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组件和烹饪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63824发布日期:2021-10-16 09:31阅读:98来源:国知局
加热组件和烹饪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小家电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加热组件和一种烹饪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厨用小家电中的加热盘常采用平面结构,然而,平面状的加热盘传热效率不高,导致加热盘的背面温度过高,从而限制厨用小家电的总功率。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4.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在于,提出一种加热组件。
5.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在于,提出一种烹饪装置。
6.有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加热组件,包括导热本体和加热源,其中,导热本体包括用于与待加热件接触的导热面,热面包括至少一个导热曲面。加热源设于导热本体上。
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热组件包括导热本体和加热源,导热本体包括导热面,导热面能够与待加热件接触。其中,加热源设在导热本体上,加热源产生热量并通过导热本体和导热面传递至待加热件上。进一步地,由于导热面包括至少一个导热曲面,则在有限的空间内,能够显著增加导热本体所对应的导热面的面积,进而提高加热组件的加热效率,缩短了食物加热所需的时间。此外,当加热源所产生的热量能够快速通过较大面积的导热面传递至待加热件一侧,则导热本体相背导热面的一侧(即导热本体的背面)的温度不会过高,从而可以确保具有该加热组件的烹饪装置的安全使用性能,烹饪装置的总功率也不会因为加热组件温度过高而受限。
8.进一步地,导热本体的一部分朝向待加热件一侧凸出以形成一个导热曲面,或者,导热本体的一部分背离待加热件凹陷以形成另一个导热曲面。也就是说,对应于一个导热曲面而言,导热本体的一部分会呈现出凸起、凹槽。
9.值得说明的是,导热本体由导热材料制备形成。加热源可以为电磁加热源、微波加热源、红外加热源、光波加热源或热盘加热源中的任一或任意组合。具体地,电磁加热源的热转化率较高、加热速度快;红外加热源的加热速度快,且占用空间较少,生产成本较低;光波加热源的传热效率较高;微波加热源的加热速度快,热量损失小,且加热均匀、节能高效;热盘加热源的传热效率较高,可实现快速升温。
10.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导热面还包括导热平面,至少一个导热曲面设于导热平面的外沿。加热源对应于导热平面和至少一个导热曲面中靠近待加热件的一者设置。
11.在该设计中,导热面还包括导热平面,导热平面位于至少一个导热曲面的内沿。导热平面有利于待加热件的装配,通过导热平面与导热曲面的配合,不仅确保待加热件的安
装可靠性,同时也能够增加导热面积。值得说明的是,导热平面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没有高低曲折的面。导热平面可以为高低曲折程度比较低,肉眼不可见的面。导热曲面可以为规则曲面,也可以为不规则曲面。导热曲面的曲折程度相较于导热平面大。
12.进一步地,导热平面和导热曲面中的一者相对靠近待加热件,加热源设在一者上。具体地,若导热曲面由导热本体的一部分朝向待加热件凸出形成时,则加热源对应导热曲面设置。若导热曲面由导热本体的一部分背离待加热件凹陷时,此时导热平面较为靠近待加热件,则加热源对应导热平面设置。通过上述设置方式,即可确保加热源靠近待加热件设置,从而使得加热源所产生的热量可以快速通过厚度较小的部分导热本体,在经过导热面传递至待加热件上。
13.值得说明的是,导热平面的外周缘呈圆形,则导热曲面围于导热平面的外沿,导热曲面呈环状。
14.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至少一个导热曲面包括第一导热曲面,第一导热曲面凸出于导热平面。
15.在该设计中,至少一个导热曲面包括第一导热曲面,第一导热曲面凸出于导热平面,即第一导热曲面是由导热本体的一部分朝向待加热件凸出形成的,由于待加热件设于加热组件的上方,通过令第一导热曲面朝上凸出,即第一导热曲面的凸出方向与热量的传递方向一致,从而可以令加热源产生的热量更好地朝向待加热件传递。
16.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至少一个导热曲面还包括第二导热曲面,第二导热曲面位于导热平面和第一导热曲面之间。第一导热曲面内任一弧段所在圆的圆心和第二导热曲面内任一弧段所在圆的圆心分别位于导热曲面的两侧。
17.在该设计中,至少一个导热曲面还包括第二导热曲面,第二导热曲面连接在导热平面和第一导热曲面之间,即第一导热曲面和导热平面之间弧形过渡连接,不仅能够降低加工难度,避免在第一导热曲面和导热平面的连接处存在应力集中,解决在加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断裂问题,还能够避免存在卫生死角而难以清洁。进一步地,第一导热曲面为第一导热圆弧面,第二导热曲面为第二导热圆弧面,第一导热圆弧面所在圆心与第二导热圆弧面所在圆心分别位于导热面的两侧,即第一导热曲面和第二导热曲面的纵切面近似“s”型,此时,导热本体的导热面整体曲线过渡柔和、流畅,不仅提升了产品的外观感,也能够降低待加热件的加工难度。
18.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加热源的发热体对应第一导热曲面设置。
19.在该设计中,加热源包括发热体和引脚,发热体与引脚电连接,引脚用于连接外电源,通电后发热体产生热量。具体地,发热体为发热管,发热管能够盘绕成多种形状,适应性更强。进一步地,发热体对应第一导热曲面设置,由于第一导热曲面为导热本体的一部分朝向待加热件一侧凸出以形成,若导热本体相背于导热面的壁面相对平齐时,则凸出设置的第一导热曲面处则具有较大的空间,从而适应于发热体的安装,使得加热组件的布局更加合理。此外,将加热源的发热体对应于导热本体外沿(第一导热曲面)设置,从而可以减少待加热件的底部糊底现象的发生。
20.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加热组件还包括装配部,装配部设于导热本体的外沿,装配部能够与待加热件接触。
21.在该设计中,加热组件还包括装配部,装配部设于导热本体的外沿,若导热本体的
外沿呈圆形,则装配部呈圆环状。装配部用于与待加热件接触,从而确保待加热件的位置可靠性。具体地,导热本体的导热面由内而外分别为导热平面、导热曲面,装配部朝向待加热件的装配面为装配平面,即加热组件朝向待加热件的壁面由内向外分别为平面、曲面、平面,相应地,待加热件也具有与之相对应的平面、曲面和平面,通过平面、曲面配合,从而可以提高加热组件与待加热件的同心度,降低烹饪装置运行噪音的同时也能够提高产品可靠性能。
22.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导热本体和装配部为一体式结构。
23.在该设计中,导热本体和装配部为一体式结构,因为一体式结构的力学性能好,因而能够提高导热本体和装配部之间的连接强度,另外,可将导热本体和装配部一体制成,批量生产,以提高产品的加工效率,降低产品的加工成本。并且,通过将导热本体和装配部设计为一体成型的一体式结构,提高了加热组件的整体性,减少了零部件数量,减少了安装工序,提高了安装效率,使加热组件的安装更为方便可靠。具体地,导热本体和装配部可以通过铸铝形成。铸铝是以熔融状态的铝,浇注进模具内,经冷却形成所需要形状铝件的一种工艺方法。铸铝所用的铝,为铸造铝合金。
24.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导热本体、装配部和加热源一体成型。
25.在该设计中,导热本体、装配部和加热源为一体式结构,因为一体式结构的力学性能好,因而能够提高导热本体、装配部和加热源之间的连接强度,另外,可将导热本体、装配部和加热源一体制成,批量生产,以提高产品的加工效率,降低产品的加工成本。并且,通过将导热本体、装配部和加热源设计为一体成型的一体式结构,提高了加热组件的整体性,减少了零部件数量,减少了安装工序,提高了安装效率,使加热组件的安装更为方便可靠。具体地,导热本体、装配部和加热源可以通过铸铝形成。铸铝是以熔融状态的铝,浇注进模具内,经冷却形成所需要形状铝件的一种工艺方法。铸铝所用的铝,为铸造铝合金。
26.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加热组件还包括收容部,收容部设于导热本体,收容部位于与导热面相背的壁面上,收容部用于容置加热源的引脚。
27.在该设计中,加热组件还包括收容部,收容部设于导热本体上,收容部位于导热本体上与导热面相背离的壁面上,即收容部位于导热本体的背面,收容部用于容置加热源的引脚,从而可以保护引脚与外接电源的连接处,防止短路等问题。具体地,收容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收容部间隔分布在导热本体上。具体地,收容部可以为中空柱,引脚位于中空柱内。
28.值得说明的是,收容部与导热本体为一体式结构。因为一体式结构的力学性能好,因而能够提高收容部与导热本体之间的连接强度,另外,可将收容部与导热本体一体制成,批量生产,以提高产品的加工效率,降低产品的加工成本。并且,通过将收容部与导热本体设计为一体成型的一体式结构,提高了加热组件的整体性,减少了零部件数量,减少了安装工序,提高了安装效率,使加热组件的安装更为方便可靠。
2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装置,包括上述任一设计所提供的加热组件。
3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装置,包括上述任一设计所提供的加热组件,因此具有该加热组件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31.值得说明的是,加热组件可以应用于破壁机、搅拌机、榨汁机、豆浆机等烹饪装置
中使用,有助于改善加热效果,扰流和研磨效果,提升食物的口感。
32.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烹饪装置包括机身,机身具有烹饪腔,机身包括背离烹饪腔的传热面,其中,传热面能够与加热组件中导热本体的导热面相接触。
33.在该设计中,烹饪装置包括机身,机身形成烹饪腔。机身包括背离烹饪腔的传热面,其中,传热面能够与加热组件中导热本体的导热面相接触。值得说明的是,传热面与导热面相贴合,即导热面为导热平面与导热曲面的组合,相应地,传热面也为传热平面与传热曲面的组合,从而可以使得二者紧密贴合,以有利于热量传递。
34.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机身包括杯体和杯座,杯座连接在杯体朝向加热组件的一端,杯座具有传热面,传热面包括至少一个传热曲面,至少一个传热曲面与加热组件的至少一个导热曲面相适配。
35.在该设计中,机身包括杯体和杯座,杯座连接在杯体朝向加热组件的一端,即杯座设在杯体的底部。值得说明的是,杯体和杯座之间密封连接,二者形成烹饪腔。进一步地,杯座具有传热面,传热面包括至少一个传热曲面,至少一个传热曲面与加热组件的至少一个导热曲面相适配。具体地,传热面与导热面相适配即为:若导热面包括导热平面时,则对应于导热平面的传热面为传热平面,导热平面与传热平面贴合。若导热面包括导热曲面时,则对应于导热曲面的传热面则为传热曲面,导热曲面与传热曲面相贴合,从而可以使得二者紧密贴合,以有利于热量的传递。杯座的传热面还包括传热平面和传热曲面,将复杂的传热面设于与杯体可分离的杯座上,在加工过程中可以单独加工杯座和杯体,有效降低加工制备难度。此外,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制备工艺制备杯座和杯体。具体地,杯座为导热材质制得,杯座可以通过铸造工艺制得,具体地,杯座通过铸铝工艺制得。杯体可以包括不锈钢材质、玻璃材质等。
36.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机身还包括防粘涂层,防粘涂层设置在杯座朝向烹饪腔的壁面上。
37.在该设计中,机身还包括防粘涂层,防粘涂层设置在杯座朝向烹饪腔的壁面上。即防粘涂层设在杯座的内壁面上,由于杯座直接与加热组件接触,则杯座上的温度较高较集中,通过设置防粘涂层,从而可以防止食物烧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更容易被用户接受。值得说明的是,防粘涂层可以为聚四氟乙烯涂层或者其他氟涂料。聚四氟乙烯具有耐高温、摩擦系数极低,可作润滑作用,成为不粘锅涂层的理想选择。
38.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机身还包括扰流部,扰流部设于杯座的内壁上。
39.在该设计中,杯座的内壁上设有扰流部,扰流部能够改善食物的扰流和研磨效果,提升食物的口感。具体地,扰流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扰流部间隔布置在杯座的内侧壁上。具体地,扰流部的数量为四个,在不明显影响烹饪腔的容量基础上,能够实现最佳的扰流及研磨效果。具体地,扰流部为扰流筋,扰流筋沿纵向延伸设置在杯座的内侧壁上。
40.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烹饪装置还包括机座,机座与机身连接。烹饪装置还包括密封件,密封件设于机座与加热组件的装配部之间。
41.在该设计中,烹饪装置还包括机座,机座与机身连接以形成整机。烹饪装置还包括密封件,密封件设于机座与加热组件的装配部之间。机座的上端呈开口状,加热组件对应于开口设在机座上,为了避免外界的杂质经加热组件(装配部)和机座之间的间隙落入机座内部,通过在机座和装配部之间设置密封件,从而以确保机座的内腔的密封性能。值得说明的
是,密封件为密封圈,密封圈设置于装配部和机座之间的间隙。
42.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烹饪装置包括第一避让口、第二避让口和驱动组件,第一避让口设于加热组件的导热本体上。第二避让口对应第一避让口设于杯座上。驱动组件设于机座上,驱动组件的一部分穿过第一避让口和第二避让口伸入烹饪腔。
43.在该设计中,烹饪装置还包括对应设置在导热本体、杯座上的第一避让口、第二避让口。驱动组件包括电机和传动轴,电机带动传动轴转动。传动轴的自由端穿过第一避让口和第二避让口伸入烹饪腔内。烹饪装置还包括搅拌刀,搅拌刀安装于传动轴的自由端,传动轴带动搅拌刀转动以实现食物粉碎。
44.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45.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46.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47.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加热组件的纵切截面示意图;
48.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烹饪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9.图4示出了图3所示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的烹饪装置在a处的局部放大图;
50.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烹饪装置中杯座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51.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烹饪装置中杯座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52.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烹饪装置中杯座的纵切截面示意图。
53.其中,图1至图7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54.100加热组件,
55.110导热本体,111第一导热曲面,112第二导热曲面,113导热平面,114第一避让口,
56.120加热源,
57.130装配部,
58.140收容部,
59.200烹饪装置,
60.210机身,210a烹饪腔,
61.211杯体,
62.212杯座,
63.213传热面,213a传热曲面,213b传热平面,
64.214第二避让口,
65.220机座,
66.230扰流部,
67.240密封件,
68.250驱动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69.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70.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71.下面参照图1至图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加热组件100和烹饪装置200。
72.实施例一
7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加热组件100,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包括导热本体110和加热源120,其中,导热本体110包括用于与待加热件接触的导热面,热面包括至少一个导热曲面。加热源120设于导热本体110上。
7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热组件100包括导热本体110和加热源120,导热本体110包括导热面,导热面能够与待加热件接触。其中,加热源120设在导热本体110上,加热源120产生热量并通过导热本体110和导热面传递至待加热件上。进一步地,由于导热面包括至少一个导热曲面,则在有限的空间内,能够显著增加导热本体110所对应的导热面的面积,进而提高加热组件100的加热效率,缩短了食物加热所需的时间。此外,当加热源120所产生的热量能够快速通过较大面积的导热面传递至待加热件一侧,则导热本体110相背导热面的一侧(即导热本体110的背面)的温度不会过高,从而可以确保具有该加热组件100的烹饪装置200的安全使用性能,烹饪装置200的总功率也不会因为加热组件100温度过高而受限。
75.进一步地,导热本体110的一部分朝向待加热件一侧凸出以形成一个导热曲面,或者,导热本体110的一部分背离待加热件凹陷以形成另一个导热曲面。也就是说,对应于一个导热曲面而言,导热本体110的一部分会呈现出凸起、凹槽。
76.值得说明的是,导热本体110由导热材料制备形成。加热源120可以为电磁加热源、微波加热源、红外加热源、光波加热源或热盘加热源中的任一或任意组合。具体地,电磁加热源的热转化率较高、加热速度快;红外加热源的加热速度快,且占用空间较少,生产成本较低;光波加热源的传热效率较高;微波加热源的加热速度快,热量损失小,且加热均匀、节能高效;热盘加热源的传热效率较高,可实现快速升温。
77.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导热面还包括导热平面113,至少一个导热曲面设于导热平面113的外沿。加热源120对应于导热平面113和至少一个导热曲面中靠近待加热件的一者设置。
78.在该实施例中,导热面还包括导热平面113,导热平面113位于至少一个导热曲面的内沿。导热平面113有利于待加热件的装配,通过导热平面113与导热曲面的配合,不仅确保待加热件的安装可靠性,同时也能够增加导热面积。值得说明的是,导热平面113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没有高低曲折的面。导热平面113可以为高低曲折程度比较低,肉眼不可见的面。导热曲面可以为规则曲面,也可以为不规则曲面。导热曲面的曲折程度相较于导热平面113大。
79.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4所示,导热平面113和导热曲面中的一者相对靠近待加热
件,加热源120设在一者上。具体地,若导热曲面由导热本体110的一部分朝向待加热件凸出形成时,则加热源120对应导热曲面设置。若导热曲面由导热本体110的一部分背离待加热件凹陷时,此时导热平面113较为靠近待加热件,则加热源120对应导热平面113设置。通过上述设置方式,即可确保加热源120靠近待加热件设置,从而使得加热源120所产生的热量可以快速通过厚度较小的部分导热本体110,在经过导热面传递至待加热件上。
80.值得说明的是,导热平面113的外周缘呈圆形,则导热曲面围于导热平面113的外沿,导热曲面呈环状。
81.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4所示,至少一个导热曲面包括第一导热曲面111,第一导热曲面111凸出于导热平面113。
82.在该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导热曲面包括第一导热曲面111,第一导热曲面111凸出于导热平面113,即第一导热曲面111是由导热本体110的一部分朝向待加热件凸出形成的,由于待加热件设于加热组件100的上方,通过令第一导热曲面111朝上凸出,即第一导热曲面111的凸出方向与热量的传递方向一致,从而可以令加热源120产生的热量更好地朝向待加热件传递。
83.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至少一个导热曲面还包括第二导热曲面112,第二导热曲面112位于导热平面113和第一导热曲面111之间。第一导热曲面111内任一弧段所在圆的圆心和第二导热曲面112内任一弧段所在圆的圆心分别位于导热曲面的两侧。
84.在该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导热曲面还包括第二导热曲面112,第二导热曲面112连接在导热平面113和第一导热曲面111之间,即第一导热曲面111和导热平面113之间弧形过渡连接,不仅能够降低加工难度,避免在第一导热曲面111和导热平面113的连接处存在应力集中,解决在加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断裂问题,还能够避免存在卫生死角而难以清洁。进一步地,第一导热曲面111为第一导热圆弧面,第二导热曲面112为第二导热圆弧面,第一导热圆弧面所在圆心与第二导热圆弧面所在圆心分别位于导热面的两侧,即第一导热曲面111和第二导热曲面112的纵切面近似“s”型,此时,导热本体110的导热面整体曲线过渡柔和、流畅,不仅提升了产品的外观感,也能够降低待加热件的加工难度。
85.进一步地,加热源120的发热体对应第一导热曲面111设置。
86.在该实施例中,加热源120包括发热体和引脚,发热体与引脚电连接,引脚用于连接外电源,通电后发热体产生热量。具体地,发热体为发热管,发热管能够盘绕成多种形状,适应性更强。进一步地,发热体对应第一导热曲面111设置,由于第一导热曲面111为导热本体110的一部分朝向待加热件一侧凸出以形成,若导热本体110相背于导热面的壁面相对平齐时,则凸出设置的第一导热曲面111处则具有较大的空间,从而适应于发热体的安装,使得加热组件100的布局更加合理。此外,将加热源120的发热体对应于导热本体110外沿(第一导热曲面111设置),从而可以减少待加热件的底部糊底现象的发生。
87.进一步地,如图1、图2和图4所示,加热组件100还包括装配部130,装配部130设于导热本体110的外沿,装配部130能够与待加热件接触。
88.在该实施例中,加热组件100还包括装配部130,装配部130设于导热本体110的外沿,若导热本体110的外沿呈圆形,则装配部130呈圆环状。装配部130用于与待加热件接触,从而确保待加热件的位置可靠性。具体地,导热本体110的导热面由内而外分别为导热平面113、导热曲面,装配部130朝向待加热件的装配面为装配平面,即加热组件100朝向待加热
件的壁面由内向外分别为平面、曲面、平面,相应地,待加热件也具有与之相对应的平面、曲面和平面,通过平面、曲面配合,从而可以提高加热组件100与待加热件的同心度,降低烹饪装置200运行噪音的同时也能够提高产品可靠性能。
89.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导热本体110和装配部130为一体式结构。
90.在该实施例中,导热本体110和装配部130为一体式结构,因为一体式结构的力学性能好,因而能够提高导热本体110和装配部130之间的连接强度,另外,可将导热本体110和装配部130一体制成,批量生产,以提高产品的加工效率,降低产品的加工成本。并且,通过将导热本体110和装配部130设计为一体成型的一体式结构,提高了加热组件100的整体性,减少了零部件数量,减少了安装工序,提高了安装效率,使加热组件100的安装更为方便可靠。具体地,导热本体110和装配部130可以通过铸铝形成。铸铝是以熔融状态的铝,浇注进模具内,经冷却形成所需要形状铝件的一种工艺方法。铸铝所用的铝,为铸造铝合金。
91.进一步地,导热本体110、装配部130和加热源120一体成型。
92.在该实施例中,导热本体110、装配部130和加热源120为一体式结构,因为一体式结构的力学性能好,因而能够提高导热本体110、装配部130和加热源120之间的连接强度,另外,可将导热本体110、装配部130和加热源120一体制成,批量生产,以提高产品的加工效率,降低产品的加工成本。并且,通过将导热本体110、装配部130和加热源120设计为一体成型的一体式结构,提高了加热组件100的整体性,减少了零部件数量,减少了安装工序,提高了安装效率,使加热组件100的安装更为方便可靠。具体地,导热本体110、装配部130和加热源120可以通过铸铝形成。铸铝是以熔融状态的铝,浇注进模具内,经冷却形成所需要形状铝件的一种工艺方法。铸铝所用的铝,为铸造铝合金。
93.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加热组件100还包括收容部140,收容部140设于导热本体110,收容部140位于与导热面相背的壁面上,收容部140用于容置加热源120的引脚。
94.在该实施例中,加热组件100还包括收容部140,收容部140设于导热本体110上,收容部140位于导热本体110上与导热面相背离的壁面上,即收容部140位于导热本体110的背面,收容部140用于容置加热源120的引脚,从而可以保护引脚与外接电源的连接处,防止短路等问题。具体地,收容部14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收容部140间隔分布在导热本体110上。具体地,收容部140可以为中空柱,引脚位于中空柱内。
95.值得说明的是,收容部140与导热本体110为一体式结构。因为一体式结构的力学性能好,因而能够提高收容部140与导热本体110之间的连接强度,另外,可将收容部140与导热本体110一体制成,批量生产,以提高产品的加工效率,降低产品的加工成本。并且,通过将收容部140与导热本体110设计为一体成型的一体式结构,提高了加热组件100的整体性,减少了零部件数量,减少了安装工序,提高了安装效率,使加热组件100的安装更为方便可靠。
96.实施例二
97.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为了实现加热组件100的精准温度控制,本实施例对加热组件100的结构进一步说明。具体地,加热组件100还包括测温元件,测温元件设置在导热本体110背离导热面的一侧。
98.在该实施例中,当加热组件100应用于烹饪装置200时,则测温元件与烹饪装置200的控制器连接,当加热组件100对待加热件进行加热时,可以通过测温元件感知加热组件
100的温度变化,并将检测到的温度传至控制器,从而控制器可以根据温度变化来调整加热源120的加热程序或者烹饪装置200的搅打过程,使得加热程序或者搅打过程更加合理,避免食物溢出或烧糊的问题。
99.实施例三
10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如图3所示,提供了一种烹饪装置200,包括上述任一设计所提供的加热组件100。
10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装置200,包括上述任一设计所提供的加热组件100,因此具有该加热组件100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102.值得说明的是,加热组件100可以应用于破壁机、搅拌机、榨汁机、豆浆机等烹饪装置200中使用,有助于改善加热效果,扰流和研磨效果,提升食物的口感。
103.进一步地,烹饪装置200包括机身210,如图3所示,机身210具有烹饪腔210a,机身210包括背离烹饪腔210a的传热面213,其中,传热面213能够与加热组件100中导热本体110的导热面相接触。
104.在该实施例中,烹饪装置200包括机身210,机身210形成烹饪腔210a。机身210包括背离烹饪腔210a的传热面213,其中,传热面213能够与加热组件100中导热本体110的导热面相接触。值得说明的是,传热面213与导热面相贴合,即导热面为导热平面113与导热曲面的组合,相应地,传热面213也为传热平面213b与传热曲面213a的组合,从而可以使得二者紧密贴合,以有利于热量传递。
105.进一步地,如图5、图6和图7所示,机身210包括杯体211和杯座212,杯座212连接在杯体211朝向加热组件100的一端,杯座212具有传热面213,传热面213包括至少一个传热曲面213a,至少一个传热曲面213a与加热组件100的至少一个导热曲面相适配。
106.在该实施例中,机身210包括杯体211和杯座212,杯座212连接在杯体211朝向加热组件100的一端,即杯座212设在杯体211的底部。值得说明的是,杯体211和杯座212之间密封连接,二者形成烹饪腔210a。进一步地,杯座212具有传热面213,传热面213包括至少一个传热曲面213a,至少一个传热曲面213a与加热组件100的至少一个导热曲面相适配。具体地,传热面213与导热面相适配即为:若导热面包括导热平面113时,则对应于导热平面113的传热面213为传热平面213b,导热平面113与传热平面213b贴合。若导热面包括导热曲面时,则对应于导热曲面的传热面213则为传热曲面213a,导热曲面与传热曲面213a相贴合,从而可以使得二者紧密贴合,以有利于热量的传递。杯座212的传热面213还包括传热平面213b和传热曲面213a,将复杂的传热面213设于与杯体211可分离的杯座212上,在加工过程中可以单独加工杯座212和杯体211,有效降低加工制备难度。此外,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制备工艺制备杯座212和杯体211。具体地,杯座212为导热材质制得,杯座212可以通过铸造工艺制得,具体地,杯座212通过铸铝工艺制得。杯体211可以包括不锈钢材质、玻璃材质等。
107.进一步地,机身210还包括防粘涂层,防粘涂层设置在杯座212朝向烹饪腔210a的壁面上。
108.在该实施例中,机身210还包括防粘涂层,防粘涂层设置在杯座212朝向烹饪腔210a的壁面上。即防粘涂层设在杯座212的内壁面上,由于杯座212直接与加热组件100接触,则杯座212上的温度较高较集中,通过设置防粘涂层,从而可以防止食物烧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更容易被用户接受。值得说明的是,防粘涂层可以为聚四氟乙烯涂层或者其他氟
涂料。聚四氟乙烯具有耐高温、摩擦系数极低,可作润滑作用,成为不粘锅涂层的理想选择。
109.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7所示,机身210还包括扰流部230,扰流部230设于杯座212的内壁上。
110.在该实施例中,杯座212的内壁上设有扰流部230,扰流部230能够改善食物的扰流和研磨效果,提升食物的口感。具体地,扰流部23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扰流部230间隔布置在杯座212的内侧壁上。具体地,扰流部230的数量为四个,在不明显影响烹饪腔210a的容量基础上,能够实现最佳的扰流及研磨效果。具体地,扰流部230为扰流筋,扰流筋沿纵向延伸设置在杯座212的内侧壁上。
111.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烹饪装置200还包括机座220,机座220与机身210连接。烹饪装置200还包括密封件240,密封件240设于机座220与加热组件100的装配部130之间。
112.在该实施例中,烹饪装置200还包括机座220,机座220与机身210连接以形成整机。烹饪装置200还包括密封件240,密封件240设于机座220与加热组件100的装配部130之间。机座220的上端呈开口状,加热组件100对应于开口设在机座220上,为了避免外界的杂质经加热组件100(装配部130)和机座220之间的间隙落入机座220内部,通过在机座220和装配部130之间设置密封件240,从而以确保机座220的内腔的密封性能。值得说明的是,密封件240为密封圈,密封圈设置于装配部130和机座220之间的间隙。
113.进一步地,如图1、图2和图5所示,烹饪装置200包括第一避让口114、第二避让口214和驱动组件250,第一避让口114设于加热组件100的导热本体110上。第二避让口214对应第一避让口114设于杯座212上。驱动组件250设于机座220上,驱动组件250的一部分穿过第一避让口114和第二避让口214伸入烹饪腔210a。
114.在该实施例中,烹饪装置200还包括对应设置在导热本体110、杯座212上的第一避让口114、第二避让口214。驱动组件250包括电机和传动轴,电机带动传动轴转动。传动轴的自由端穿过第一避让口114和第二避让口214伸入烹饪腔210a内。烹饪装置200还包括搅拌刀,搅拌刀安装于传动轴的自由端,传动轴带动搅拌刀转动以实现食物粉碎。
115.具体地,加热组件100包括导热本体110和加热源120,其中,导热本体110包括用于与待加热件接触的导热面,热面包括至少一个导热曲面。加热源120设于导热本体110上。
11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热组件100包括导热本体110和加热源120,导热本体110包括导热面,导热面能够与待加热件接触。其中,加热源120设在导热本体110上,加热源120产生热量并通过导热本体110和导热面传递至待加热件上。进一步地,由于导热面包括至少一个导热曲面,则在有限的空间内,能够显著增加导热本体110所对应的导热面的面积,进而提高加热组件100的加热效率,缩短了食物加热所需的时间。此外,当加热源120所产生的热量能够快速通过较大面积的导热面传递至待加热件一侧,则导热本体110相背导热面的一侧(即导热本体110的背面)的温度不会过高,从而可以确保具有该加热组件100的烹饪装置200的安全使用性能,烹饪装置200的总功率也不会因为加热组件100温度过高而受限。
117.进一步地,导热本体110的一部分朝向待加热件一侧凸出以形成一个导热曲面,或者,导热本体110的一部分背离待加热件凹陷以形成另一个导热曲面。也就是说,对应于一个导热曲面而言,导热本体110的一部分会呈现出凸起、凹槽。
118.值得说明的是,导热本体110由导热材料制备形成。加热源120可以为电磁加热源、微波加热源、红外加热源、光波加热源或热盘加热源中的任一或任意组合。具体地,电磁加
热源的热转化率较高、加热速度快;红外加热源的加热速度快,且占用空间较少,生产成本较低;光波加热源的传热效率较高;微波加热源的加热速度快,热量损失小,且加热均匀、节能高效;热盘加热源的传热效率较高,可实现快速升温。
119.进一步地,导热面还包括导热平面113,至少一个导热曲面设于导热平面113的外沿。加热源120对应于导热平面113和至少一个导热曲面中靠近待加热件的一者设置。
120.在该实施例中,导热面还包括导热平面113,导热平面113位于至少一个导热曲面的内沿。导热平面113有利于待加热件的装配,通过导热平面113与导热曲面的配合,不仅确保待加热件的安装可靠性,同时也能够增加导热面积。值得说明的是,导热平面113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没有高低曲折的面。导热平面113可以为高低曲折程度比较低,肉眼不可见的面。导热曲面可以为规则曲面,也可以为不规则曲面。导热曲面的曲折程度相较于导热平面113大。
121.进一步地,导热平面113和导热曲面中的一者相对靠近待加热件,加热源120设在一者上。具体地,若导热曲面由导热本体110的一部分朝向待加热件凸出形成时,则加热源120对应导热曲面设置。若导热曲面由导热本体110的一部分背离待加热件凹陷时,此时导热平面113较为靠近待加热件,则加热源120对应导热平面113设置。通过上述设置方式,即可确保加热源120靠近待加热件设置,从而使得加热源120所产生的热量可以快速通过厚度较小的部分导热本体110,在经过导热面传递至待加热件上。
122.值得说明的是,导热平面113的外周缘呈圆形,则导热曲面围于导热平面113的外沿,导热曲面呈环状。
123.进一步地,至少一个导热曲面包括第一导热曲面111,第一导热曲面111凸出于导热平面113。
124.在该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导热曲面包括第一导热曲面111,第一导热曲面111凸出于导热平面113,即第一导热曲面111是由导热本体110的一部分朝向待加热件凸出形成的,由于待加热件设于加热组件100的上方,通过令第一导热曲面111朝上凸出,即第一导热曲面111的凸出方向与热量的传递方向一致,从而可以令加热源120产生的热量更好地朝向待加热件传递。
125.进一步地,至少一个导热曲面还包括第二导热曲面112,第二导热曲面112位于导热平面113和第一导热曲面111之间。第一导热曲面111内任一弧段所在圆的圆心和第二导热曲面112内任一弧段所在圆的圆心分别位于导热曲面的两侧。
126.在该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导热曲面还包括第二导热曲面112,第二导热曲面112连接在导热平面113和第一导热曲面111之间,即第一导热曲面111和导热平面113之间弧形过渡连接,不仅能够降低加工难度,避免在第一导热曲面111和导热平面113的连接处存在应力集中,解决在加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断裂问题,还能够避免存在卫生死角而难以清洁。进一步地,第一导热曲面111为第一导热圆弧面,第二导热曲面112为第二导热圆弧面,第一导热圆弧面所在圆心与第二导热圆弧面所在圆心分别位于导热面的两侧,即第一导热曲面111和第二导热曲面112的纵切面近似“s”型,此时,导热本体110的导热面整体曲线过渡柔和、流畅,不仅提升了产品的外观感,也能够降低待加热件的加工难度。
127.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
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128.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12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