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磨豆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16566发布日期:2021-10-09 16:09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一种磨豆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研磨器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磨豆机。


背景技术:

2.市面上的磨豆机有手持式、台式等,其中手持式磨豆机因小巧便携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现有的手持式磨豆机结构主要包含供咖啡豆或其他豆粒研磨的机壳、安装在机壳中用于研磨豆粒的研磨机芯以及卡接在机壳底部用于收集豆粉的杯体。
3.然而,上述磨豆机为保证其小巧便携的特点,该杯体设置的尺寸大小受限,在研磨过程中,操作者需要频繁将杯体卸下倒出豆粉,影响磨豆机的研磨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降低杯体拆装频率,以提高磨豆机的研磨效率。
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磨豆机,包括机壳、磨豆机构和杯体,所述机壳上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所述磨豆机构设在所述机壳上适于研磨豆粒,所述杯体套设在所述机壳的外侧并与所述机壳伸缩配合,且所述杯体的内腔与所述出料口连通,所述杯体具有收纳和伸出状态,所述杯体与所述机壳之间设有至少一个在所述杯体处于收纳和伸出状态时给予所述杯体定位的定位结构。
6.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杯体与机壳的伸缩配合,从而能扩大或缩小豆粉的收纳空间,使磨豆机在未使用状态下体积减小,降低操作者的携带负担;当杯体处于收纳状态时,能够有效缩小磨豆机的整体体积,具有小巧便携的特点;需要研磨豆粒时,杯体处于伸出状态,定位结构给予杯体定位,豆粒通过进料口投入机壳中,利用磨豆机构研磨成豆粉,再通过出料口收纳于杯体中;由于杯体伸出对豆粉的收纳空间增大,操作者无需频繁将杯体卸下倒出豆粉,进而能降低杯体的拆装频率,提高磨豆机的研磨效率。
7.进一步地,每一所述定位结构包括第一卡块、第二卡块和卡槽;所述第一卡块和所述第二卡块均设在所述机壳的外侧壁上,且所述第一卡块位于所述第二卡块的上方,所述卡槽设在所述杯体上并适于与所述第一卡块或所述第二卡块卡接。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卡槽与第一卡块卡接时,杯体处于收纳状态,当卡槽与第二卡块卡接时,杯体处于伸出状态,其卡接定位的方式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便于杯体的快速伸缩定位,避免杯体与机壳之间发生上下跑位。
9.进一步地,每一所述定位结构还包括第一定位槽、第二定位槽和定位块;所述第一定位槽和所述第二定位槽均开设在所述机壳的外侧壁上,且所述第一定位槽和所述第二定位槽沿着所述机壳的周向延伸,所述第一卡块设在所述第一定位槽中,所述第二卡块设在所述第二定位槽中;所述定位块设在所述杯体上,所述定位块适于卡入所述第一定位槽或所述第二定位槽中并沿所述第一定位槽或所述第二定位槽的延伸方向滑移,所述卡槽开设在所述定位块上。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结构对杯体的收纳或伸出状态进行定位时,先将定
位块对应卡入第一定位槽或者第二定位槽中,方便对杯体进行初步定位,随后再沿机壳的周向旋转杯体至第一卡块或第二卡块与卡槽卡接,实现杯体的最终定位,其通过两次卡接定位的方式有助于第一卡块或第二卡块与卡槽的准确卡接,提高机壳与杯体的定位效率。
11.进一步地,所述机壳的外侧壁在每一所述定位结构处设有一导向槽,所述导向槽沿着所述机壳的轴线延伸,所述导向槽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定位槽连通,所述导向槽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定位槽连通,所述定位块适于卡入所述导向槽中并沿所述导向槽的延伸方向滑移。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块能沿着导向槽在第一定位槽和第二定位槽之间导向滑动,减少杯体在伸缩过程中与机壳发生相对转动,提高杯体的伸缩效率。
13.进一步地,所述机壳的外侧壁在每一所述定位结构处设有一开口槽,所述开口槽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定位槽远离所述导向槽的一端连通,所述开口槽的另一端贯穿至所述机壳的外侧壁底部,所述定位块通过所述开口槽卡入或滑出所述第二定位槽中。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开口槽能为定位块卡入第二定位槽或滑出第二定位槽让位,减少定位块对杯体的拆装过程产生干扰;安装杯体时,定位块对准在开口槽的下方,随后向上推动杯体,使得定位块沿着开口槽卡入第二定位槽中,再将定位块沿着第二定位槽的延伸方向旋转至第二卡块卡入卡槽中,实现杯体与机壳在伸出状态的定位;卸下杯体时,沿着第二定位槽的延伸方向反向旋转定位块至第二卡块与卡槽分离,待定位块滑移至第二定位槽与开口槽的连接处,向下拉动杯体,定位块滑出开口槽,杯体即与机壳分离。
15.进一步地,所述机壳在所述开口槽与所述第二定位槽的交界处设有一适于与所述卡槽卡接的第三卡块。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定位块滑移至开口槽与第二定位槽的交界处时,第三卡块卡入卡槽中,能够避免操作人员操作失误而使定位块直接通过开口槽滑出,进而增加杯体与机壳的卡接稳定性。
17.进一步地,所述磨豆机构包括外磨刀、内磨刀和转轴,所述外磨刀固定在所述机壳的内壁上,所述内磨刀插接在所述外磨刀的内侧并与所述外磨刀形成一磨豆间隙,所述机壳的内部设有定位座,所述转轴穿设在所述定位座上并适于带动所述内磨刀相对于所述外磨刀旋转。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研磨豆粒时,定位座促使转轴平稳旋转,转轴旋转带动内磨刀相对于外磨刀旋转,豆粒落入磨豆间隙中进行研磨,相对于单磨刀的研磨模式,其双磨刀研磨收获的豆粉更为细腻,具有更好的研磨效果。
19.进一步地,所述磨豆机构还包括把手,所述转轴远离所述内磨刀的一端穿过所述进料口与所述把手驱动连接。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采用手动研磨的方式相对于电机等其他电力驱动方式更加节能环保,同时具有更低的生产和使用成本。
21.进一步地,所述把手包括连杆和拨杆,所述连杆与所述转轴传动连接,所述拨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连杆上并适于与所述连杆叠合。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拨杆通过与连杆叠合,能减小把手的空间占用体积,便于收纳和携带。
23.进一步地,所述把手上设有一适于关闭所述进料口的端盖,所述端盖上开设有供
所述转轴卡接固定的轴孔。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把手通过端盖与转轴卡接固定,不但能实现把手对转轴的驱动,还能关闭进料口避免豆粒在研磨过程中从进料口掉出。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磨豆机的爆炸示意图;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磨豆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磨豆机的把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图1在a处的放大图;
29.图5为图1在b处的放大图;
30.图6为图1在c处的放大图。
31.附图标记说明:
[0032]1‑
机壳;11

进料口;12

出料口;13

定位座;131

通孔;14

导向槽;15

开口槽;2

杯体;3

定位结构;31

第一卡块;32

第二卡块;33

卡槽;34

第一定位槽;35

第二定位槽;36

定位块;37

第三卡块;4

外磨刀;5

内磨刀;6

转轴;61

定位环;7

把手;71

连杆;711

第一筒体;72

拨杆;721

第二筒体;73

连轴;74

端盖;741

凸块;742

轴孔;75

握柄;8

限位环;9

装饰环。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0034]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应当说明的是,各实施例中的术语名词例如“上”、“下”、“前”、“后”等指示方位的词语,只是为了简化描述基于说明书附图的位置关系,并不代表所指的元件和装置等必须按照说明书中特定的方位和限定的操作及方法、构造进行操作,该类方位名词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内”与“外”,指的是相对于一腔体结构,诸如一箱子,箱子内部为内侧,箱子外部为外侧。
[0035]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附图中设置有坐标轴z,其中z轴的正向代表上方,z轴的反向代表下方。
[0036]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0037]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磨豆机,参见图1,包括机壳1、磨豆机构、杯体2和至少一个定位结构3。
[0038]
其中,结合图2,机壳1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圆筒状、矩形筒状以及其他形状的结构,本实施例中具体以圆筒状为例加以说明。机壳1的顶部设有进料口11,机壳1的底部设有出料口12,机壳1的内部在进料口11和出料口12之间一体设有一个定位座13,定位座13沿着机壳1的周向均匀间隔开设有多个通孔131,进料口11和出料口12通过通孔131连通。
[0039]
磨豆机构设在机壳1上适于将豆粒研磨成豆粉,包括外磨刀4、内磨刀5、转轴6和把
手7。外磨刀4固定在机壳1朝向出料口12一侧的内壁上,其顶部与定位座13的底部相抵,以阻止外磨刀4向上滑移。外磨刀4呈圆环状,内磨刀5插接在外磨刀4的内侧并与外磨刀4形成一个磨豆间隙,该磨豆间隙的上端开口大于其下端开口,由此方便豆粒快速嵌入磨豆间隙中进研磨。内磨刀5呈圆台状,其下侧的圆台面与外磨刀4的刀刃相抵,用于对外磨刀4的底部加以限位,阻止外磨刀4向下滑移。
[0040]
转轴6轴向穿设在定位座13上并通过轴承实现与定位座13的相对转动,转轴6的两端分别位于定位座13的上下两侧。转轴6的上侧一体设有一个定位环61,定位环61与定位座13的顶部相抵,用于转轴6的轴向定位。转轴6的下侧固定套设有一个限位环8,内磨刀5固定套设在转轴6上,且内磨刀5的顶部与定位座13的底部相抵,内磨刀5的底部与定位环61的底部相抵,转轴6进而带动内磨刀5相对于外磨刀4旋转。
[0041]
研磨豆粒时,定位座13促使转轴6平稳旋转,转轴6旋转带动内磨刀5相对于外磨刀4旋转,豆粒落入磨豆间隙中进行研磨,相对于单磨刀的研磨模式,其双磨刀研磨收获的豆粉更为细腻,具有更好的研磨效果。
[0042]
本实施例采用把手7进行手动研磨的方式相对于电机等其他电力驱动方式更加节能环保,同时具有更低的生产和使用成本。结合图3,把手7包括连杆71和拨杆72。连杆71的一端与转轴6传动连接,拨杆72的一端铰接于连杆71在远离转轴6的一端上并适于与连杆71叠合。由此,本实施例通过将拨杆72与连杆71叠合进而减小把手7的空间占用体积,便于磨豆机的收纳和携带。
[0043]
连杆71与拨杆72铰接的结构可以根据需要加以调整,本实施例中实现连接与拨杆72铰接的结构具体包括一个第一筒体711、两个第二筒体721和连轴73,其中两个第二筒体721一体设在拨杆72上并轴向间隔设置,第一筒体711一体设在连杆71上并能卡入两个第二筒体721形成的间隙中,连轴73同时穿设在第一筒体711和第二筒体721中进而实现连杆71与拨杆72的翻转叠合。
[0044]
连杆71在远离拨杆72的一端一体设有一个适于关闭进料口11的端盖74,端盖74的外侧端面上设有一凸块741,连杆71通过凸块741与端盖74相连,端盖74的内侧端面在凸块741的相对处开设有供转轴6卡接固定的轴孔742。由此,把手7通过端盖74与转轴6卡接固定,不但能实现把手7对转轴6的驱动,还能关闭进料口11避免豆粒在研磨过程中从进料口11掉出。其中的凸块741一方面能实现端盖74与把手7的连接,另一方便还能增加端盖74局部的厚度,有助于开设相对较深的轴孔742,进而增加转轴6与端盖74的卡接效果。本实施例中转轴6的顶部以及轴孔742均设置为六棱柱状,能有效避免转轴6与端盖74的相对转动,除此之外还可以为其他结构。
[0045]
拨杆72在远离连杆71的一段还固定有一个握柄75,方便操作者握持,有助于提高操作者对豆粒的研磨效率。
[0046]
杯体2呈开口朝上的圆筒状,杯体2自下而上套设在机壳1的外侧并与机壳1伸缩配合,且杯体2的内腔与机壳1的出料口12连通,其具有收纳和伸出状态,用于收纳豆粉。杯体2的顶部还卡接套设有一个装饰环9,其不但能对杯体2与机壳1的间隙加以遮挡,进而增加磨豆机的美观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杯体2与机壳1之间的摩擦阻尼,避免两者之间因缝隙过大和未定位而发生自动掉落。此外,装饰环9还可以用于改善手感,便于操作者手持研磨。
[0047]
定位结构3设在杯体2与机壳1之间在杯体2处于收纳和伸出状态时给予杯体2定位,本实施例中的定位结构3沿着机壳1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有三个,有助于杯体2平稳地进行伸缩。相对于现有的磨豆机,本实施例的磨豆机通过杯体2与机壳1的伸缩配合,从而能扩大或缩小豆粉的收纳空间,使磨豆机在未使用状态下体积减小,降低操作者的携带负担。
[0048]
结合图4至图6,每个定位结构3均包括一个第一卡块31、一个第二卡块32和一个卡槽33。其中,第一卡块31和第二卡块32均设在机壳1的外侧壁上,且第一卡块31位于第二卡块32的上方,卡槽33设在杯体2上。当卡槽33与第一卡块31卡接时,杯体2处于收纳状态,当卡槽33与第二卡块32卡接时,杯体2处于伸出状态,其卡接定位的方式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便于杯体2的快速伸缩定位,避免避免杯体2与机壳1之间发生上下跑位。
[0049]
此外,每个定位结构3还包括一个第一定位槽34、一个第二定位槽35和一个定位块36。第一定位槽34和第二定位槽35均开设在机壳1的外侧壁上,且第一定位槽34和第二定位槽35沿着机壳1的周向延伸。第一卡块31凸起在第一定位槽34中,第二卡块32凸起设在第二定位槽35中,两者均呈长条状,且其长度方向均为竖向。定位块36凸起设在杯体2上,其适于卡入第一定位槽34或第二定位槽35中并沿第一定位槽34或第二定位槽35的延伸方向滑移。本实施例中三个定位结构3的卡槽33对应开设在三个定位块36上,进而用于配合其对相对应的第一卡块31或第二卡块32的卡接。
[0050]
定位结构3对杯体2的收纳或伸出状态进行定位时,先将定位块36对应卡入第一定位槽34或者第二定位槽35中,方便对杯体2进行初步定位,随后再沿机壳1的周向旋转杯体2至第一卡块31或第二卡块32与卡槽33卡接,实现杯体2的最终定位,其通过两次卡接定位的方式有助于第一卡块31或第二卡块32与卡槽33的准确卡接,提高机壳1与杯体2的定位效率。
[0051]
机壳1的外侧壁在每个定位结构3处对应开设有一个导向槽14,导向槽14沿着机壳1的轴线延伸,导向槽14的一端与第一定位槽34连通,导向槽14的另一端与第二定位槽35连通,定位块36适于卡入导向槽14中并沿导向槽14的延伸方向滑移,进而减少杯体2在伸缩过程中与机壳1发生相对转动,提高杯体2的伸缩效率。以导向槽14为中心线将机壳1的外侧壁分为左右两侧,第一定位槽34和第二定位槽35可以位于导向槽14的同侧,也可以位于导向槽14的异侧,本实施例中以位于导向槽14的同侧加以示意。
[0052]
机壳1的外侧壁在每个定位结构3处还对应设有一个开口槽15,开口槽15的一端与第二定位槽35连接导向槽14的一端连通,开口槽15的另一端贯穿至机壳1的外侧壁底部,定位块36通过开口槽15卡入或滑出第二定位槽35中。开口槽15能为定位块36卡入第二定位槽35或滑出第二定位槽35让位,减少定位块36对杯体2的拆装过程产生干扰。
[0053]
机壳1在开口槽15与第二定位槽35的连接处凸起有一个适于与卡槽33卡接的第三卡块37。当定位块36滑移至开口槽15与第二定位槽35的交界处时,第三卡块37卡入卡槽33中,能够避免操作人员操作失误而使定位块36直接通过开口槽15滑出,进而增加杯体2与机壳1的卡接稳定性。
[0054]
安装杯体2时,定位块36对准在开口槽15的下方,随后向上推动杯体2,使得定位块36沿着开口槽15卡入第二定位槽35中,再将定位块36沿着第二定位槽35的延伸方向旋转,至第二卡块32卡入卡槽33中,实现杯体2与机壳1在伸出状态的定位。
[0055]
继续将定位块36沿着第二定位槽35的延伸方向同向旋转,至第二卡块32与卡槽33
分离,且定位块36卡入导向槽14中,随后向上推动定位块36至其卡入第一定位槽34中,随后沿着第一定位槽34的延伸方向旋转,至第一卡块31卡入卡槽33中,实现杯体2与机壳1在收纳状态的定位。
[0056]
卸下杯体2时,将位于伸出状态的杯体2沿着第二定位槽35的延伸方向反向旋转定位块36至第二卡块32与卡槽33分离,待定位块36滑移至第二定位槽35与开口槽15的连接处,向下拉动杯体2,定位块36滑出开口槽15,杯体2即与机壳1分离。
[0057]
定位结构3除上述卡扣定位的方式之外,还可以为如螺纹咬合、螺栓定位等其他方式实现杯体2与机壳1的伸缩定位。
[0058]
虽然本公开披露如上,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