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智能温控加热保温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453463发布日期:2021-08-31 13:39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载智能温控加热保温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用品技术领域,更具体讲的是一种车载智能温控加热保温杯。



背景技术:

保温杯一般是由陶瓷或不锈钢在内壁装配上真空绝热层制成的盛水容器,顶部设有杯盖,整体密封严实,真空绝热层能使装在内部的热饮延缓散热,以达到保温的目的,传统的保温杯是将已经加热好的饮品盛放其中的。

然而,由于受到容积的限制,目前的保温杯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温时间非常有限,在行车出行时,还需要携带其他加热设备将饮品加热后再不断进行添加,极大地增加了出行者的负担,严重制约了保温杯的使用,这显然无法满足人们行车出行时冲泡热饮的需求,对此,急需发明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车载保温杯。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情况,为克服以上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备无线加热功能,且可与点烟口连接进行快速充电的,热响应速度快、加热效果好的车载智能温控加热保温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车载智能温控加热保温杯,它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底座、保持架、杯体以及杯盖,杯体内可拆卸设有内胆,保持架上固定有厚膜加热管,且厚膜加热管被收纳于内胆下方的杯体内,底座上安装有控制线路板,控制线路板与厚膜加热管之间电连接有电池,控制线路板上还电连接有温度传感器、触控面板和充电模块,触控面板和充电模块均固定于底座的侧壁上。

作为优选的是,厚膜加热管以及保持架的下端面上排布有多个支撑件,且保持架的上端面以及底座上分别开设有用于承接厚膜加热管的支撑件、保持架的支撑件的定位孔,通过支撑件与定位孔插接配合实现保持架以及厚膜加热管的固定。

作为优选的是,杯体内壁形成有中心凸起的凸缘,凸缘的上端面与内胆的下端面抵接。

作为优选的是,厚膜加热管上覆设有防水垫,防水垫的上端面与凸缘的下端面抵接,且防水垫的侧壁与杯体的内壁过盈配合。

作为优选的是,触控面板包括固定于底座侧壁上的显示屏以及分设于显示屏两侧的温控按钮和开关,显示屏、温控按钮和开关均与控制线路板电连接。

作为优选的是,控制线路板包括微处理器,显示屏和厚膜加热管均与微处理器的输出端连接,温控按钮、开关以及温度传感器均与微处理器的输入端连接。

作为优选的是,充电模块包括充电线圈和固定于底座侧壁上的充电接口,充电线圈对应设置于电池的下方,且充电线圈和充电接口均与控制线路板电连接。

作为优选的是,位于充电接口一侧的底座上可活动的安装有防尘盖,通过转动防尘盖实现充电接口的开启与关闭。

作为优选的是,充电接口采用usb接口。

作为优选的是,当厚膜加热管加热时,内胆所能达到的最大温度为85℃至9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具备饮品加热功能,其加热速度快,热效率好;

电池的设置摆脱了传统的有线供电的模式,使用者行车出行时通过外部数据线与点烟口连接进行快速充电,且通过电池供电,无需携带额外的加热设备,极大地方便了行车出行时的进行携带,满足使用者随时的热饮需求;

人性化的温度预设功能以及信息反馈功能,温控按钮可根据饮品的不同或使用者自身需求的差异设置加热温度,显示屏能够显示内胆即饮品的实时温度和预设温度,方便使用者进行比较。

当内胆即饮品的实时温度到达使用者预设温度时,微处理器控制厚膜加热管停止加热,使温度恒定在当前温度,无需进行反复加入,从而保证使用者最好的饮用体验;

具备记忆功能,在再次使用时,无需使用者手动预设温度,降低了操作的疲劳度;

具备移动充电功能,使用者可通过充电接口连接外部数据线对其他如手机等电子产品进行充电,在行车出行时,无需额外携带充电宝,大大方便了使用者的出行活动;

所加热的饮品温度不超过沸点,从而避免杯体内的饮品烧沸而破坏水质,保障使用者的饮食健康;

凸缘的设置可以防止内胆的位置发生偏移,避免对加热效果产生影响;

防水垫的设置可以有效提高本产品内部的密封性,从而保证了本产品使用的安全性;

防尘盖的设置可防止外部灰尘等异物进入充电接口,避免造成接触不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持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防水垫和杯体接触位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流程框图。

如图所示:

1底座;2保持架;3杯体;301凸缘;4杯盖;5内胆;6厚膜加热管;7控制线路板;701微处理器;8电池;9温度传感器;10支撑件;11定位孔;12防水垫;13显示屏;14温控按钮;15开关;16充电线圈;17充电接口;18防尘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该方位是必须具有的特定的方位以及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一种车载智能温控加热保温杯,它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底座1、保持架2、杯体3以及杯盖4,杯体3内可拆卸设有内胆5,从而方便使用者对内胆5进行清洗,保持架2上固定有厚膜加热管6,厚膜加热管6具有热阻小、导热性好、热响应速度快的特点,且由于热量能够及时的传导,故整个厚膜加热管6表面的温度不高,保证了加热饮品时的安全性和自身的耐久性,厚膜加热管6被收纳至内胆5下方的杯体3内,底座1上安装有控制线路板7,控制线路板7与厚膜加热管6之间电连接有电池8,使得本技术方案的保温杯摆脱了传统的有线供电的模式,使用者行车出行时与点烟口连接进行快速充电,且通过电池供电,无需携带额外的加热设备,极大地方便了行车出行时的饮用需求,也便于进行携带,控制线路板7上还电连接有温度传感器9、触控面板和充电模块,触控面板和充电模块均固定于底座1的侧壁上,使用者可通过触控面板预先设定饮品所需加热的温度,控制线路板7用于接收使用者通过触控面板所发送的加热指令,根据加热指令控制厚膜加热管6进行加热,并通过内胆5进行热传导从而对杯体3中的饮品进行加热,温度传感器9用于检测内胆5的当前温度,内胆5的温度即为杯体3内饮品的温度,在内胆5的当前温度即饮品温度达到使用者预设定的温度时,线路板控制厚膜加热管6停止加热,并使内胆5恒定在预设温度,充电模块用于对电池8进行充电保证电池8有充足的电量维持线路板以及各模块的正常运行。

如图2和图3所示,进一步的,厚膜加热管6以及保持架2的下端面上排布有多个支撑件10,且保持架2的上端面以及底座1上分别开设有用于承接厚膜加热管6支撑件10以及保持架2支撑件10的定位孔11,通过支撑件10与定位孔11插接配合实现保持架2以及厚膜加热管6的固定,防止厚膜加热管6与保持架2之间发生相对移动,保证加热效果。

如图6所示,进一步的,触控面板包括固定于底座1侧壁上的显示屏13以及分设于显示屏13两侧的温控按钮14和开关15,在使用时根据饮品的不同或使用者自身需求的差异通过温控按钮14设置加热温度,显示屏13用于显示内胆5的当前温度和预设温度,开关15在打开状态下可进行温度预设以及加热,显示屏13、温控按钮14和开关15均与控制线路板7电连接。

如图2图4和图7所示,进一步的,控制线路板7包括微处理器701,显示屏13和厚膜加热管6均与微处理器701的输出端连接,温控按钮14、开关15以及温度传感器9均与微处理器701的输入端连接,微处理器701可以对使用者通过温控按钮14发出的加热指令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指令发送至厚膜加热管6加热,且微处理器701在接收到温度传感器9所检测到的内胆5的实时温度反馈后能够将其在显示屏13上显示,使得使用者能够及时的获取杯体3内的饮品温度信息;

同时,微处理器701还能将使用者预设的温度与温度传感器9所检测到的内胆5的实时温度反馈进行比较,内胆5的当前温度即饮品温度达到使用者预设定的温度时,微处理器701控制厚膜加热管6停止加热,使温度恒定在当前温度,无需进行反复加热,从而保证使用者最好的饮用体验。

并且,微处理器701具有记忆功能,在再次使用时,无需使用者进行手动调节,降低了操作的疲劳度。

需要提及的是,处理器为单片机,单片机具有集成度高,体积小,可靠性好,且指令丰富、控制能力强,能够很好的辅助本技术方案的保温杯实现所需要的各项功能。

如图2和图7所示,进一步的,充电模块包括充电线圈16和固定于底座1侧壁上的充电接口17,充电线圈16对应设置于电池8的下方,且充电线圈16和充电接口17均与控制线路板7电连接。

通过以上设置,当需要对电池8充电时,在充电接口17上连接外部数据线并与车载点烟口处的接口连接,通过车载点烟口对电池8进行充电,结束充电后可直接将外部数据线与充电接口17分离,实现快速充电,通过电池8供电来实现加热,将使用者从传统的有线供电加热模式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方便了行车出行时的进行携带。

需要提及的是,上述在对电池8充电的过程中是无法进行饮品加热的,当外部数据线与充电接口17分离时可进行饮品加热。

同时,本技术方案的保温杯还具备移动充电功能,使用者可通过充电接口17连接外部数据线对其他如手机等电子产品进行充电,在行车出行时,无需额外携带充电宝,大大方便了使用者的出行活动。

进一步的,当厚膜加热管6加热时,内胆5所能达到的最大温度为85℃至95℃,从而避免杯体3内的饮品被烧沸而破坏水质,保障使用者的饮食健康。

进一步的,充电接口17采用usb接口,通过该设置可以实现对不通电子产品进行充电,满足使用者多样化的使用需求。

实施例2:

如图2、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出其中一种优化设计,杯体3内壁形成有中心凸起的凸缘301,凸缘301的上端面与内胆5的下端面抵接,通过以上设置可以防止内胆5的位置发生偏移,避免对加热效果产生影响。

如图4和图5所示,进一步的,厚膜加热管6上覆设有防水垫12,防水垫12的上端面与凸缘301的下端面抵接,且防水垫12的侧壁与杯体3内壁过盈配合,通过以上设置可以有效提高密封性,即使内胆5损坏使饮品进入内胆5下方的杯体3部分时,也会被防水垫12阻隔,避免了饮品进一步进入厚膜加热管6、保持架2以及底座1中,从而有效的保护了厚膜加热管6、电池8、控制线路板7、触控面板以及充电模块,保证了本产品使用的安全性。

实施例3:

如图2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出其中一种优化设计,位于充电接口17一侧的底座1上可活动的安装有防尘盖18,通过转动防尘盖18实现充电接口17的开启与关闭,从而可防止外部灰尘等异物进入充电接口17,避免造成接触不良。

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最佳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