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自动排绳功能的手操控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06468发布日期:2021-07-16 21:15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具有自动排绳功能的手操控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物遮阳中空玻璃制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自动排绳功能的手操控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


背景技术:

2.上面提及的自动排绳是指将百叶帘升降牵引绳以基本相同的螺距绕复在百叶帘升降牵引绳绕复载体如卷筒上;上面提及的手操控是指由操作者或称使用者以手动方式将外操控器向上拨移或向下拨移的操作。前述的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是指在彼此以面对面的状态设置的并且对四周边缘部位实施封闭的两枚玻璃(内玻璃和外玻璃)之间设置可依需升降的百叶帘而构成的属于建筑物遮阳中空玻璃制品范畴的窗户。这种窗户具有不言而喻的以下长处:隔热性好而得以体现建筑物的节能;隔音性能优异而得以免受外界喧嚣噪声之袭扰;防结露凝霜而得以确保室内光线充足并且体现期望的亮丽效果;通过对百叶帘的帘片的偏转即翻转角度调节而得以满足所需的室内采光要求并且保护隐私、免受尘杂沾污百叶帘的帘片而得以体现优异的免清洁效果;对建筑物具有理想的点缀性而得以提升建筑物的档次;抗冲击性强、安全性好并且使用寿命长而得以满足高层建筑的安装要求以及满足极致的长期使用免维护要求;使用简单轻便省力而得以适应不同年龄及不同体能者操作,等等。
3.关于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的技术信息可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大量见诸,如cn2564720y(内置百叶窗帘的中空玻璃)、cn2767624y(中空玻璃内的百叶窗)、cn2767625y(结构改进的中空玻璃内的百叶窗)、cn2756796y(中空玻璃内的百叶窗)、cn2232968y(在双层玻璃内设有横向百叶窗的整体式门窗扇)、cn2297952y(磁驱动式加层伸缩帘幕)、cn2326718y(全封闭式百叶窗)、cn100535378c(结构改良的中空玻璃内的百叶窗)、cn102444372a(一种内设遮阳中空百叶帘)、cn105064896b(单操控双层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cn105041168b(结构简化的节能型多层中空玻璃百叶窗)、cn105041170b(非磁铁驱动式双层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cn105041172b(珠链驱动式双层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和cn109538096a(百叶帘腔与外界压力平衡的双操控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等等。此外国外专利如w003071082a、us2004211528a,等等也涉及有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
4.通过对并非限于上述专利文献的阅读并且结合专业常识可知:百叶帘向上升起或向下关闭即上升或下降是通过百叶帘升降牵引绳的工作状态的变化来实现的,具体地讲,收绳则百叶帘上升,反之则下降,例如利用卷筒状部件将百叶帘升降牵引绳卷绕于卷筒则可使百叶帘向上升起,反之则下降。
5.已有技术中的卷筒状的绕绳形式主要有两种:一为带光面坡度的卷筒绕绳器;二为带螺纹卷筒绕绳器,其动作要么是靠绕绳器和导向轮的张力被动完成,要么带坡度的绕绳器自动滑动来完成。由于前述两种绕绳方式皆属消极的被动式排绳,因而易出现百叶帘升降牵引绳在卷筒上缠绕不均、乱绳、咬绳(本应当先退出的绳被后退出的绳压住)甚至产生打结现象,并且百叶帘升降牵引绳在升降过程中叶片即百叶帘的帘片会出现明显的跳动
情形、各根百叶帘升降牵引绳(幅面越宽,则百叶帘升降牵引绳的根数相对越多,如达到三根、四根甚至更多根,但通常为两至三根)水平不一等问题,致使百叶帘升降牵引绳之间严重挤压和摩擦,直接影响中空玻璃内置百叶帘的使用寿命。
6.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可见诸与前述绕绳器相关的技术信息,如cn108661526a推荐的“双层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的结构体系中的牵引绳卷绳辊、cn108825102a提供的“中空内置百叶窗的百叶窗升降牵引绳收放装置”的结构体系中的左、右牵引绳卷绳辊以及cn108825103a介绍的“双层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的收放绳装置”。由于并非限于前述三项专利公开的绕绳器(专利称“卷绳辊”)都是属于申请人在上面所讲的被式排绳,因而存在前述的通弊。
7.还有,通过对并非限于上述专利文献的阅读并且结合专业常识可知:百叶帘的帘片翻转是通过帘片翻转梯绳即帘片梯绳的运动方向来实现的,即通过帘片翻转机构的动作来实现的,具体而言,由于百叶帘的帘片梯绳由下向上引至设置于翻转辊座上的翻转辊(也称“翻转鼓”或“翻转绳轮”)并且在翻转辊的舌板上绕覆一至两圈,又由于翻转辊是通过其中央孔与翻转轴插固的,还由于翻转轴由固定于其端部的翻转牵引绳轮带动,这种结构的典型的例子可参见cn108825101a(单边操控双层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cn108643809a(双操控节能型多层中空玻璃百叶窗)和前述的cn105064896b以及cn105041168b。当由外操控器带动隔着内玻璃磁性吸合的内操控器向上或向下拔移时,由内操控器带动帘片翻转牵引绳,由帘片翻转牵引绳带动前述的翻转牵引绳轮,由翻转牵引绳轮带动翻转轴,由翻转轴带动翻转辊(即“翻转鼓”),从而使帘片梯绳向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过一个角度,由于百叶帘的帘片是设置在帘片梯绳上的,因而由帘片梯绳带动帘片向内或向外(也称“向上或向下”)翻转一定的角度,以达到调节室内采光之要求。
8.上述结构形式的帘片翻转装置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技术问题:其一,由于翻转绳轮(即前述的翻转辊或翻转鼓)是通过其两端的轴头转动地支承在构成于底座(即前述的“翻转辊座”)上的轴头支承腔内的,因而缺乏对其的必要管制(限制),于是在诸如仓储、物流、安装搬运乃至日常使用过程中存在跳脱之虞,而若要使其复位则十分麻烦。此外,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帘片翻转梯绳因为在翻转绳轮上偏晃,影响平稳翻转效果;其二,虽然底座通过其底部的安装扣能与开设在内框体的上横框条的底壁上的卡口良好配合,但是安装扣与卡口的配合不免存在间隙,因而底座由于缺乏足够的定位可靠性而或多或少会出现前后和/或左右偏动,影响对帘片梯绳的翻转效果;其三,由于在底座上并且在位于前述翻转绳轮的下方的位置需要设置百叶帘升降牵引绳改向轮(也称“改向辊”),以供用于使百叶帘升降的百叶帘升降牵引绳途经,又由于在百叶帘升降牵引绳途经百叶帘升降牵引绳改向轮时必然会与之摩擦,尤其是当百叶帘的宽面(即宽度)愈大并且高度也相应大时,百叶帘的质量大,百叶帘升降牵引绳途经百叶帘升降牵引绳改向轮时产生的摩擦力也增大,一方面使两者摩擦而俱损,另一方面如果通过合理的结构以电动方式实现百叶帘的升降,那么必然增大能耗,如果以传统的手动操控方式即通过拔动外操控器的方式使百叶帘升降,那么需花费较大的力气,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百叶帘的升降速度。
9.鉴于上面提及的技术问题,有必要加以合理改进,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要素:

10.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在收绳时有助于以积极主动方式将百叶帘升降牵引绳均匀有序地绕覆于卷筒上而得以避免乱绳和咬绳乃至打结、有利于确保复数根百叶帘升降牵引绳收放绳的平稳性以及一致性而得以避免百叶帘的帘片出现跳动情形、有益于显著减轻百叶帘升降牵引绳遭摩擦的程度而得以保障期望的使用寿命、有便于对翻转绳轮有效管控而得以避免翻转绳轮逃逸于帘片翻转机构的具有自动排绳功能的手操控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
11.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具有自动排绳功能的手操控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包括一窗体、手操控机构、设置于窗体在使用状态下朝向建筑物室内一侧的一内玻璃、设置于窗体在使用状态下朝向建筑物室外一侧的外玻璃以及设置于内玻璃与外玻璃之间的百叶帘,窗体包括一外框体和位于外框体的内侧的一内框体,并且该内框体具有一上横框条,在该上横框条的长度方向构成有一上横框条槽,该上横框条槽的槽口朝向所述的内玻璃,在该上横框条槽内设置有卷筒、帘片翻转机构、驱动轴以及位于上横框条槽的右端的驱动轴驱动机构,卷筒转动地支承在彼此配成对设置于上横框条槽内的两卷筒支承座之间,该卷筒和帘片翻转机构由驱动轴带动,并且该驱动轴与驱动轴驱动机构连接,所述内玻璃与所述外玻璃之间的空间构成为百叶帘腔,所述百叶帘设置在该百叶帘腔内,该百叶帘的百叶帘升降牵引绳的上端引入所述上横框条槽内并且与所述卷筒连接,而百叶帘的帘片翻转梯绳的上端同样引入上横框条槽内并且绕套在所述帘片翻转机构上,所述的手操控机构包括一外操控器和一内操控器,外操控器上下移动地设置在内玻璃背对外玻璃的一侧并且隔着内玻璃与内操控器磁性吸合,而内操控器上下移动地设置在内框体的右纵框条的右纵框条槽内,所述驱动轴驱动机构与内操控器连接,特征在于在所述上横框条槽内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卷筒的长度方向的下方的位置增设有用于引导所述百叶帘升降牵引绳有序地绕覆在所述卷筒上的并且与卷筒的两端传动配合的排绳机构,该排绳机构转动地支承在配成对设置的所述两卷筒支承座之间;在所述帘片翻转机构上增设有梯绳翻转轮限定座。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彼此配成对使用的两卷筒支承座的顶部之间固定有一支承座上连接固定板,而在两卷筒支承座的底部之间固定有一支承座下连接固定板,支承座上连接固定板以水平状态对应于所述卷筒的上方,而支承座下连接固定板以水平状态对应于所述排绳机构的下方。
13.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卷筒支承座上构成有一卷筒端部支承轴承嵌入孔和一丝杆端部支承轴承嵌入孔,丝杆端部支承轴承嵌入孔位于卷筒端部支承轴承嵌入孔的下方,并且在该卷筒端部支承轴承嵌入孔内置入有一卷筒端部枢转支承轴承,而在丝杆端部支承轴承嵌入孔内嵌入有一丝杆端部枢转支承轴承;所述卷筒的端部与所述卷筒端部枢转支承轴承转动配合并且在卷筒的长度方向的中部设置有一百叶帘升降牵引绳绳端固定器,所述排绳机构与所述丝杆端部枢转支承轴承转动配合;在所述支承座上连接固定板的两端各构成有一支承座上连接固定板固定头,而在所述支承座下连接固定板的两端各构成有一支承座下连接固定板固定头,支承座上连接固定板固定头与所述卷筒支承座的顶部固定,而支承座下连接固定板固定头与卷筒支承座的底部固定。
14.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卷筒支承座的后侧和/或前侧并且位于卷筒支承座的高度方向的中部开设有支承座边框固定卡槽;在所述卷筒的两端中各
延伸有一直径小于卷筒的直径的卷筒枢转支承轴头,该卷筒枢转支承轴头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卷筒端部枢转支承轴承上;在所述卷筒枢转支承轴头的轴向中央位置构成有一驱动轴配合孔,并且该驱动轴配合孔为正多边形孔。
15.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卷筒的两端各固定有一主动齿轮;所述排绳机构包括一丝杆支承座、一对丝杆、一对排绳移动螺套座和一对从动齿轮,丝杆支承座位于一对丝杆的相向一端之间,并且该丝杆支承座的底部在对应于所述支承座下连接固定板的长度方向的中部的位置与所述支承座下连接固定板固定,一对丝杆的相向一端朝向丝杆支承座并且转动地支承在丝杆支承座的上部,而一对丝杆朝向所述卷筒支承座的一端转动地支承在所述丝杆端部枢转支承轴承上,一对排绳移动螺套座通过螺套分别与一对丝杆螺纹配合,并且该对排绳移动螺套座的下部与所述支承座下连接固定板滑动配合,一对从动齿轮在对应于所述主动齿轮的位置分别固定在一对丝杆朝向所述卷筒支承座的一端并且与主动齿轮相啮合。
16.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卷筒支承座上并且在对应于丝杆端部支承轴承嵌入孔的下方转动地设置有一支承座百叶帘升降牵引绳导向轮;在所述的一对排绳移动螺套座的下部各转动地设置有一排绳移动螺套百叶帘升降牵引绳牵引导轮,支承座百叶帘升降牵引绳导向轮与排绳移动螺套百叶帘升降牵引绳牵引导轮彼此对应并且相互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在所述一对排绳移动螺套座的上部各开设有一螺套嵌置固定孔,而在一对排绳移动螺套座的下部各构成有一螺套座滑动块,在所述支承座下连接固定板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各构成有一向上折展的螺套座滑动块导滑凸条,所述螺套嵌固在所述螺套嵌置固定孔内,所述螺套座滑动块位于两螺套座滑动块导滑凸条之间并且与支承座下连接固定板滑动配合;在所述丝杆支承座的上部开设有一自丝杆支承座的一侧贯通至另一侧或者在中部分隔的丝杆支承座孔,所述一对丝杆的相向一端转动地支承在丝杆支承座孔内,丝杆支承座的底部通过丝杆支承座固定螺钉与所述支承座下连接固定板的长度方向的中部固定;所述一对丝杆上的丝杆螺纹的螺旋方向彼此相反。
17.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驱动轴驱动机构包括齿轮盒、齿轮盒盖、第一齿轮轴ⅰ、第一齿轮ⅰ、第二齿轮轴ⅱ、第二齿轮ⅱ、齿带轮和牵引齿带,齿轮盒嵌固在所述上横框条的上横框条槽的右端并且对应于所述右纵框条的右纵框条槽的顶部,第一齿轮轴ⅰ的一端转动地设置在齿轮轴第一支承轴承ⅰ上,而第一齿轮轴ⅰ的另一端转动地设置在齿轮轴第二支承轴承ⅱ上,齿轮轴第一支承轴承ⅰ设置在构成于齿轮盒上的第一支承轴承腔ⅰ内,齿轮轴第二支承轴承ⅱ设置在构成于齿轮盒上的并且位置与第一支承轴承腔ⅰ相对应的第二支承轴承腔ⅱ内,第一齿轮ⅰ以及齿带轮以左右对应的状态分别固定在第一齿轮轴ⅰ的中部并且与构成于齿轮盒上的齿轮盒腔相对应,第二齿轮轴ⅱ位于第一齿轮轴ⅰ的上方,该第二齿轮轴ⅱ的一端转动地设置在齿轮轴第三支承轴承ⅲ上,而第二齿轮轴ⅱ的另一端转动地设置在齿轮轴第四支承轴承ⅳ上,齿轮轴第三支承轴承ⅲ设置在构成于齿轮盒上的第三支承轴承腔内,齿轮轴第四支承轴承ⅳ设置在构成于齿轮盒上的第四支承轴承腔ⅳ内,第二齿轮ⅱ在对应于第一齿轮ⅰ的上方的位置固定在第二齿轮轴ⅱ上并且与第一齿轮ⅰ相啮合,牵引齿带套置在齿带轮上并且该牵引齿带的一端与所述内操控器的上部连接,而牵引齿带的另一端自所述齿轮盒的下部引出所述齿轮盒腔并且连接有一牵引齿带连接绳的第一端,而该牵引齿带连接绳的第二端在途经设置于所述右纵框条的右纵
框条槽的底部的连接绳涨紧机构后返回至所述内操控器并且与内操控器的下端连接,齿轮盒盖在对应于齿轮盒的前侧的位置与齿轮盒固定并且由该齿轮盒盖对所述齿轮盒腔遮蔽;所述驱动轴与所述第二齿轮轴ⅱ的左端的中央位置插接连接;所述齿带轮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齿轮ⅰ以及第二齿轮ⅱ的直径,而第一齿轮ⅰ以及第二齿轮ⅱ的直径相同,在所述齿轮盒盖的下部并且在对应于所述牵引齿带的位置构成有一牵引齿带引导口。
18.在本实用新型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帘片翻转机构包括底座、梯绳翻转轮和百叶帘升降牵引绳改向轮,底座在使用状态下设置在所述中空玻璃百叶窗的上部,在底座的底部开设有绳让位通孔,梯绳翻转轮转动地支承在底座的上部并且在该梯绳翻转轮的轮轴的轴向中央开设有轮轴孔,在使用状态下该轮轴孔与所述驱动轴相配合,百叶帘升降牵引绳改向轮转动地设置在改向轮轴上,而该改向轮轴支承在底座的下部;所述的梯绳翻转轮限定座在对应于梯绳翻转轮的上方的位置与底座的上部嵌配。
19.在本实用新型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底座的下部构成有彼此对应的一对半截壁,在该对半截壁的相向一侧并且在相互对应的位置各构成有一改向轮轴轴头支承槽,所述改向轮轴的轴头支承在该改向轮轴轴头支承槽内;在所述百叶帘升降牵引绳改向轮的两端各构成有一改向轮轴承腔,在该改向轮轴承腔内设置有一改向轮转动支承轴承,该改向轮转动支承轴承的内圈套固定在所述的改向轮轴上;在底座的高度方向的前侧中部以及后侧中部并且在相互对应的位置各构成有一对底座卡槽;在底座的下部并且在位于所述一对半截壁之间的壁体上各开设有一牵引绳通过孔,该牵引绳通过孔与所述的百叶帘升降牵引绳改向轮相对应;在底座的上部对应两侧的壁体上各构成有一轮轴轴头支承腔,所述梯绳翻转轮的轮轴的轴头转动地支承在该轮轴轴头支承腔内。
20.在本实用新型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底座的对应两侧的顶部各构成有一对限定座卡脚嵌槽,在所述梯绳翻转轮限定座的两侧并且在对应于一对限定座卡脚嵌槽的位置各构成有一对限定座卡脚,该对限定座卡脚与一对限定座卡脚嵌槽嵌配;在梯绳翻转轮限定座的两侧各向下延伸有一对用于防止帘片翻转梯绳偏晃的限定座爪。
2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由于在上横框条槽内并且在对应于卷筒的长度方向的下方的位置增设了用于引导百叶帘升降牵引绳有序地绕覆于卷筒上的并且与卷筒的两端传动配合的排绳机构,因而有助于由卷筒带动排绳机构以积极主动方式将百叶帘升降牵引绳均匀有序地绕覆于卷筒上或者从卷筒上退出而得以避免乱绳和咬绳乃至打结、有利于确保复数根百叶帘升降牵引绳的收放绳平稳性以及一致性而得以避免百叶帘的帘片出现跳动情形、有益于显著减轻百叶帘升降牵引绳在收放绳的过程中遭摩擦的程度而得以保障期望的使用寿命;由于在帘片翻转机构上增设了梯绳翻转轮限定座,因而能避免翻转绳轮的逃逸情形发生,确保在使用状态下的帘片翻转梯绳的挂着可靠性。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结构图。
23.图2为图1所示的一对丝杆与一对排绳移动螺套座相配合的详细结构图。
24.图3为图1所示的排绳机构处于对百叶帘升降牵引绳排绳状态的示意图。
25.图4为图1所示的外框体的上横框管与内框体的上横框条相互配合的示意图。
26.图5为图4的a部放大图。
27.图6为图1至图3所示的丝杆与排绳移动螺套相配合的详细结构图。
28.图7为图1所示的驱动轴驱动机构的结构图。
29.图8为图1所示的帘片翻转机构的示意图。
30.图9为图8的组装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范畴。
32.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都是以图1至图3所处的位置状态为例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33.请参见图1,示出了一窗体4、手操控机构8、设置于窗体4在使用状态下朝向建筑物室内一侧的一内玻璃9a、设置于窗体4在使用状态下朝向建筑物室外一侧的外玻璃9b以及设置于内玻璃9a与外玻璃9b之间的百叶帘10,窗体4包括一外框体41和位于外框体41的内侧的一内框体42,并且该内框体42具有一上横框条421,在该上横框条421的长度方向构成有一上横框条槽4211,该上横框条槽4211的槽口朝向前述的内玻璃9a,在该上横框条槽4211内设置有卷筒2、帘片翻转机构6、驱动轴20以及位于上横框条槽4211的右端的驱动轴驱动机构7,卷筒2转动地支承在彼此配成对设置于上横框条槽4211内的两卷筒支承座1之间,该卷筒2和帘片翻转机构6由驱动轴20带动,并且该驱动轴20与驱动轴驱动机构7连接,前述内玻璃9a与前述外玻璃9b之间的空间构成为百叶帘腔30,前述百叶帘10设置在该百叶帘腔30内,该百叶帘10的百叶帘升降牵引绳101的上端引入前述上横框条槽4211内并且与前述卷筒2连接,而百叶帘10的帘片翻转梯绳102的上端同样引入上横框条槽4211内并且绕套在前述帘片翻转机构6上,前述的手操控机构8包括一外操控器81和一内操控器82,外操控器81上下移动地设置在内玻璃9a背对外玻璃9b的一侧并且隔着内玻璃9a与内操控器82磁性吸合,而内操控器82上下移动地设置在内框体42的右纵框条423的右纵框条槽4231内,前述驱动轴驱动机构7与内操控器82连接。
34.依据专业常识并且通过对申请人在上面的背景技术栏中提及的专利文献的阅读可知,前述外框体41包括上横框管411、下横框管412、左纵框管413和右纵框管414,该上、下横框管411、412、左纵框管413以及右纵框管414在彼此衔接(连接)的转角部位由形状大体上呈7字形或称l字形的框管角连接件415插嵌连接,从而外框体41形成一矩形的口字形构造。在前述内框体42的结构体系中,除了在上面已提及的上横框条421以及右纵框条423外,还包括有左纵框条422,由上横框条421、左纵框条422以及右纵核苷酸一盘棋423彼此连接成大体上呈冂字形的构造。当然,如果增配下横框条,那么,内框体42也同样呈口字形构造。由图1的示意可知,整个内框体42位于外框体41的内侧并且与外框体41连接或者称结合。在图1中还示出了用于遮蔽上横框条421的上横框条槽4211的槽口的上横框条槽盖板42111,用于遮蔽左纵框条422的左纵框条槽4221的槽口的左纵框条槽盖板42211以及用于遮蔽右纵框条423的右纵框条槽4231的槽口的右纵框条槽盖板42311。
35.由图1的示意并且结合专业常识可知,在前述内玻璃9a与外玻璃9b的相向一侧的四周边缘部位的空间内嵌置橡胶密封条,由于橡胶密封条同时与前述上、下横框管411、412、左纵框管413以及右纵框管414朝向外的一侧粘结固定,因而能使内、外玻璃9a、9b分别可靠定位在窗体1使用状态下朝向建筑物室内、外的一侧。
36.上面已提及的百叶帘升降牵引绳101以及帘片翻转梯绳102的连接方式以及功用也属现有技术,例如,百叶帘升降牵引绳101的下端与百叶帘10的底条103固定,而上端在向上穿过百叶帘10的各帘片104上预设的帘片牵引绳让位孔后与前述卷筒2连接。
37.由于上面提及的手操控机构8的结构体系的外操控器81以及内操控器82的具体结构属于公知技术,因而申请人仅在内玻璃9a上示出了供外操控器81上下滑动的外操控器导条811,该外操控器导条811与内玻璃9a背对外玻璃9b的一侧粘固。
38.继而依据专业常识,窗户的宽度决定了窗体4的合理宽度,而窗体4的宽度决定了百叶帘10的宽度,于是,当百叶帘10的宽度(业界也称“门幅”或“幅面”)越大时,前述帘片104的长度越长,那么百叶帘升降牵引绳101以及帘片翻转梯绳102的数量也相应增多,前述帘片翻转机构6的数量与帘片翻转梯绳102的数量呈亦步亦趋关系(即两者的数量相等),前述卷筒2以及下面将要提及的排绳机构3的数量也相应地可以适应性增加。鉴于前述,申请人在下面虽然仅针对一个卷筒2进行详细说明,但由于增加卷筒2及相应的排绳机构3等的数量属于技术层面上的“复制”手段,因而无论卷筒2等部件的数量多寡,只要实质结构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相似,即只要不花费创造性劳动便能获得其它形式上的变异结构,那么都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内涵范畴。
39.继续见图1并且结合图2至图3,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要点:在前述上横框条槽4211内并且在对应于前述卷筒2的长度方向的下方的位置增设有用于引导前述百叶帘升降牵引绳101有序地绕覆在前述卷筒2上的并且与卷筒2的两端传动配合的排绳机构3(上面已提及),该排绳机构3转动地支承在配成对设置的前述两卷筒支承座1的下部之间;在前述帘片翻转机构6上增设有梯绳翻转轮限定座64。
40.请重点见图2至图3并且结合图1,在前述彼此配成对使用的两卷筒支承座1(即一对卷筒支承座1)的顶部之间固定有一支承座上连接固定板11,而在两卷筒支承座1的底部之间固定有一支承座下连接固定板12,支承座上连接固定板11以水平状态对应于前述卷筒2的上方,而支承座下连接固定板12以水平状态对应于前述排绳机构3的下方。
41.继续见图2至图3,在前述卷筒支承座1上构成有一卷筒端部支承轴承嵌入孔13和一丝杆端部支承轴承嵌入孔14,丝杆端部支承轴承嵌入孔14位于卷筒端部支承轴承嵌入孔13的下方,并且在该卷筒端部支承轴承嵌入孔13内置入有一卷筒端部枢转支承轴承131,而在丝杆端部支承轴承嵌入孔14内嵌入有一丝杆端部枢转支承轴承141;前述卷筒2的端部与前述卷筒端部枢转支承轴承131转动配合并且在卷筒2的长度方向的中部以插嵌方式设置有一形状大体上呈c字形的百叶帘升降牵引绳绳端固定器21,前述排绳机构3与前述丝杆端部枢转支承轴承141转动配合;在前述支承座上连接固定板11的两端各构成有一支承座上连接固定板固定头111,而在前述支承座下连接固定板12的两端各构成有一支承座下连接固定板固定头121,支承座上连接固定板固定头111与前述卷筒支承座1的顶部固定,而支承座下连接固定板固定头121与卷筒支承座1的底部固定。
42.由图2所示,在前述卷筒支承座1的顶部即顶表面上构成有一对上连接固定板固定
头螺钉座17a,并且在对应于上连接固定板固定头螺钉座17a之间的一侧还构成有一支承座上连接头固定板固定头端部限定凸缘17b,前述的支承座上连接固定板固定头111通过一对上连接固定板固定头螺钉1111与上连接固定板固定头螺钉座17a固定,并且由支承座上连接头固定板固定头端部限定凸缘17b对支承座上连接固定板固定头111的端部限定,即由支承座上连接头固定板固定头端部限定凸缘17b插入预设在支承座上连接固定板固定头111上的凸缘孔1112内,从而对支承座上连接固定板11限定。
43.由于卷筒支承座1的底部即底表面上构成有一对下连接固定板固定头螺钉座(图中未示出),并且在对应于一对下连接固定板固定头螺钉座之间的一侧构成一支承座下连接头固定板固定头端面限位凸缘(图中未示出),因而支承座下连接固定板12的支承座下连接固定板固定头121通过一对下连接固定板固定头螺钉1211与一对下连接固定板固定头螺钉座固定,并且由支承座下连接头固定板固定头端面限位凸缘对支承座下连接固定板固定头121的端面限定。由此可知,支承座下连接固定板固定头121与卷筒支承座1的底表面的固定方式是同支承座上连接固定板固定头111与卷筒支承座1的上表面的固定方式完全相同的。
44.参见图2和图4至图5并且结合图1,在前述卷筒支承座1的后侧和/或前侧并且位于卷筒支承座1的高度方向的中部开设有支承座边框固定卡槽15,该支承座边框固定卡槽15能与预制于由图4所示的内框体42的上横框条421的上横框条后壁板上的凸条4212和/或预制于前述上横框条槽盖板42111上的上横条槽盖板凸条相嵌配。由此可知,既可在卷筒支承座1的前侧和后侧都开设支承座边框固定卡槽15(本实施例就是),也可在卷筒支承座1的后侧或前侧两者任择其一开设支承座边框固定卡槽15。
45.在前述图4和图5中还示出了构成于上横框条421朝向上的一侧的长度方向的一上横框条钩板4213,而在前述上横框管411朝向下的一侧的长度方向构成有一上横框管钩板4111,该上横框管钩板4111与上横框条钩板4213相互插嵌配合。
46.由图2所示,在前述卷筒2的两端中各延伸有(也可称“各固定有”)一直径小于卷筒2的直径的卷筒枢转支承轴头22,该卷筒枢转支承轴头22转动地支承在前述卷筒端部枢转支承轴承131上。
47.在前述卷筒枢转支承轴头22的轴向中央位置构成有一驱动轴配合孔221,并且该驱动轴配合孔221为正多边形孔。这里所称的正多边形的典型的例子为正六边形,鉴于此,申请人在图2至图3中示出了上面已提及的横截面形状呈六边形的驱动轴20,该驱动轴20朝向卷筒枢转支承轴头22的一端插入驱动轴配合孔221内,以便由该驱动轴20带动卷筒2转动,该转动包括:或向顺时针转动,或向逆时针转动,前者可在下面将要详细说明的排绳机构3的作用下将由图1和图3以及图8所示的上面已经提及的百叶帘升降牵引绳101均匀而有序地绕覆在卷筒2上,图1所示的百叶帘10向上升起,后者则将绕覆于卷筒2上的百叶帘升降牵引绳101退出,百叶帘10向下位移(下降)。
48.申请人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将前述驱动轴配合孔221的横截面形状改为等边长的五边形或八边形,等等,并且将驱动轴20的横截面形状作适应性改变,那么应当视为未游离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内涵范畴。
49.请继续参见图2和图3并且结合图1,在前述卷筒2的两端各固定有一主动齿轮23;前述排绳机构3包括一丝杆支承座31、一对丝杆32、一对排绳移动螺套座33和一对从动齿轮
34,丝杆支承座31位于一对丝杆32的相向一端之间,并且该丝杆支承座31的底部在对应于前述支承座下连接固定板12的长度方向的中部的位置与前述支承座下连接固定板12固定,一对丝杆32的相向一端朝向丝杆支承座31并且转动地支承在丝杆支承座31的上部,而一对丝杆32朝向前述卷筒支承座1的一端转动地支承在前述丝杆端部枢转支承轴承141上,一对排绳移动螺套座33通过螺套332分别与一对丝杆32螺纹配合,并且该对排绳移动螺套座33的下部与前述支承座下连接固定板12滑动配合,一对从动齿轮34在对应于前述主动齿轮23的位置分别固定在一对丝杆32朝向前述卷筒支承座1的一端并且与主动齿轮23相啮合。
50.申请人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将前述的一对丝杆32合而为一,即变为一根丝杆32,并且省去前述的丝杆支承座31,那么应当视为形式而非实质的变化而依然属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内涵范畴,因为技术手段、发明目的以及技术效果等仍基本相同;作为另一种方式,当一对丝杆32变为一根时,则可在长度方向的中部并且在对应于丝杆支承座31的位置摒弃丝杆螺纹而构成有一段光杆,在该光杆部位可通过轴承或类似部件使丝杆32转动支承于丝杆支承座31上。
51.上面已提及,由驱动轴20带动卷筒2,由于在卷筒2的两端各有一主动齿轮23,因而在卷筒2转动时,主动齿轮23也相应转动,由两个主动齿轮23同步带动一对从动齿轮34,由一对从动齿轮34带动一对丝杆32,由一对丝杆32各自带动与其螺纹配合的排绳移动螺套座33,由该排绳移动螺套座33的移动而百叶帘升降牵引绳101有序且均匀地地排置在卷筒2上,对此可参见图1和图3的示意。
52.上面提及的主动齿轮23既可以直接套固在卷筒2的两端,也可以是将主动齿轮23构成于一主动齿轮轴的中部,将主动齿轮轴的一端紧密插入卷筒2的端部(因为卷筒2是中空的),而将主动齿轮轴的另一端与前述的卷筒端部枢转支承轴承131插固,在这种情形下,前述的驱动轴配合孔221转移至主动齿轮轴的中央位置。
53.作为优选的方案,可在前述卷筒2的长度方向构成一对键凸18(即“键状凸起”),该对键凸18围绕卷筒2的圆周方向彼此相隔180
°
,即形成面对面的位置关系。由一对键凸18起到对百叶帘升降牵引绳101的良好的防游动作用,同时还可为前述主动齿轮23实现键固定提供条件(具体可参见图2)。
54.由图2和图3所示,在前述卷筒支承座1上并且在对应于丝杆端部支承轴承嵌入孔14的下方转动地设置有一支承座百叶帘升降牵引绳导向轮16。
55.请参见图6并且结合图2和图3,在前述的一对排绳移动螺套座33的下部各转动地设置有一排绳移动螺套百叶帘升降牵引绳牵引导轮331,支承座百叶帘升降牵引绳导向轮16与排绳移动螺套百叶帘升降牵引绳牵引导轮331彼此对应并且相互处于同一水平面上。
56.由图6所示并且继续结合图2和图3,在前述一对排绳移动螺套座33的上部各开设有一螺套嵌置固定孔333,而在一对排绳移动螺套座33的下部各构成有一螺套座滑动块334,在前述支承座下连接固定板12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各构成有一向上折展的螺套座滑动块导滑凸条122,前述螺套332嵌固在前述螺套嵌置固定孔333内,前述螺套座滑动块334位于即对应于两螺套座滑动块导滑凸条122之间并且与支承座下连接固定板12滑动配合,也就是说,由一对螺套座滑动块导滑凸条122对螺套座滑动块334的两侧实施呵护即实施滑动导向,确保其良好滑动。
57.由图2所示,在前述丝杆支承座31的上部开设有一自丝杆支承座31的一侧贯通至
另一侧或者在中部分隔的丝杆支承座孔311,前述一对丝杆32的相向一端转动地支承在丝杆支承座孔311内,丝杆支承座31的底部通过丝杆支承座固定螺钉312与前述支承座下连接固定板12的长度方向的中部固定;前述一对丝杆32上的丝杆螺纹的螺旋方向彼此相反。
58.由于图1所示的百叶帘10的幅面相对较大即较宽,因而相应的百叶帘升降牵引绳101有三根,本实用新型图2和图3所示结构的卷筒支承座1有两对(共四个)、卷筒2及排绳机构3各有两个,帘片翻转机构6有三个,帘片翻转梯绳102(图1和图8示)有三个(即三根)。上面已提及,前述的卷筒支承座1以及帘片翻转机构6位于上横框条槽4211内,并且就卷筒支承座1的定位而言,在上面已提及,可借助于支承座边框固定卡槽15定位,具体地讲,如果仅在卷筒支承座1的后侧具有支承座边框固定卡槽15时,那么在装配时,装配工人需谨慎地将具有支承座边框固定卡槽15的一侧对准上横框条421的后壁板上的前述凸条4212,确保卷筒支承座1上的支承座边框固定卡槽15与上横框条421的后壁板上的凸条4212卡配;由于卷筒支承座1可以转过180
°
安装(前后对调安装),因而卷筒支承座1前侧的支承座边框固定卡槽15便可与上横框条421的后壁板上的凸条4212卡配,这样可以避免装配时有可能出现的卷筒支承座1的安装方向或称方位失误的问题。当然,如果在上横框条槽盖板42111上对应于卷筒支承座1的前侧的支承座边框固定卡槽15的位置也具有凸条时,那么卷筒支承座1的前侧的支承座边框固定卡槽15能与用于遮蔽上横框条槽盖板42111上的凸条卡配,实现对卷筒支承座1的前后卡配,在这种情况下,卷筒支承座1的前侧和后侧必须均具有支承座边框固定卡槽15。由前述可知,在卷筒支承座1的至少一侧开设支承座边框固定卡槽15。就帘片翻转机构6的定位而言,可通过申请人在下面对图8和图9的描述得到充分理解。但是申请人需要说明的是:前面提及的部件的数量并不受到实施例的限制。
59.继续见图1并且结合图3,上面已提及:前述的百叶帘升降牵引绳101的下端与百叶帘10的底条103固定,而百叶帘升降牵引绳101上端在依次穿过预设于百叶帘10的帘片104上的帘片牵引绳让位孔、与开设在上横框条421的底部即底壁上的卡口4214(图4示)卡配的帘片翻转机构6、卷筒支承座1的支承座叶帘升降牵引绳导向轮16和排绳移动螺套百叶帘升降牵引绳牵引导轮331后向上引至前述的百叶帘升降牵引绳绳端固定器21并且与百叶帘升降牵引绳端固定器21的固定器固绳耳211固定。
60.由于百叶帘10、帘片翻转梯绳101的动作带动帘片104翻转所需的角度属于公知技术,因而不再进一步阐述。
61.请参见图8和图9,上面提及的帘片翻转机构6包括底座61、梯绳翻转轮62和百叶帘升降牵引绳改向轮63,底座61设置在上横框条421的上横框条槽4211内并且与前述的卡口4214卡固,在底座61的底部开设有绳让位通孔611,梯绳翻转轮62转动地支承在底座61的上部并且在该梯绳翻转轮62的轮轴621的轴向中央开设有轮轴孔6211,在使用状态下该轮轴孔6211与前述的驱动轴20相配合,百叶帘升降牵引绳改向轮63转动地设置在改向轮轴631上,而该改向轮轴631支承在底座61的下部,前述的梯绳翻转轮限定座64在对应于梯绳翻转轮62的上方的位置与底座61的上部嵌配。
62.继续见图8和图9,在前述底座61的下部构成有彼此对应的一对半截壁612,在该对半截壁612的相向一侧并且在相互对应的位置各构成有一改向轮轴轴头支承槽6121,前述改向轮轴631的轴头支承在该改向轮轴轴头支承槽6121内;在前述百叶帘升降牵引绳改向轮63的两端各构成有一改向轮轴承腔632,在该改向轮轴承腔632内设置有一改向轮转动支
承轴承6321,该改向轮转动支承轴承6321的不转动的内圈套固定在前述的改向轮轴631上;在底座61的高度方向的前侧中部以及后侧中部并且在相互对应的位置各构成有一对底座卡槽613;在底座61的下部并且在位于前述一对半截壁612之间的壁体上各开设有一牵引绳通过孔614,该牵引绳通过孔614与前述的百叶帘升降牵引绳改向轮63相对应;在底座61的上部对应两侧(即图8和图9所示位置状态的左侧以及右侧)的壁体上各构成有一轮轴轴头支承腔615,前述梯绳翻转轮62的轮轴621的轴头6212转动地支承在该轮轴轴头支承腔615内;在底座61的对应两侧的顶部各构成有一对限定座卡脚嵌槽616,在前述梯绳翻转轮限定座64的两侧并且在对应于一对限定座卡脚嵌槽616的位置各构成有一对限定座卡脚641,该对限定座卡脚641与一对限定座卡脚嵌槽616嵌配;在梯绳翻转轮限定座64的两侧各向下延伸有一对用于防止帘片翻转梯绳偏晃的限定座爪642。
63.请继续见图8和9并且结合图1,由于上面提及的一对底座卡槽613的功用是与前述的支承座边框固定卡槽15完全相同的,因而申请人不再重复说明。在将帘片翻转机构6设置于图1所示的上横框条421的上横框条槽4211内时,将构成于底座61的底部的卡掣凸块617的两侧的卡掣凸块槽6171与前述卡口4214卡配。百叶帘升降牵引绳101途经牵引绳通过孔614和百叶帘升降牵引绳改向轮63后抵达前述支承座叶帘升降牵引绳导向轮16。由于百叶帘升降牵引绳改向轮63通过一对改向轮转动支承轴承6321而转动地支承于改向轮轴631上,因而百叶帘升降牵引绳改向轮63能转动自如,使阻力得以显著减小,既可避免百叶帘升降牵引绳101与百叶帘升降牵引绳改向轮63之间的剧烈摩擦,又能在手动操作时或在前述电机驱动操作的过程中体现操作阻力小并且速度快的长处。
64.上述帘片翻转机构6还具有如下长处:一是由于在底座61的高度方向的前侧中部以及后侧中部并且在相互对应的位置各构成有一对底座卡槽613,因而在使用状态下能使底座61与窗体4的上横框条421的后壁板上的凸条4212相配合,确保底座61的稳定性,杜绝前后左右偏动及上下颤跳;二是由于百叶帘升降牵引绳改向轮63通过改向轮转动支承轴承6321并且借助于改向轮轴631转动地设置于底座61,因而百叶帘升降牵引绳改向轮63得以转动自如,能显著缓解百叶帘升降牵引绳与其摩擦,并且不仅操作阻力小,而且能有效延长两者的寿命。
65.在图1中清楚地示出了驱动轴20与下面即将描述的驱动轴驱动机构7连接的情形。并且由前述说明和结合图1的示意以及结合专业知识可知:前述的驱动轴20由多个节段如图1所示的三个节段共同组成,右边的一个节段与驱动轴驱动机构7连接,并且在经右边的一个帘片翻转机构6后与右边的一个卷筒支承座1连接;左边的一个节段连接在左边的一个帘片翻转机构6与左边的一个卷筒支承座1之间;中间的一个节段连接在两相邻单元的供卷筒2转动支承的卷筒支承座1之间。
66.请参见图7并且结合图1,前述的驱动轴驱动机构7的优选而非绝对限于的结构如下:包括齿轮盒71、齿轮盒盖72、第一齿轮轴ⅰ73、第一齿轮ⅰ74、第二齿轮轴ⅱ75、第二齿轮ⅱ76、齿带轮77和牵引齿带78,齿轮盒71嵌固在前述上横框条421的上横框条槽4211的右端并且对应于前述右纵框条423的右纵框条槽4231的顶部(也可称上部),第一齿轮轴ⅰ73的一端转动地设置在齿轮轴第一支承轴承ⅰ731上,而第一齿轮轴ⅰ73的另一端转动地设置在齿轮轴第二支承轴承ⅱ732上,齿轮轴第一支承轴承ⅰ731设置在构成于齿轮盒71上的第一支承轴承腔ⅰ711内,齿轮轴第二支承轴承ⅱ732设置在构成于齿轮盒71上的并且位置与第一
支承轴承腔ⅰ711相对应的第二支承轴承腔ⅱ712内,第一齿轮ⅰ74以及齿带轮77以左右对应的状态分别固定在第一齿轮轴ⅰ73的中部并且与构成于齿轮盒71上的齿轮盒腔713相对应,第二齿轮轴ⅱ75位于第一齿轮轴ⅰ73的上方,该第二齿轮轴ⅱ75的一端转动地设置在齿轮轴第三支承轴承ⅲ751上,而第二齿轮轴ⅱ75的另一端转动地设置在齿轮轴第四支承轴承ⅳ752上,齿轮轴第三支承轴承ⅲ751设置在构成于齿轮盒71上的第三支承轴承腔714内,齿轮轴第四支承轴承ⅳ752设置在构成于齿轮盒71上的第四支承轴承腔ⅳ715内,第二齿轮ⅱ76在对应于第一齿轮ⅰ74的上方的位置固定在第二齿轮轴ⅱ75上并且与第一齿轮ⅰ74相啮合,牵引齿带78套置在齿带轮77上并且该牵引齿带78的一端与前述内操控器82的上部连接,而牵引齿带78的另一端自前述齿轮盒71的下部引出前述齿轮盒腔713并且连接有一牵引齿带连接绳781的第一端,而该牵引齿带连接绳781的第二端在途经设置感戴前述右纵框条423的右纵框条槽4231的底部的连接绳涨紧机构5后返回至前述内操控器82并且与内操控器82的下端连接,齿轮盒盖72在对应于齿轮盒71的前侧的位置通过螺钉722与齿轮盒71固定并且由该齿轮盒盖72对前述齿轮盒腔713遮蔽;前述驱动轴20与前述第二齿轮轴ⅱ75的左端的中央位置插接连接,即与开设在第二齿轮轴ⅱ75左端中央位置的形状呈正多边形的齿轮轴孔753插配连接。
67.由于前述的齿轮盒71以及齿轮盒盖72的形状趋向于7字形或称l字形,因而能可靠地定位在上横框条槽4211的右端并且对应于右纵框条槽4231的上端,也就是说,齿轮盒71连同齿轮盒盖72能可靠地嵌固在上横框条槽4211的右端与右纵框条槽4231的上端之间。此外,由于在上面提及的连接绳涨紧机构5属于常规结构,例如可以参见申请人在上面的背景技术栏中提及的专利文献,因而不再展开说明。
68.优选地,前述齿带轮77的直径大于前述第一齿轮ⅰ74以及第二齿轮ⅱ76的直径,而第一齿轮ⅰ74以及第二齿轮ⅱ76的直径相同,在前述齿轮盒盖72的下部并且在对应于前述牵引齿带78的位置构成有一牵引齿带引导口721。由于将齿带轮77的直径设计为大于第一齿轮ⅰ74以及第二齿轮ⅱ76的直径,因而可体现操作的快捷与省力。
69.由于上述驱动轴驱动机构7采用了牵引齿带78与齿带轮77的相配合的牵引形式,即由于摒弃了已有技术中对百叶帘升降牵引绳101进行导向的导向轮及牵引的诸轮子,因而有助于简化结构,特别是使操作轻巧,部件受力平稳均匀,有益于极致地延长使用寿命。
70.当要使帘片104翻转一个角度时,由操作者向上或向下略微拨移外操控器81,由于外操控器81隔着内玻璃9a与内操控器82彼此磁性吸合在一起,因而由外操控器81带动内操控器82,由内操控器82带动前述牵引齿带连接绳781,由牵引齿带连接绳781带动牵引齿带78,由牵引齿带78带动齿带轮77,由齿带轮77带动第一齿轮轴ⅰ73,由第一齿轮轴ⅰ73带动第一齿轮ⅰ74,由于第一齿轮ⅰ74与第二齿轮ⅱ76相啮合,因而由第一齿轮ⅰ74带动第二齿轮ⅱ76,由第二齿轮ⅱ76带动第二齿轮轴ⅱ75,由第二齿轮轴ⅱ75带动与其齿轮轴孔753插嵌连接的驱动轴20。由20带动轮轴621,由于前述帘片翻转梯绳102的上端自前述的绳让位通孔611向上引至梯绳翻转轮62并且在梯绳翻转轮62的轮轴621的中部绕复一圈或一圈半,因而由轮轴621带动帘片翻转梯绳102翻转一个角度,由帘片翻转梯绳102带动设置其上的帘片104翻转相应的角度,以调节室内的采光。帘片104向上或向下翻转(也称“内翻转或外翻转”)取决于外操控器81的拨方向如向上或向下拨动便可满足翻转要求。
71.依据前述雷同的操作过程,当要使百叶帘4向上升起时,那么将外操控器81向下拨
移,在驱动轴20带动卷筒2的状态下同时由主动齿轮23带动一对从动齿轮34,在卷筒2以及一对丝杆32俱处于转动状态下,将百叶帘升降牵引绳101排绕即绕覆于卷筒2上。由于百叶帘升降牵引绳101是途经排绳移动螺套百叶帘升降牵引绳牵引导轮331的,又由于在收绳状态下,一对排绳移动螺套座33朝着彼此相背即彼此相反的方向位移,因而能使百叶帘升降牵引绳101以相同的螺旋距均匀地绕覆在卷筒2上,不会出现诸如乱绳、咬绳乃至打结之类的情形。当要使百叶帘10下降时,那么只要将外操控器81向上拨动,前述的卷筒2以及一对丝杆32的转动方向与前述相反,一对排绳移动螺套座33相向位移,百叶帘升降牵引绳101从卷筒2上退出。
7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弥补了已有技术中的缺憾,顺利地完成了发明任务,如实地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