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蒸笼组件和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15785发布日期:2021-12-28 22:06阅读:95来源:国知局
一种蒸笼组件和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蒸笼组件和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2.为便于用户同时蒸煮食物,目前的电饭煲等烹饪器具多配备有蒸笼。但现有的蒸笼在烹饪器具的内锅中的位置是固定的,也就是说,现有的烹饪器具中,蒸笼的高度无法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相应地蒸食空间的大小也不可调节,无法满足用户多样食材的烹饪需求,使用起来较为不便。
3.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蒸笼组件和烹饪器具,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相关技术中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5.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公开了一种蒸笼组件,包括:
6.蒸笼,所述蒸笼的内部形成容纳腔,所述蒸笼的底部设置有间隔分布的定位孔;
7.蒸笼支架,所述蒸笼支架包括定位部;
8.其中,所述定位孔与所述定位部相配合,使得所述蒸笼能够相对于所述蒸笼支架位于不同的高度。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蒸笼组件,通过蒸笼的定位孔与蒸笼支架的定位部的相配合,使得蒸笼组件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蒸笼相对于蒸笼支架的高度,相应地调整蒸食空间的大小,进而满足用户的多种烹饪需求。
10.可选地,所述定位孔包括至少两个尺寸不同且沿所述蒸笼的周向方向设置的定位通孔。
11.根据本方案,通过将定位孔设置为沿蒸笼的周向方向分布的尺寸不同的定位通孔,能够便于与蒸笼支架的定位部相配合,进而调整蒸笼相对于蒸笼支架的高度。
12.可选地,所述定位孔包括第一定位通孔和第二定位通孔,沿所述蒸笼的周向方向,所述第一定位通孔的尺寸与所述第二定位通孔的尺寸不同,且
13.所述定位部包括与所述第一定位通孔相配合的第一定位部和与所述第二定位通孔相配合的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二定位部的高度不同。
14.根据本方案,通过设置尺寸不同的第一定位通孔和第二定位通孔,以及高度不同的分别与第一定位通孔和第二定位通孔相配合的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能够方便生产制造且方便用户操作。
15.可选地,所述定位孔包括两个所述第一定位通孔和两个所述第二定位通孔,两个所述第一定位通孔和两个所述第二定位通孔沿所述蒸笼的周向方向相对于所述蒸笼的中轴线均对称设置。
16.根据本方案,一方面能够方便第一定位通孔和第二定位通孔的设置,便于生产制造与用户操作;另一方面能够保证定位孔与定位部相配合时,定位部受力的均匀性。
17.可选地,所述第一定位部包括沿所述蒸笼支架的宽度方向向外延伸的第一水平部和与所述第一水平部大致垂直设置并向上延伸的第一垂直部,所述第一垂直部能够套设在所述第一定位通孔内,所述第一水平部沿垂直方向在所述第一定位通孔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定位通孔不完全重合。
18.根据本方案,能够简化第一定位部的结构,且第一水平部沿垂直方向在第一定位通孔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与第一定位通孔不完全重合,第一定位通孔在第一垂直部套设在第一定位通孔内后,第一水平部能够抵接至蒸笼的底部,对蒸笼起到支撑作用,进而便可将蒸笼稳定地放置在第一定位部所在的高度位置。
19.可选地,所述第二定位部包括沿所述蒸笼支架的宽度方向向外延伸的第二水平部和与所述第二水平部大致垂直设置并向上延伸的第二垂直部,所述第二垂直部与所述第一水平部相连接,所述第二垂直部能够套设在所述第二定位通孔内,所述第二水平部沿垂直方向在第二定位通孔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定位通孔不完全重合。
20.根据本方案,能够简化第二定位部的结构,且第二水平部沿垂直方向在第二定位通孔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与第二定位通孔不完全重合第二定位通孔,在第二垂直部套设在第二定位通孔内后,第二水平部能够抵接至蒸笼的底部,对蒸笼起到支撑作用,进而便可将蒸笼稳定地放置在第二定位部所在的高度位置。
21.可选地,沿所述蒸笼支架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相对于所述蒸笼支架的中心线均对称设置;并且/或者,
22.沿所述蒸笼支架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相对于所述蒸笼支架的中心线对称设置。
23.根据本方案,一方面能够方便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的设置,便于生产制造与用户操作;另一方面能够保证定位孔与定位部相配合时,定位部受力的均匀性。
24.可选地,所述蒸笼支架还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包括沿所述蒸笼支架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水平支撑部和与所述水平支撑部大致垂直设置并向上延伸的垂直支撑部,所述垂直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水平部相连接。
25.根据本方案,通过水平支撑部能够将与两个定位孔相配合的定位部连接成整体结构,便于用户使用。通过垂直支撑部,使得蒸笼位于第二定位部所在的高度位置时,蒸笼与蒸笼支架的底部存在一定的距离,进而使得当蒸笼组件放置在内锅中时,蒸笼与内锅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避免蒸笼与内锅直接接触。
26.可选地,所述蒸笼支架的顶端设置有提手部,所述提手部能够套设在所述定位孔内。
27.根据本方案,在蒸笼组件使用的过程中,便于用户将蒸笼组件放入内锅中或从内锅中取出。
2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
29.煲体,所述煲体中设置有内锅;
30.盖体,所述盖体可开合地设置于所述煲体之上,当所述盖体盖合在所述煲体上时,所述盖体和所述内锅之间构成烹饪空间;
31.上述的蒸笼组件,所述蒸笼组件设置在所述内锅中,所述蒸笼支架的底端支撑在所述内锅的内壁上。
3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通过将蒸笼组件的蒸笼的定位孔与蒸笼支架的定位部的相配合,使得蒸笼组件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蒸笼相对于蒸笼支架的高度,相应地调整蒸食空间的大小,进而满足用户的多种烹饪需求。
附图说明
33.本实用新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34.附图中:
35.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蒸笼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36.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蒸笼组件的装配示意图,其中蒸笼位于第一定位部处;
37.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蒸笼组件的蒸笼的俯视示意图;以及
38.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蒸笼组件放置于内锅中的示意图。
39.附图标记说明:
40.10:蒸笼组件
ꢀꢀꢀꢀꢀꢀꢀꢀꢀꢀꢀꢀꢀꢀꢀꢀꢀ
11:蒸笼
41.111:容纳腔
ꢀꢀꢀꢀꢀꢀꢀꢀꢀꢀꢀꢀꢀꢀꢀꢀꢀꢀ
112:定位孔
42.113:第一定位通孔
ꢀꢀꢀꢀꢀꢀꢀꢀꢀꢀꢀꢀ
114:第二定位通孔
43.115:底壁
ꢀꢀꢀꢀꢀꢀꢀꢀꢀꢀꢀꢀꢀꢀꢀꢀꢀꢀꢀꢀ
116:侧壁
44.117:通气孔
ꢀꢀꢀꢀꢀꢀꢀꢀꢀꢀꢀꢀꢀꢀꢀꢀꢀꢀ
12:支架
45.121:定位部
ꢀꢀꢀꢀꢀꢀꢀꢀꢀꢀꢀꢀꢀꢀꢀꢀꢀꢀ
123:第一定位部
46.123a:第一水平部
ꢀꢀꢀꢀꢀꢀꢀꢀꢀꢀꢀꢀꢀ
123b:第一垂直部
47.124:第二定位部
ꢀꢀꢀꢀꢀꢀꢀꢀꢀꢀꢀꢀꢀꢀ
124a:第二水平部
48.124b:第二垂直部
ꢀꢀꢀꢀꢀꢀꢀꢀꢀꢀꢀꢀꢀ
125:提手部
49.126:支撑部
ꢀꢀꢀꢀꢀꢀꢀꢀꢀꢀꢀꢀꢀꢀꢀꢀꢀꢀ
126a:水平支撑部
50.126b:垂直支撑部
ꢀꢀꢀꢀꢀꢀꢀꢀꢀꢀꢀꢀꢀ
130:蒸食腔
51.20:内锅
具体实施方式
52.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53.为了彻底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需要说明的
是,本实用新型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他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第一部件”其本身不暗示“第二部件”的存在,术语“第二部件”本身不暗示“第一部件”的存在。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限制。
54.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蒸笼组件10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本实用新型所提及的烹饪器具可以是电饭煲、电压力锅或其它电加热器具。烹饪器具包括煲体(未示出)和盖体(未示出),盖体能够与煲体可枢转地连接。煲体基本上呈圆角长方体形状,并且具有圆筒形状的内锅收纳部。内锅20可以构造为能够自由地放入内锅收纳部或者从内锅收纳部取出,以方便对内锅20的清洗。内锅20由金属材料制成,用于盛放待加热的材料,诸如米、汤等。盖体能够盖合在煲体上,以在盖体和内锅20之间形成烹饪空间。煲体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加热内锅20的加热组件。
55.内锅20中还设置有可取出的蒸笼组件10,以实现烹饪器具的蒸食物的功能。蒸笼组件10放置在内锅20中后,蒸笼支架12的底端支撑在内锅20的内壁上。下面将结合图1至图4,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蒸笼组件10进行详细的描述。
56.参考图1,蒸笼组件10包括蒸笼11和蒸笼支架12。蒸笼11包括底壁115和从底壁115的边缘向上延伸的侧壁116。底壁115和侧壁116共同形成放置食材的容纳腔111。底壁115设置有通气孔117,通气孔117优选地均匀地分布,用于内锅20中产生的蒸汽通过从而加热蒸笼11上放置的食物。
57.蒸笼11的底部,也就是蒸笼11的底壁115上,设置有间隔分布的定位孔112,蒸笼支架12包括定位部121,通过定位孔112与定位部121的相配合,使得蒸笼11能够相对于蒸笼支架12位于不同的高度。
58.优选地,定位孔112包括至少两个尺寸不同且沿蒸笼的周向方向设置的定位通孔,以便于与蒸笼支架的定位部121相配合,进而调整蒸笼11相对于蒸笼支架12的高度。
59.具体的,参考图1和图3,定位孔112包括第一定位通孔113和第二定位通孔114,第一定位通孔113和第二定位通孔114沿蒸笼11的周向方向间隔地分布,且沿蒸笼11的周向方向,第一定位通孔113的尺寸与第二定位通孔114的尺寸不同。定位部121包括与第一定位通孔113相配合的第一定位部123和与第二定位通孔114相配合的第二定位部124,沿蒸笼支架12的高度方向,第一定位部123与第二定位部124的高度不同。通过第一定位通孔113与第一定位部123的配合,能使得蒸笼11相对于蒸笼支架12位于第一定位部123所在的高度。通过第二定位通孔114与第二定位部124的配合,能使得蒸笼11相对于蒸笼支架12位于第二定位部124所在的高度。
60.具体的,第一定位通孔113设置有两个,沿蒸笼11的周向方向,第一定位通孔113构造为弧形,且两个第一定位通孔113优选地设置为相对于蒸笼11的中轴线对称,以便于第一定位通孔113的布置。
61.沿蒸笼支架12的长度方向,蒸笼支架1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两个与第一定位通孔113相配合的第一定位部123。第一定位部123包括第一水平部123a和第一垂直部123b。第一水平部123a沿蒸笼支架12的宽度方向向外延伸。第一垂直部123b连接在第一水平部123a的内侧的一端,与第一水平部123a大致垂直地设置,并向上延伸。两个第一垂直部123b之间的最大距离小于第一定位通孔113的沿蒸笼11的周向方向的尺寸,使得第一垂直部123b能够
穿过第一定位通孔113。第一水平部123a沿垂直方向在第一定位通孔113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与第一定位通孔113不完全重合。也就是说,两个第一水平部123a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第一定位通孔113的沿蒸笼11的周向方向的尺寸,即两个第一水平部123a的最内侧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定位通孔113的沿蒸笼11的周向方向的尺寸;两个第一水平部123a之间的最大距离大于第一定位通孔113的沿蒸笼11的周向方向的尺寸,即两个第一水平部123a的最外侧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定位通孔113的沿蒸笼11的周向方向的尺寸,使得第一水平部123a无法穿过第一定位通孔113。将第一垂直部123b穿过第一定位通孔113后,第一水平部123a能够抵接至蒸笼11的底部,对蒸笼11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以将蒸笼11稳定地放置在第一定位部123所在的高度位置,具体的可以参考图2。
62.同样的,第二定位通孔114设置有两个,沿蒸笼11的周向方向,第二定位通孔114构造为弧形,且两个第二定位通孔114优选地设置为相对于蒸笼11的中轴线对称,以便于第二定位通孔114的布置。沿蒸笼11的周向方向,第二定位通孔114的尺寸大于第一定位通孔113的尺寸。
63.沿蒸笼支架12的长度方向,蒸笼支架1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两个第二定位通孔114相配合的第二定位部124。第二定位部124设置在第一定位部123的下方。第二定位部124包括第二水平部124a和第二垂直部124b。第二水平部124a沿蒸笼支架12的宽度方向向外延伸。第二垂直部124b的底端连接在第二水平部124a的内侧的一端,与第二水平部124a大致垂直地设置,并向上延伸。第二垂直部124b的顶端连接在第一水平部123a的外侧的一端。两个第二垂直部124b之间的最大距离小于第二定位通孔114的沿蒸笼11的周向方向的尺寸,使得第二垂直部124b能够穿过第二定位通孔114。第二水平部124a沿垂直方向在第二定位通孔114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与第二定位通孔114不完全重合。也就是说,两个第二水平部124a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第二定位通孔114的沿蒸笼11的周向方向的尺寸,即两个第二水平部124a的最内侧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定位通孔114的沿蒸笼11的周向方向的尺寸;两个第二水平部124a之间的最大距离大于第二定位通孔114的沿蒸笼11的周向方向的尺寸,即两个第二水平部124a的最外侧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定位通孔114的沿蒸笼11的周向方向的尺寸,使得第二水平部124a无法穿过第二定位通孔114。将第二垂直部124b穿过第二定位通孔114后,第二水平部124a能够抵接至蒸笼11的底部,对蒸笼11起到二定的支撑作用,以将蒸笼11稳定地放置在第二定位部124所在的高度位置。
64.继续参考图1,沿蒸笼支架12的宽度方向,第一定位部123和第二定位部124均优选地构造为相对于蒸笼支架12的中心线nn'对称,以便于第一定位部123和第二定位部124的布置,并保证蒸笼11安装在定位部121上时,第一定位部123和第二定位部124受力的均匀性。
65.同样的,沿蒸笼支架12的长度方向,第一定位部123和第二定位部124均优选地构造为相对于蒸笼支架12的中心线mm'对称,以便于第一定位部123和第二定位部124的布置,并保证蒸笼11安装在定位部121上时,第二定位部124和第二定位部124受力的均匀性。
66.为了便于将蒸笼组件10放置在内锅20中,蒸笼支架12的底部还设置有支撑部126。支撑部126包括水平支撑部126a和垂直支撑部126b。水平支撑部126a沿蒸笼支架12的长度方向延伸,连接在蒸笼支架12的两端的第二定位部124之间,以使得蒸笼支架12能够成为一个整体结构,便于用户使用。垂直支撑部126b的底端连接至水平支撑部126a的一端,与水平
支撑部126a大致垂直的设置,并向上延伸。垂直支撑部126b的顶端连接至第二水平部124a的外侧的一端。垂直支撑部126b的顶端之间的距离大于定位孔112的沿蒸笼11的周向方向的尺寸,也就是说,垂直支撑部126b不能穿过第一定位通孔113和第二定位通孔114。垂直支撑部126b的设置能够使得蒸笼11位于第二定位部124所在的高度位置时,蒸笼11与蒸笼支架12的底部存在一定的距离,进而使得当蒸笼组件10放置在内锅20中时,蒸笼11与内锅20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避免蒸笼11与内锅20直接接触。
67.优选地,在蒸笼支架12的顶端设置有提手部125,提手部125的两端分别连接至第一垂直部123b的顶端。沿蒸笼支架12的宽度方向,提手部125的尺寸小于定位孔112的沿蒸笼11的周向方向的尺寸。也就是说,沿蒸笼支架12的宽度方向,提手部125的尺寸均小于第一定位通孔113和第二定位通孔114的沿蒸笼11的周向方向的尺寸,使得提手部125能够穿过第一定位通孔113和第二定位通孔114,以便于用户将蒸笼组件10放入内锅20中或从内锅20中取出。提手部125优选地构造为弧形,以增加用户持握提手部125的舒适度,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68.参考图4,在蒸笼组件10的使用过程中,将蒸笼组件10放置在内锅20中后,蒸笼支架12的底端支撑在内锅20的内壁上,也就是支撑部126支撑在内锅20的内壁上。此时蒸笼11与蒸笼11上部的内锅20的侧壁116之间共同围成蒸食腔130。通过调整蒸笼11相对于蒸笼支架12的高度,能够相应地调节蒸食腔130的容积大小,以满足用户在不同情况下的使用需求。例如,当所蒸食物的量较小或者高度较低时,可以将蒸笼11放置在蒸笼支架12的第一定位部123处,以适当减小蒸食腔130的容积;当所蒸食物的量较大或者高度较高时,可以将蒸笼11放置在蒸笼支架12的第二定位部124处,以适当增大蒸食腔130的容积。
69.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70.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