人们对物质舒适的需求。

4、底部连杆的头端两端均铰接有曲柄连杆,两个曲柄连杆分别铰接有前支撑件和后支撑件。在转动的过程中,前支撑件和后支撑件不仅实现了驱动背靠件的移动,且前支撑件和后支撑件也对座部安装板起到支撑作用,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

5、两个曲柄连杆均呈v形,两者各自的其中一个分支于转动过程中始终与所述第一转动件平行,使得前支撑件、后支撑件的相对升降高度与第一转动件相对于第二转动件的升降高度相同,使得座部安装板整体平行上下移动,在升降过程中,座部安装板整体不会有较大的凹凸起伏变化,提高了乘坐者的舒适程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动力伸展装置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机械伸展单元处于收拢位置时的侧视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机械伸展单元处于后仰位置时的侧视图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脚凳组件与脚凳连杆机构在脚凳组件处于收拢位置时的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脚凳组件与脚凳连杆机构在脚凳组件处于伸展位置时的侧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背靠组件与靠背驱动连杆机构在靠背组件处于伸展位置时的侧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背靠组件与靠背驱动连杆机构在靠背组件处于后仰位置时的侧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前纵向连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曲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弯曲连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背靠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机械伸展单元处于收拢位置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机械伸展单元处于伸展位置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机械伸展单元处于后仰位置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及局部放大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机械伸展单元处于收拢位置时的侧视图二;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机械伸展单元处于后仰位置时的侧视图二;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动力伸展装置处于后仰位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动力伸展装置处于伸展位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动力伸展装置处于收拢位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各附图标记为:1-底座;2-机械伸展单元;3-脚凳组件;31-搁脚板;32-第一凳榻连杆;33-第二凳榻连杆;34-第三凳榻连杆;35-第四凳榻连杆;4-坐垫支撑组件;41-座部安装板;5-靠背组件;51-背靠件;511-靠背插入段;512-连接段;52-第二横向连杆;53-第三横向连杆;531-第二凸起;54-曲柄连接件;541-第三连接板;542-第四连接板;6-第一横向连杆;7-后纵向连杆;71-限位槽;8-后支撑件;9-前纵向连杆;91-第一连接板;92-第二连接板;93-卡槽;10-前支撑件;101-限位件;11-底部连杆;12-支撑组件;121-支撑板;122-支撑连杆;123-弯曲连杆;1231-第一延伸段;1232-第二延伸段;13-线性致动器;131-马达机构;132-传动曲管;1321-主体部;1322-连接部;133-从动曲管;134-滑块;135-滑轨;14-第一转动件;15-第二转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至少一个”指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请参阅图1-19,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动力伸展装置,包括底座1、两个机械伸展单元2、传动件以及线性致动器13,两个机械伸展单元2于底座1上呈镜像对称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机械伸展单元2均包括脚凳组件3、坐垫支撑组件4和靠背组件5;所述传动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机械伸展单元2中的第一横向连杆6连接,第一横向连杆6跨过坐垫支撑组件4,并且其前后两端分别与脚凳组件3、靠背组件5转动连接;线性致动器13设置在两个机械伸展单元2之间且用于驱动机械伸展单元2在收拢、伸展和后仰位置之间调整,线性致动器13的后端与传动件连接;线性致动器13包括运动模块以及动力源;运动模块设置在动力源前方,所述的传动件与动力源连接。

所述的线性致动器13的调整依次分为行程独立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第一阶段:如图18、19所示,当所述的动力源靠近运动模块并提供动力使线性致动器13对传动件施加向前的拉力时,第一横向连杆6随之向前移动并带动脚凳组件3从收拢位置向伸展位置调整;当所述的动力源远离运动模块并提供动力使线性致动器13对传动件施加向后的推力时,第一横向连杆6随之向后移动并带动脚凳组件3从伸展位置向收拢位置调整;第二阶段:如图17、18所示,当所述的运动模块靠近动力源且线性致动器13未对传动件施加上述拉力时,坐垫支撑组件4与靠背组件5从伸展位置向后仰位置调整;当所述的运动模块远离动力源且线性致动器13未对传动件施加上述推力时,坐垫支撑组件4与靠背组件5从后仰位置向伸展位置调整。

具体的,在本方案中,所述的动力源为马达机构131,马达机构131上设有朝向向前的滑轨135,所述的运动模块为设置在滑轨135上的滑块134,滑块134由马达机构131驱动并沿着滑轨135往复运动;所述的传动件为u型的传动曲管132,传动曲管132的开口朝向前方设置,传动曲管132具有垂直于滑轨135的主体部1321以及两个平行于机械伸展单元的连接部1322;主体部1321的两个端部靠近机械伸展单元2设置并位于两个机械伸展单元2的旁侧,连接部1322连接在主体部1321的端部且贴近机械伸展单元2设置;所述的马达机构131与主体部1321的中部连接,连接部1322通过一直角连接片与第一横向连杆6相对固定连接;此外,还包括与所述滑块134连接的从动曲管133,从动曲管133开口朝上连接在滑块134下方,从动曲管13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机械伸展单元2的第一转动件14连接,所述的第一转动件14配置为在相对于底座1转动时,第一转动件14能带动坐垫支撑组件4和靠背组件5在伸展位置与后仰位置之间调整。

由此可知,上述调整的第一阶段是由线性致动器13驱动传动曲管132并带动第一横向连杆6运动而产生的,且此时,在视觉上,滑块134相对于底座1静止,马达机构131与滑轨135同步运动,从而使线性致动器13对传动曲管132施加向前的拉力或者向后的推力,驱动传动曲管132移动;第二阶段是由线性致动器13驱动从动曲管133并带动第一转动件14运动而产生的,且此时在视觉上,马达机构131与滑轨135相对底座1静止,滑块134沿滑轨135运动并带动从动曲管133移动;第一、第二阶段两者的行程相互独立,互不干涉,这样的效果是由机械伸展单元2上的限位件实现的,在下文中将做具体解释。

传动曲管13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机械伸展单元中的脚凳组件3连接。其中,脚凳组件3包括搁脚板31,所述搁脚板31上连接有第三凳榻连杆34与第四凳榻连杆35,第三凳榻连杆34与第四凳榻连杆35相互平行,第三凳榻连杆34上铰接有第一凳榻连杆32,第四凳榻连杆35上铰接有第二凳榻连杆33,第一凳榻连杆32与第二凳榻连杆33相平行,第二凳榻连杆33与第三凳榻连杆34相互交叉且于交叉处相铰接。坐垫支撑组件4包括座部安装板41,所述的第一横向连杆6平行设置在座部安装板41的一侧。第一横向连杆6的头端可转动地联接到第一凳榻连杆32上,第一凳榻连杆32的尾端(即远离搁脚板31的一端)、第二凳榻连杆33的尾端均与座部安装板41铰接。传动曲管131驱动第一横向连杆6带动第一凳榻连杆32向前伸展,进而带动第三凳榻连杆34以及第二凳榻连杆33与第四凳榻连杆35向前伸展顶升搁脚板31至伸展位置。而当搁脚板31至伸展位置时,第二凳榻连杆33上的限位件与第三凳榻连杆34的侧壁相抵,形成行程限位,从而限制了机械伸展单元2从收拢位置到伸展位置的第一阶段的调整,但可进行从伸展位置到收拢位置的第一阶段的调整或进行从伸展位置到后仰位置的第二阶段的调整。

同时,第一横向连杆6的尾端(即远离搁脚板31的一端)铰接有后纵向连杆7,后纵向连杆7的中部铰接有曲柄连接件54,该曲柄连接件54为背靠组件中的一个部件。在本方案中,如图9所示,曲柄连接件54包括第三连接板541与第四连接板542,第三连接板541与第四连接板542交叉设置构成v字型结构。其中,第四连接板542铰接有后支撑件8。曲柄连接件54通过后支撑件8与座部安装板41连接。具体的,后支撑件8的尾端(即远离背靠件51的一端)与曲柄连接件54上的第四连接板542铰接,而后支撑件8的头端与座部安装板41固定连接。同时,后纵向连杆7与曲柄连接件54于第三连接板541和第四连接板542的交会处铰接。

第一凳榻连杆32和第二凳榻连杆33构成凳榻连杆组,通过座部安装板41、凳榻连杆组、第一横向连杆6、后纵向连杆7、曲柄连接件54和后支撑件8构成一个大致呈四边形的自锁闭环式脚凳连杆机构,用以在脚凳组件3相对于座部安装板41在收拢位置和伸展位置之间移动时,配合脚凳组件3做伸缩动作起到支撑作用,以防止脚凳组件3的动作变形。

当第一横向连杆6朝搁脚板31方向移动时,如图5所示,脚凳连杆机构运转扩展。反之,当第一横向连杆6朝远离搁脚板31方向的移动时,脚凳连杆机构运转收缩。通过多个连杆构成连杆组件,在脚凳组件3的收缩的过程中连杆机构运动平稳,使得脚凳组件3伸展过程连贯无微量跳动感知,具有极好的体验感,提高了产品的舒适度。

本方案中,靠背组件5包括背靠件51、第二横向连杆52和第三横向连杆53。该方案中,如图11所示,背靠件51为l形连杆,其于弯折处的两侧分别为靠背插入段511、连接段512。其中靠背插入段511用于插入靠背。连接段512与第三横向连杆53铰接背靠件51于弯折处与座部安装板41铰接。

第二横向连杆52平行设于第一横向连杆6的一侧,第三横向连杆53与第二横向连杆52的尾端铰接。且第二横向连杆52的前端(即靠近搁脚板31的一端)还铰接有前纵向连杆9,前纵向连杆9的中部铰接有和底座1固定连接的底部连杆11,底部连杆11与后纵向连杆7的尾端铰接,曲柄连接件54的第三连接板541与第三横向连杆53铰接。且如上述脚凳连杆机构中所述的,曲柄连接件54的第四连接板542还铰接有后支撑件8,曲柄连接件54通过后支撑件8与座部安装板41连接。具体的,后支撑件8的尾端与曲柄连接件54铰接,而后支撑件8的头端与座部安装板41固定连接。同时,后纵向连杆7与曲柄连接件54于第三连接板541和第四连接板542的交会处铰接。

通过第三横向连杆53、第二横向连杆52、前纵向连杆9、底部连杆11、后纵向连杆7、曲柄连接件54构成靠背驱动连杆机构用以带动靠背组件5在伸展位置和后仰位置之间移动。

在本方案中,底部连杆11位于座部安装板41的下方且与座部安装板41大致平行。且座部安装板41的中部铰接有第一转动件14,所底部连杆11的中部铰接有第二转动件15,第一转动件14与第二转动件15可转动连接。从动曲管13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机械伸展单元2中的第一转动件14连接。为了避免第一转动件14在转动过程中与第一横向连杆6、第二横向连杆52及底部连杆11发生干涉,在本方案中,如图14所示,第一转动件14包括第一转动板141、第二转动板142、第三转动板143及第四转动板144,且第一转动板141、第二转动板142、第三转动板143及第四转动板144沿第一转动件14长度方向依次交叉设置,使得第一转动件14呈w形结构。其中第一转动板141与座部安装板41铰接,第一横向连杆6、第二横向连杆52位于第一转动板141和第二转动板142之间。且第二转动件15与第三转动板143铰接,第四转动板144与从动曲管133连接。

在本方案中当脚蹬组件3移动至伸展位置时,马达机构131仍在运转通过滑块134欲迫使传动曲管131向前运动,但是由于第二凳榻连杆33上的限位件与第三凳榻连杆34的侧壁相抵,形成行程限位。使得可于滑轨135相对滑动的滑块134移动,即马达机构131驱动从动曲管133移动,进而使得第一转动件14随从动曲管133相对于第二转动件15转动。第一转动件14与第二转动件15的纵向长度之和增加,进而使得座部安装板41远离底部连杆11。由于第一转动件14位于座部安装板41的中部,第二转动件15位于底部连杆11的中部,第一转动件14与第二转动件15也构成了座部安装板41的中部支撑,增强座部安装板41的承载能力,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且在此过程中,靠背驱动连杆机构运作(即靠背组件5向后仰位置移动时),第二横向连杆52与底部连杆11的纵向间距增大,如图7所示,第二横向连杆52向远离背靠件51的方向移动,拉扯第三横向连杆53进而带动背靠件51相对于座部安装板41翻转,直至背靠件51处于后仰位置。

同时,底部连杆11的头尾两端均可转动连接有曲柄连杆。每个曲柄连杆均包括两个分支。具体的,两个曲柄连杆分别为上述的曲柄连接件54和前纵向连杆9。曲柄连接件54的两个分支为第三连接板541与第四连接板542。

在本方案中前纵向连杆9的尾端上设置有前支撑件10。在第一转动件14随从动曲管133相对于第二转动件15转动的过程中,前纵向连杆9和曲柄连接件54转动,前纵向连杆9与前支撑件10的纵向长度之和增大,曲柄连接件54与后支撑件8的纵向长度之和增大,于底部连杆11和座部安装板41的头尾两端顶撑底部连杆11和座部安装板41,使得座部安装板41远离底部连杆11,由于底部连杆11与底座1固定连接,座部安装板41远离底部连杆11即完成了座部安装板41的上升动作。前支撑件10和后支撑件8不仅实现了驱动背靠件的移动,且前支撑件10和后支撑件8也对座部安装板起到支撑作用,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

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请参阅图8,前纵向连杆9的两个分支为第一连接板91与第二连接板92,第一连接板91与第二连接板92交叉设置构成v字型结构。底部连杆11与前纵向连杆9于第一连接板91和第二连接板92的交会处铰接,第一连接板91与第二横向连杆52铰接,第二连接板92与所述前支撑件10铰接。前支撑件10与座部安装板41固定相连,在靠背驱动连杆机构运作时,前纵向连杆9翻转,此过程中,第二横向连杆52与底部连杆11的纵向间距增大。由于前纵向连杆9于第一连接板91和第二连接板92的交会处与底部连杆11铰接,前纵向连杆9的第二连接板92与前支撑件10铰接。在第一转动件14相对于第二转动件15转动并带动座部安装板41上升的过程中,座部安装板41带动前支撑件10和后支撑件8上升。其中前支撑件10带动前纵向连杆9转动,后支撑件8带动曲柄连接件54转动。而曲柄连接件54与前纵向连杆9转动的过程中,带动第三横向连杆53向前移动,即而拉动背靠件51旋转,使其处于后仰位置。

且在本方案中,前纵向连杆9的第一连接板91与曲柄连接件54的第三连接板541均相对于第一转动件14平行设置。请参阅图15和图16,在转动的过程中前纵向连杆9的第一连接板91与曲柄连接件54的第三连接板541始终与第一转动件14保持平行,使得三个部件的转动角度始终保持一致。进而,使得前支撑件10、后支撑件8的相对升降高度与第一转动件14相对于第二转动件15的升降高度相同,使得座部安装板41整体平行上下移动,在升降过程中,座部安装板41整体不会有较大的凹凸起伏变化,提高了乘坐者的舒适程度。且通过前纵向连杆9与曲柄连接件54为v字型结构,相较于直线连杆缩短了第二横向连杆52与底部连杆11的间距,节省了安装空间。

且第三横向连杆53上设置有第二凸起531。具体的,本方案中,第二凸起531为贯穿第三横向连杆53的限位轴的轴头。当背靠件51处于后仰位置时,所述第二凸起531与所述后支撑件8的侧壁相抵。通过第二凸起531与后支撑件8的侧壁相抵形成限位,防止背靠件51持续后仰下落。同样的,在防止背靠件51持续后仰下落的同时,靠背驱动连杆机构停止运作也对座部安装板形成了行程限位,使得座部安装板可以抬升到指定的位置。

反之,当马达机构131反转,第一转动件14相对于第二转动件15反向转动达到带动座部安装板41下降的目的。且靠背驱动连杆机构运作使得第二横向连杆52与底部连杆11的纵向间距减小时(即靠背组件5向伸展位置移动时),第二横向连杆52向背靠件51方向移动,推动第三横向连杆53带动背靠件51相对于座部安装板41翻转直至机械伸展单元2回到伸展位置。

同时,前纵向连杆9于第一连接板91和第二连接板92的交会处设置有卡槽93,前支撑件10朝脚凳组件3方向倾斜向上设有支撑延伸段,且于该支撑延伸段上设置有限位件101,在本方案中,限位件101为一个柱状限位块。具体的,该柱状限位块为贯穿前支撑件的限位轴的轴头。当机械伸展单元2处于伸展位置时,柱状限位块与上述卡槽93内壁相抵。对前纵向连杆9形成行程限位,避免前纵向连杆9转动超出行程,进而防止背靠件51过度转动超过伸展位置所处的预设点位。同样的,在防止背靠件51过度转动超过收合位置所处的预设点位的同时,靠背驱动连杆机构停止运作也对座部安装板41形成了行程限位,使得座部安装板41可以下降到指定的位置;从而限制了机械伸展单元2从后仰位置到伸展位置的第二阶段的调整,但可进行从伸展位置到后仰位置的第二阶段的调整或进行从伸展位置到收拢位置的第一阶段的调整。

通过第一转动件14与第二转动件15的转动配合、靠背驱动连杆机构带动前支撑件10及后支撑件8升降来驱动座部安装板41上升或下降和驱动背靠件51转动,克服了市场上普遍利用的滑槽顶起坐框的传动方式,其运动平稳,伸展过程连贯无微量跳动感知,具有极好的体验感,更加满足人们对物质舒适的需求。同时本方案中脚凳组件3和靠背组件5分别通过两个连杆机构驱动,其结构运行也更加稳定,提高使用者在产品使用时的舒适感。另外,请参阅图12-15,本方案中座部安装板41、第一横向连杆6、第二横向连杆52相互平行,在运作过程中不会相互干涉,保证机构平稳运行。且座部安装板41、第一横向连杆6、第二横向连杆52所处高度近乎一致,大幅减少了机械伸展单元2的纵向高度,便于动力伸展装置的后续装配。

且本方案中,底座1上设置有用于支撑机械伸展单元2的支撑组件12。具体的,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板121,支撑板121与底座连接,且支撑板121通过多段连杆与机械伸展单元2可转动连接。再具体的,支撑板121上铰接有连杆组,连杆组包括多根支撑连杆122,且相邻两根支撑连杆122的头尾相互铰接。其中位于头端的支撑连杆122与支撑板121铰接,位于尾端的支撑连杆122与底部连杆11固定连接。使得支撑组件12可以随着机械伸展单元2的形态变化而转动,持续进行支撑。同时,本实施例中,位于尾端的支撑连杆122上可转动连接有弯曲连杆123。如图10与图15所示,所述弯曲连杆123上沿自身长度方向分为第一延伸段1231与第二延伸段1232。其中第二延伸段1232与支撑连杆122铰接,且第二延伸段1232沿自身长度向远离底部连杆11的方向弯曲,第一延伸段1232与后纵向连杆7铰接。通过弯曲连杆123带动支撑连杆122随着后纵向连杆7的转动而转动,且通过第二延伸段1231沿自身长度向远离底部连杆11的方向弯曲避免与底部连杆11发生干涉。且第一延伸段1231沿自身长度还向远离所述机械伸展单元2的方向弯曲。避免第一延伸段1231与曲柄连接件54发生干涉。

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中,各连杆之间的铰接方式均采用柱轴和衬套的轴承式运动副。但是在保证伸展装置运行平稳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其他铰接方式。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中所提到的平行均为大致平行,既可以指两者严格平行的情况,又可以允许两个相互平行的部件之间可以有较小的角度偏转。比如两者之间有1-3度的夹角,原则上是在起到驱动作用时,使得座部安装板41在上下移动时保持相同的姿态。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